《袁世凯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袁世凯传- 第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欤笸际乖远惶踵襦鹜滔隆T霞谌嗣穹慈涨樾鞲哒牵ǹ滞耆陨砟驯#右运ü泻爻ば垡训孟と毡驹纤煞奖硎救毡局饕馔际窃诼藁竦谩胺⒄够帷薄"庥谑潜憬惶跎约有薷模岢鲂拚福闳毡径月奕ㄒ娴囊螅渌矫嬖虬抵惺谷毡居兴栈瘢鞔τ直硎咀约翰磺嵋壮雎艄胰ㄒ妗?墒牵罩靡娌讲浇舯疲缋卣纫哉秸喽镎笥纸杩谧孤砀荷耍怀鱿嵋椤T揽ε绿概衅屏眩泵ε纱砬巴毡臼构荨拔课省保⒅甘韭秸飨椤⒉苋炅氐饺罩靡嫖源睬盎崽浮B健⒉芘彰墓牵肮ィ液兔褡宓淖鹧仙ナТ 

  原来,日本在提出二十一条时,仅以一至四项通知英、美、俄、法四国,故意隐瞒最重要的第五项各条。二十一条全文真相为中外所知以后,欧美列强对日本损害他们在华的侵略权益一致不满,纷纷予以激烈抨击。2月10日,英国驻日大使葛林赴日本外务省声明,英国政府对日本之要求条款“漏告”第五项,深表遗憾。同时,中国人民反日斗争的浪潮更趋高涨。日本政府见阴谋暴露,事态严重,只好一面宣布第五项为“希望条件”,系属劝告性质,借以欺蒙世人。另一方面,又于4月26日提出新案,内容与原要求大致相同,仅将若干条文改用换文方式,表面上似乎减轻了严重性,实质上依然如故。至于第五项各条,仅允许以后再行协商。接着,便于5月7日发出最后通牒,限四十八小时完全应允,否则“将执认为必要之手段”。与此同时,日本政府派兵至青岛、沈阳等地,耀武扬威。

  在对日交涉过程中,袁世凯一直以英国为后援。这时,英国见日本取消了在其势力范围(长江流域)修筑铁路的要求,便变了腔调,朱尔典劝告袁氏说:“目前中国情形至为危险,各国不暇东顾,为目前计,只有忍辱负重,接受要求。”'1'袁世凯企望欧美列强干涉落空,又恐得罪日本,儿皇帝当不成,便于8日上午在总统府召集心腹爪牙开会,以“国力未充,目前尚难以兵戎相见”为借口,悍然决定接受日本通牒。次日,派陆征祥、曹汝霖往日本使馆递交复文;对日本4月26日提出之修正案,除第五项中各条容日后协商外,“即行应诺”。最后还无耻地说什么“俾两国亲善益加巩固”。'2'

  袁世凯不仅敢于卖国,而且善于花言巧语地讲“爱国”来遮掩卖国。在决定承认二十一条的时候,他就先拟好了一个“密谕”,于10日发给各级文武官吏,他说:“予以保全国家为责任,对外则力持定见,始终不移,对内则抚辑人民,勿令自扰。将及四月,持之益坚。彼遂以最后通牒迫我承认,然卒将最烈四端,或全行消灭,或脱离此案,其他较大之损失,亦因再三讨论,得以减免,而统计已经损失权利颇多。疾首痛心,愤渐交集。往者已矣,来日方长……京外各官当规劝僚属,申儆人民,忍辱负重,求其在己。切勿妄逞意气,空言骂,非徒无益,反自招损。务各善体此意,努力为之。”'3'在这个密谕里,他虽然装腔作势,但不得不承认“损失权利颇多”,而在公开的通电中,为保持他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体面和威风,则厚颜无耻地说:“日本既有让步,无损主权,故决定由外交部答复,此案已结,中外敦睦。”同时,动员各省官吏拍发贺电,颂扬“元首外交成功”,又命令御用报刊,颠倒是非,把对日屈膝投降说成是“双方交让,东亚幸福”,甚至开会庆祝“外交胜利”。然而,这一切鬼蜮手段并没能把他承认二十一条要求的卖国性质掩盖住。

  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的消息一经传出,群情激愤,举国一致认为是奇耻大辱。全国教育联合会决定各学校每年以5月9日为“国耻纪念日”。各省市人民纷纷举行抗议集会,散发传单,誓死不承认二十一条,决心进一步展开抑制日货的斗争,要求“惩办卖国贼”的吼声响彻全国。陆征祥、曹汝霖吓得慌忙提出辞职。有些地方报纸甚至直接谴责袁世凯,要他“负失地丧权之责任”。面对声势浩大的反日爱国运动,地方“官厅能维持其秩序,不能禁止其进行”。'4'因此,运动愈来愈猛烈,汉口、镇江、汉阳等地相继发生骚动。13日,汉口学生和商民群起捣毁日本商店,段芝贵急忙由武昌抽调军队前往协助日本军队镇压。事后,他向袁密报说:“武汉三镇人心颇形不靖,街谈巷议多属仇外之言”,“人人脑精中隐蓄一番愤激”,恐“再有特别事故发生”,并要求给他屠杀爱国人民的权力。'5'

  袁世凯见欺骗不生效,就公开采用高压手段。5月26日颁布申令,公然诬指爱国群众是“匪徒”,杀气腾腾地叫喊:“乃有倡乱之徒,早已甘心卖国,而于此次交涉之后,反借以为辞,纠合匪党,张为幻,或谓失领土,或谓丧主权,种种造谣,冀遂其煽乱之私……着各省文武各官,认真查禁,勿得稍涉大意,致扰治安。倘各该地方遇有匪徒借故暴动,以及散发传单,煽惑生事,立即严拿惩办。”'6'6月16日,又以“妨碍邦交”为名,再次申令禁止抑制日货。还以“取缔排斥日货不力”的罪名,撤换了湖南巡按使。在袁世凯的严令敦促下,各地方官吏派出军警,逮捕爱国群众,疯狂镇压反日爱国运动。对中国人民张牙舞爪,对帝国主义者摇尾乞怜,这充分地表现出了袁世凯入主出奴的反动面目。

  注释:

  ①《顺天时报》,1915年9月14日、15日。

  ②居正:《揭破袁世凯与日本交涉黑幕》,见《居觉生先生全集》上,页244。

  ③《大陆报》(TheChinaPress),1915年3月28日。

  ④白蕉:《袁世凯与中华民国》,页138至139,张一眉批。

  ⑤芮恩施(P.S.Reinsch):《一个在华美国外交官》(AnAmericanDiplomatinChina),纽约1922年版,页130。

  ⑥《大正四年日支交涉日置电信》,4年1月18日第26号至急电,报告晋见袁世凯情形。见李毓澍《中日二十一条交涉》(上),1966年版,页218。

  ⑦《外交部致陆宗舆密电》,1915年1月20日。

  ⑧张国淦:《近代史片断的全记录》,见《近代史资料》1978年第2期。

  ⑨《加藤致日置益电》,4年2月3日,第51号电。见同⑥,页274。

  ⑩曾叔度:《我所经手二十一条的内幕》(抄本)。

  '1'凤冈及门弟子编:《三水梁燕孙先生年谱》,1914年版,页256。

  '2'王芸生编:《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6册,页309。

  '3'同'2',页332至335。

  '4'《段芝贵致王士珍函》(原件),1915年5月17日,北京图书馆藏。

  '5'同紒紟矠。

  '6'《申报》,1915年5月28日。 


帝制丑剧的开场

  袁世凯接受了二十一条要求,自以为对日本送了厚礼,必能取得支持,就加快了称帝的步伐。他所采用的手段大致是四年前攘夺总统故伎的重演:即暗中指示心腹爪牙以“国家危机必须建立强固政权”为借口,上窜下跳,四出煽动;而公开他却不露声色,装出超然事外的样子,并用“毫无称帝之意”这句空话,作为搪塞一切“劝告”的手段。

  1915年6月间,中外到处都传播着即将改行帝制的消息,而在北京则更盛。为袁粉墨登场而精心炮制出来的各种迷信的无稽之谈,诸如“上天垂象,帝星朗照”,“真龙显形”等等,哄传一时。这时,袁世凯仍然矢口否认有称帝之意。有人去询问他,他像是受了天大委屈似的抱怨说:我连总统都不想做,哪里还能想到当皇帝!冯国璋听到帝制的风声,赶忙入京探听内幕,6月22日谒见袁时说:“外间传说大总统欲改帝制,请预为秘示,以便在地方上着手布置。”袁忙说:“华甫,你我多年在一起,难道不懂得我的心事!我想谣言之来,不外有两个原因:第一,许多人都说我国骤行共和制,国人程度不够,要我多负点责任;第二,新约法规定大总统有颁赏爵位之权,遂有人认为改革国体之先声,但满、蒙、回族都可受爵,汉人中有功民国者岂可丧失此种权利?这些都是无风生浪的议论。”稍停,又感慨万端地说:“你我都是自家人,我的心事不妨向你说明:我现在地位与皇帝有何区别?所贵乎为皇帝者,无非为子孙计耳。我的大儿身有残疾,二儿想做名士,三儿不达时务,其余则都年幼,岂能付以天下之重?何况帝王家从无善果,我即为子孙计,亦不能贻害他们。”冯说:“是啊!南方人言啧啧,都是不明了总统的心迹,不过将来中国转弱为强,到天与人归的时候,大总统虽谦让为怀,恐怕推也推不掉。”袁勃然变色道:“什么话!我有一个孩子在伦敦求学,我已叫他在那里购置薄产,倘有人再逼我,我就把那里做我的菟裘,从此不问国事。”

  袁世凯有很高的表演天才,对人能作几副面孔,以致最了解他的心腹大将也不是每次都能猜到他的心意。然而,事实比语言更有说服力。冯国璋离京不久,8月3日政府御用的《亚细亚报》就发表了宪法顾问古德诺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共和与君主论》。不久,东京报纸(8月11日)和伦敦《泰晤士报》(9月9日)都转载了。古德诺曾于1914年2月发表过《总统制与内阁制之比较》一文,极力主张改行总统制,建立“稳固强硬之政府”。他对炮制袁记新约法“颇有赞助”,因此获得二等嘉禾章。当年夏天,他回美国,在《美国政治科学杂志》上,连续发表了《中华民国的议会》、《在中国的改革》等文章,竭力为袁世凯的独裁辩护。当袁世凯要称帝的消息传到美国时,他于1915年7月赶以北京,帮助袁世凯。总统府立即要求他“给袁世凯准备一个文件:论述民主和君主政体那一种最适合中国的国情”。③古德诺按照他一贯的观点,很快地完成了《共和与君主》一文,大肆鼓吹实行君主制,他说:“中国数千年以来,狃于君主独裁之政治,学校阙如,大多数之人民智识不甚高尚,而政府之动作,彼辈绝不与闻,故无研究政治之能力。四年前,由专制一变而为共和,此诚太骤之举动,难望有良好之结果。”他还断定中国将来必因总统继承问题“酿成祸乱”,“如一时不即扑灭,或驯至败坏中国之独立”。他的结论是:“中国如用君主制,较共和制为宜,此殆无可疑者也。”④

  与此同时,夏寿田转告杨度说:袁世凯打算让他出面组织一个推动帝制的机关。杨度与袁克定的关系十分密切,曾吹捧袁克定是当代的唐太宗李世民,而自比于谋臣房玄龄、杜如晦。本来他早已参与帝制密谋,得悉袁世凯的旨意,即于8月初到总统府见袁,由夏寿田作陪。当谈及君宪问题时,杨说拟组织一个机关鼓吹。袁假惺惺地说:“不可,外人知我们关系,以为我所指使。”杨正色言,“度主张君宪十有余年,此时如办君宪,度是最早之一人,且有学术自由,大总统不必顾虑”。又反复推论,词气颇激昂。最后,袁说“你可与少侯(孙毓筠字)等谈谈”。杨退出,便赶忙串联了孙毓筠、李燮和、胡瑛、刘师培及严复,于8月14日联名发起成立“筹安会”。孙、李、胡、刘四人都曾参加过同盟会,袁特地选定由这些人和立宪派发起筹安会不是偶然的,其目的无非是要表明恢复帝制并不是北洋一派的私意,而是全国各界共同的主张。尤其是立宪派名流严复列名为发起人,使袁“极为欢悦”。⑤筹安会的中坚人物是杨度和孙毓筠,其余四人都是被拉来装点门面的配角。

  在筹安会的宣言里,杨度引述了古德诺的谬论以后说:“彼外人之轸念吾国者,且不惜大声疾呼,以为吾民忠告,而吾国人士乃反委生任运,不思为根本解决之谋”,“我等身为中国人民,国家之存亡,即为身家之生死,岂忍苟安漠视,坐待其亡。用特纠集同志,组成此会,以筹一国之治安。”⑥除宣言以外,杨度、孙毓筠、刘师培等又连续抛出鼓吹帝制的文章,掀起所谓“讨论国体问题”的轩然大波。他们的谬论五花八门,像样的文章却极少,其中杨度的《君宪救国论》可算是有代表性的一篇。

  杨度把辛亥革命以来袁世凯专制独裁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硬说成是实行民主共和的结果。他杜撰了两个完全不可信的论据,妄图证明只有实行君主制才能救中国:其一,大意是说中国人程度低,共和决不能立宪,只有君主才能立宪,与其共和而专制,不如立宪而行君主。⑦按照杨度的论据,仿佛袁氏之所以专制是因为共和的缘故,只有奉献给袁氏以皇冠,才能换得宪法。这种骗子的逻辑自然不能使人信服。当时就有人气愤地指出,这种谬论“是犹盗劫主人,尽取其财产负之而趋,而曰吾若还为主人,必与汝分享之,宁有幸欤!”⑧其第二个论据和古德诺的一样,也是共和国选举总统时容易发出变乱。他说:“非先除此竞争元首之弊,国家永无安宁之日,计唯有易大总统为君主,使一国元首立于绝对不可竞争之地位,庶几足以止乱。”这种言论也立刻遭到人们有力的批驳,指出:“竞争与否,乃道德之关系,非法制之关系,苟无道德,法制何足以防闲?窃恐家族之竞争,为祸尤甚于选举。”“若谓总统易位之时往往始于党争,终于战祸……则争皇帝之历史,如晋室八王之乱、明代靖难之师,昭昭在人耳目,又何以自解?而况乎君主政治残虐易逞,民不堪命,不得不铤而走险,十年一小乱,三十年一大乱,鼎革之际,杀戮尤惨。”⑨

  《君宪救国论》是杨度在1915年4月间定稿的,由夏寿田呈送袁世凯。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