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袁世凯传-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以“书香门第”自诩的袁氏父子一贯忠于皇帝,崇拜皇权,一心想依附皇帝取得高官厚禄。他们极端仇视农民革命,认为造反是“上逆天理,下违父教”。因此,在袁甲三的带领下,袁家全力投到绞杀捻军的反革命战争中。袁保恒和袁保庆都到袁甲三的军中带兵,转战皖北各地,“出奇制胜,躬履前茅”。袁保龄也到军中“从佐戍幕,赞画左右”。'2'后来,袁保庆又被河南团练大臣毛昶熙调回河南,负责组织训练各州县地主团练武装,并多次督带马队在项城、沈丘、夏邑等地围攻捻军。

  项城与安徽临泉县接壤,是捻军活动的重要地区,距捻军的根据地雉河集仅一百多里。1858年(咸丰七年)十二月,捻军首领王庭桢领导项城、沈丘、新蔡、阜阳四县农民起义,占领项城城东的新兴集、尚店等地,到处袭击地主豪绅,并“声言攻项城”。'3'住在张营的袁家感受到极大的危险。袁甲三的家属都逃往陈州避难。袁保中和袁重三一边联合地主豪绅,组织项城团练武装,一边在城东北四十里选了一处险要的地方,筑起一座大堡寨。由于袁家“倡其先”,又是寨中的“首户”,因此被称为“袁寨”。'4'当时,河南各州县地主为了防御捻军,纷纷筑寨。据记载:“大县堡寨二百余所,小县堡寨亦逾百所”。'5'项城境内也有一百七十多所。'6'袁寨规模大,围墙敦厚坚固,四角和寨门上面耸立着“炮楼”,墙外有濠沟环绕,门前架设吊桥,防卫森严,远近闻名。

  袁世凯出生不久,袁保中和袁重三就带领一家人迁到寨里。袁保中身为一寨之长,掌握生杀予夺之权。那时捻军多是轻骑。每当捻军前来攻寨或从附近经过,万马奔驰,犹如“飙飞电掣”。'7'袁家“年十五以上能执兵者,咸使登陴”,鸣枪放炮,负隅顽抗。'8'袁世凯的幼年生活就是在这种环境里度过的。他从小便骄矜、胆大。五岁那年,捻军进攻到袁寨附近,家里有人带他到寨垣上眺望,他竟然“略无惧色”。'9'他不仅观看过战斗场面,并且从他的父兄那里不时听到捻军“杀人放火”的故事。因此,在他幼年的心灵里便埋下了仇视农民起义军的种子。

  袁家在经济上对农民进行残酷无情的剥削,反映在战争中对待起义农民必然是极端凶狠野蛮。1856年,袁甲三陷雉河集,据他自己所报“擒斩逾三万,逼入涡阳河死者复数万。'10'”袁世凯出生的那一年,即1859年,袁甲三又攻占了捻军的根据地临淮关,下令“年七十以下、十五以上尽诛之”。'11'1863年,袁保庆攻占项城尚店,“俘斩略尽”。'11'袁保中和袁重三率领地主团练协助清兵攻下西芦镇时,据一个目睹现场的官吏所记:西芦“房屋二千余间,自初八日之捷尽已毁为平地(周围十余里之长,大半化为灰烬)。尸骸枕藉,马在人上行(是日骑马而往),惨不可言,(幼孩女尸约以千计)……附近贼巢未被焚烧之户,辄称为通匪之家,任意株累,是以不敢归来者十居八九。”'12'

  这一幅幅血迹斑斑的悲惨景象,是由袁世凯的祖辈父辈一手造成的。他们就是这样用起义农民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顶戴花翎,踏着起义农民的尸骨爬上总督、侍郎、道员的官位。袁甲三在1863年病死前,已因“功”升为钦差大臣、漕运总督,一度督办安徽、河南、江苏三省军务,多次得到皇帝传旨“嘉奖”,并赏戴花翎,穿黄马褂。'13'袁保恒先以翰林院侍读学士补用,后又被提拔为内阁学士,累官至刑部左侍郎。袁保龄和袁保庆也平步青云,一个当上内阁中书,一个奉旨以知府发往山东补用,不久又都升为道员。

  在清朝末年,腐朽的封建统治者出于其阶级利益和反动政治的需要,用人仍不免讲究门第。官僚们也都以自己的谱系高贵而自豪。袁家累世勋阀,三代煊赫。袁甲三、袁保恒死后,皇帝都赐、赐,宣付国史馆立传,荣典极盛。这个家庭出身,在袁世凯身上打下了深深的阶级烙印,对他的一生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后来,在他的奏章中,每每夸耀自己“三世受国恩深重”,就是指的这个反动家世。

  注释:

  ①张锦芳修:《项城县志》,1911年石印本,卷5,页43。

  ②同①,页57。

  ③同①,页48。

  ④同①,卷22,页24。

  ⑤袁保恒:《母德录》,见《项城袁氏家集》,1911年清芬阁刊。

  ⑥《中议公事实纪略》,见《项城袁氏家集》,1911年清芬阁刊。

  ⑦《袁氏家书》1911年清芬阁刊。卷2,页34。

  ⑧同⑦。

  ⑨袁保中前妻刘氏遗下二女、二子:长子世昌(早卒),次世敦;长女嫁知州王庆霖,次女嫁附生周鸿儒。继室刘氏接连生了四子:世廉、世凯、世辅、世彤。详见贺涛:《刘太夫人墓志铭》。

  ⑩《英人在华的残暴行为》,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2,页14。

  '1'曾国藩:《袁甲三墓表》。

  '2'袁甲三:《端敏公集》,卷首,页120。袁保龄:《阁学公集》,卷首,页4。

  '3'中国史学会主编:《捻军》,册2,页1。

  '4'同①,卷5,页13。又同⑦,卷2,页1。

  '5'同紒紞矠,页419。

  '6'同①,卷5,页10至19。

  '7'同紒紞矠,页418。

  '8'袁保恒:《母德录》,页6。

  '9'沈祖宪、吴生:《容庵弟子记》,1913年版,卷1,页1。

  '10'王轩:《袁甲三家传》,见《端敏公集》卷首下,页5。

  '11'《重修安徽通志》,卷105,页16。

  '12'同①,卷23,页24。

  '13'同紒紞矠,册5,页185。

  '14'《清史列传》,1928年中华书局铅印本,卷53,页12—15。 


纨绔子弟

  1866年(同治五年),袁保庆从家乡启程,赴山东济南候补知府。他年已四十尚未得子,便把袁世凯过继为子嗣。当时,年方七岁的袁世凯,跟随嗣父到了济南。嗣母牛氏对他很疼爱,乃不免娇纵。袁保庆给他物色了一位有名望的举人王志清做启蒙老师,希望他能读书上进,显亲扬名。袁世凯从小受到父母的溺爱和动荡环境的影响,养成了一种浮嚣的性格,读书心不在焉,经常托词逃课,或结伙逞强斗殴,或逛大明湖、坐戏院,对戏剧尤“乐观不倦”。①

  1867年,袁保庆升为候补道员。次年,两江总督马新贻奏调他到南京,委派他管理原淮北“右标兵”营务处,以后又署理江南盐巡道,督销官盐。盐巡道是一个可以大量捞钱的肥缺,每年公私进款都不少。袁世凯随嗣父到了南京,过上锦衣玉食的阔家公子生活。那时太平天国失败已经四年。太平天国建都南京时,摧毁了官僚地主政权,大刀阔斧地铲除社会恶习,曾严禁娼妓、赌博和吸鸦片,社会风气为之一新。随着旧政权复辟,又恢复了旧时的糜烂景象。在腐朽的社会风气影响下,袁世凯更以读书为苦。他喜欢游山玩水,有暇即控马驰骋,登览清凉山、雨花台诸名胜。当时和他一起读书的两个哥哥袁世敦和袁世廉“戒止之不能也”。这时,他的家庭教师是个举人,兼精武技,见他对读书不用心,就教他练拳。

  当时仕宦之家的子弟,大都受到塾师和家庭两方面的教育,袁世凯也不例外。袁保庆自命不凡,“好议论天下事”。到南京以后,两江总督马新贻“倚之如左右手”。此后,由于受历任上司的信任,“意气益发舒”。②他把自己作官带兵的心得随手记录下来,有数百条,题名《自琐言》,常常讲给袁世凯听,如:“人言官场如戏场,然善于做戏者,于忠孝节义之事能做得情景毕见,使闻者动心,睹者流涕,官场如无此好脚色,无此好做工,岂不为优人所窃笑乎”;又“古今将兵……必先以恩结之,而后加之以威,乃无怨也。不然则叛离随之”等等。③这些反动的政治经验之谈,灌输到袁世凯的头脑中,对他的志趣和后来一生的为人处世自然发生了很大的作用。

  1873年7月,袁保庆突然患霍乱,死在南京。这对于袁世凯犹如是晴天霹雳,悲痛已极。同年冬,他伴随嗣母,扶柩返回项城。从此,他的生活发生骤变,培植教育他的责任转到了袁保恒、袁保龄身上。这两个在北京作官的堂叔对他的影响,较他的生父和嗣父更大。

  这时,袁保恒已官至户部左侍郎,1874年春,他回原籍探亲,把袁世凯带到北京,聘请谢廷萱(举人)教作八股文,周文溥(举人)教作诗,张星炳(进士)教写字,期能“读书上进”,准备应试。④当时,袁保龄在北京任内阁中书,他在致袁保中的信中说:“凯侄资分并不高,而浮动非常。细询其故,大约前在南时,所从师亦不切实,好在目下谢子龄兄之为人事事求实际。为置一桌,即在先生案侧,而绳侄在对面套间中自为一桌,两人隔开,免时刻交谈废读之弊,且欲使凯侄逼近师长,以束浮嚣之气。晚间则均在书房套间,与先生比屋而居,夜课至亥正,晨以日出为始……晚间先生学生咿唔四起,月下听之亦颇可喜。”⑤在其堂叔的严厉监督下,袁世凯“昼习词章,夜究兵书”,“昼夜并进,每寝不及二三时”。⑥他把四书五经背得烂熟,“八韵(即试帖诗)颇长进”,但“文章尚不入门”。⑦

  1874年11月(同治十三年十月),袁保中病死于乡下。当时,父亲死后要守丧三年,不准参加考试,但因他已过继出去,所以没有居丧,于1876年秋天仍然回河南参加乡试,结果未被录取。年底,他和陈州于姓的女儿结婚。于氏是名门闺秀,时年十九,比他大两岁,此即后来的“洪宪皇后”。

  就在结婚后的第二年初春,袁世凯回到北京。当时袁保恒刚调任刑部左侍郎,工作很繁重。袁世凯一边读书,一边帮他办事。清末的北京官场贪污纳贿,奸诈伪善,污秽不堪。袁世凯耳濡目染,学到这套官场本领,颇得两位堂叔的欢心,争相夸奖他“办事机敏”,是什么“中上美材”。⑧当年,河南大旱,赤地千里。冬季,袁保恒奉命到开封帮办河南赈务,带袁世凯同行,遇“有密要事案,均令往查,并参佐一切”,⑨多方培养他作官的才能。

  在开封住了不久,1878年5月袁保恒由于感染时疫,突然病逝,袁世凯代从叔把公事交待完毕,返回原籍。过惯城市官僚生活的袁世凯,对于乡村生活感到乏味,不愿再回袁寨,而改住陈州。陈州是“舟车骈会财赋之区”,地当豫东交通要冲。袁家在城里有一所大宅院,是袁甲三生前购置的,袁世凯就住在这里。这一年的12月,他的长子袁克定出生。⑩

  袁世凯和他的家人一样,淫邪愚昧,好谈鬼神,相信风水。过去他的先辈官运亨通,他确信这是他家坟山风水好,现在父辈年龄在五十上下,相继死去数人,又认为这是宅第不祥。因此,到处“延堪舆家,卜宅兆”,作道场,为袁家祈福禳灾。'1'可是,不管他怎样馨香祷祝,求神弄鬼,仍然不能挽救封建大家族由盛转衰的历史命运。据记载,他家“人人坐食,而兼习嗜好”,有的“已成废人”,'2'你争我夺,矛盾重重,无法再维持“四世同堂”的局面。大约就在1878年,袁家“将所有田土剖为十二股”,按袁世凯父辈人数分了家。'3'袁世凯于袁保庆名下,得到相当丰厚的一份家产。从此,自为一家之主,对很多事情可以自作主张,生活更加放荡不羁。

  他经常策马驰骋郊外,挥鞭狂叫,追欢逐乐。还呼朋引类,附庸风雅,纠集一帮“秀才”,成立“丽泽山房”和“勿欺山房”两“文社”,自为盟主,“捐资供给食用”,'4'博得“慷慨好施”的美名。某日,他正在袁宅仰山堂读书,一个秀才前来拜访,两人一见如故,臭味相投,遂换帖结拜为兄弟。'5'此人便是徐世昌。徐世昌(1855—1939),号菊人,天津人,破落官僚家庭出身。当时穷困潦倒,正在陈州授馆课童,他和袁世凯一样,功名心很盛,只是苦无路费北上应试。后来,袁解囊赠款,使他得以启程。他于1882年中举,1886年中进士,入翰林院。此后成为袁一生的重要谋士。袁曾对人说:“菊人妙才也。”'6'

  袁世凯依靠自家的门阀,经常出入官府,与陈州知府吴重熹“约为诗酒友”。1879年,其姑丈张向宸(道员)办理河南省赈捐,委托他“分办陈州捐务”。由于他“集款独钜”,张就以袁保恒生前的捐款,移奖人一个“中书科中书”的虚衔。'7'同年秋天,他又参加了一次乡试,再次落第。

  狂傲自负的袁世凯,原想可以轻而易举地在科场上打通一条出路,由举人而进士,得一个“正途”出身,做上高官,光宗耀祖,万没想到两次考试都名落孙山。这使他感到通过科考做官,对于他太困难了。加上他生活放荡,邻里侧目,亲友不齿,袁家人也“众欲苦之”'8'。再者,他的财产也已挥霍大半。这一切都促使他下决心摆脱困境,另寻一条升官发财的道路。

  注释:

  ①沈祖宪、吴生:《容庵弟子记》,1913年版,卷1,页1。

  ②孙依言:《署江苏盐巡道袁保庆墓表》,见《项城县志》卷10,页44。

  ③袁保庆:《自琐言》卷下,页13、16。

  ④《袁氏家书》卷2,页27。

  ⑤《袁保龄致袁保中书》。

  ⑥同①,页2。

  ⑦同④,卷5,页8。

  ⑧同④,卷5,页11。

  ⑨同①,页2。

  ⑩袁克定,字云台,生于1878年12月,历任工商部右参议、右丞,开滦矿务局督办兼董事长。袁世凯称帝时,曾以“皇太子”自视,四出活动。袁世凯败亡后,匿居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