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管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营销管理- 第6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2)      商品储存结构分析: 
  对库存的分析还应考虑库存结构是否合理。商品库存结构的不合理是指当总的库存量合理时,某些商
品积压,而某些商品缺货。分析商品的库存结构的合理性时,我们必须深入研究每种商品的市场情况,作
出合理的调整措施。 
  3)      库存周转情况分析 
  这类分析是作为前两者的辅助工作而存在的。它主要是出于加速企业资金流转的目的,而其工作量也
因涉及更为具体的细节而显得比较庞大。 
  商业运输 
  商业运输是商品流通领域的又一重要环节,是整个货流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如同一面镜子反映出
国家各经济区间联系的程度,交通运输网的发展变化以及运输方式的发展与变化。尤其是运输方式的变化
与更新会对商业运输产生深远的影响,是影响商业运输最重要的因素。 
  1、四种常见的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我国的商业运输体系主要有四种运输方式: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组成。这四种运输方式使用不同
的运输工具,在商品运输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1)公路运输 
  由于现有我国的商业活动仍以区域性为主,因此公路运输仍是地区性运输的中坚力量。公路运输成为
商业运输中最为重要的运输方式。 
  公路运输具有机动灵活、迅速、装卸方便、覆盖面广等特点,对于深入地区各级市场,加入地区间的
商品交流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随着高速公路等高等级公路网的逐步建立,公路运输已经向中长距
离运输发展,大大开拓了其运输的范围,其在商业运输中的作用与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另一方面,作为公路运输主要运载工具的汽车,也在近几年内发展迅速。大货运量,长距离运输等功
能的加强,使得越来越多的汽车加入了中长距离运输的队伍。而且,汽车还拥有迅速将商品集中,分流的
功能,这一点是其他运输方式无法做到的。所以,近年来的汽车运输大有取代铁路运输和水路运输之势。 
  (2)铁路运输 
  铁路运输曾经是我国最主要的运输方式之一,约担负全国的二分之一的货运任务。但是,近年来随着
高速公路网的建设、航空货运的发展、铁路运输的地位大大下降了。尽管如此,由于其货运能力大、运行
速度快、连续性强、管理高度集中的特点,迄今仍然在中长途运输中担任重要的角色。 
  铁路运输的工具是火车。在铁路上使用的装运货物的车辆种类很多,按其主要类型可分为:棚车、邮
车、煤车、罐车、保温车和特种车。 
  (3)水路运输 
  水路运输又称水运是我国最为古老的运输方式之一。早在隋唐年间,京杭大运河就承担起了南北向水
路运输的主要任务。水运具有载重量大、运费低廉的优点,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它速度慢的缺点。 
  我国的水运主要是利用天然水道结合人工运河形成的纵横交错的水路网进行商品的运输。尤其是在东
西向的运输中,水路运输承担了相当大的比重。 
  水路运输的主要工具是船舶,分为客货船和货船两种。其中货船是专门用于装运货物的,而客货船则
以承担客运为主,并承担部分货运。 
  (4)航空运输 
  与水运相比,航空运输属于一种新兴的运输方式。它的特点与水运恰好相反:运输速度快,但装载量
小、运费高昂,不适于广泛运送商品。现在常用于鲜活商品(如海鲜、鲜花)和急运商品的运输。 
  2、多种运输方式的综合运用 
  由于各种运输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所以仅靠单一的运输方式是难以达到商业运输“及时、准确、安
全、经济”的总体要求的。综合利用各种运输方式,合理调整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主要运输方式的合
理分工,扬长避短,建立既平衡又协调的商业运输体系是运输工作的关键所在。 
  联合运输是一种综合性的运输业务。它可以使各种运输工具衔接起来,提高工作效率,加速车船周转,
减少运费支出。但由于联合运输涉及面广,业务环节多,要使商品从起运到目的地全运输过程能顺利地运
行,就必须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作保证。联运包括三、四种常见的方式。如猪背联运(铁路和卡车的联合运
输),鱼背联运(水路和卡车的联合运输),水陆联运(水路和铁路联合运输)和空陆联运(航空和卡车
联合运输)。现在的托运人越来越多地将两种以上的运输方式结合起来。 
  商业合理运输的均衡原则 
  仅仅将各种方式组合起来实行联运并不意味着合理地进行了商业运输。商业合理运输必须综合考虑各
种运输方式的优缺点和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运量分配。 
  由于商品运输在地区和数量上是相对固定的。地区市场需求和供给却是随时变化的。这就使得商品运
输量出现不足或过多,而这种运输量的不足或过多将直接影响地区市场的消费和人民需求的满足。因此在
商品运输的组织工作中,必须以均衡为原则。 
  商品运输均衡组织的基本内容就是通过揭示商品运输不均衡的表现形式,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寻
求其克服措施,尽可能地使商品运输趋于均衡。 
  商品运输的不均衡现象可以分为方向不均衡和时间不均衡两大类。 
  1。      方向不均衡 
  方向不均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在各路线的两个相反方向上所通过的运输量不相当。方向不均衡产生的
最主要原因在于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比如,中西部地区矿产资源较为丰富,重工业较为发达,因此其产品
多是加工的生产资料。而东南沿海轻工业发达,其产品多是日用消费品。但是中西部的消费者需要用日用
品,而东南沿海地区的生产厂家也需要扩充各种生产资料,这样当地区内供不应求时,跨地区的商品运输
就形成了。在这些运输中,由于上述条件使得运输的商品大不相同。在日用品的运输中,流入中西部地区
的要大于流入东南沿海地区的;而流入东南沿海的轻工业生产资料也大大多于流入中西部地区的商品运输
量。减少方向上的不均衡的最主要途径是综合利用各种运输货源。如尽量利用回程的空车(船)顺路装运,
以充分利用运输能力。 
  2。      时间不均衡 
  时间不均衡是指在一年内各季、月、旬运量上的不均衡;季度或月度运输不均衡又称运量的季节性波
动。它以最大季(月)运量和平均季(月)运量作对比,即用运量波动系数表示其不均衡程度: 
  运量波动系数='最大季(月)运量÷全年平均季(月)运量'×100% 
  运量波动系数的值越接近100%,其均衡程度越高。 
  减少时间不均衡运输的主要方法是创造储存和大量组织淡季运输,以缓和季节性波动。 
  总而言之,要想使商品进行合理运输,在运输各环节的空间、时间上需要紧密衔接、均衡协调,实现
商品的均衡运输。 
  商品运输费用 
  商品运输的最优化不仅仅需要合理调整商品的运量,而且还要求尽力使成本低廉化。所以合理控制运
输费用也是使商品运输最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商品运输费用是商业企业为实现商品运输而支付的有关费用,包括将商品从发送地送至目的地所支付
的全部费用,是商品流通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要占到30%左右。另一方面,运输费用的多寡也可以
作为考核商品是否合理运输的一个指标,从而为建立与健全商业储运网络,合理选择运输方式提供可靠的
依据。 
  1。      商品运输费用的基本构成 
  如果作为企业属下的运输部门来进行运输活动,那么商品运输费用需要包括实际运费、运输中的各项
杂费、从事商品运输工作的人员费用、从事运输工作的物资消耗费用以及其它必要的管理费用等。这种核
算方法也是实行独立核算的专业化运输企业通常使用的方法。 
  如果是由企业外的运输部门进行商品的运输工作,那么商品运输费用则主要由商品运费和商品运输杂
费组成。 
  2。      商品运输费用的核算 
  商品的运费是商品运输费用的主要构成部分,要对商品的运费进行核算,首先需要了解商品运输的里
程、商品的运价率和商品计费重量等条件与资料。其一般的核算程序如下: 
  (1)  确定商品运价里程; 
  (2)  确定商品适用的运价率; 
  (3)  确定商品计费重量; 
  (4)  按下列公式进行商品运费的计算: 
  铁路、水路和航空运费=商品计费重量×适用商品运价率 
  公路运费=商品计费重量×商品运价里程×适用商品运价率 
  其中商品运价里程是指发送地与目的地间的最短路径里程。 
  商品运输杂费是指付费方向收费方交付用以补偿商品运输过程中的辅助性或服务性的劳动消耗的费
用。其项目比较复杂,通常包括装卸费、港务费、储存费、中转服务费等。而且在各个地区适用的费率有
可能不同,所以商品运输杂费的计算公式如下: 
  商品运输杂费=计费重量×适用地区的适用费率 
  在进行杂费的计算时,也需要考虑到运输方式不同所造成的适用费率的区别,这样才能做到杂费计算
的合理、准确。 
  在实际的运费计算中,我们还会碰到许多问题。诸如在联运情况下如何采用适当运价率和运价里程等。
而且我国的流通行业正在进行着迅速的变更,因此各种制度,计算方法都会随之变化,并进一步趋于完善。
 
  第四节  物流现代化与供应链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流通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商品流通包括商流、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是“商品
所有者的全部相互关系的总和”。1997年召开的“97亚太国际物流会议”上,一些中外著名人士指出,中国
如何较快地构筑一个可以将适当的商品,按适当的数量,以适当的方式,在适当的时间,供应到适当的地
点的高效率的物流体系,是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大课题,我国国民经济的现代化,离不开流
通的现代化,而流通的现代化离不开物流的现代化。 
  现代物流的特点 
  现代物流一个明显区别于传统物流的特点就是:传统物流是生产企业自己办物流,其特点是“小而全”、
“大而全”。现代物流则是第三方物流(Three Part Logistics,3PL),也称“代理物流”为主要方式,是指
由物流劳务的供方需方之外的第三方,即专业物流公司去完成物流服务的物流运作方式。物流业发展到一
定阶段必然会出现第三方物流,而且第三方物流的占有率与物流产业的水平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相关性。
西方国家的物流业实证分析证明,独立的第三方物流至少占社会的50%时,物流产业才能形成。所以,第
三方物流的发展程度反映和体现着一个国家物流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它是物流专业化的一种形式,第三方物流随着物流业发展而发展,是物流专业
化的重要形式。由于专业化程度的提高,第三方物流能够有效地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除此以外,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现代物流具备了一系列新特点: 
  1.信息化 
  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然要求。物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
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
存储的数字化等。因此,条码技术(Bar Code)、数据库技术(Database)、电子定货系统(EOS: El
ectronic Ordering System)、电子数据交换(EDI: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快速反应(QR:
 Quick Response)及有效的客户反映(ECR: Effective Customer Response)、企业资源规划(ERP: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等先进技术与管理策略在发达国家的物流中已经得到普遍的应用。 
  2.自动化 
  自动化的基础是信息化,自动化的核心是机电一体化,自动化的外在表现是无人化,自动化的效果是
省力化,另外还可以扩大物流作业能力、提高劳动生产力、减少物流作业的差错等。物流自动化的设施非
常多,如条码/语音/射频自动识别系统、自动分拣系统、自动存取系统、自动导向车、货物自动跟踪系统
等。这些设施在发达国家已普遍用于物流作业流程中。 
  3.网络化 
  物流领域的网络化有两层含义:一是物流配送系统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化,包括物流配送中心与供应商
或制造商的联系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另外与下游顾客之间的联系也要通过计算机网络通信,比如物流配送
中心向供应商提出定单这个过程,就可以使用计算机通信方式,借助于增值网(VAN: Value…Added Net
work)上的电子定货系统(EOS)和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来自动实现,物流配送中心通过计算机网
络收集下游客户的定货的过程也可以自动完成;二是组织的网络化,即所谓的组织内部网(Intranet)。
比如,台湾的电脑业在20世纪90年代创造出了“全球运筹式产销模式”,这种模式基本是按照客户定单组
织生产,生产采取分散形式,即将全世界的电脑资源都利用起来,采取外包的形式将一台电脑的所有零部
件、元器件、芯片外包给世界各地的制造商去生产,然后通过全球的物流网络将这些零部件、元器件和芯
片发往同一个物流配送中心进行组装,由该物流配送中心将组装的电脑迅速发给订户。可见,物流的网络
化成为互联网条件下物流活动的主要特征。 
  4.智能化 
  这是物流自动化、信息化的一种高层次应用,物流作业过程大量的运筹和决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