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管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营销管理-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特别是人口生育水平的迅速下降,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银发市场的特殊
需求,犹以保健服务、医疗用品等方面的需求增长迅速。 
  (2)收入结构 
  国际上通常以1%的人口所占有的社会财富的比重(基尼系数),来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程度。基尼
系数为0。4,则表示1%的人口占据了40%的社会财富。基尼系数越高,社会收入差距越大。一般说来,
基尼系数超过0。4就已经属于非常不平等了。步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居民收入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1996年城乡合计的收入基尼系数为0。424,1997年为0。425,1998年为0。456,2000年为0。458;进入
了绝对不平等区间。由于收入水平的差异使消费需求出现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 
  (3)地区结构 
  地区结构不平衡,是我国市场发展另一个显著的特点。从经济增长的地区结构来看,工业生产增长较
快的主要是东部和中部的一些省区。根据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对全国4万户城镇居民家庭收
入情况调查显示,深圳市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为20548元,成为内地居民收入最高的
城市。36个大中城市平均年人均收入7700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846元,前5位分别是深圳(20548
元)、广州(12326元)、上海(10932元)、厦门(9626元)、宁波(9492元);最后的5位分别是
西宁(4765元)、哈尔滨(5032元)、长春(5110元)、兰州(5128元)、呼和浩特(5167元)。
从31个省市居民消费水平看,2000年位居全国前5位的地区分别是上海(11546元)、北京(7326元)、
天津(6117元)、广东(5007元)、辽宁(4490元)。位于最后5位的分别是贵州(1608元)、甘肃
(1734元)、陕西(2035元)、山西(2037元)、河南(2208元)。2000年,我国城镇人均收入最
高地区和最低地区相差2。8倍,农村人均收入最高地区和最低地区相差1774元人民币。 
  (4)城乡差别 
  虽然我国政府近年来采取了降低农民负担,农村电网改造等扩大农村市场的政策措施,但由于农产品
供过于求,价格下降幅度较大,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明显低于城镇居民(见表3…7),2000年农村人均纯收
入为2253元,实际增长2%,不及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一半。有资料显示,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中的8
0%为城镇居民所有,而城镇居民中的15。6%的人拥有80%的城镇居民的储蓄存款,占总人口70%多的
农民仅有1万多亿的存款。2000年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1110。3亿元,比1999年增长10。6%,而县
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0年为13042。3亿元,比1999年增长8。3%,两者的增长速度相差2。
3个百分点。1999年两者的增长速度分别为7。1%和6。3%,相差0。8个百分点,可见,城乡市场冷暖温
差进一步扩大'v''v'。 
   表3…7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较 
年   份 
1990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
入(A)(元) 
686。3 
1577。7 
1926。1 
2029。1 
2162。0 
2210。0 
2253 
236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B)(元) 
1511。7 
4287。2 
4839。4 
5010。1 
5418。5 
5846。6 
6280 
6860 
两者比较(A/B)
(%) 
45。4 
36。8 
39。8 
40。5 
39。9 
37。8 
35。9 
34。5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而且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长速度低于收入水平增长速度,边际消费倾向弱化,但消费结构在逐步改善,
从大件耐用消费品的保有量来看(见表3…8),农村和城市居民中的中低收入者的消费弹性较大。 
   表3…8 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商品名 
单位 
1995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摩托车 
辆 
4。91 
16。49 
21。94 
24。71 
洗衣机 
台 
16。90 
24。32 
28。58 
29。94 
电冰箱 
台 
5。15 
10。64 
12。31 
13。59 
彩色电视机 
台 
16。92 
38。24 
48。74 
54。41 
录放像机 
台 
… 
… 
3。30 
3。33 
空调机 
台 
0。18 
0。74 
1。32 
1。70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2)》 
  法规不全,市场秩序较差 
  在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许多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和市场营销规则尚未建立,于是,
目前市场营销环境的另一个特点是,市场运行不规范和市场流通秩序混乱,主要表现在:市场主体混杂,
企业行为严重短期化;对市场客体进入市场限制不严,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商品流向不合理,环节多,
费用高;市场交易缺乏公平、公正、公开的准则和规范,市场舞弊行为屡见不鲜等'vi''vi'。 
  竞争异常激烈,但企业的营销理念和战略制定能力有限,短视行为严重,突出表现在缺乏创新、品牌
寿命短暂、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等。1999…2000年的中国市场上竞争手段单一化的企业,价格“肉搏战”惨烈,
恶性竞价和良性竞价并存,波及彩电、空调、民航、通信等行业。虽然短时间内消费者价格弹性大,市场
反应激烈,但长期来看,不利企业新产品创新能力的培养,最终损害消费者利益。 
  2000年3月,由可口可乐、戴尔、微软、宝洁、柯达等近60家外商名牌企业组成的中国外商投资协
会优质品牌保护委员会(QBPC)在其《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假冒问题的报告》中指出,“产品假冒伪
劣问题在中国已经到了极其严重的程度,其规模及严重性前所未有。在中国,每年因产品假冒而造成的损
失以数百亿美元,即数千亿人民币计”。中国近年假冒伪劣产品的产值达年均1300亿元左右,年损失税收
250多亿元。对146家被假冒侵害的企业调查表明,市场上假冒产品销售额占真货50%以上的有23家,
甚至有的超过真货销售额数十倍'vii''vii'。分辨不清“李逵”还是“李鬼”的消费者为保护自身权益,不得不拒
绝某些品牌的所有产品。 
  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消费者呼唤诚信,呼吁打破、消除区际贸易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对市场秩序的损害。
国家也正在加强立法,规范市场秩序。相信情况能够在不久的将来有所改观。 
  本章小结 
  市场营销环境是企业借以寻找市场机会和密切监视可能受到的威胁的场所,它由能影响企业有效地为
目标市场服务的能力的外部所有行动者和力量所组成。企业的营销环境可分为直接环境和间接环境两类。
企业与环境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能动地适应环境是企业市场营销成功的关键。 
  企业的直接环境又称微观环境,包括企业本身、市场营销渠道企业、目标顾客、竞争者和各种公众。 
   企业的间接环境又称宏观环境,包括与企业营销活动密切相关的六大社会力
量:人口、经济、自然、科学技术、政治法律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中国经济步入转型期后市场营销环境呈现鲜明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人口众多、市场规模大;结构复
杂、市场差异大;发展迅速,市场变化快;法规不全,市场秩序乱。 
  思考题 
  1        什么是市场营销直接和间接环境?为什么说企业对营销环境能动的适应是其营销成功的关
键? 
  2        目前企业的自然环境方面的主要动向是什么?它们对企业的市场营销有何影响? 
  3        企业如何分析研究消费者收入?消费者支出模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4        企业如何分析、评价环境威胁和市场机会?试举例说明企业对其面临的主要威胁和理想机会应
做出什么反应? 
   5         中国市场营销环境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第四章   营销信息系统 
 Marketing Information Systems
       
  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营销信息系统的概念与结构要素; 
  2、掌握营销信息的内容、收集方法及评价标准; 
  3、了解一手资料与二手资料的区别及各自的作用; 
  4、掌握营销信息的利用方法; 
  5、认识营销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及管理方法。 
  在现代营销活动中,营销范围从区域市场辐射全国乃至国际市场的现实,使营销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距
离拉大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消费理性程度的日益提高,使市场需求更加多样化、复杂化。复杂的市场
状况,必然形成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的营销决策要以市场需求为核心,就必须保持对市场变化的高
度敏感。实践证明,要提高营销决策的正确性,企业只能立足于充分了解市场,确切掌握相关营销信息的
基础上。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企业建立科学的营销信息系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第一节        营销信息系统的结构和要素 
      营销信息能对企业实现营销目标产生巨大作用,已为大部分人士所认识。然而,要使灵敏、准确、
经济的营销信息,真正成为企业营销成功的重要因素,企业还必须建立科学的营销信息系统。形成综合性、
全方位的营销信息网络,使营销信息在更高程度上、更广泛基础上被利用,有利于企业取得营销信息,处
理营销信息和提高营销科学决策的能力。 
  所谓的营销信息系统是由人、设备与程序所构成的持续和相互作用的结构,用于收集、整理、分析、
评估和分配那些恰当的、及时的、准确的信息,以使营销决策者能改善对于其营销计划的设计与控制。营
销信息系统为企业创造良好的营销环境服务,它既可为企业确定战略目标的方法和政策提供服务,同时也
为企业执行和控制具体营销计划创造条件。 
营销信息系统 
  
内部报 
告系统
  
营销调研系统
  
营销情报系统 
  
营销分析系统
  
营销环境 
目标市场 
营销渠道 
竞争者 
公众 
宏观营销环境 
  
营销经理 
分析 
计划 
执行 
控制
   

       营销信息                                 营销信息 
       
图4…1 营销信息系统 
  营销信息 
  营销信息系统一般由内部报告系统、营销情报系统、营销调研系统和营销分析系统所构成,它们各司
其职共同完成企业内外部环境的沟通,形成了完整的营销信息流循环过程(图4…1)。企业的营销决策者
通过该过程密切注视和了解营销环境中的各种动向,收集和处理相关信息,据此而做出企业的营销决策,
制定具体营销计划和方案,然后又以营销决策和沟通信息作用于营销环境,最终使企业的营销目标得以实
现。 
  内部报告系统 
      内部报告系统以企业内部会计系统为主,辅之以销售信息系统组成,是营销信息系统中最基本的子
系统。其作用在于报告订货、库存、销售、费用、现金流量、应收款、应付款等方面的数据资料。(图4…
2) 
      内部报告系统的核心是订单——发货——帐单的循环。销售人员把订单送至企业,负责管理订单的
机构把有关订单的信息送至企业内的有关部门,然后企业把帐单和货物送至购买者的手中。这是一般营销
企业的常规操作程序,然而是否具有措施以保证这一循环中的各个步骤快速而准确地完成,则明显地反映
着企业不同的营销能力和营销效率。 
  内部报告系统还包括及时、全面、准确的销售报告。这个功能应该主动地为决策者提供他们认为需要
的,以及他们暂还不了解但实际需要的信息,以帮助决策者把握最佳的决策时机,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就现实情况而言,由于信息网络的普及,企业基本上都建立了比较健全的销售报告系统,完全有条件在瞬
间就清晰地集中反映分散在各处的关联企业过去及现在的销售和库存数据。 
  通过分析内部报告系统所提供的信息,能发现重要的机会和问题。但应注意尽量避免该系统提供重复
信息,那样会造成营销成本上升和相关人员陷入繁琐的销售资料堆中。 
  营销情报系统 
     营销情报系统是企业日常收集有关企业营销环境发展变化信息的一些来源或程序,往往通过企业的
各级营销人员,中间商以及专职的营销信息收集人员完成。一般而言,内部报告系统向营销决策者提供的
是实际数据信息,而营销情报系统提供的则是偶发事件的信息。(图4…3) 
  营销环境的变化与企业的营销活动密切相关,其中既可能潜伏着企业营销危机的早期警告信号,也可
能孕育着企业发展的各种营销机会。企业可以通过广泛的途径获取相关信息,这是营销情报系统所特有的
功能。企业要形成规范的情报循环网,提高营销情报系统收集的信息质量,帮助企业在营销活动中及时采
取措施,或者能防患于未然,或者能领先一步抢占市场份额。一般而言,企业的营销情报系统应该注意以
下三方面的问题。 
  1、情报的定向与收集 
      营销情报系统的建立是以广泛的情报源为基础的,要争取让企业所有的相关人员都成为“情报员”。
通过他们积极、自觉地利用各种途径(如报刊杂志、上级机关、行业团体、专业调研机构、供应者,中间
商及顾客)收集信息,观察营销环境的变化情况,并及时向企业提供信息,从而形成较为系统的营销情报
流。 
  2、情报的管理与分析 
      收集营销信息是为了对情报加以利用,大量的原始信息必须经过适当的处理,才能转换成对企业营
销活动有用的情报。营销情报系统应该配备专业人员从事情报的管理与分析工作,科学地评估收集到的情
报,包括分析情报是否有用?是否可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