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葬明- 第6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支支大中军兵将,在各自军官的指挥下,如同洪水一般的冲出关城,然后迅速的便开始在关外空地上进行集结组阵,最先冲出关城的乃是各军的骑兵人马,这些骑兵冲出关城之后,飞快的在关城外围形成了一道屏障,拉来了一道警戒线掩护后续兵马出关,以防建奴趁着大中军大批出关之时,派他们的阿里哈超哈营袭扰大中军的出兵行动。

而随后出关的便是大中军的其它兵种,先是步兵紧随骑兵之后出关列阵,在关外结阵稳住了阵脚,随后出关的便是一支支炮队,这些炮兵们驾驭着拖曳炮车的骡马,鱼贯出关,迅速的在步军方阵之间找到了他们的位置,并且很快便摘下了骡马牵至了兵阵之后,炮车分开,火炮展开,弹药车则迅速的摆放在了大炮后面的安全位置。

除了骑兵步兵炮兵三个兵种之外,这次随军出战的还有工兵和辎兵,不过辎兵这次可不是运送粮秣物资的,所有出战的辎兵推出城外的皆为一辆辆用坚木所造的战车,平时行军则装运物资使用,战时放列便构成了一道坚实的临时城墙,作为野战,他们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兵种,所以他们被带出关城,不算是奇怪的事情。

至于工兵不用说了,他们自有专门的用途,布阵之际他们可协助主力兵种临时紧急构筑防线,进攻的时候随军冲锋,负责扫清途中的障碍,总之他们虽非主力,但是却作为一个大中军专有的专业兵种,现在是经常性的出现在战场之上。

肖天健出城之后,参谋部的参谋们便紧跟在他的身边,除了作为他皇帝象征的那面大中朝织金大龙大纛之外,还有其他各种旗幡。

随着传令兵手中的令旗飞舞,一道道指令被迅速的传达了下去,这种布阵之事,肖天健现在早已不用亲力亲为了,自有参谋人员负责按照计划进行安排,而各支出战兵马,只需要他们的传令兵随时盯紧中军令旗,接受指令之后,便可以随着命令调动兵马了。

所以虽然数万大中军潮水一般的从各个关门处涌出,但是在中军官的指令之下,这些出关兵将根本没有出现一般情况下其它军队很容易出现的混乱局面,各支兵马都迅速的按照命令抵达了他们的位置开始列阵,整个数万兵马都在中军官的调度之下如臂使指一般的进入到了他们指定的位置并且完成了集结。

吴襄对于这种出关和建奴交战的事情,是捞不到手的,虽然他和他麾下的那些明军旧部兵将们也都很想趁着这个机会能在他们新主子面前表现一下,可是他们的请战还是被肖天健温言拒绝了,肖天健告诉吴襄,虽然出战有功可捞,但是关城也必须要留人驻守,以备不时之需,所以让吴襄麾下的这些官兵都留在关内驻防,仅以大中军的旧部出关应战建奴。

所以吴襄只能无奈的率兵留镇山海关一线,作为后应人马,负责驻守山海关,只能带着部下兵将们在关墙之上,眼巴巴的看着肖天健领兵出战。

第六卷 终战 第九十五章 三顺王

当看着这么多大中军人马潮水一般冲出关城之后,几乎让他们眼花缭乱的便迅速的在关外完成了重新集结,吴襄不由得哀叹,幸好没有让他带兵跟着出战,要是他也领兵跟着出去的话,这次单单是在关外集结,恐怕他和他手下的这些兵将,就丢人丢到家了,他相信以他麾下的这些官兵,根本无法看懂大中军的那种令旗的含义,也肯定无法跟其他大中军兵将一般,迅速的在军令之下完成集结和布阵,所以他们如果出去的话,也只会给大中军添乱,让人鄙视他们,今后成为笑柄罢了。

所以吴襄对肖天健的控兵能力,可以说是佩服的五体投地,仅仅是中军官一个人,便轻轻松松如臂使指一般的对着数万大军完成了调集,于是单凭此种作风,便可以看出来,大中军确确实实是一支训练有素,组织有效的精锐之师,这一点根本不用再怀疑了,如果他们还打不过建奴大军的话,那么这世上还有谁能是建奴的对手呢?不由得吴襄又开始暗自对自己这一次明智的选择庆幸不已,幸好他选择了投靠大中朝,要不然的话,这会儿估摸着即便是他领着建奴入关了,只要碰上大中军,他和麾下的这些兵将们,照样也肯定像前些日子打死的那些建奴的汉军一样下场。

人生男人最怕的是入错行,女人怕的是嫁错郎,但是吴襄觉得他最怕的就是选错路,一旦走错一步的话,便可能会沦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之中,当这段时间和这些大中军兵将们打交道一来,吴襄现在铁了心认为,这一次他做出的选择,是他这一生一来,最明智最英明的选择。

同时吴襄对于肖天健这个大中皇帝佩服的也可以说是五体投地,在他眼中,虽然肖天健这个大中皇帝,似乎有点名不正言不顺,但是现在肖天健这个皇帝,确确实实是个皇帝,他能御驾亲征率兵从南京城一直杀到山海关,对于一个皇帝来说已经算是极其难能可贵了,绝对算是一个标准的马上皇帝了,可是没想到今天大中军出关与建奴决战,肖天健贵为一国之主,居然没有留在山海关之中调兵遣将坐观麾下兵马出关大战,而是断然亲自出马,率兵杀出了关外。

对于一个皇帝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有人肯定会说,肖天健这么做是不明智的,以他的身份以身犯险,一旦遇上了什么不测的话,那么对于麾下的兵马和他的大中朝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但是这种事情也是几说几讲的事情,在山海关这边的将士们来看,肖天健这种做法却并无什么不妥之处,虽然他们也曾经力劝肖天健不必出关,但是在被肖天健断然回绝之后,谁都可以看出来,肖天健这么做,对于大中军的士气提振,起到了多么大的作用。

随便让任何一个大中军的兵卒想想看,他们的皇帝陛下,在这样的战场上,居然会跟着他们一起出战,站在他们之中,谁不感动?谁还会惜命不前?仅从这一点上,吴襄便不得不佩服肖天健的勇气,在大明王朝建立至今,除了开国的皇帝朱重八之外,恐怕也只有当初抢了自己侄子建文皇帝皇位的燕王朱棣,才亲自提刀上阵过,从此再无一个皇帝干过这样的事情了吧!何况即便是朱重八和朱棣在内,登基称皇之后,也再无亲自提刀上阵过了吧!可是肖天健这个皇帝,还真是异类的很,现在都到了这种地位,可是他却还是毅然决然的带兵出战,想想看麾下的那些将士,如果不为此卖命的话,那还真是奇怪了。

就在吴襄站在山海关城楼上看着肖天健亲率大军出关的时候,远处的建奴大军所有人也都在紧张的朝着山海关方向观望着。

就连建奴皇帝皇太极,这个时候也同样骑上了一头膘肥体壮的战马(这厮三百多斤的体重,不骑这样的战马,估计也撑不住他!),远远的在建奴大军之后,看着山海关大中军出关的这一幕。

当远远看到代表着大中皇帝的那面大中朝的龙旗出现在关外的时候,连皇太极不由得也对肖天健这个仇敌的勇气感到钦佩。

在这一点上,他认为肖天健这个大中皇帝和他这个大清皇帝还是有一拼的,最起码他这个大中皇帝没有躲在山海关之中观战,遇上这样的对手,他不知道该如何评价对方,但是他可以确认的是,今天他遇上了此生以来最强劲的对手了。

特别是看着鱼贯而出的大中军,如臂使指一般的在关外迅速的结阵,几乎是以让他们眼花缭乱的速度,完成了在关下的集结,这让皇太极更是心悸不已,他也是自幼便跟着他爹野猪皮出征的,而且经历过无数大仗,见过无数的明军和蒙古人还有朝鲜的兵马,但是从来没有一支军队,能像眼前这大中军一般,显得如此士气昂扬而且训练有素,即便是他一直以来引以为傲的他们建州儿郎,也无法做到像大中军这样如臂使指一般,以这么快的速度,便完成了出关集结的动作。

原本他定策之后,还想过趁着大中军出关尚未完成集结,处于混乱的时候,令麾下最强劲的骑兵去冲击一下大中军,先杀他们一个下马威再说,但是当看到大中军如此有序的出关,并且相互配合的天衣无缝的完成了这次集结之后,他的心一下沉到了谷底之中,现在他知道为什么多尔衮在这支大中军面前,屡战屡败,屡战屡挫了,任谁碰上这样强劲的对手,恐怕都没法在大中军面前,讨得多少便宜,而且他也明白了肖天健为何能一口便将他派出关内的阿巴泰和豪格所部给吞没了,以大中军今天展示给他的这种实力,仅以阿巴泰和豪格拼凑起来的那些各族兵马,根本无法和大中军相抗,他们的失败也是正常的。

所以皇太极在看到大中军出关集结的动作之后,当即便打消了派麾下的骑兵人马突袭大中军的想法,断然回绝了麾下代善等诸将的请战,令其稍安勿躁,就等大中军出关,然后堂堂正正的直面大中军,和大中军来一场公平的对决。

随着皇太极的命令一道道的传下去之后,建奴这边的兵马也随即开始被调动了起来,一支支建奴军随着令旗的摆动,还有传令兵的传令之声,纷纷也开始结阵。

皇太极这一次布阵,将怀顺王耿仲明、恭顺王孔有德、智顺王尚可喜这三顺王麾下的乌真超哈营全部排布在了建奴大军阵前,其后鳞次布置的则是蒙古诸旗的兵马,而他们满洲八旗的兵马则被放在了最后。

皇太极之所以这么安排,其心可诛到了极点,他这一战虽然有心取胜,但是皇太极对于获胜的把握并不大,而他主要的目的,便是趁着这一战大批消耗掉这汉八旗和蒙古八旗的实力,即便是这一仗他们打不赢,损失的也是这些汉人和蒙古人,他们满洲的旗人却还可以保存实力,即便是撤回到辽东,他们满州女真还可以称王称霸,牢牢的控制关外的局势。

皇太极的这种险恶居心可以说是昭然若揭,所有人都看的是明明白白,但是那些汉军兵将和蒙古旗兵们却对他的这种安排毫无一点办法,只能依令行事,否则的话他们很清楚,他们没有死在大中军手中,现在就回立即被皇太极给以不尊号令为由,先拖下去给干掉了。

于是两军就此开始在山海关之外相互拉开了架势,并且随着两军中军的号角声以及战鼓声响起之后,双方都开始缓缓的朝着对方逼近。

乌真超哈在满语之中的意思便是重军的意思,建奴起兵之后,之前一直是以骑兵为主,步军为辅,装备也基本上都是以弓弩刀枪之类的冷兵器为主,火器极少,但是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的叛投,对于建奴来说,却使得他们获得了这个时代最先进的火炮技术以及熟悉操作训练火炮火枪之类火器的汉人兵将,这对于建奴获得更强的攻坚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而当初三顺王叛投建奴之前,都是毛文龙的手下,后来毛文龙被袁崇焕冤杀之后,毛文龙辛辛苦苦一手打造出来的东江军随即也四分五裂,耿仲明、孔有德、尚可喜等毛文龙的旧部,便投奔了当时的莱芜巡抚孙元化。

孙元化这个人其实大多数人都耳熟能详,他不但是大明的一个文人,而且是文人之中的异类,他和徐光启一样,除了熟知国学之外,还都深谙西学,在几何、代数方面颇有建树,而且他们都精通火炮和火铳技术以及这些火器的应用,还信奉西方的天主教,力主在军中推广火炮和各种火器,以此来加强明军的战斗力,防备关外的建奴大军。

所以当孙元化当了莱芜巡抚之后,便加强练兵,大批铸造火炮,打造各种火器,其中以鸟铳为主的火器成为了他麾下明军装备的主要武器,而耿仲明、孔有德、尚可喜归于他麾下之后,他们的部曲都大批量装备了各种火炮、鸟铳等火器,并且不断的加以操练,可以说是当时明军之中,火器装备数量最多的兵马,也是战斗力极强的兵马。

可惜的是孙元化控兵能力不怎么样,只知道督造火器,加紧练兵,却对于这些麾下的大将疏于防范,后来仅仅是因为补给的问题还有他们山东军和辽东军之间的矛盾,孔有德率部造反,最终虽然他们抓住了孙元化,但是念在孙元化对他们不错的份上,并未杀掉孙元化,还放走了孙元化,但是孙元化最终却被崇祯给下旨砍了脑袋,使得这个明末赫赫有名的科学家,就这么含冤而死。

后来虽然在朝廷调集兵马的围剿之下,克复了莱州登州等地,但是三顺王却最终带着残部,还裹挟了不少当时在登州和莱州铸炮的明朝工匠叛投了建奴,使得建奴从此之后拥有了这个时代当时最好的铸炮技术,大大增强了建奴的实力。

对于孔、耿、尚三人的叛降,皇太极相当重视,而且可以说是喜出望外,当即封他们为王,还以他们的旧部还有俘获的明军兵将交还给他们,令他们组建起了乌真超哈营,也就是重兵的意思,这也是汉军旗的最早的前身。

第六卷 终战 第九十六章 以汉制汉

特别是在多尔衮率兵南下,撞上当时还称作刑天军的肖天健所部之后,被刑天军的火器打的无力招架,等多尔衮率兵返回关外之后,建奴更加重视起了这些汉军兵将,两三年来不但建立起了汉八旗,而且还大大的充实了这些汉军旗的兵力,同时大力铸造火炮、打造各种火器装备汉军,使得汉八旗的实力远超过原来历史上汉八旗入关之前的实力,在这次皇太极下决心南下入关的时候,汉八旗的兵力已经和满洲八旗的兵力几乎相当,而且装备了大量的火器。

以建奴奴酋们的想法,一旦他们对上火器犀利的刑天军的时候,便以同样大批装备火器的这些汉八旗的汉军,以“同样”的战法,来对付刑天军,然后再加上他们强大的建奴骑兵和蒙古骑兵,想必就不用再害怕遇上刑天军了。

但是这段时间在山海关的战事情况,却让建奴奴酋们有点大失所望,本以为在大批汉军的助战之下,多尔衮应该可以利用这些装备了大量火器的汉军,轻松攻克山海关,但是结果却很让他们失望,先期派给多尔衮的那些汉军,火器还是无法压制住提前控制住山海关的大中军,反倒在大中军大将们的率领下,大中军不但死死的挡住了建奴军的进攻,而且还在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