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69-穷人缺什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3469-穷人缺什么- 第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变”,还是因为对“穷”持否定态度——其他的都让人心情沉重,可见“穷”不是个好字。    
    相反,和“富”有关的成语,就有点扬眉吐气的味道了:富可敌国、富国强兵、富庶之地、富甲一方、富贵荣华、富丽堂皇……等等,除了“富贵浮云”有点虚无的感觉,其他都是很实在的。话又说回来,人为什么要感叹富贵如浮云?还不是因为富贵太好,太让人留恋。有谁听到过有人用惋惜的口气,感叹穷困如浮云转瞬即逝的呢?可见“富”是个好东西。    
    人只要是正常的,没有谁故意想穷。然而富人毕竟只是少数。这就注定,在一个社会里,大多数人的愿望难以实现,大多数人心怀不满。所以说起穷富的问题,大多数人的心态难以平和。    
    不平和往往就要出问题,大则危害社会,影响安定团结;小则伤及肝胆,影响身体健康。古人云,“千夫所指,无疾而终”,为什么?愤怒是一种毒,所伤害的绝不仅仅是愤怒者本人,在一个充满愤怒的社会里,谁也不要想长命百岁。    
    还是平和一些好。    
    古希腊(或者是古罗马)一位哲学家(记不清叫什么名字了)说,在讨论问题之前,先把概念搞清楚。之所以还记得这句话,是因为高中的数学老师每次在讲一个定理之前都要强调这句话。在讲完这句话之后,他就从概念入手,一步一步推导出正确的结论。他是我所遇到的少有的几个好老师之一。    
    现在我又想起了老师的口气,我想说的是,在我们愤怒之前,在我们对穷富问题得出结论之前,先把概念搞清楚,然后再推断。    
    什么是穷?什么是富?为什么穷?为什么富?穷的结果,富的结果,分别是什么?还有没有第三种状态?由穷到富,或者由富到穷,我们处在怎样的趋势之中?    
    ……    
    天气变化之时,人就容易感冒。感冒了就要吃药。仔细研究各种感冒冲剂,方子虽然不一样,但功能是相同的,就是清热解毒。    
    当今天下,“财富”早就热到了炙手的地步,不管穷也好,富也罢,万事失了度,也就到了该清热解毒的时候了。    
    “穷”“富”都是一种毒,只要过了度。    
    曾经,当穷是毒的时候,我们皮包骨头,还夜郎自大,战天斗地,气冲霄汉;现在,当富也成毒的时候,脑满肠肥、飞扬跋扈、嗲声嗲气都成了潮流。    
    要解毒,需先清热,清穷的热,更要清富的热,“穷光荣”固然要不得,“一富遮百丑”也不可取,装富、拜富、仇富,都是社会流行病的症状之一。    
    财富是个什么东西?人和财富究竟是个什么关系?我们喜欢工作吗?我们为什么而工作?我们每天挖山不止,就是为了找那点可怜的金子,然后拿它去买肉吃,吃得多,长得肥,然后又逼迫自己再花钱去减肥?    
    我们可不可以换一种方法呢?少挖山,多种树,有节制地吃肉,既免去把自己的身体发胖了再还原的痛苦过程,也使我们从劳累中解放出来,不再成为钱的奴隶。    
    世上没有长生不老的人,没有长开不败的花,长盛不衰是不可能的。我们对待一切事物的发展都应该保持一种克制的心态,不要去过度开发,不要想去穷尽它。任何东西的增长都是有极限的,自然、经济、文化,包括市场都是如此,有节制地、持续地发展才是明智的。    
    


第六章 幸福才是硬道理赚钱是种享受

    实行计划生育有一个最根本的难点,就是男女之间始终要频繁地劳动,播了种不让他收获,自然是费神的。假如有谁发明一个绝招,让男女之事变得痛苦不堪,那岂止是计划生育,连整个人类的面貌都将彻底改变。    
    快乐原则是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所有生物都是因为这个原则才得以存在,得以繁衍。    
    富人是最会赚钱的人,他之所以会赚钱,因为赚钱是快乐的。    
    想想周剥皮,从来没有睡过囫囵觉,每天半夜就得起床,天寒地冻,担惊受怕,他容易吗他?说穿了,还不是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如果赚钱没有强烈的快感,周剥皮,他怎么可能有如此强烈的自觉性!    
    以现在的眼光看,周剥皮之类只能算个土财主,和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老头差不多,他们赚钱的快感,在于钱本身给他们带来的满足,在于对钱的拥有。    
    拥有就是一切,活着就是不断地拥有。人都有拥有的欲望,就像旧时的太监,虽然已是废人,还是要结婚,而且不止结一个,深刻说明了,太监也是人,是人就有共同点,割是割不掉的。    
    其实,钱再多,一天只能吃三顿饭,睡觉只需要一张床,金银财宝又不能带进棺材,从需要的角度讲,很多钱财都是多余。所以周剥皮们的财富观,在现代人看来,可笑且可怜。    
    有钱的感觉,并不在于钱本身。且不说周剥皮并没有享受多少,就算是他舍得吃,舍得花,但口腹之欲太容易满足,山珍海味吃不了多久,也就腻了,最终百吃不厌的,还是粗茶淡饭。    
    有钱的感觉之所以美好,很多时候在于它给人精神的满足,有钱就是成功,有钱就有尊严,有钱就是上等人,有钱就少受白眼。    
    赚钱的快乐,不在于钱本身,而在于他通过赚钱,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实现了自我的价值。    
    何况,这个实现价值的过程,本身也是快乐的,就像有些人喜欢下棋,有些人喜欢跑步,下棋下得眉头紧锁,跑步跑得汗流浃背,旁人看着辛苦,他却其乐无穷。各人的苦乐,只有自已知道。很多时候,工作本身就是幸福,智力和体力的付出,都是一种享受。    
    


第六章 幸福才是硬道理工作是种生活方式

    人活几十年,总要以什么方式度过。不管穷人富人,他每天必须工作,他的人生也就是在工作中度过了。其实并不是每个富人都能赚到很多钱,也不是永远都能赚大钱,但不管结果如何,每天必须去做,这个“做”字就是生命的过程。所谓“结果”,也就是所要达到的目标,很多时候只不过是给你一个“做”的理由,最后能不能达到反而不重要了。    
    人之所以要选择一件事,除了迫不得已,最大的可能就是因为爱。人之所以选择创业,选择某种赚钱的途径,实际上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他之所以走这条路,就是因为他需要,他喜欢。没有一种强烈的爱,就没有一种强劲的动力,事业就不可能成功。既然爱了,既然选择了,不管怎样,总要做下去,这与其说是一种理性,不如说是一种本能,自然而然就会体现出来。    
    如果问一个没有做过生意的人,老板做生意是为了什么?他可能回答是为了赚钱,风光,为了前呼后拥,三妻四妾。    
    这却是一种误解。    
    很多老板虽然资财万贯,却过着简单朴素甚至枯燥乏味的生活,除了工作还是工作,工作就是最大的享受。这在外人看来太傻太苦,但他们自己却乐此不疲。    
    当你把生意当作一种生活方式时,生意就不仅仅是赚钱的手段,而是人生的一部分,是生命的舞台,是激情的渲泻口,每一次成功或失败,都是浩浩大江中的自然起伏,生命的价值就在这一次次的跌宕中实现。    
    不要经常问自己为什么活着,活着本身就是答案。只要每天还在做,生命就存在,就有意义,就有结果。    
    


第六章 幸福才是硬道理幸福和金钱有关

    有一个故事,一个迟暮之年的百万富翁,在冬日的暖阳中散步,碰到一个流浪汉在墙根处晒太阳,他问流浪汉:“你为什么不去工作?”    
    流浪汉答:“为什么要工作?”    
    “你可以挣钱呀。”    
    “挣钱做什么?”    
    “挣钱可以住大房子,可以享受美味佳肴,可以和一家人享受天伦之乐。”    
    “然后呢?”    
    “当你老了,可以衣食无忧,像我一样,每天散散步,晒晒太阳。”    
    “难道我现在没有在晒太阳吗?”    
    这一定是一个哲学爱好者的作品,听起来味道不错,不少穷人一定在其中找到安慰。    
    的确,幸福很多时候与穷富无关。但就这一个故事来说,只在一个特定的场景中展开,它恰恰选择了流浪汉最明媚的生活片断,并且赋予它哲理和诗意。这样一来,流浪的生活不仅不可悲,反而还令人羡慕了。    
    但如果富翁反过来问他,难道晒太阳就是生活的全部?太阳落山以后你怎么办呢?流浪汉又如何回答?    
    不要自欺欺人了,除了极少数把人生当作一次行为艺术的人,可以自觉体验流浪的意义,更多的人,一般的人,如果落到那一步,实在是种无奈。    
    中国人崇尚知足常乐,以此作为精神境界。如果确实能清心寡欲,那也未尝不是好事,但如果想得到而得不到,只好龟缩在角落里,喃喃自语着“知足常乐”,那就是一种逃避,一种无能和怯懦。    
    其实,对于这个“流浪汉晒太阳”的故事,人们还忽略了一点,那就是故事发生在西方,而不是中国。西方是福利社会,哪怕身为一个流浪汉,也不必担心饿死。穷只是相对的穷,欠缺的只是成就感,和富人们比起来,只是物质生活稍微差点。在基本生存条件有保障的情况下,虽然没有面子,生活也不奢侈,但只要心态好,清贫也是一种格调,清汤寡水也是可以享受的。    
    真正的穷人,穷国中的穷人,就不同了,他的穷是绝对的穷,是完全可能逼死人的。    
    把富国的故事照搬过来,试图说服穷国的人民,这本身就是一种谬误。    
    对富国的穷人来说,穷可能主要是个面子问题,而对穷国的穷人来说,可能就是肚子问题。肚子承受不了的东西,面子也绝对承受不了,与肚子相比,其他一切都只能退到次要,事情就是这样简单。    
    穷人只有正视自已的穷,才能找到摆脱现状的办法。毕竟我们都是现实的人,很多时候穷和富,的确与幸福有关。    
    


第六章 幸福才是硬道理穷人不要被吓倒

    有一个词叫“引导消费”,被“引导”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事情要一分为二来看,在你迷惘的时候,不知所措的时候,有人善意地引导你走出迷局,你当然是要感谢人家的。大城市的路口常常有领路人,带领外地司机在他不熟悉的城市里行车,司机要付费给他,这是一种正当职业。    
    但在你并不需要引导的时候,或者在需要正确引导的时候,一个引路人却把你引向了歧途,那就不仅仅是走错路的危险了,这引导后面的企图,显然会让你付出高昂代价。    
    能够引导消费的人,肯定就是有“消费”要提供给你的人。消费者和商家之间纯粹只是利益关系,商家的引导本来就动机可疑。商家并不是随时都在吆喝,那是低级的促销形式。更高明的是在观念上改变你,让你乖乖就范。    
    我们每天被各种信息包围着,渐渐变成一个时尚的人,住高尚社区,开私家汽车,穿品牌服饰,吃流行菜肴,听明星的歌,读热门的书,玩超酷的游戏……我们以为那就是生活,是我们自己需要的生活。但是,是谁把这一切灌输给你的呢?谁在制定时尚的标准?是那些包装模特的人,印制广告的人,炮制各种概念的人,这些人显然不是为了好玩,而是要把钱从我们的口袋里掏出来。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是会不择手段的。    
    几年前,报纸上披露过一个很著名的营销方案,叫“每天一杯奶”。他先不推销产品,而是发表很多文章,拿中国人和日本人对比。对比点主要集中在体格上,对比结果是中国人比日本人矮,且弱,智力也差一点。不禁让人毛骨悚然!我们这辈人不如小鬼子,倒也罢了,关键是我们的孩子也不如,这还了得!文章继续分析,这又矮又弱智力又差的原因,就在于日本人的牛奶消费量是中国人的N倍。最后顺利得出结论——每天一杯奶,事关民族生死存亡!    
    说实话,中国人的骨子里,最不服气的就是日本人。这种比较击中了我们内心最敏感的地方。正因为这样,文章末尾那句“为了民族”格外地正气凛然,“每天一杯奶”也变得如同八年抗战一样意义深远。    
    后来,直到那个奶制品企业出来介绍经验,我们才知道原来是个策划,一个软广告而已!    
    但消费牛奶的习惯已经养成。    
    不禁叹服。他们真是把消费者研究透了。他们很懂得制造恐慌,很懂得利用恐慌赚钱。    
    这并不是什么特别高深的事情,这样的手法被广泛应用。时时刻刻,我们总是被“善意”地告知,生活中充满着各种险恶,如果你不想办法防范,你就只有死路一条。而防范的惟一途径,就是购买。    
    你不买电子学习机,你就是把孩子推到差生行业;你不买防晒产品,你就是坐等皮肤癌光临;你有头皮屑,你就像个下等人;你不吃保健品,你就缺这样缺那样,不仅短寿,而且活着也不舒坦;女人必须把自己打整得又白又嫩,不然会被男人抛弃;男人必须以足够的力度雄起,否则性福和幸福都将远去……总之,你不能落伍,不能生病,不能不快乐,种种的暗示或者明示,都指向一个终极结果——拿钱来,消费!    
    商业,不仅挑逗你的欲望,而且用恫吓逼你就犯。    
    如果所有商人都是这样推销,我们整个的生活,将深陷在无穷无尽的惶恐之中。他们会把每一件事都找出令你惶恐的理由,再让他们的产品去帮你解决这个惶恐。最后你就成了离开这些商品就无法生活的人,你的自信,你的自在,你的踏实感、安全感,统统都被彻底毁了。    
    


第六章 幸福才是硬道理高薪穷人只要快乐

    不要以为穷人就没钱,也不要以为有钱就不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