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陔馀丛考 [清]赵翼》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陔馀丛考 [清]赵翼- 第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董昌(《新唐书》云天册,《五代史》云顺天)。
  吴越钱Α(宝正。见《五代史》。又有天宝、宝大二号,见《十国春秋》及洪容斋《随笔》。又有广初一号,见《玉海》)。
  北汉刘承钧(天会、见李恽《千佛楼铭》)。刘继元(广运)。
  西夏元昊(开运、广运、大庆、天授礼法延祚,六字号)。谅祚(延嗣宁国、天垂圣、福圣承道)。<奢覃>都(拱化)。秉常(乾道、天赐礼盛国庆、天安礼定)。乾顺(天仪治平、天民安、永安、贞观、雍宁、元德、正德、大德)。仁孝(大庆、人庆、天盛、乾)。纯(天庆)。安全(应天、皇建)。遵顼(光定)。德旺(乾定)。
  辽人皇王倍(甘露)。辽末东京详稳大延琳(天庆)。渤海将高永昌(隆基)。奚王回离保(天复)。耶律淳(建福)。淳妻萧氏称制(德兴)。梁王邪律雅里(神历)。萧(天嗣)。耶律大石(延庆、天德、康国)。大石妻塔不烟(咸清)。不夷列(绍兴)。其妹速普完(崇福)。夷列次子直鲁古(天禧)。耶律留哥(元统)。
  宗贝州贼王则(得圣)。广源酋侬智高(启历。《玉海》又有端懿、景瑞等号)。蜀贼王均(代顺)。睦州贼方腊(永乐。见《宣和遗事》)。苗傅、刘正彦檀立皇子(明受)。洞庭贼杨么(庚戍。又有大圣王之号)。李顺(应运)。金刘豫(阜昌)。山东贼郝定(顺天。见《侯挚传》)。移剌窝斡(天正。见《逆臣传》)。辽东贼浦鲜万奴(天泰。见《金宣宗纪》)。杨安儿(天顺。见《仆散安贞传》)。信州贼契丹德寿ヌ锁(身圣。见《内族襄传》)。纠军贼(天赐。见《完颜佐传》)。
  元泰定帝之子阿速吉八(天顺)。顺帝之子爱猷识理达腊(宣光。后又有年号曰天元者,见《高丽史》)。陈吊眼据漳州起兵复宋(年号昌泰。见《郑所南集》)。邪斯伯(天威。本耶律留哥部下,乞奴金山所推为辽主)。乞奴金山(天德。俱见《耶律留哥传》)。锦州贼张致(兴龙)。广州贼林桂芳(延康)。广东贼朱光卿(赤符)。温州贼陈空崖(正治)。林儿(龙凤)。张士诚(天)。徐寿辉(治平)。陈友谅(大义)。陈理(德寿)。明玉珍(天统)。明升(开熙)。
  明麻城贼李保(武烈。见《明史。李辰传》)。西华贼刘千斤(德胜。见《明史。白圭传》)。叶宗留之党陈鉴胡(泰定。见《明史》张骥及侯传)。白莲贼徐鸿儒(大成、兴胜。见《明史。赵彦传》)。流贼李自成(永昌)。张献忠(大顺。俱见《明史。流贼传)。
  ○此外有蕃年号见于《唐书》、宋、元、明史及《通鉴》、《玉海》者,今并摘录土番赞普(彝泰)。
  渤海王武艺(仁安)。钦茂(大兴)。华(中兴)。嵩邻(正历)。元瑜(永德)。言义(朱雀、太始建兴。《唐书》所记如是,《通鉴》又谓明忠〈太始〉、仁秀〈建兴〉,《玉海》又谓彝震〈咸和〉)。
  南诏酋龙(建极。见《玉海》)。法(贞明承智大同,六字为号。见《通鉴》)。舜化(中兴。此外又有明圣、保和、政安、明统等号,又有崇兴大宝、天瑞景星,皆四字为号,见《玉海》)。
  日本王孝德(白雉。见《唐书》)。又有天元、康保、仁平、延历、永延、文治、宽宏、应保、宝龟、白龟、天庆、天历等号,又有天平宝胜四字为号。(俱见《玉海》)。平秀吉(文禄。见《明史》)。
  交趾陈日尊(宝象、神武。见《宋史》。而《玉海》作李曰尊。《元史》安南又有绍隆、绍宝等号)。李乾德(太宁。此外又有天纪宝象、彰武嘉庆,皆以四字为号。见《玉海》)。
  安南黎苍(元圣)。简定(兴庆)。陈季扩(重光)。涂山僧范玉(永宁)。黎利(顺天)。黎麟(维宁、大宝)。黎(大利、延宁)。黎琮(天兴)。黎灏(光顺、洪德)。黎晖(景统)。黎谊(端庆)。陈篡立(应天)。黎周(洪顺)。莫登庸(明德)。莫方瀛(大正)。黎宁(元和)。黎宪(光照。俱见《明史。安南传》)。
  大理(有保天、道隆、文治、利贞等号)。
  高丽(有延祥、正丰等号)。
  于阗(有同庆年号)。
  柔然(有始平年号)。
  蜀丛帝(万通。以上五条俱见《玉海》)。
  瓦刺也先自立可汗(添元。见《明史》)。
  (此外道经有延康、赤明、龙汉、开皇、上皇、无极、永寿等号,见《隋志》)○改元欧阳公云:年号以一为元,亦未常有法,盖古人之语尔。古谓岁之一月,不曰一月,而云正月。《国语》六吕曰元间、太吕,《周易》六爻曰初九。大抵古人言数多不云一,不独年号也。后世始以孔子书元年为《春秋》大法,遂以改元为重事。汉以后又名年以建元,而称号遂多,不胜其纪也。按欧公此说,亦臆度之词。古人最重者元,汉《律历志》云:历始曰元。《传》曰:元者,善之长也。又曰:体之长也。三统合于一元。古人所谓元祀、元年,盖取诸此。董仲舒亦曰:《春秋》谓一元之意,万物所从始也。元者,辞之谓大也。谓一为元者,视大始而欲正本也。是建元为重事,由来远矣。古者天子、诸侯皆终身一元年,无所谓改元者。《史记》秦惠文王十四年更为元年,此实后世改元之始。汉文帝因新垣平之言,亦以十六年为后元年。景帝又有中元年、后元年之改。至武帝而改元十余次。后人但知改元自武帝始,则以武帝有年号,人所共见,而不知改元实非始于汉武也。历代以来,又有不应建元而即有年号者。如刘渊称汉王,即建元元熙,僭帝位,又改永凤。石勒称赵王,即建元太和,僭帝位,又改建平。吕光据姑臧,即建元太安,称三河王,又改麟嘉,称天王,又改龙飞。以及诸僭伪国,如乞伏、沮渠、秃发之类,虽不称帝而各有年号是也。又有不改年号而但改元者。如光武帝仍建武之号,而改为中元年。梁武帝仍大通之号,而改为中大通元年是也。有一岁而两三改元者。汉中平六年,献帝即位,改元光熹;张让、段诛后,改元昭宁;董卓辅政,改元永汉,此一岁四号也。晋惠帝太安二年,长沙王事败,成都王颖改元永安;河间王得政,又改元永兴。魏孝明帝武泰元年崩,孝庄帝立,即改元建义,又改元永安。宋废帝子业即位之次年,改元永光,又改元景和。唐中宗嗣圣元年,武后既废立,改元文明,九月又改元光宅。垂拱五年春改元永昌,十一月又改元载初。天授三年夏四月改元如意,秋九月又改元长寿。及长寿三年夏五月改元延载,十一月又改元证圣。其明年九月改元天册万岁,十二月又改万岁登封。其明年四月改元神功,十一月又改元圣历。又四年改元大足,十月改元长安。(按武后以建子月为正朔,凡十一月之改,已属岁首。)及金哀宗正大九年既改开兴,又改天兴。明万历四十八年神宗崩,光宗立一月崩,熹宗立,从左光斗议,以今年八月以前仍为万历八月,以后为泰昌,明年为天启。是皆一岁两三号也。有不应改元而即改者。蜀先主卒,子禅嗣未逾月,即改元建兴。吴孙亮、晋惠帝、宋元凶劭亦然。《宋书。五行志》谓数君皆不终其位是也。有应改元而不改者。人君即位逾年即改元,而梁末帝、晋出帝、刘承钧皆逾年不改元,又明年始改。孟昶即位五年始改,金熙宗即位亦二年始改,唐哀帝、汉隐帝、周世宗皆用先世年号,终身不改。哀帝、隐帝皆年少,且迫于权臣,故不暇及,世宗何以亦因循如此?岂以周太祖甫改元即崩,显德之号初未尝用,遂袭以纪年耶?又有年号犯讳而不改者。梁末帝名友贞,而年号贞明;汉隐帝名承,而年号乾;夏主仁孝之父名乾顺,而仁孝亦改元乾,举朝之人不闻议及,何也?○年号用字年号用字,固取吉祥,然又有当慎择者。晋元帝改元永昌,郭璞谓永昌之名有二日之象。齐郁林王建元隆昌,《南史》论亦谓同此谶焉。梁侯景立萧栋,改元天正。武陵王纪僭位,亦改元天正。识者以为“于文天为二人,正为一止,言各一年而止也。”永丰侯叹曰:“昔桓玄年号大亨,识者谓二月了,而玄之败实在仲春。今曰天正,在文为一止,其能久乎?”纪与栋果皆为元帝所害。北齐文宣帝年号天保,识者曰:“天保之字为一大人只十也。帝其不过十乎?”文宣果在位十年。后主纬奔邺,命安德王延宗守晋阳。延宗为众所推,即帝位,年号德昌。人以为“德昌者,得二日也。”果即位之明日,被周师所围,越宿而败,正得二日。萧琮年号广运,识者曰:“运之为字,走军也。”隋炀帝改元大业,或以为“大苦来”。唐僖宗年号文明,及黄巢反,以为唐去丑口而着黄,明已当代唐,以为图谶。宋徽宗改宣和,或云一家有二日,果徽、钦同帝。钦宗改元靖康,或以为立十二月,果周岁而失国。或又谓“十二月立康王”之兆,其谶果验。明泰昌亦二日也,果是年天启继位。凡此虽皆偶然适中,未必因此遂致不祥,然亦不可不加意也。(沈作又谓:年号最忌与前世谥号、陵名相犯。本朝熙宁、崇宁二名,乃南朝章后、宣后之陵名也。亦当时大臣不学之过。则年号并当避陵名矣。亦见袁文《瓮牖闲评》。)
  ○年号并称宋以前国家年号,从无割取一字而以两年号并称者。自宋始有熙丰、乾淳之语,至见之章奏,笔之著述。然犹一帝改元之号,自为联属也。至明乃合两帝并称,如永宣、成弘、嘉隆、隆万、天崇之类,并有取下一字并称,如化治、庆历、启祯者。虽无甚关系,然亦草野横议之一端也。本朝未有明禁,而自无此习。一则列圣享国久长,一则朝廷尊严,人情敬畏故也。按唐德宗思贞观、开元之治,乃建号贞元。宋孝宗兼取建隆、绍兴,乃建号隆兴;取乾德、至道,乃建号乾道。宁宗兼取开宝、天禧,乃建号开禧。(《金史》:完颜匡曰:“宋取先世开宝、天禧,纪元开禧,岂忘中国者哉!”)然则朝廷之上已开其端矣。
  ●卷二十六○翰林翰林之名,本于扬子云《长杨赋》,所谓子墨客卿问于翰林主人,盖谓文学之林,如“词坛”、“文苑”云尔。古未有以此为官名者。其设为官署,则自唐始。然唐时翰林本内廷供奉之名,非必皆文学也。《旧唐书。百官志》:翰林为词学经述及僧道祝卜等待诏之所。高宗时,刘之等以文词召入待诏,时号北门学士。玄宗时张说、陆坚、张九龄、张等亦召入,谓之翰林供奉。凡表疏批答,或诏从中出,宸翰所挥,亦资其检讨。此翰林名官之始也。(《吴通玄传》载陆贽疏言:承平时,工艺书画皆待诏翰林,而无学士。至德以来,命集贤学士入禁中草书诏,待进止于翰林院,因以名官。则翰林学士又自至德中始。然叶石林云:唐之翰林,开元以前未有学士之称,曰翰林待诏,曰翰林供奉。开元二十六年始改供奉为学士,以张等为之。与《旧唐书。百官志》相合。则翰林之有学士,实始于开元,而非始于至德。)当其初设翰林,本以便于燕私游艺,凡技术之士皆在焉。学士亦技术之一,故亦待诏于此。其后以撰拟诏命,得参机务,遂别为清要之极选。然其时翰林犹有杂流,如天宝中有嵩山道士吴筠,乾元中有占星韩颖、刘ピ,贞元中有奕棋王叔文、侍书王亻丕,元和末有方士柳泌、浮屠士通,皆待诏翰林。柳公权亦充翰林书诏学士。又《顺宗本纪》罢翰林、医工、相工、占星、射复冗食者四十二人。沈括所谓工艺群官皆称翰林是也。辽、宋以来,尚仍其制。辽本纪有翰林茶酒使。《宋史》:安忠掌翰林司内衣库提点医官院。韩显符善占候,诏官翰林天文。钱惟演工书,太宗命翰林书学贺丕显至其第取之。本纪:雍熙四年,校医人优者为翰林学生。元丰四年,改翰林医官院为医官局。大观三年,诏医学并入太医局,书入翰林书艺局,画入翰林画图局。是宋时翰林亦尚沿唐制,杂艺皆居之。其专以处文学之士,则自明始。
  ○学士学士之名,其来最久。裴松之《三国志注》:正始中,诏议圜丘,普延学士。是曹魏时已有学士之称也。晋、宋以后,增置渐多。宋泰始六年,置总明观学士,后省总明观,于王俭宅开学士馆,以总明四部书充之。齐高帝诏东观学士撰《史林》三十篇。永明中置新旧学士十人,修《五礼》。又竟陵王子良集学士抄五经百家。梁武时,沈约等又请《五礼》。各置旧学一人,人各举学士二人相助。又命庾肩吾、刘孝威等十人为高斋学士。简文为太子,又开文德省,置学士刘孝标撰《类苑》。梁武又命诸学士撰《华林遍略》以高之。陈武帝亦诏依前代置西省学士。其它散见于南、北史各传者,如虞荔、张讥俱为士林馆学士,蔡翼、纪少瑜、庾信为东宫学士,傅纟宰、顾野王、阮卓为撰史学士、沈峻、孔子祛为西省学士,陆琰、沈不害为嘉德殿学士,岑之敬为寿光殿学士,阮卓又为德教殿学士。是六朝时或省,或观,或殿,或馆,随所用各置学士。第其时所谓学士者,无定员,无定品。《隋书。柳传》:晋王广招引文学之士百馀人充学士,以师友处之。于时诸王皆有学士,晋王广以庾自直为学士,秦王俊以潘徽为学士。此藩王亦得置学士也。《韦孝宽传》:孝宽虽在军中,笃意文史,末年患眼,犹令学士读而听之。是节帅亦得置学士也。隋文帝令段文操督秘书省学士,文操性刚严,学士颇存儒雅,文操辄鞭挞之,前后或至千数。则学士且不免受挞矣。盖其时所谓学士,不过如文人云尔。唐太宗为天策上将军时,以司勋郎中杜如晦、考功郎中房玄龄、军咨祭酒苏世长等十八人,以本官兼学士。司勋、考功等,其官也;学士则总名也。即位后置弘文馆,悉引学士番宿更休,参帷幄,论文史,其职渐重。乾封以后,范履冰等为学士,撰拟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