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大意_净空法师共66会》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妙法莲华经大意_净空法师共66会- 第8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方便慈依实智流出。】
  『实智』就是般若波罗蜜,由此可知,般若波罗蜜是根本。在第四行里面讲:
  【众生为无明所覆。流转生死。方便提接。则从其化。故曰。若得见者心必清净。】
  这个几句话,也给我们讲得很清楚,众生之可怜悯就是『为无明所覆』,流转在六道受生死轮回之苦。佛菩萨以种种方便,『提』是提示、提醒,『接』是接引、是诱导,这个样子,这些众生才愿意听从他的教化。所以佛菩萨有方便法,可是这方便法一定从实智流出的,才叫方便法。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没有实智,就没有方便法,不但是没有真正的慈悲,连真正的方便也没有。诸位听了这个道理,应该要觉悟,佛法是从智慧生的,没有智慧什么都谈不上。没有智慧,我们运用佛菩萨的慈悲、方便行不行?不行。你智慧没有开,佛菩萨这些慈悲、方便,你要用也是慈悲是祸害,方便是下流,学不得的。所以开头要学什么?学智慧;开头你就学慈悲、学方便你错了。那等於说什么?好像种个植物一样,我不要种子也不要根,也不要本,我就叫它开花结果,哪有这个道理?没有这个道理。花果一定是从枝叶长成,枝叶一定是从根本而生的;你今天说根本不要,你就希望得花果哪有这个道理?我们下课。
 

妙法莲华 经大意  (第六十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2…60
  请掀开经本第十九面,在第七行底下是说:
  【二子白母俱愿出家者。即出无明家也。无明转成正见。则八万四千尘劳皆入实相。】
  这是说了『出家』,「出家」一定要发这个心,要发出无明之家;换句话说,要破无明证实相,这是出家。出家人在社会上所示现的相,也就是提醒世间人要破无明证实相,这才是出家的真正功德利益。所以大乘法里面出家,不重视形式之家,不重视这个。因为这个形式之家在今天来讲,出了一个小家入了一个大的家,真是苦不堪言,这是今天社会的一种现象。今天出家人的修学比不上在家人,为什么?在家人他的应酬接触范围小,他在身心上还能得到一点安稳,也就是说他有这些时间来修行。出家人往往在一个寺院,寺院范围都很大,比起一般人的家庭的房舍要多得太多,而一个偌大的寺院住众都不到十个人。如果这个寺院每天不打扫清洁,这个外面人来看的话,就要骂你这个出家人懈怠、懒惰、肮脏。如果你每天都要把它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一天的时间全部用在这上面,苦,实在是苦,苦不堪言。这就是说明在家修行比出家容易,你在家所应酬的宾客有限,亲戚朋友毕竟有限,不会天天有人来找你。可是出家的信徒太多,每天都要应付,你哪里还有时间去读经、去研究教理、去修行?没有时间。而且出家的寺院总是不断的在那里扩充,这是真正的苦事。所以在现前这个阶段出家出的什么家?『出无明家』、出三界家。小乘人出三界家,大乘人「出无明家」,这叫真正出家。
  我们世间舍世俗家,出这个家你要晓得它的用意在哪里?弘法利生。你要说修行没有必要,修行在家跟出家一样,出家能成佛,在家一样也成佛;出家人能上品上生,在家人更能上品上生。所以出家干什么?出家就是荷担如来家业,如来家业就是弘法利生,续佛慧命。所以自古以来,没有说是出家人不讲经、不弘法的,没有。就是出家人要做出家人的事业,出家人一看你这尊称你为法师,尊称你和尚。称你法师,如果你没有弘法,这就是骂你。譬如说这学校老师,这老师怎么样?不上课的,从来不教学生的,那人家说某某老师那不是挖苦他,那不是骂他?称你老师就是给学生上课,名符其实是个老师。你没有能够教化众生,人家称你老师就是骂你!我们自己要提高警觉,不发心弘法利生就不能出家。所以「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这个十方善信四事供养,我们怎么能消受得了?这是大问题,你消受不了你以后怎么办法?人恭恭敬敬来供养你怎么办?所以你出家有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当然最好的,是先把佛法的教理都通达,修行的方法自己真正明了再出家,一出家就弘法利生这是上乘。
  其次对佛法有真正的信心,一出家发愤努力的修学,不久的将来就可以肩负起弘法利生的责任,这是对的;如其不然,就不如护法的功德利益。在家人的护持真正有功德利益,出家人这个修持那就不一定,看你是真的、还是假的,这是我们一定要清楚!但是无论在家、出家,一定要以出三界、破无明为学佛的目标;如果来生还是在生死轮回,那我们实在是辜负了自己。特别是大乘佛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遇到了还是空过,这怎么能对得起自己?遇不到那是没话说,你没这个因缘;遇到了而空过,这是不能原谅的。无明破了,无明就是邪知见,所以破了无明就得正知正见,《法华经》里面讲的「入佛知见」,这个时候我们证入佛的知见!一入佛知见怎么样?烦恼没有了,『八万四千尘劳皆入实相』,这就是转烦恼为菩提。凡夫迷了之后怎么样?迷了是转菩提为烦恼。烦恼跟菩提是一桩事情,生死跟涅盘也是一桩事情,迷了有生死烦恼,悟了把生死烦恼就转成菩提涅盘,所以这个东西是迷悟之间。在本经里面它是:
  【故后宫八万四千人。】
  来表这个意思。
  【皆悉堪任受持法华经。】
  这个『八万四千』的宫女迷的时候,这就代表八万四千尘劳;悟了的时候,这就代表八万四千智慧,所以这是迷悟之间。
  【无明与尘劳。共出邪见。则慧眼圆明。了证实相也。】
  所以在经论里头在在处处,佛都是明白的开导我们,我们应当觉悟。『慧眼』是自己本有,『圆明』,「圆」是圆满,「明」就是智慧,圆明的智慧是每个人统统具足,而且是本有。你现在也在用,很可惜的你只是第一念在用,第二念就迷了,你不能够保持第一念。我们眼见色是「慧眼圆明,了证实相」,耳闻声也是「慧眼圆明,了证实相」。可惜怎么样?第二念就迷了;第一念是悟,确实与诸佛如来无二无别。第二念怎么样?第二念就落在意识里去,就起了分别执著妄想。诸佛菩萨就是保持第一念,不会落在第二念,那就是诸佛菩萨。所以佛的心永远是清净的,六祖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所以他是「慧眼圆明,了证实相也」,常生智慧。底下说:
  【自心本具。非今始成。】
  正如同《华严》、《圆觉》里面所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现在是不是佛?现在还是佛。佛与大菩萨看我们都是佛,那就是说你的真心从来没有失掉过,你真心的作用也是从来没有失掉过。可惜的是什么?你的真心在起作用前面有一层障碍,但是这个障碍是虚妄的,障碍是本无的,这个障碍就是无明烦恼。无明烦恼本来无,你的「慧眼圆明」是本来有,本来有的不会失去,本来无的暂时障碍住你。佛菩萨了解这个情形,所以知道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我们就被暂时本来无的障碍在障碍住,自己不知道自己是本来无,也不知道一切众生是本来无,这才起惑造业,受无量无边的苦报,不晓得『自心本具』,不知道,这就叫迷,就叫颠倒。底下一句说:
  【净眼菩萨。】
  他示现的。
  【久已通达法华三昧。证实相则人我不生。】
  『人我不生』是什么意思?就是《金刚经》里面所讲的,我、人、众生、寿者,《金刚经》前半部讲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生,我执、法执都破了!无我相是破我执,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法执。所以我法二种执著都不生,这就是证得实相,实相是什么?就是一切法的真实相,诸法实相。他如何证得?『通达法华三昧』,可见得「通达法华三昧」,是因;「证实相人我不生」,这是果。底下说净藏菩萨他:
  【实相证。恶趣离。】
  恶趣是指的六道,此地这是一乘了义的大法,不但六道离开了,二乘、权教菩萨也离开。为什么?因为二乘、权教比起一乘佛法来,它也是恶趣。我们要问『实相证,恶趣离』,这就是《华严经》里面的一真法界,这是入了一真法界。入了一真法界,这个十法界还有没有?你们去看看《华严经.入法界品》,你看看有没有?十法界有,十法界这个事相依然存在。可是自己的确是一真法界,转十法界为一真法界,这是你个人转,你个人证得你个人转。你旁边一个人跟你肩膀碰肩膀,手拉著手,他还是十法界,他还是生死凡夫,为什么?他没转。所以诸位必须要明了,是境随心转,而不是心随境转,是境随心转!你的心清净了,你在这个世间就是一真法界;你心不清净,这就是染净的法界,就是十法界。六凡是染,四圣是净,就是染净法界,所以这个事情完全是一个心法。底下这一行说得好:
  【如是一心。备具众德。所以为妙庄严也。】
  这个地方的『一心』,就是净土法门里面所说的,理一心不乱,所以我们求的是什么?无非就是求证得理一心。理一心里头万德庄严,十法界依正庄严统统是从一心显现出来。所以万德就是一心,一心就是万德,这才称之为『妙庄严』。我们今天在境界里面见不到「庄严」,也见不到「妙」,不但我们在境界里头,就实际生活环境里面体验不到,甚至於读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我们也看不出妙、也看不出庄严,这个原因在什么地方?因为自己没有证得一心。如果你自己证得一心,你去读五十三参,你就发现五十三参是妙庄严。然后你才晓得,你自己目前的生活环境,是妙庄严,实在太妙!这个大经大论所讲的不是别人,完全是自己。经里面这个意思,就是彼此互相帮忙了,前一世妙庄严王跟同参道友,他自己牺牲,出去托钵来供养这三个人修行,这是护法,专门修护法,护持这三个人,这三个人得道。到这一世他护法有大福报他做了国王,但是国王诸位晓得,这个福报也一世就享完,不能成正果这个福报不算究竟。所以已经证果的三个人再一转世,一个做他太太,两个做他儿子,这成为一家人,以善巧方便来教化他,来接引他,叫他也成就。所以底下讲:
  【二子如是以方便力。善化其父。】
  这就讲方便慈,这个国王接受妻子儿女的化导,与两个儿子眷属统统去见佛。
  【无明破则正因显。正因显则诣佛乘。】
  这就到佛的地方去了,去见佛了,见佛当然这是去拜老师,接受佛法依教奉行。这是:
  【以因趣果之象也。】
  见佛佛给他说法,佛为国王说法,国王再以珍宝供佛,佛对於国王是法布施,启发他的智慧;国王对佛是财布施,增上佛陀教化的功能。有财施,佛的教化才能够发扬光大。我们图书馆最遗憾就是地方太小,我们的讲堂图书设备,在修学的环境上来说是够用,可是没有办法住众,没有地方住。所以,如果要是再有这么大一倍的地方,我们能够说住个二十人到三十人,有这么多人住在一起,我们的《华严经》一天就可以讲八个小时。纵然八个小时觉得太累,六个小时是没有问题,每天能够讲六个小时,这一部《华严经》三年圆满。一天要是能够听六个钟点经,念四个钟点佛,早晨念两个钟点,晚上念两个钟点,其余时间去找这些参考资料,这样三年下来,比任何一间佛学院,收获的功德都殊胜。这个经百千万劫难遭遇,你看看李老师在台中讲这部恐怕要五十年,一个星期一个钟点,这要五十年。
  如果说我们一天是讲六个钟点,一个礼拜是四六二十四个钟点两年,两年就讲完,算钟点,两年就等於那边的五十年。那边是一个礼拜讲一个钟点,这一个礼拜讲二十四个钟点,一年等於他二十四年,两年不就等於他四十八年吗?所以这部《华严经》两年就圆满,一样多的钟点,两年就圆满。我有这个心没有这个环境,这是众生没福,众生没福报我有福报,为什么?我清闲,悠闲,不必这么累了;众生有福报,我就要辛苦,我一天要讲七、八个钟点辛苦。众生没有福报,我有福报;我没有福报的时候,众生有福报。我们看看有些寺院他们有地方、有场所,那是环境有,他不发心无可奈何。我们发心没有环境,我们现在这个小班,内典小班开的是采取通学的方式,通学的方式限制就很多,不容易专心。所以总不如在一起共修的功德利益来得殊胜。在底下一段,第一行里面有几句话说:
  【依实相中道成就涅盘四德也。】
  『涅盘四德』就是常乐我净,由此可知,常乐我净这个四种净德,是『依实相中道成就』的;换句话说,没有证得「实相中道」,四净德就不会有。我们凡夫对於常乐我净的执著这是颠倒,万法无常,我们误以为有常,这是误会。三界统苦,我们误会里头有乐,忘掉了苦苦、坏苦、行苦,我们把这个事情都忘掉,以为这里头有乐颠倒!身心是四大五蕴假合,这里头没我,误认为这个根身是我,这烦恼障的根源。我们的根身是三十六种污秽之物集合成的,这里头没有清净,误会以为清净,这是应当要觉悟。但是常乐我净有没有?真有,确实有,有真常永恒不变、有真乐、有真正的我、有真正的净。但是根本智现前才有实相中道,实相中道就是根本智,要根本智现前才有;根本智没有现前,没有这东西。因此小乘圣者没有,权教菩萨也没有,为什么?他根本智没有现前。在我们念佛人来讲就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就成就了根本智。事一心还不行,事一心属於定,没有开智慧,理一心在定里面开了智慧。可是修学的过程,诸位一定要记住,总是先有定后开智慧,这是一定的道理。没有说是我一下就修理一心,事一心可以不要,这个不可能事情。这等於爬楼梯一样,一定是你的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