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大意_净空法师共66会》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妙法莲华经大意_净空法师共66会-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落千丈,没有过去那个标准。譬如今天基督教的牧师、天主教的神父,能够受到社会尊重,为什么?就是因为学历。人家神学院一定要大学毕业,才有资格读神学院,神学院毕业出来,就相当於硕士、博士,这样的地位,所以人家学校里聘请他做老师,他在社会上能够受到很尊重。我们出家人怎么样?不认识字的也可以出家,一出家之后,一受戒人家称法师,所以社会要瞧不起,我们的素质水准没那么高。在从前我们的水准是第一流的水准,现在呢?现在什么都没有。这是我们已经发心出家的要努力,力争上游。现在还有很多到学校去补习,也去念中学、念大学,这个事情有没有这个必要?诸位要晓得,如果你初中毕业出家,高中三年,大学四年,再去念个研究所再花几年,十年的时间过去。好,研究所毕业,你看看现在博士满街走,不值钱。以往这个大学毕业就可以担任讲师,助教当然没有问题。现在学校里头助教都是硕士,讲师都是博士,为什么?太多了!没有地方安插了。咱们学校再要办个几年,我看连中学教师都要博士来担任,博士太多。你搞的是世间法!
  你初中毕业不怕,如果你在佛法里面能够用十年功夫,古人所讲是十载寒窗,你要是在佛门里头,一部经论上、一个法门上用十年的功夫,你准定出人头地,你成佛作祖。天台宗近代的一位祖师倓虚大师,你们看他的传记,《影尘回忆录》是他的传记。他在没有出家之前,是八载寒窗读《楞严》,他成为天台宗的祖师,就是那八载寒窗的基础。他要拿这个八年时间去念中学、念大学,他就完了,所以我觉得这是不值得的。如果是我要拿文凭将来在社会上好看,这个心已经在名闻利养上,不是道心。道心是叫你把世缘统统放下,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统统放下,这是道心,我们求的是一心。我们所证得的是真正了生死出三界,不再轮回!我们目的在此地。绝不是什么大学文凭,硕士、博士文凭拿出来好看,那不能了生死,那不能消业障。大家不晓得我,不晓得又怎么样?晓得又怎么样!希特勒天下人都晓得,还是照样的要下阿鼻地狱有什么办法?他造的业太重了。
  荒山石洞里头有多少修行人证果,出三界了生死,没一个人知道,他成佛作祖。名闻利养害死人,害惨了修行人,这个东西严格的来讲,边都沾不得,这好名、好利这是魔障。今天世间法里头那些名利,这个学校的文凭,那都魔王在那边诱惑你,稍稍不留意,就上魔的当。所以有些年轻人想出家的,还没有出家,他正在念书。我就告诉他,你好好的念,你把大学念毕业,最好念到博士学位再出家。为什么?他就不打妄想了,不要再去念博士,世间法念到头了,觉悟了也不过就如此。所以说要死心塌地用在佛法上,佛法没有别的,就是修的清净心。你看大乘佛法教你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清净心,菩提心是修行的大根大本。直心就是平等心,深心就是清净心,大悲心就是慈悲心,我们修的是这个,无需要人知道。到你道德成就了,自然有天龙八部、护法鬼神来拥护你,把你推崇出去为天人师表,普度众生,还用得著自己去宣传吗?
  印光大师就是我们一个榜样,你看他老人家,你读读他的传记你就晓得,他在普陀山藏经楼等於闭关。在普陀山藏经楼三十年不下山,哪个人晓得他?没有人知道,到他老人家七十岁的时候,都没有人晓得。那个时候就是李圆净这几个居士,这民国初年的大居士,很有学问、有修行的,去朝普陀山。朝普陀山就遇见印光法师,跟他谈佛法几句话一说,这些人心里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们回到上海之后,「普陀山里有高僧,真有学问、有道德。」於是跟印祖书信往来,现在的《文钞》就书信往来,他们就把老和尚给他寄的信,就在报纸杂志里头发表,於是乎大家才晓得普陀山有个印光法师。印祖是八十岁圆寂,七十岁人家才晓得,到八十岁不过是十年。但是这个十年当中,你看看对於整个佛教的影响,近百年间第一,任何一个大法师影响力,没有印祖这么大。七十岁以前没有人知道,他也不宣传。这是我们要学习的,不要学著年纪轻轻就要学出风头,这大错特错。要在根本上修学,修养道德学问,目标要见道,见道之后这才能学道。要讲到见道头一个是要断烦恼,小乘要断八十八品见惑,这是见道位;大乘菩萨要破一分根本无明,这是见道位。你道都没有见你还修什么?你盲修瞎练。见了道而后才能修道。下课。
 

妙法莲华 经大意  (第六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2…06
  眉间放光表的是中道无用之用,就是无漏的大用。经上说:
  【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
  这也是表法,既然『照东方万八千世界』,其余的九方不说就可以知道。譬如我们这里点一盏灯在此地,照到东方多少里,其余当然也都照到,所以不说就可以晓得。说东方当然有在表法的意思在,古印度与我们中国有许多地方是相同,我们中国位於东方,是群动之首,在八卦东方是震,震是震动,在印度也有这个讲法。这个动是指什么?指我们心中一念妄动,这就是代表东方的意思。诸位要知道,动是不觉,觉就不动。《起信论》里头说得很好,「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是个动相,无明这才生三细六粗。所以,真心是寂静,妄心是动的,我们要想见真心,要在寂静里面才见得到,所以佛教给我们修戒定慧。戒学是初学人的共同科目,纯粹是手段,定学是枢纽,八万四千法门就是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修定,都是修的定。所以这个定才叫无量三昧,就是无量不同的方法,目标都是得定,都是修定。定以后这才开智慧,先得到的是根本智,起作用的就是后得智。所以从后得智上讲无量智慧,从根本智上讲就般若无知,无知是根本智慧,有知是后得智,就是无知起作用,无知起作用是无量的智慧。这个地方特别讲「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意思就是说明,照彻众生最初的一念妄动;换句话说,就是破根本无明的意思,破根本无明。这个地方的注解,也说得很明白。
  【表一切凡夫妄想心中。具有此法也。始於四众发心。中历菩萨修道。终至诸佛成正觉。转法轮。般涅盘。起塔供养。事须历劫。非一时一日能办。具现光中。同一刹那。】
  它的旨趣就是显示:
  【三世性空。】
  念劫圆融,这个境界完全是一真法界,一乘实相里面真实的境界。时分、方分,就是我们今天讲时间与空间,是一不是二。今天这些学科学的人,讲什么三度空间、四度空间,都没有说出时空的真实相。
  【十方不隔。何必舍秽趣净。三世性空。何必怖死忻生。】
  但是没有悟的人他有,他确实是这个现象,悟了的人没有,没有何必还要求生净土?就是我们现在想求生净土没悟,带业往生,这没话说的,这在理上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都是正确。明心见性,像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已经入这个境界,已经入了一乘实相境界,何必还要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想想,那是什么道理?诸位要晓得,表演给我们看的。我们看看,这些明心见性的菩萨都到西方极乐世界去,那我们还有什么话讲?没话好说了。文殊、普贤这都是古佛乘愿再来,他们还要发愿求生西方,西方世界若不殊胜,为什么文殊、普贤还要发愿往生?可见得这一个表演,他的用意劝我们要发愿求生净土,就是这个意思。理上真通达明白了,不必贪生怕死,为什么?原本就没有生死,贪生怕死是迷惑颠倒。所以这个地方放光的密意就含了许多,我们要细心去体会。底下这再解释经中两句话:
  【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
  这两句前面略略给诸位提过,这是说明:
  【言辞光相。两皆禁止。岂非佛之正意不在放光言说耶。】
  正就是密意!
  【当知不放光不说法。直下无你用心处。】
  所以又必须要藉放光、说法来诱导你,来给诸位做个增上缘,它是手段不是目的,它是一块指路牌,它不是道路。我们循著这个指路牌,我们就有个路可走,就可以达到佛所期望我们达到的目标。所以这种言说是无言说之言说,说即无说,无说即说,要晓得这个意思。你们念过《金刚经》,你看佛在《金刚经》上,把他所说的一切法全都否定掉了,你们哪个要说佛说法叫谤佛。佛说法四十九年怎么没有说法?这就告诉你,佛所说的一切法你要善於采用。怎么叫善於?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来运用佛的言说,这就是高明。你要执著佛的言说相,执著文字相,在言说、文字里面去打妄想,大错特错了。所以佛四十九年有没有说法?一句话没说,一句话没有说说了四十九年。我们听佛法的人怎么样听?一天到晚听听到最后,听到怎么样?一句也没听到,这高明,一句都没听到开悟!如果统统都听进去了,那就增长邪见了,一大堆的邪见,你们诸位用心要在这个地方用心。天天在这里上课打瞌睡,你要问我,老师,我什么也没听到行吗?那又错误了,要提起精神来听听的什么?意思得到了,言语不要,丢掉了这叫闻法。你们这个上面,这是《华严经》的?「一心入於语义中」,语不要,义得到了。到一心,你们在此地我看不一心,为什么?还要搞搞这个、看看那个,心有多用。
  我再给你们同学们说,这个录音机害死人,你们如果要想修行证果,这东西要去掉,不要这东西,哪个喜欢赶快布施送给人,有这个东西就麻烦,为什么?听东西不能专心。「不要紧,没有关系,听不清楚我回去还可以再听一遍。」心不专了!我到你们这个地方来是做客的,对你们都很客气,如果你们是我的学生,带这个东西来上课的一律开除,我不要你。我过去上学的时候,就在台中李老师的会下,他老人家不但是不准用录音,连笔记都不准写,他教我就是这样。全部精神集中在闻法,集中在开悟,有悟处;你写笔记,分心了。同时写的那个没用处,为什么?这个悟处是天天在进步,今天写的这个东西,过几天悟得又深就没用处,何必白费这个时间?心定下来一心。写笔记不能一心,又要写、又要听、又怕漏掉,这怎么行?这不够用心。所以一心就是一心,把什么念头、妄念都放下,一心入於语义中。
  预备的功夫,听经之前要做预备功夫,经文看一看,刚才给诸位说过的,名相术语要查查,古人注解也可以浏览一、二种,听的时候把一切万缘放下专心来听。不读古人的注解来听经这是最好,心更容易专;看了一些注解来听经,又有麻烦。怕你起分别心,「他讲的跟注解讲的不一样。」又糟糕了,又起了分别,又打闲岔,你这个心就不能达到一。一心才能言下大悟,不能大悟,有小悟,比不悟要强多了;现在不但不悟,还要打妄想,这怎么办?这就麻烦大。这个录音是什么意思?是没有机会到讲堂来听经,带给他们做个方便是这个意思,是帮助他们的。但是听录音跟现场来听经,给诸位说大概总要打很大的折扣,为什么?讲台讲演一切动作都在说法,你在这里只听到经,看不到动作、看不到表情。所以十分从录音里面听,大概只能听到三成、四成;如果从电视录影里面来听,只能到五成、六成,都不及现场。最殊胜的是现场,如果在现场里面,我们打闲岔,不能够一心来闻法,这是自己把机缘丧失掉。没有录音,没有笔记,心专了,为什么?他没有依靠,必须要专心,没有依靠。没有依靠这个小孩容易独立,他能够成人,顶天立地,无依无靠,修道的人讲无依道人。你们都是有依靠的,有依靠的什么时候你们才能长大、你们才能够独立?所以要从小培养独立的精神,没有依赖,没有依赖才专心,这就是帮助我们一个入处。底下说就:
  【光非照境。境亦非存。光境俱忘。复是何物。这里会去。始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
  这句话也是有来历的,我们天台智者大师就是到这个境界,他老人家读《法华经》,读著读著入定,亲见灵山法会,佛还在那里讲《法华经》。智者大师去世尊涅盘一千多年,这就证明了经文前面讲的「一时」,到你心境俱忘的时候,佛还在那里讲《法华经》。不但在灵山讲《法华经》,也在舍卫国讲《弥陀经》,会会都未散,会会都同时。你看无量义现前,一时顿现,同一个时候统统都现前,这叫一时。所以只要我们的心,一心就是一时,你看心就是专一的时候,这一真法界依正庄严都现前。底下这个一段大家自己去看,这个地方完全说的是真实话,是如来自己在果地上的境界,纯真无妄。下面要说明的弥勒菩萨叙说:
  【弥勒叙一光之中所见众多。不可尽举。】
  这个地方略说,这是分作四段,就在这一页的倒数第三行下面:
  【初叙其所见瑞相。次叙其光照列土。三叙其六道受报。四叙其四圣受益。】
  这是把这四段的意思点出来,但是在总叙里面,这里头有凡、有圣。
  【双列凡圣。开释中。】
  在开释里面:
  【但说菩萨修行相貌。不言六道者。以其非进修之要。故不备释。】
  把凡夫就略掉了,为什么?因为我们在此地著重的是进修,所以专说『菩萨』;凡夫不是『进修之要』,所以就不谈了。这段文并不难懂,同学们细心的去看,但是看大意必须要读经文,然后才晓得大意所说的是经文哪个段落,它的义趣、宗旨之所在,我们才能够了解。
  大家请翻开第四页,第四页一开端解释「劫」,劫是佛法里面时间的单位,我们常讲的阿僧只劫。前面跟诸位谈过「念劫圆融」,由此可知,时间不是个定法,不是一定的定法。实在讲是在一念的迷悟,迷了才有时间,悟了就没有,迷的时候有障碍,悟的时候就圆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