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大意_净空法师共66会》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妙法莲华经大意_净空法师共66会-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口袋里去。那不一样,效果不相同,我们说话就软了;没有像我这个理直气壮,不求人。所以说信佛难,信真难!相信佛菩萨照顾,什么都丢掉,就是对於自己生活一概不要去算,自然有佛菩萨照顾,有护法鬼神照顾,不操心,对这个事情决定不操心。一心在道上,如何弘法利生,如何利益众生,如何叫众生开悟,如何接引众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最低限度,我们这个身分,是西方世界阿弥陀佛派驻台湾的大使,代表,哪个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由我这里签证办手续才能去,稳稳当当,这个多自在!寺庙就是大使馆,这就如法。所以天龙八部鬼神都拥护,正法常住在世间。自己细细想想这道理,希望你们将来自己有道场的时候,都是弥陀使者,都是极乐世界的大使馆。你看你们多清净,人不巴结信徒,自己多清净。你要是照顾这些人,今天怕得罪这个,明天要照顾那个,怕他又不来了,这个头脑里尽是这些东西,你想想看,还有个什么道?那尽是烦恼了!那不是道。清净是道,放下就是道。是不是时间到了?好,时间也到了。
 

妙法莲华 经大意  (第十六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2…16
  这个讲义里面,比较上容易看得懂的,我们为了节省时间都略过了,必须要说明地方,会特别的提出来,与同学们研究。请看第五页后半页,在第一行里面有几句话说,从开始念起,前面还有一个字,说:
  【无求出意者。虽为三毒四倒所害。犹然耽著生死。不肯进修也。】
  这句我们也要特别的注意,为什么?怕的我们就是经里头讲的这样的人,『出意』就是出三界了生死。试问问,我们今天有没有这个意思?这光点头不行,说起来我们都要了生死出三界,真有这个意思吗?给诸位说,真有这个意思,这一切观念、作为就不一样,就不相同。真有走那就有走的样子,不想走的,口口声声说走又不想走,那样子一看就出来,所以这很要紧。它底下就把那个样子说出来,『三毒』是贪瞋痴,『四倒』是常乐我净四种颠倒。这个四种在我们凡夫可以说决定没有。佛在三十七道品,那是对於小乘的教学,一开端就讲的四念处,特别是世尊灭度之后。阿难尊者曾经请教世尊,佛不住世了,我们要依什么住?佛在世的时候我们依靠佛,佛不在世依靠谁?佛给我们讲依四念处住!可见得四念处是入道之要门。而四念处就是对治这个四种颠倒,教给我们都是真实话,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是不是时时刻刻作如是观?这个四念处观如果要是不得力,常乐我净这四种颠倒就离不开,何况贪瞋痴三毒这东西害惨了我们。我们恒古至今,过去世不知道经历多少恒沙大劫,我们过去生有过去生,一直到今天。过去生中给诸位说一个老实话,亦曾经亲近了无量无边的诸佛菩萨。那我们今天还做生死凡夫,不是说没有亲近过佛菩萨,亲近过,而且亲近过很多还当凡夫,为什么原因?就是四念处观不得力。说起来都知道,四念处什么你们都晓得,你们也都晓得它是怎么用。就好像这个药,知道这个药,也晓得这个药治什么病的,自己也有这个病就是不肯治,这有什么法子?
  底下讲的『耽著生死』;换句话说,对於六道生死轮回,还是像以往一样的贪恋。也许你要问,我对六道生死轮回确实是不贪恋,你不贪恋,我也晓得你是真的不贪恋,为什么不贪恋讲果报,六道轮回生死的因你贪不贪恋?譬如说贪,你贪不贪财?我贪;贪不贪色?我贪。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你要贪你岂不是贪图地狱果报吗?你如果真正不贪三界六道生死轮回,给诸位说,财色名食睡不贪了,放下,才只是把欲界离开,这是大家要搞清楚的。欲界上面还有色界,还有无色界,所以说是五欲断掉了,也不过是到个初禅而已。说到这个地方,大家得要认真的去反省,现在有不少人,喜欢修禅,去参禅,他禅定,我们不说高,就说是初禅,这是禅定里面最低的了,世间禅是四禅八定,这是八个等级,算最低的初禅。初禅之人,财色名食睡决定不沾染,没有贪心,这个不贪,不是说事上不贪,事上不贪做得到的人多,不是事上;心上不贪,才能到个初禅。你们诸位去想想,禅定不容易得了。不是说盘腿面壁在那坐几个钟点,一天坐几个钟点某人有定了,你盘腿面壁坐个三个月、五个月不下来也不行!你五欲要没有离开,你这初禅功夫没成就,你这种禅定在佛法里有个名词,叫未到定,有没有定?有,功夫不到家的定。由此可知,禅不简单,纵然修到初禅,你要是通达佛法,初禅没什么了不起,别说初禅,四禅天也不行,还是免不了生死轮回。
  但是诸位要晓得,如果有初禅的功夫用在念佛上,给诸位说,功夫成片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是决定有把握。你们要是把这个帐好好的去算一算,你才知道净土法门的殊胜。所以净土法门带业往生要断五欲,要断名闻利养,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要从心里面拔除。这个时候心清净,这是初步的清净,净土里面只是功夫成片带业往生;换句话说,功夫是由浅而深的。我们修行如果说连这个功夫都得不到,还要想断见思、破无明,证得事一心、理一心,那都是假的。就好比上楼一样,第一层楼你还没有上去,你说我要到第二层、第三层,第一层还没上去。这就是在平常,就是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地方要舍,要放下!心一动立刻一句阿弥陀佛,把这个妄念压下去,贪心、瞋恚心、愚痴心都要压下去。这就是什么?就是出三界的相,他不想住娑婆,他真想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样子,这个样子看得出来,不是看不出来。这也就真正『进修』,说实在的话,一看就看出来,哪个人是真用功,哪是假用功装模作样。骗世间愚人容易,明眼人没有办法,明眼人是没有办法欺骗,人家一看清清楚楚,一听说话就清清楚楚,这是瞒不了别人的。
  这一段也是从比喻当中,世尊晓得,三界众生迷惑颠倒,真正肯发心舍离三界,而进修无上菩提的人太少了。可是佛菩萨并不灰心,总得以种种方法来诱导、来劝勉我们。实在这个诱劝都没有效,你看菩萨是了不起,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他能够有耐心随顺众生,等待众生回头,以种种方便来随顺。随顺的方法给诸位说妙极了,众生有什么嗜好,你贪财他也可以随顺你,教你修发财的方法,能修得到,教你修,修了之后发大财。当然你也会造恶业,财发了之后,再以后又会破产,又倒闭,又失掉了。在这里面备尝人间酸甜苦辣,到最后想想,人生没有味道,还来修道!这都是菩萨的随顺。所以善根将要成熟的时候,菩萨随顺是妙极了,高明极了,倒行逆施都随顺。为什么?俗话常讲「不到黄河心不死」,这些滋味你都尝过了,死心,没有意思死心,死心塌地的修行,知道这个娑婆世界没有味道。所以你要是面面都看清楚,你对佛菩萨佩服得五体投地,没话说。我们凡夫想不出的这些方法,他都用上了,这妙极了这是。
  所以《法华经》大家要细细的看,细细的去研究,这里面真是其味无穷。看不懂没有关系,以后慢慢再研究注疏,注解是帮助大家理解的。但是注疏里头的妙义还是不太容易看出来,为什么不太容易看出来?自己的心迷暗,自己的心不清净。你心清净了又看出一些东西,一分清净看一分的妙法、妙义,两分清净看两分妙义,这里头的妙义无有止境,好就好在这个地方,心愈清净看得愈多,看经是如此,看注解也是如此。一样文章两个人看,两个人就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看得深,意思深,有的人看得意思浅,道理就在此地。实际上这个文有没有浅深?没有,如果有浅深,大家看的是一样的。可见得它是个方便法,它没有浅深,程度深的人看得深,程度浅的人看得浅,这妙就妙在此地。程度的浅深,给诸位说,这不是讲世间学问、知识,是讲心地的清净,佛法里面讲浅深,从这里讲的。多一分烦恼就少一分清净,多一分清净就少一分烦恼,烦恼与菩提是互相消长的,烦恼去一分,菩提就长一分,菩提是智慧。诸位要想长菩提,要想增长智慧没有别的,去烦恼,去什么烦恼?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要把它远离,要把它舍弃、布施掉。这个东西要是布施掉,生死轮回就布施掉了,就没有了,如果你现在没有了,现在就没有生死。
  所以佛法里面讲了生死,这句话千真万确,不是唱高调,是真的。你生死有没有了,你自己晓得不晓得?晓得,清清楚楚没有生死,不是不知道。还去问人家我有没有生死?那是笑话!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希望诸位在短时期当中都能够证得,根性利的很快就证得,你看《楞严经》里面讲,「歇即菩提」,你看多快!龙女八岁成佛还嫌时间太久,还嫌太长,歇即菩提,放下就是!难就难在你自己不肯放下,难在这个地方。这桩事情前面给诸位说,谁都帮不上忙,佛菩萨只能把这个事实、事理告诉我们,帮不上忙,这个事情是自己的事情;你自己证得你成了佛,你也帮不上别人的忙,一样的道理。一定要自己认真的进修。这个当中有几句话,实在是有很深警惕的意思,我们确实是不知道「三毒四倒」,确实是不知道。不要以为我们今天看这么多经,听这么多讲,我们已经晓得了,不是的,为什么?如果你真正是知道,你就做到了。这个事情,我在初学佛的时候,曾经跟章嘉大师讨论这个问题,就是知难行易这个问题,到底是知难行易,还是知易行难?我跟章嘉大师讨论过这问题。佛法跟诸位说,是知难行易,如果要不是知难,释迦牟尼佛何必说法四十九年,可见得这个东西难。行易,你看看一切经里面,你们仔细留意看,有些弟子佛讲经的时候他才来,经还没有讲一半他证果了,你看看容易!
  《楞严》你们熟悉,你看《楞严》摩登伽女,摩登伽女是个淫女,《楞严经》讲了一半,她证了三果阿那含,你看看这个!你们想想看,这个修证是容易事情。这种情形我们在大经里面就看到太多,所以佛法的确知难行易。我们最怕的,就怕的自己不知以为知道,这就坏了,所谓一知半解,并没有彻底的了解,自己以为晓得,自己以为知道就不肯再进修,现代人犯这个毛病就太多。实在是比不上古人的好学,我们看看古人,实在是叫我们敬佩,古人听经,像南山律祖道宣大师传记里面记载,他听《四分律藏》听过二十多遍。那我们今天听经听一遍,这个经我已经听过了,不要再听了。人家一代祖师,《四分律藏》,你们晓得多大的部头吗?木刻版堆起来这么高,一大堆,人家听了二十多遍!哪个地方有讲,他都去听,恭恭敬敬听。你们去查查看,一部经听个十几遍,那是常有之事。现在的人哪里像学生,听过一遍之后,那个地方有讲这个经,这个经我已经听过了,他不去。这不是求学的态度。我过去在台中听李老师讲「十四表」(佛学概要十四讲),大概你们都晓得,那是大专讲座里面的教材,我曾经听他讲「十四表」听过十一遍。那个时候我在台中,前面十几届的大专讲座,差不多我都参加,我听过十一遍。诸位要晓得,听经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听经有悟处,一遍有一遍的悟处。以后是我到北部去讲经,没有时间来参加他的讲座。
  我那个时候在台中,李老师就《弥陀经》,讲过六遍在台中。我跟我们同学在一块互相研究的时候,那个时候我自己就有个标准,就是一部东西学会了之后要讲十遍,对自己要讲十遍。我们在一般初学的人来讲,熟透了才是自己的,不熟怎么行?熟是修学的第一步,第一步就是要熟,为什么?在日常生活当中才提得起观照的功夫。我们今天讲的佛法,你们哪个不晓得,为什么在生活当中提不起观照功夫?不熟。熟的是什么?贪瞋痴慢、五欲六尘这东西很熟,眼睛一看、耳朵一听贪瞋痴就起来,熟!这个佛法不像那么熟,如果佛法也是这么熟,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戒定慧、闻思修都起来,那你早就成佛,不等到今天。可见得初学的人熟要紧!绝不是这个东西我学了,我考试应付一下及格,过去了,然后再把它收拾起来,放在书架上面去,不晓得何年何月再去打开它,这不行,这不是修学的态度。所以说是我们对於「三毒四倒」,真正的不知,知道哪有不愿意离开的?哪有不肯离开的?我们今天还不愿离开贪瞋痴,还不想离开财色名食睡、名闻利养,就是你对於名闻利养、五欲六尘,那个害处你还不知道。真正晓得,这在《起信论》里面讲「始觉」,你真正开始觉悟了,这个时候谁劝你别离开,都没有用;谁以什么样的力量阻挡你,叫你不要离开,也没有用。为什么?你知道那是要命,现在救命要紧,那是救命要紧。你晓得生死轮回之可怕,晓得五欲六尘的害处,这个毒害之深真正明白了之后,那什么力量都阻挡不住,非离开不可。这底下有句话说:
  【不知一失足时便堕三涂也。】
  刚才我跟大家讲的这很深的警惕,所以不学佛的人他真的还不晓得,迷惑颠倒。学佛的人看到这个众生,实在是真正可怜、可悯,为什么?处处这个道路都是通阿鼻地狱。你要想能够避免不堕阿鼻地狱,这个事情太难了,就是阿鼻地狱的道路太多,没有办法来设防。贪心大家晓得,上品的贪瞋痴是地狱业因,中品的是饿鬼业,下品的是畜生业。好,我们对世间法都不贪,对佛法贪行不行?对佛法贪还是在三途,为什么?只是换了个对象,心没有换。由此可知,学佛理路要不明白,不容易,要说是盲修瞎练听到心里不高兴,不论是高兴、不高兴,结果都是一样,所以理一定要明白。我学佛是在出家之前,出家的时候,我就希望台湾能够有一个真正的道场,今天连一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