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大意_净空法师共66会》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妙法莲华经大意_净空法师共66会-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上一个礼拜都打不开,急得一头大汗打不开。所以这个事情确实是非难非易之法,说穿迷悟之间,迷了就难,悟了就容易。
  说到这个地方我们要晓得,中国的佛教跟南传的佛教,在思想上、方法上是走两条道路,我们中国的方法巧妙极了,运用的大乘方法。南传的一直到今天,你们去看看缅甸、泰国、锡兰,还都是小乘佛法,小乘佛法吃的苦多,用的方法笨拙,真正要下苦功破八十八品见惑,在天上人间七番生死证阿罗汉,他们搞这路子。而且他们不相信自己能成佛,他们也不相信释迦牟尼佛之外还有他方诸佛,他们不相信,他们脑袋里头是大乘非佛说,不相信大乘法。佛法传到中国来之后,我们中国是完全接受了大乘佛法,以大乘的理趣、方法来修学,所以在断证的功夫上,比小乘要猛力得太多,我们中国一生成佛,在历代是大有人在。所以我们想想,从前这个古道场,这是你们同学们都要留意,为什么?将来一代佛教续佛慧命、弘法利生的责任,是在你们的肩膀上。我们要学要学古人,不学今人,我求学的时候老师就教我,出家要学高僧,在家要学高士,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出家,我还在家。讲到高士他举了两个人不可以学,「古人不学苏东坡,今人不学梁启超」。这在世间法是高人,他在世间法里头有成就,他在佛法里头没有成就。所以学佛诸位要记住,你在诸佛菩萨、祖师大德当中,要找个模样、找个模范,一生就学他,你们等於说是学东西有个标本、有个模样,你好学。否则的话,你学什么?学到老,问你学什么?不知道学什么,这你当然不能成就。
  譬如说以观世音菩萨做标本,一心一意就学观音菩萨,学到自己要像个观音菩萨,学到最后自己就变成观音菩萨,要这样的学。或者祖师大德里头找个榜样,譬如说蕅益大师就是学莲池大师的,他有个样子。我们中国古来像这样的修学法很多,他有一个老师,有一个典型,有一个样子在,他能够成就。从前也没有办佛学院,可是成就的人那么多,就是他有他的方法。譬如说蕅益大师那个时候,莲池大师已经圆寂,他对於莲池大师很崇拜,他一生就学莲池大师。从哪个地方学?从莲池大师遗集里头学,学他的思想、学他的行持、学他的待人接物。莲池大师是一代祖师,他也真是不辜负莲池大师,他自己也成为一代祖师,所以要有个样子、有个典型在。我们学谁?你学哪一宗,哪一宗都有祖师、都有大德,都可以做为我们师范、做为我们表率的,我们的修学有典型、有模样,不是盲修瞎练。此地讲:
  【声闻已证实相。故曰我与菩萨同入法性。但不知诸法亦即实相。】
  这个地方讲『声闻已证实相』,是这些声闻在世尊会下,听了四十年经,世尊给他们讲经,你看看从阿含、方等、般若,般若二十二年,这些声闻都在座,所以确实对於实相他们都比我们了解得还多。我们才听几年?而且我们听的凡夫僧说的,他们是听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说,可见得他们比我们懂得多。但是怎么样?不晓得诸法就是实相。如果晓得诸法就是实相,他就不是二乘,他就不是凡夫。所以入了这个境界之后,凡所有相皆是实相;没入的,《金刚经》里面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没有入门的。为什么?他用妄心,所以你见的一切境界、一切诸法是妄相。实相是什么?用真心,妄心去掉,你所见的一切相都是实相。我给诸位讲《四书》就是《华严经》,你们不相信,你们要是多念念这几句话,应该相信。《四书》是不是诸法?既是诸法,诸法就是实相,《四书》怎么不是实相!基督教的《新旧约》是不是诸法?既是诸法当然也即实相,没什么两样。所以古德说「圆人说法,无法不圆」,什么叫圆人?你们学过天台藏、通、别、圆,贤首小、始、终、顿、圆,圆教的菩萨叫圆人,圆教的菩萨看一切法没有不圆。那就是说凡所有相皆是实相,为什么?心是平等的、清净的。我们之所以不圆就是心不平等,还分这个、分那个,不平等!诸位要晓得,他分别,我们不能分别,为什么?我们学的是圆顿大法。那我们一分别跟他一样,见不到实相,见不到诸法,妙法见不到了。只有心清净,像六祖大师所说的「本来无一物」,这心里清净到一物都没有,然后你才能见到『诸法亦即实相』,就见到了,真是法法平等,无有高下。好,下课。
 

妙法莲华 经大意  (第九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2…09
  二乘人因为不了解诸法就是实相,不了解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所以他有分别。
  【故疲於教化。不欲庄严万行。证其报身。】
  这是讲到二乘圣者,他们的一般情形。
  【唯大觉世尊。圆证此法。故曰。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实相之理。言思道断。心行处灭。】
  在佛法的目的,确实就是要证实相,这是我们真正的目的。如果要说不以证实相为目的,那个事情就很麻烦,说个实在话,我们要想到声闻缘觉这个地步,都不是容易的事情。我们中国过去这些大德们无论是出家、在家,大家可以在《大藏经》里面看看,《高僧传》、《居士传》,看看诸宗的语录,你就晓得我们前贤目标的确是在证实相,所以他们有那么样大成就。实相要从哪里去证?实相要从大定里面去证,还不是小定,是大定。什么叫大定?六根一天到晚接触六尘境界,不动心,样样都清楚、都明了,这是慧;明了而不动心,这叫定,所谓是「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唯有定,他才能够把这些事理看得清清楚楚,唯有看得清清楚楚这个心常在定中。学习的方法是在观照,不用思惟,这必须要晓得的,为什么?思惟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达不到实相,它是言思范围之内。离了第六意识就是观照,你用观照的方法。像你们天天念的《心经》,「观自在菩萨」,你看人家「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就是用,用最深的般若波罗蜜。「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是有,照见五蕴皆空就是有就是空,空即是有,所谓是妙有就是真空,真空即是妙有。
  后面讲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要用般若智照才能看见。这个看见就是此地讲的,诸法原来也就是实相,他见到了。我们现在所犯的过失,就是离不开心意识;换句话说,我们所能够知道的,所能够悟得的,也是在心意识这个范围之内,不是真实的,是假的。你今天无论在修学上,无论讲怎么悟,只要没有离开心意识,都不是真的。四禅八定也是定,连一般我们讲阿罗汉九次第定也是定,一般阿罗汉九次第定,给诸位说法华会上没分,你们记住,五千退席就是那班人。这个不退席的这些阿罗汉们,是经过四十年佛法的薰陶,所以他不谤不疑。你们在《般若经》里面念过,听佛讲般若而能够不谤不疑,这都是具有大善根之人。『究尽诸法实相』,这是到如来果地上才见到,所以说是「唯佛与佛方能究竟」;换句话说,等觉菩萨还有一分没尽。实相这里说得很清楚:
  【声色不能示。】
  『声』是言语,说不出来的;『色』是种种指示,也指示不出来的。但是有方便:
  【但借声色为方便。】
  换句话说,世尊出现在世间四十九年的教学,只是『但借声色为方便』,诱导我们悟入,这是大慈大悲。从前人真的能悟入,现在人很少能悟入,我们要去找他的原因。原因在哪里?从前那些人循规蹈矩,他能够依照方法、层次,按部就班的来,他能悟入。我们现在的人不肯依照规矩,不肯按部就班好高鹜远,希望一下就成就,不必经过古人那些好像呆呆板板的过程,我们亏吃在这个地方。好比像从前人要吃个桃,得要种树,辛辛苦苦那个树种了三年才结桃。你要吃桃何必?你有钱到街上去买一堆来就是,不要种树,一买就买来了,这是可以办得到的。这在佛法里头不行,你向谁买?人家证得实相,按照规矩证得实相,你没有证得,那想在那些佛菩萨们他证得实相的,你们送给我一点好了,有这么便宜事情吗?做不到。你们看看《楞严经》阿难示现的忏悔,阿难原来就是存的这个心,只顾多闻,不愿意用功,不愿意修定,自己总是想著「我是佛的小弟,佛最爱护我,到那个时候还不是把三昧就送给我了。」到后来才恍然大悟,这个事情不行,原来佛这个东西没有办法送给我,再怎么慈悲也没办法给你,这要你自己去悟入,别人没办法。这里首先叫我们了解,声是语言音声,佛以音声为佛事,色就是现在的经典,经典是色相。我们今天看到《大藏经》,琳琅满目,几万卷的经典摆在我们面前,要晓得这是方便法。这些东西摆在面前,我们要怎样的修学?这是大问题了。
  【诸法则法法现前。了然不昧。百界千如。宛然具足。岂有舍非取是。破有出空之理乎。】
  这个几句话说的是什么?说的就是一乘实相。你们想想,大经里面佛说过「破一微尘,出大千经卷」,有没有听说过?微尘是极小的尘土,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大千经卷是讲圆事圆理,理事都圆融,所谓说是一法不欠,圆圆满满。我们今天这个经,是一乘了义的大经,不是普通经,这个经里面所讲的「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是这个境界。假如我们用人天眼光来看这个,《法华经》是人天法。我给大家讲过,三乘一乘说老实话,是在经典里面吗?经典都是方便法,不在经典,三乘一乘是在人心。你的心量大,就是大乘法,你的心量小,就是小乘法,三乘、五乘是在众生的根性,不在法。如果在法的话,那说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圆人说《阿含经》,《阿含经》怎么能变成圆教?那就不能变圆教。可见得这个事情,是在人,不在法,是在觉;换句话说,是在你觉悟的浅深上而有差别,不是在诸法上而有差别。因为诸法亦即实相,哪有差别?如果有差别,天台大师怎么能说出百界千如?如就是实相。这个几句你们诸位要好好的去念,多念几遍,这里头意思、味道就出来了。我们确实因为不了解这个实相,所以在一切法里头有取有舍。你真正了解,在一切法里哪有取舍?没有取舍就没有生死,没有取舍就没有来去,没有取舍是真实法;有取有舍是虚妄的,虚妄相执著。所以我们在凡夫的立场上讲,有取有舍,我们要断恶、要修善;在一乘里面讲没有善恶,为什么?善恶无非实相。这个后头就讲,生死即涅盘,烦恼即菩提,它这个前头有两句:
  【出生死入涅盘。不知生死即涅盘。断烦恼证菩提。不知烦恼即菩提。】
  我们现在要问,好,一乘经上这样说的,我们也不要离生死,也不要入涅盘,我们也不要断烦恼,也不要学菩提,行不行?不行!为什么不行?你程度没到。我在第一天跟诸位说明,我们开这个课程在程度上讲不适合的,我讲得很清楚,不适合的。不适合,你们院长要我来开,要我来讲讲,行,结结缘,叫你了解一乘法里头是个怎么讲法的,也有好处,对於一切法的修学,不要执著。为什么?认真的修学而不执著,我们才能达到向上一著,才能达到一乘;如果我们执著,就不能向上。譬如我们上楼上,上楼上什么?楼梯这是方便法,工具,不错有楼梯可以上楼,我们把楼梯要当作戒律,这一层楼是定,因戒就得定。戒律好,严格的受持,一点都不放松,站在楼梯上不走,永远也到不了楼上。所以你要懂得戒律是达到定的目的,达定是目的,它是手段、它是方便,咱目的是在定。定怎么?定又是方便,从定达到慧,你要晓得这个道理;换句话说,我持戒不执著戒,修定不执著定。你看二乘人刚才讲的,二乘人的毛病就是执著定上,不能够舍弃三昧,所以他不开智慧,阿罗汉没智慧。
  《八识规矩颂》里面玄奘大师就讲,「愚者难分识与根」,那个愚者就指阿罗汉,阿罗汉、辟支佛这是愚者,没有智慧。他有定,他就是住在定上去,他把定当作究竟的目的,不晓得定是手段。这个地方讲得太透彻了,一切法都是手段、方便,「方便品」,全是手段。目的是什么?目的是你自己的真性。这个真性说不出来,也指示不出来,佛是藉这些方便法教我们实证。我们迷的时候,确实有生死、有涅盘、有六道轮回,迷的时候有。《证道歌》上讲「梦里明明有六趣」,真有,到「觉后空空无大千」,你现在没觉,觉了之后那又是一个的境界。没觉的时候真有烦恼、有菩提,觉了之后没有,为什么?涅盘是对生死来说,涅盘是不生不死。说了生死,生死的对面不生不死,烦恼是迷惑,菩提是觉悟,相对建立的。就好像有病,有病这才有药,病好了药也不要。所以你生死没有了,给你说涅盘也没有了,哪有涅盘!烦恼断掉,还有个菩提,那坏了,那菩提也变成烦恼,也没有了。真正达到六祖所讲的「本来无一物」,那是真的境界。
  像这些理论,如果不讲清楚、不搞透彻,我们难以相信。信了之后,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达到?这部经古人所谓成佛的《法华》,佛说的大乘经说得太多,为什么偏偏说这部经成佛,难道别的经不成佛吗?部部都成佛。可是既然说这部经成佛,当然有它的道理在,这部经特别著重在我们信心的建立,「信为道元功德母」。譬如说《楞严》,可以说它是著重在智慧的启发,所以叫开智慧的《楞严》。诸位晓得,没有智慧成不了佛。而本经在著重於信心的建立,就是教我们要相信,我们自己能成佛,有决定的信心来修学,怀疑不能成就。所以在一切经里面讲的信心,这部经是讲到家,一阐提也能成佛。「一阐提」我们平常讲断了善根的众生,没有善根的众生。本经里面讲一阐提也能成佛,为什么?一阐提也有佛性,既有佛性,只要他回光返照哪有不成佛的道理!所以底下说:
  【如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