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5-四野战事珍闻全记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2205-四野战事珍闻全记录-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此时,孙陈二人因听从蒋介石的命令,准备渡江“直捣林彪老巢”,在杜聿明赶到之前,陈明仁的71军已跟到松花江南岸的靠山屯,孙立人的新1军也到了德惠以北。此外,他们还各派出一个团的兵力越过松花江,进犯到半拉山屯子、五棵树等地。后在杜聿明的劝说下,当夜又撤回江南。    
    “孙立人和陈明仁发什么神经?”林彪冷笑道,“居然过了江。”他走了两步,“让他们有来无回。”    
    3月6日,林彪命令二纵首先出击,追歼退回到江南去的88师264团。7日夜晚,一纵也奉命过江,但追到预定位置时,却没有遇到敌人。陈明仁早已命令他们南撤了。    
    两支部队扑了空却都不甘心,相约继续南下。3月12日,一路奔走的二纵终于在靠山屯包围住了88师的262团。    
    “不要害怕,他们没有多少实力。”陈明仁一面为靠山屯的262团打气,一面紧急调动农安的87师和德惠的88师前来解围。哪知一纵此时也已到达此地,在万毅的带领下,一纵向西急进,当日即把88师的3;000多名援军围堵在郭家屯和姜家屯两个小村子里。    
    激战随即开始,一纵人马一鼓作气,88师转眼成了瓮中之鳖,共有810人被毙伤,263团团长以下1;193人被俘。    
    二纵得知援敌已被万毅解决,立即发起了对靠山屯的进攻,经过猛烈的炮火轰炸,敌军被迫投降,360多人都乖乖地做了俘虏。    
    迟迟来援的87师见88师先后失利,掉头就跑,却被洪学智带领的六纵捕住了踪影。    
    “追!”洪学智一声喊,六纵如猎人发现了猎物,死咬着87师不放,一直追到87师的老巢农安,终于形成了包围圈。    
    林彪急令刚刚结束郭家屯战斗的一纵队伍:“速速移师农安,合力歼灭87师。”    
    陈明仁急得火上房,紧急向杜聿明求救:“71军的家底都快没了,87师不能再丢了。”    
    杜聿明急调新6军和13军主力北上,同时下令小丰满地区守军,准备打开水闸,摧毁松花江上的冰层,阻断民主联军的退路。


第一部分 无惧风雨如晦 远赴白山黑水第26节 北国之春悄然来临(2)

    林彪大吃一惊:“松花江就要解冻,小丰满的水流下来之后,民主联军将与根据地失去联系!”遂于3月16日下令各部放弃进攻87师,撤回江北整休。三下江南战役结束。    
    陈明仁静观了几天,见林彪真的返回江北了,立即给沈阳打电话,对杜聿明保住了他的87师深表谢意。杜聿明正待谦虚几句,忽接战报:南满的民主联军于3月20日开始攻打通化。    
    原来,肖劲光见北部战火又起,杜聿明紧急北上,南满国民党兵力也前往支援,觉得这又是一个好时机,遂于3月20日令四纵主动进攻通化的195师。    
    195师因屡遭民主联军的打击,吃尽苦头,再也不想真刀真枪地杀了,只是坚守不出,并利用当时的寒冷天气,向城外的雪地上浇水,冻成冰坡以助防守。但四纵知难不退,日夜攻打。195师只得向杜聿明求救。    
    此时的杜聿明气得不行,立即调令89师和54师前去增援。可两师刚开到通化即向杜聿明复命:南满民主联军见外援已到,于3月22日撤出,不知去向。    
    听到此,杜聿明面色铁青:这个林彪,我在南面时,他非要打北面,我到北面来,他又在南面挑起战火,可等我们援兵到时,他却比谁跑得都快,难道国民党的军队就是用来南北跑腿的吗?    
    几日后,杜聿明旧病复发,卧床不起。他把指挥权交给副司令郑洞国,自己则准备去治病了。    
    可怜的郑洞国只好捡起这个烂摊子,回到抚顺营盘车站的指挥所,按杜聿明的要求,开始布置向南满临江根据地的第四次进攻。    
    由于89师和54师刚刚来到南满,郑洞国感觉自己的力量加强了不少。于是,动用可以调动的10个师,准备全力一战,彻底消灭临江根据地的民主联军。他令207师、14师、25师、新22师、2师、89师、54师162团、184师、182师、暂21师于3月28日一齐出动,兵分四路,“剿灭临江之共军”。    
    国民党10个师,而临江地区的民主联军只有4个师在位,每个师平均6;000人,敌众我寡非常明显,临江的形势变得严峻起来。    
    “你们怎么打算?”林彪关切地问。    
    陈云电告林彪:“我们已集中两个纵队的五个主力师准备打运动战。我们下定决心,不惜将三纵、四纵打掉2/3或3/4,也一定要保住完整的长白山。因为此次敌兵多,又相互靠拢,我们已决心要打几个恶仗、硬仗、较冒险的仗。若无此决心,则必然这样也不便打,那样也不便打,其结果必然是部队拖垮,山头失守,贻害全局。”    
    决心已下,一场反攻势在必行。那么,谁来指挥这场战斗?陈云和肖劲光经研究决定:为统一前方部队的作战,由曾克林和韩先楚共同组织前方临时指挥部。    
    这个时候,由于程世才本来是军区的副司令员,已不再兼任三纵司令员,故由曾克林指挥三纵,韩先楚仍然是四纵副司令员。    
    当夜,三纵和四纵聚在一起,共同研究作战方案。三纵主张“柿子先拣软的捏”,先打中路较弱的暂编21师。这样比较把握和稳妥。成功之后再乘胜扩大战果。然后,征求意见地询问道:“四纵的意见如何?”    
    韩先楚坚持“擒贼先擒王”。他站起身来说:“我认为还是打敌89师合适,因为这个师是这次敌人主要进攻的一路,消灭了它,敌人的全面进攻就可能被粉碎,这是关键的所在。”    
    曾克林摇了摇头,担心地说:“89师是蒋介石的嫡系,美械装备,战斗力较强。北有敌人暂编21师、184师,南有新22师、52军第2师,打起来如果一时解决不了战斗,各路敌人增援上来,我军就有被围的危险。因此还是先打暂21师为好。”    
    韩先楚反对:“89师刚从热河调过来,人生地不熟,不了解我军作战特点。他们过去一直与我军地方部队和游击队作战,没吃过大亏,盲目骄傲,急于冒进,容易上钩。南路的22师和第2师距离较远,北路暂21师和184师可以用我们的9师把他们顶住,集中7师、8师、10师三个师,加上军区、纵队的炮兵,完全有把握把他们消灭。”    
    两个纵队的领导在作战对象的选择上出现分歧,互不服气。最后,会议决定将双方意见同时报告辽东军区,请陈云和肖劲光裁决。    
    电报发出还不到两个小时,陈、肖发来复电:“同意韩先楚的意见,并由韩、曾统一指挥三纵、四纵,争取彻底歼灭敌军89师。”    
    正是说曹操,曹操就到。三、四纵的部署刚刚完毕,89师就推到了临江的跟前。    
    89师隶属于石觉的13军,当初曾在杜聿明的督促下首批冲过山海关,此后多次与民主联军的地方武装作战,很少跟正规军接触,迄今还没有真正尝到过东北民主联军主力部队的厉害。所以,它推进得最快,54师的162团紧跟其侧。到4月1日,已推进到红石砬子等地,形成了明显的突出部。    
    见时机成熟,韩先楚飞兵抵达红石砬子,正赶在89师的前头。89师见前面出现民主联军,急冲冲杀了过来。韩先楚使出拖刀计,且战且走,一直将89师带到柳条沟一带的山间谷地中。    
    诱敌途中,韩先楚通知三纵:迅速靠拢,准备战斗。4月3日早晨,各师都已到达指定位置,89师一进入口袋,总攻就开始了。    
    一时之间,硝烟四起,炮声隆隆,89师在三纵的强大攻击下,被逐渐压缩到红石砬子中心地带,四纵炮团发起了猛烈轰击,进入包围圈的敌军立即乱成一团。    
    几阵炮火之后,韩先楚一声令下,民主联军的战士争先恐后,呐喊冲锋,经过两小时激战,到下午17时结束战斗。    
    这一仗,13军的89师和54师的162团宣告覆灭,民主联军共毙伤和俘虏敌军1万余人,仅有89师师长和两个团长带领400多人逃脱。    
    郑洞国闻听此信,惊呆半晌,不敢再战,随即下令各路人马全部撤退。四保临江战役以民主联军的胜利而告终。    
    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作战,前后历时3个多月,南满北满相互配合,彻底粉碎了杜聿明的“北守南攻”战略。国民党军队的机动力量在民主联军的不断打击下遭到严重削弱,逐渐丧失了主动进攻的能力。在此之后,不得不停止了扩张势头,转为被动防守。而民主联军由被动防御转为主动进攻,东北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东北的4月,春意已悄然来临。林彪独自站在松花江北岸,感受着从南面吹来的风,心中暗暗思量道:去年此时,正是民主联军败走四平之际,如今,春天再次到来,也该是我们收复四平的时候了。


第二部分 雄鸡昂首高唱 东北遍洒阳光第27节 反客为主,杏花血雨再战四平

    林彪又渡江了    
    暖风轻轻地吹过松花江。    
    一片片的白桦林微微地摆动着枝丫,如洗的碧空默默无语,远近的山冈若有若无地泛起绿色。东北的春天真的来了。    
    守在一座座孤城里的国民党士兵无奈地坐在城头。他们时而望一望北方,时而看一看蓝天。他们都已接到来自东北“剿总”的命令:固守城池,不得随意出动。    
    沈阳城也不再喧嚣了。一派死气沉沉的景象。    
    心力交瘁的杜聿明再次旧病复发,卧床不起。他心绪繁乱地望着窗外的阳光,静静地思考着。依靠眼下这些军队,想要守住东北这么多的城市,实在是越来越难了。林彪“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已基本扭转了东北的局势。现在,林彪才是东北的主人,而自己却越来越像一个外来之客。他有气无力地拿起电话:“接熊式辉。”    
    “请稍等!”接线员立即接了过去。杜聿明必须得找熊式辉商量下一步的计划了。    
    但熊式辉怎么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这个圆滑的政客在军事问题面前只能听着杜聿明的分析,并不时地回应以“行行”“高明”等语。    
    杜聿明只有苦笑:都这个局势了,还有什么高明可言?二人商议半天,最后发现只有一条路可走:派“剿总”副司令郑洞国去南京向蒋介石求援。    
    郑洞国带着杜聿明的嘱托,面带憔悴地登上了南下的飞机。云层在飞机下轻轻飘游,而郑洞国的心情反而更加沉重了。    
    到了南京,一走下飞机的扶梯,郑洞国便匆匆地赶往蒋介石的官邸。    
    蒋介石面容严肃地接见了这位来自东北前线的高级将领。他静静地听着郑洞国汇报东北的形势,眉头却越皱越紧了。待汇报完毕,蒋介石沉思了一下,冷冷地说:“东北的情况确实很严重,你们现在一定要稳住局面。目前无法再派军队到那去,你们要自己想办法。”    
    郑洞国刚想进一步解释,蒋介石摆了摆手:“你不用说了,东北有难处,别的地方也有难处,现在到处都是难处。在哪也抽不出两个军来调往东北,就连53军也不能回去了。”    
    蒋介石站起身,走到郑洞国身前:“根据目前情况,我军暂时在东北采取‘收缩兵力、重点防御、维持现状’的方针,将来再待机出动。现在要增加兵力是绝对不可能的。”    
    郑洞国无言以对。    
    正在沈阳躺在病床上输液的杜聿明听到郑洞国的回复后,良久不语,最后只是无奈地长叹了一声:“看来,今年这个春儿,是没开好呀。”    
    此时正是1947年的4月,杏花再次绽放在松花江沿岸,冰雪消融,香飘十里。    
    林彪稳坐在双城,仔细地计算着国共双方的实力。民主联军经过轰轰烈烈的剿匪斗争和土地改革,已经有了比较巩固的根据地,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拥护和支持空前热烈。地方政权建设起来了,后方基地也扩大了。翻身农民积极参军,部队的人员和装备都得到补充,作战部队人数已达到25万,地方武装近22万,共46万。而国民党则有作战部队36万,地方武装12万,共48万。双方的兵力在人数上已相当接近。但由于国民党的军队装备精良,且控制着东北的大中城市和铁路公路交通网,同时又将民主联军分割在南北两处,在总体上仍然占据着优势。    
    林彪眺望着四平,那是最让他耿耿于怀的地方。这一年夏天,应该是一雪旧恨的时候了。他想,这一次,要让南北两部分民主联军汇集在一起,将两只拳头合成一把铁锤!    
    4月8日,林彪电告南满的陈云、肖劲光和肖华:东北局决定将我军战略主攻方向与主要力量使用于南满,北满将于江水完全融化后派出8个师直下南满,进行大规模作战,南北合兵,集中一处,以确保东北战局的根本变化。    
    “今年一定要大打一番!”林彪暗暗地下了决心。他在双城召集师以上干部开了十多天会,作战前思想准备。5月初,东北局又集中学习了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文,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并于5月5日通过了《关于东北目前形势与任务的决议》,即著名的“五五决议”。    
    “五五决议”对东北目前的形势作出了总的估计,认为东北地区的敌我力量已发生了有利于我的很大变化,自“七七决议”后,先后有12;000多名干部下乡,领导东北人民进行土地改革运动,基本上摧毁了敌伪残余封建势力。在此前提下,群众参军参战的情绪高涨,主力部队得到了源源不断的补充,初步的根据地已经建立起来了。同时,国民党军的力量则有了很大的削弱,蒋军主力7个军21个师被我歼灭9个半师,尤其是冬季作战被歼灭5个多师,而蒋军最精锐的新1军每个师都被歼一个团。这个打击使蒋军士气迅速下降,机动兵力顿感不足,不得不由进攻转为所谓的“机动防御”。而我军则从防御逐渐转入反攻。这就在东北全党面前提出了新的任务,即积极组织力量,全力准备大反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