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演论 序(清)吴汝纶》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天演论 序(清)吴汝纶-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严子几道'2',既译英人赫胥黎所著《天演论》以示汝纶,曰:“为我序之。”
  天演者,西国格物家言也'3'。其学以天择物竞二义综万汇之本原'4',考动植之蕃耗。言治者取焉,因物变递嬗'5',深研乎质力取散之几'6',推极乎古今万国盛衰兴坏之由,而大归以任天为治'7'。赫胥氏起而尽变故说,以为天下不可独任,要贵以人持天'8'。以人持天,必穷极乎天赋之能,使人治日即乎新,而后其国永存,而种族赖以不坠。是之谓与天争胜。而人之争天而胜天者,又皆天事之所苞'9'。是故天行人治,同归天演。是为书奥賾纵横'10',博涉乎希腊、竺乾、斯多噶、婆罗门、释迦诸学'11',审同析异而取其衷'12',吾国之所创闻也。凡赫胥氏之道具如此,斯以信美矣。
  抑汝纶之深有取于是书,则又以严子之雄于文,以为赫胥氏之指趣得严子乃益明。自吾国之译西书,未有能及严子者也。凡吾圣贤之教,上者道胜而文至,其次道稍卑矣,而文犹足以久。独文之不足,斯其道不能以徒存。六艺尚已'13',晚周以来,诸子各自名家,其文多可喜,其大要有集录之书,有自著之言。集录者,篇各为义,不相统贯,原于《诗》、《书》者也。自著者,建立一干,枝叶扶疏,原于《易》、《春秋》者也。
  汉之士争以撰著相高,其尤者,太史公书继《春秋》而作。人治已著;扬子《太玄》拟《易》为之'14',天行以阐。是皆所为一干而枝叶扶疏也。及唐中叶,而韩退之氏出,源本《诗》、《书》,一变而为集录之体'15',宋以来宗之。是故汉氏多撰著之编,唐宋多集录之文,其大略也。集录既多,而向之所为撰著之体,不复多见。间一有之,其文采不足以自发,知言者摈焉弗列也。独近世所传西人书,率皆一干而众枝,有合于汉氏之撰著。又惜吾国之译言者,大抵弇陋不文'16',不足传载其义。夫撰著之与集录,其体虽变,其要于文之能工,一而已。
  今议者谓西人之学,多吾所未闻,欲瀹民智'17',莫善于译书。吾则以谓今西书之流入吾国,适当吾文学靡敝之时,士大夫相矜尚以为学者,时文耳、公牍耳、说部耳'18'。舍此三者,几无所为书。而是三者,固不足与于文学之事。今西书虽多新学,顾吾之士以其时文、公牍、说部之词译而传之,有识者方鄙夷而不之顾,民智之瀹何由?此无他,文不足焉故也。
  文如几道,可与言译书矣。往者释氏之入中国,中学未衰也,能者笔受'19',前后相望,顾其自为一类,不与中国同。今赫胥氏之道,未知释氏何如,然欲侪其书于太史氏、扬氏之列'20',吾知其难也;即欲侪之唐宋作者,吾亦知其难也。严子一文之,而其书乃骎骎与晚周诸子相上下'21',然则文顾不重耶?
  抑严子之译是书,不惟自传其文而已。盖谓赫胥氏以人持天,以人治之日卫其种族之说,其义富,其辞危'22',使读焉者怵然知变,于国论殆有助乎'23'?是旨也,予又惑焉。凡为书,必与其时之学者相入,而后其效明。今学者方以时文、公牍、说部为学,而严子乃欲进之以可久之词,与晚周诸子相上下之书,吾惧其舛驰而不相入也'24'。虽然,严子之意盖将有待也。待而得其人,则吾民之智瀹矣。是又赫胥氏以人治归天演之一义也欤?
  光绪戊戌孟夏桐城吴汝纶叙'25'。


  注释:
  '1'《天演论》:英人赫胥黎著《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前两章的译名。“天演论”即“进化论”的旧称。'2'严子几道:严复(1853—1921),字又陵,又字几道,福建侯官(今闽侯县)人,曾留学英国学海军,回国后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总办等,曾大量翻译西方科学著作。中日战争后,积极主张变法维新,是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3'格物家:即自然科学家。中国传统哲学主张“格物致知”,“格物”即深入研究事物原委,西方科学传入中国后借此指自然科学。'4'天择:即进化论所谓“自然选择”。物竞:即进化论所谓“生存竞争”。万汇:万类,天地万物。'5'递嬗(shàn):次第发展演变。'6'质力:物质发展的动力。'7'任天为治:消极地听凭自然的发展为治理之法。'8'以人持天:积极地掌握自然发展规律而使之为人所用,进而与天争胜,以人胜天。'9'苞:通“包”,包括。以上两句意思是说,人与自然相争而战胜自然,也包括在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之中。'10'奥赜:深奥微妙。'11'竺乾:佛,佛教,此处指僧人。斯多噶:流行于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六世纪的古希腊罗马的一个哲学学派。婆罗门:婆罗门教,印度古代宗教之一。释迦: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12'衷:中正不偏。'13'六艺:即六经,《礼记》、《乐记》、《尚书》、《诗经》、《周易》、《春秋》。'14'“扬子”句:西汉扬雄著《太玄》一书,体例模仿《周易》。全书以“玄”为基本思想。“玄”即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源。'15'集录:指作家文集。'16'弇(yǎn)陋:晦涩粗陋。'17'瀹(yuè):开通。'18'时文:八股文。文牍:公文。说部:小说。'19'笔受:照别人口授记录。'20'侪(chái):同辈,并列。'21'骎駸(qīn):疾速。'22'顾:乃,是。'23'危:有力。'24'殆:大概,恐怕。'25'相入:相投合。舛驰:背道而驰。'26'光绪戊戌:光绪二十四年(1898)。


  吴汝纶(1840—1903),字挚甫,安徽桐城人,同治间进士。近代著名教育家兼作家,曾国藩死后成为桐城派的中心人物。曾充任曾国藩、李鸿章幕僚,历官直隶深州、冀州知州,主讲保定莲池书院。光绪二十四年(1898)京师大学堂创立,被聘为总教习,未就任,即赴日本考察教育,归国不久病死。著有《桐城吴先生全书》。
  严复所译《天演论》在辛亥革命前后曾有过广泛影响,吴汝纶为该书作序着重说明了此书的意义,指出《天演论》中“以人持天”,“以人治之日新卫其种族”之说,可以使读者“怵然知变”。同时作者对严复的译文也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因为严复“雄于文”,因而才使“赫胥氏之指趣得严子乃益明”。吴汝纶此序对扩大严译《天演论》的影响,起过一定作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