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电力强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超级电力强国- 第4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也不多说。
  继电保护与自动控制学术委员会,其实之前仅仅是继电保护委员会而已,现在由于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自动控制暂列与此。随着进一步的技术变革,现有的委员会结构可能会打破重组,但继保和自动化,始终都是这批人。
  张逸夫安安静静地听着代表发言,其实自己也就听懂了个囫囵,靠邱蔷和胡海涛的翻译才充分理解了一些。
  首先要说,在现今的sc34中,中国并不是固定成员,无论是张逸夫还是胡海涛,都是路过而已,中国的继电保护和自动化技术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sc34现有21位正式成员,9位观察员,主要由美德加日四方面构成,当然也少不了法国人,大家也并不是摆设,在委员会内,每年会确定若干个工作组,研究一些特定问题,完成后汇报,但也有很多不了了之的情况,毕竟是非营利性的,大家都是自发研究,没有强制性。
  现今依旧活动的工作组大约有5个,也就是说5个专业问题正在研究中,当然这与张逸夫没什么卵关系。
  胡海涛伺机向张逸夫介绍,这次,在这个会场参会的中国团组成员,除了张逸夫的发言之外,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中国成为正式成员,这样才有召集工作组的资格,在未来的国际专业研究方向上占据主动,当然现在也没有太过明确的研发方向,总之先占把椅子。
  不过非要说的话,胡海涛倒是也说了个方向——【高压直流输电对于交流系统的保护和控制的影响】。
  这个方向听起来很拗口,其实就是研究直流输电,会不会对现有的建立在交流基础上的电网保护造成什么麻烦。
  高压直流这种输电技术,在国外有一定应用,但随着发达国家发展减速后,这玩意儿也就没那么火了,毕竟这种技术只有在长距离、大规模输电过程中才有明显优势,而欧美大多数国家并不需要为输电距离而头疼。
  可我国能源资源与经济重心有非常明显的分布,大体上就是西北部煤炭能源多,西南部水资源丰富,中东部经济发达,在酝酿中的西电东输,西部发电东边用的大宏图之中,高压直流输电则成为了战略性的重要技术。
  当然核心的高压输电技术,目前无论是胡海涛还是张逸夫,在专业上都不沾边,他们聊的是保护与自动化,在这里希望未来能探讨一下高压直流对保护的影响。
  但这个话题并非每个人都喜欢,必须在召集投票中通过才会设立工作组来做。
  现在中国连正式成员都不是,领衔工作组就更无从谈起了,因此这是下一届,或者下下届,乃至下下下届的事情。
  说到底,学界不比商界,不是你拥有足够多的金钱就会有人趋之若鹜来搞的,首先你还是要有真东西,让人尊重,你的话,你的想法才会被重视。
  任务了解到,下面就看怎么聊了。
  张逸夫的发言还在后面,首先是讨论今年的主题——统一的电力自动化标准。
  看来现在国际上也逐渐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电力自动化是像积木一样搭起来的,做一块是一块,各厂商还都是各做各的,以自己的集团利益为出发点,多少年过后,到今天,接口和规范上已经是一团乱麻,你要同时用两家的设备能把自己给折腾炸了。
  不过具体制定标准的事情,是由iec来做的,cigre只是聊一聊,研究研究,算是预热一下,点把火,看看苗头。
  报告与讨论热烈展开,虽然没有面红耳赤,但一帮老外好像真的很在意这件事。想来也对,统一自动化标准自然是好事,但具体怎么统一,我们公司的东西需不需要改,怎么改,凭什么我们改成他们那样等等,这都是要扯很久的。
  简单来说,诺基亚和摩托罗拉都做手机,但他们两个公司产品的充电接口截然不同,将任何一个公司的接口定为标准,这个公司就赚大发了。
  关于pro在内的总线标准战场,张逸夫也只是听德国人说过,没见识过,这会儿才算见识到标准化战场的皮毛,大家都温文尔雅地说废话,时不时拿iec说事,偶有几个人,把话题落到实处,谈一谈统一分层结构,数据描述一类具体的事宜,但都是点到为止,真正起草标准是一项长达数年的工作,需要上百人的合作,不断更改,最后出一个很厚很厚很厚的东西。
  无论如何,大家都在为一件好事而努力,这挺好的。(未完待续。。)


749 不生事端

  显而易见的,这样的讨论也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结果,最终结果就是在次年的学术委员会会议中,再出一份标准研究报告,继续讨论。
  随后,正好接着标准化报告的尾声,轮到张逸夫来做报告了,《现场总线技术在电力自动化中的应用》,多么的应景啊,施罗德你还要再明显一些么!
  张逸夫沉吸一口气,开始自己的报告,既然是特邀报告,肯定要展现一些水平,聊一些干货,不然丢的是中国的脸。
  他首先道出了一直以来的比喻,现在的电力自动化的系统,就像一堆杂乱的积木一样,硬把他们贴在了一起,而总线,正是将来有机链接每一块积木之间的桥梁,前面的标准化讨论中也已经说到,合理的通讯标准是重中之重,作为率先采取热控、电气全面自动化,采用全面的现场总线运作的e1,我来聊聊想法和经验,希望能在统一自动化标准的道路上,尽一份力。
  张逸夫就这么从很浅的点进来,逐渐深入去谈自己的看法。
  报告分为三层。
  一是为什么要实现?
  二是怎么实现?
  三是我们实现到什么程度了。
  多数人本来没把中国代表的发言当回事儿,只是看过会议日程,觉得这位中国人是某些家伙强行搬来助威捣乱的,然而越听下去,越觉得深。
  不因别的,只是他们没有参与e1评测,对于张逸夫这些天马行空的理念尚且不提,关键是他们已经几乎实现了?获得iec认可了?
  这可就真的是领先于世界水平了。
  怎么可能有人一抬脚,就站在世界之巅?
  因此大多数人一开始觉得这人是来瞎忽悠的。
  然而越听越真,尼玛细节都谈得非常详实。跟着这个思路走,一切好像真的没什么问题,我们为什么不早用以太网!另外你们算法和程序是怎么跟上的?
  更多的人开始不停记录,思考,憋问题。
  张逸夫也是有备而来,适当的时候展示出了iec的评测报告。以及官方评价,这是刻意拜托施罗德搞的,为的就是怕有些时候,别人不信他空口无凭,得有个权威的盖章。
  大家仔细审视过投影仪上的画面,才真正重视起张逸夫和他的发言,他可以空谈,iec可是严谨的,没点干货。不可能出这种报告。
  其中一些人也注意到,张逸夫所谓的实现,只是基本实现,那个e1系统,根本没在哪个电厂、变电站中实现过,一切都是理论和试验环境上的,iec的评测也明确是“试验中”,而非“实践中”。
  当然这也没什么去质疑的必要。这里本身就是最前卫,最尖端的技术交流。需要的就是投石问路,引路,开路。
  张逸夫的报告最后落实在e1上,如今恒电也参与到了北漠电厂的设计工作中去,与abb西门子等厂家共同合作,在建设阶段。就会统一很多事项,后续的实际自动化建设中,也有统一的计划,一些设备难以统一的接口,也在接洽与商讨方案中。不过最关键的通信问题,pro已经完美解决了,他也同样遵循着iec的通信标准,在未来自动化标准制定过程中,无论是pro在电力自动化中首次大规模应用,还是恒电的e1系统的落成,都将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发言结束,众人大约有半分钟没有说话,基本都是在消化他所说的东西。
  这些设想,实际上早有人提出,只是当时的技术环境还不满足,甚至现在也不一定满足,否则西门子之类的家伙早就会搞了。
  但现在一个中国人说自己把这些东西都串起来了,说的有模有样,很多细节和解决方式都具有启发性,这实在难以理解。
  不如暂时忽略“中国”这个事实,放下这层有色眼睛,就当这个报告是一个技术领先国家说的,尝试去接受它,研究它。
  坐在靠前位置的一位成员率先抬了抬眼镜,看了眼张逸夫的会议名牌后说道:“张先生说的很好,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机会见识到e1的雏形,请问在做有人有幸参与么?”
  施罗德与当时在场的加拿大人同时举手,而后施罗德示意你说吧,我不说了。
  加拿大人点头道:“当时我在场,e1的表现确实很惊艳,即便那只是在试验室里,但出色的系统性能已经被证实了。落到实际建设上,很多硬件设备恒电都会采取进口方式,与各大厂商合作,在当时的说明中,已经给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至于这次报告的要点——现场总线技术,在e1投产之前,确实还无法得出有效结论。”
  “是的。”张逸夫笑道,“虽然我有100%的信心,一切设计上的难点都已经攻克,但pro总线标准是否能够高效稳定的进行支持,依然要看投运后的效果。”
  “这点大家请放心。”施罗德连忙说道,“pro标准已经在工业控制中有过丰富、全面的应用经验和基础,完全足以支持发电行业。”
  “我更关心e1系统本身。”另一位成员直言道,“这太具有突破性了,而且中国的电厂已经在建设阶段,一年多后就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系统,无论是恒电还是中国电厂的管理者,都太有魄力了。”
  学术交流中,环境就是好一些,没那么多质疑或者瞧不起,多数是赞叹,措辞也是“魄力”,而不是鲁莽一类的词语。
  “谢谢你的称赞,不过我受之有愧。”张逸夫也随即谦逊起来,“按照我的本意,本该是e1投产后再做这类报告的,但此番受邀,盛情难却,我来之前一直怕大家认为我是在……”
  张逸夫说着,想不清该用什么词,赶紧问身旁的邱蔷:“‘吹牛逼’怎么说?”
  “……”邱蔷真的很难,翻译工作太折磨人了,但她还是很快说道,“bragging。”
  “对,bragging。”
  众人都笑了起来,这位英语水平并没有刚刚报告听上去那么好。
  张逸夫也自嘲道:“我的英语老师要求80美元的时薪,我实在雇不起了,所以还是恳请这位女士暂时当我的翻译。”
  又是一阵笑声,大家距离也拉近了些。张逸夫并没有中国参会者常有的那种过于严肃呆板之态,专业之外,给人的是阳光小伙子的感觉。
  很快,开始有人问到一些不解的细节,张逸夫也一一解答,主要集中在复杂控制方面,包括负荷、蒸汽压力、转速、水位等等,这里面需要实时分析大量数据,会造成通信量的剧增。
  这一点自然是e1在设计阶段就考虑到的。不同于传统的,将控制和处理功能下移到现场的做法,由于各子系统之间的互联,那会样才会导致通信剧增的麻烦,恒电将坚持一贯的理念,集成控制,通过pro与tcp/ip通信协议在“大脑”解决分析这些问题。
  进而引申的问题就是通讯受阻。
  于是张逸夫又不得不聊冗余方面的设计……
  没完没了,张逸夫的报告已经远超了计划时间,却也没人阻止,连主持人都忽略了时间。这就是学术探讨,氛围很自由,并没有太过死板的要求与目的。
  张逸夫自然也不敢只顾自己耍嘴皮子,多次引出胡海涛,让他谈两句,不要让这位领导显得特别酱油。
  半天的交流结束,下面的议程只得往后推了。
  午饭的时候,张逸夫观察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湘港和弯弯的参会成员都与大陆这边刻意保持一定的距离,湘港那边还有理由,紧抱英美大腿,与那边交流更多一些,弯弯则是与日本人走得更近一些,仅有的两三名参会者,干脆和日本队伍坐在一起。
  张逸夫本来想拉着胡海涛过去聊聊认识一下,对于他来说这都是让更多人认识到恒电微机保护和e1的机会,港台市场也刚好是一个正式出口之前的突破点,一家人肯定更容易聊。
  胡海涛却对此没什么兴趣,中国团包括他在内的大多数人跟港台交流都十分有限,主要是湘港那边的人有些瞧不起这边,不想自寻没趣,而与弯弯之间有比较深的政治渊源,生怕说多了出问题,他也劝张逸夫不要多话。
  张逸夫想想也对,湘港电力行业无论是资本上还是技术上,暂时都对英国体系有着绝对的依赖,而弯弯由于自身地理原因和贫瘠的能源分布,发电系统则更偏向借鉴日本,核电已经成为主流方向,几乎都是进口的日本设备。
  近在咫尺的一家人市场,也不是那么容易进去的啊。
  胡海涛说的也对,与弯弯交流在政治层面上更为尴尬,尽管没有上升到国家大事那种政治,而真的是电力系统技术这方面。做个假想,现代战争中能源供应几乎就是古代战争中的粮草,谁能破坏对方的电网,等于几乎就是切断了对方的后勤生产。大陆还好,辽源广阔,可弯弯小岛却时刻都保持着危机意识,不愿透露过多的电力细节,这种心情本身就会给双方的技术交流造成巨大的隔阂,至于微机保护和自动化系统,他们自然更不敢用大陆品牌了。
  思来想去,张逸夫还是放弃了这个打算,跟着组织走吧,别多生事端。(未完待续。。)


750 任务

  下午的会议中,其他各家进行论文报告,包括胡海涛,也准备了一篇关于“中国微机保护标准”的论文与大家探讨,张逸夫并未发表过多的看法,只是在一些点上提一些想法,显示一下水平即可,顺便,跟施罗德互捧臭脚也是少不了的。
  会议快结束的时候,施罗德非常“识趣”地提出吸纳新成员和观察员的话题,纵观全场,值得吸纳的恐怕也就是中国一行人了。一些人很快表示附和,中国近年来的贡献与发展是有目共睹的,理应成为正式成员,大家同时也很期待e1在投产后的表现,希望在未来的会议中见到张逸夫。
  张逸夫本欲抬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