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 1》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永乐大典 1- 第6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李雄诗
  【文献通考】
  《李雄鼎国诗》三卷。
  晁氏曰:后唐李雄撰,雄,洛巩人,庄宗同光甲申岁,游金陵、成都、邺下,各为咏古诗三十章。以三国鼎峙,故曰鼎国。
  李有中诗
  【文献通考】
  《李有中诗》二卷。
  晁氏曰:南唐李有中,尝为新涂令,与水部郎中孟宾于善,宾于称其诗如方干贾岛之徒。宾于,晋天福中进士也。有中集中,有赠韩张徐三舍人诗,韩乃熙载,张乃洎,徐乃铉也。《春月诗》云:“乾坤一夕雨,草木万方春”,颇佳,他皆称是。
  刘一诗
  【文献通考】
  《刘一集》一卷。
  陈氏曰:似唐末五代人。《艺文志》不载,其诗怪而不律,亦不工。
  释皎然诗
  【文献通考】
  《皎然杼山集》十卷。
  晁氏曰:唐僧皎然,字清昼,吴兴人。谢灵运十世孙,攻篇什,德宗诏录本纳集贤院,集前有于内页序,并《赠昼上人诗》。
  陈氏曰:颜鲁公为刺史,与之酬倡,其后刺史为作集序。所居龙兴寺之西院,令天宁寺是也。又尝居杼山寺在妙喜。
  《唐史·艺文志》:颜真卿为剌史,集文士撰《韵海》,敬原预其论著。贞元中集贤御书院,取其集藏之。
  石林叶氏曰:唐诗僧皎然,居湖妙喜,今宝积寺是其故庐,自言谢灵运后,诗祖其家法,自许甚高。颜鲁公为守时,与张志和、陆鸿渐皆为客,意其人品亦必不凡。吾尝至妙喜访其遗踪,无复有。但山颠坟存耳。其诗十卷尚行于世,无甚令人喜者,以为优于唐诗僧可也。观其诗评亦贬驳老杜。论《送高三十五书记诗》云:“崆峒小麦熟,且愿休王师。请君问主将,安用穷荒为。”以为四句已前不见题,则其所知可见矣。
  灵彻诗文
  【文献通考】
  《僧灵彻诗集》一卷。
  澈姓汤,序源澄,越州人。刘梦得序曰:如《芙蓉园新寺诗》云:“经来白马寺,僧到赤乌年。”《谪汀州》云:“青蝇为吊客,黄耳寄家书。”可谓入作者阃域,岂特雄于诗僧间耶?《雪浪斋日记》:灵彻诗僧中第一。如“海月生残夜,江春入暮年。窗风枯砚水,山雨慢琴弦。”前辈评此诗云转石下千仞江。
  宝月诗
  【文献通考】
  《宝月诗》一卷。
  晁氏曰:唐僧贯休撰,字德隐,姓姜氏,婺州人。后入蜀,号“禅月大师”。初,莫融为之序。其弟子昙域削去,别为序引。伪蜀乾德中献之。
  碧云诗
  【文献通考】
  《碧云诗》一卷。
  晁氏曰:唐僧虚中诗也。司空图尝以诗赠之云:“十年太华无知已,只得虚中一首诗。”
  薛洪度诗
  【文献通考】
  《薛洪度诗》一卷。
  晁氏曰:唐薛涛,字洪度。西川乐妓,工为诗。当时人多与酬赠。武元衡奏校书郎,太和中卒。李肇云:乐妓工诗者,涛亦文妖也。
  陈氏曰:号薛校书,世传奏授,恐无是理。殆一时州镇褒借为戏,如今世白贴借补之类耶?涛得年最长,至近八十。
  花蕊夫人诗
  【文献通考】
  《花蕊夫人诗》一卷。
  晁氏曰:伪蜀孟昶爱姬,青城费氏女,幼能属文,长于诗,宫词尤有思致。蜀平,以俘输织室,后有罪赐死。
  续古文诗
  【文献通考】
  《续古文诗文苑英华集》十卷。
  晁氏曰:唐僧惠净撰,辑梁武帝大同中,会三教篇,至唐刘孝孙《成皋望河》之作。凡一百五十四人。歌诗五百四十八篇,孝孙为之序。
  珠英学士诗
  【文献通考】
  《珠英学士集》五卷。
  晁氏曰:唐武后朝赏诏武三思等修《三教珠英》一千三首卷预修书者,凡四十七人,崔融编集其所赋诗,各题爵里,以官班为次,融为之序。
  丽则诗
  【文献通考】
  《丽则集》五卷。
  晁氏曰:唐李氏撰,不著集名,《文选》以后至唐开元词人诗,凡三百二十首,分门编类。贞元中郑余庆为序。李商隐诗
  【文献通考】
  《梁词人丽句》一卷。陈氏曰:唐李商隐集梁明帝而下十五人诗,并鬼诗童谣。
  玉台诗集
  【文献通考】
  《玉台后集》十卷。
  陈氏曰:唐李康成撰。
  后村刘氏曰:郑左司子敬家有《玉台后集》,天宝间李康成所选,自陈后主、隋炀帝、江总、庾信、沈、宋、王、杨、卢、骆而下,二百九人。诗六百七十首。汇为十卷,与前集等,皆徐陵所遗落者,往往其时诸人之集尚存。天宝间,大诗人如李、杜、高适、岑参辈迭出,康成同时,乃不为世所称,若非子敬家偶存此篇,则许多佳句失传矣。中间自载其诗八首,如“自君之出矣,弦吹绝无声。思君如百草,掩乱逐春生”。似六朝人语。如《河阳店家女长编》一首,押五十二韵,若欲与《木兰》及《孔雀东南飞》之作方驾者。末云“因缘苟会合,万里犹同乡。运命倘不谐,隔壁无津梁。”亦佳。
  箧中诗集
  【文献通考】
  《箧中集》一卷。
  陈氏曰:唐元结次山录沈千运、赵微明,孟云卿、张彪元、季川、子游、王季友七人诗二十四首,尽箧中所有次之。荆公《诗选》,尽取不遗。唐中世诗,高古如此。今人乃专尚季末,亦异矣。《馆阁书目》,以为作自,入“别集门”非是。
  国秀诗集
  【文献通考】
  《国秀集》三卷。
  陈氏曰:唐国子进士丙艹挺章集李峤至祖咏九十人,诗二百二十首。天宝三载国子进士楼颖颖为序。
  搜玉诗集
  【文献通考】
  《搜玉小集》一卷。陈氏曰:自崔至崔融三十七人,诗六十一首。
  联珠诗集
  【文献通考】
  《窦氏联珠集》五卷。
  陈氏曰:唐褚藏言所存窦氏兄弟五人诗,各有小序。曰:国子祭酒常中行、国子司业牟贻周,容管经略群州列、婺州刺史庠胄卿,武昌节度使巩友封,皆拾遗叔向子也,五人惟群以处士荐入谏省,庠以辟,余皆进士科。
  《容斋洪氏随笔》曰:窦氏联珠序云,五窦之父叔向,当代宗朝,善五言诗,名冠流辈,时属正懿皇后山陵,上注意哀挽,即时进三章。内考首出传诸人口,有“命妇羞频艹叶,都人插奈花。禁兵环素帝,宫女哭寒云”之句,可谓佳唱。而略无一首存于今,荆公《百家诗选》亦无之,是可惜也。予尝得故吴良嗣家所抄唐诗,仅有叔向六篇,皆奇作。念其不传于世,今悉录。诗见四笔第六卷。叔向,字遗直。仕至拾遗,出为溧水令,《唐书》亦称其以诗自名云。
  御览诗集
  【文献通考】
  《唐御览诗》一卷。
  陈氏曰:唐翰林学士令狐楚纂刘方平而下迄于梁,凡三十人,诗二百八十九首,一名《唐新诗》,又名曰:《选进集》,又名《元和御览》。
  河岳英灵诗集
  【文献通考】
  《河岳英灵集》二卷。
  陈氏曰:唐进士殷集常建等诗二百三十四首。
  极玄诗集
  【文献通考】
  《极玄集》一卷。
  陈氏曰:唐姚合集王维至戴叔伦二十一人诗一百首。曰:此诗家射雕手也。”
  中兴间气诗集
  【文献通考】
  《中兴间气集》三卷。晁氏曰:“唐高仲武辑至德迄大历中钱起以下二十六人诗,自为序,以为天宝叛涣,述作中废;至德中兴,风雅复振,故以名。仍品藻众作,著之于首云。或又题孟彦深纂。
  陈氏曰:所选诗一百三十二首,各有小传,叙其大略。且拈题其警句,而议论文辞皆凡鄙。
  南薰诗集
  【文献通考】
  《南薰集》三卷。
  晁氏曰:唐窦常撰集韩雄至皎然三十人约三百六十篇,凡三卷,其序云:“欲勤上中下,则近于褒贬,题一二三,则有等衰,故以西掖南宫外台为目,人各系名系赞。
  本事诗集
  【文献通考】
  《本事诗》一卷。晁氏曰:唐孟撰纂历代词人缘情感事之诗,叙其本事凡七类。唐诗类选
  【文献通考】
  《唐诗类选》二十卷。
  陈氏曰:唐太子校书郎顾陶集,凡一千二百三十二首,自为序。大中丙子岁也。陶,会昌四年进士。
  【文苑英华】
  《顾陶唐诗类选序》。
  在昔乐官采诗,而陈于国者,以察风俗之邪正,以审王化之兴废,得刍荛而上达,萌治乱而先觉,诗之义也大矣,远矣!肇自宗周,降及汉魏,莫不由政治以讽谕,系国家之盛衰,作之者有犯而无讳,闻之者伤惧而鉴诫,宁同嘲戏风月取欢流俗而已哉!宋诗人不失雅正,直言无避,颇遵汉魏之风。逮齐梁陈隋,德祚浅薄,无能激切于事,皆以浮艳相夸。风雅大变,不随流俗者无几。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王泽竭而诗不作。吴公子听五音知国之兴废,匪虚谬也。国朝以来,人多反古,德泽广被,诗之作者继出,则有李杜回生于时,群才莫得而问。颖其亚则昌龄、伯玉、云卿、千运、应物、益、适、建、况、鹄、当、光羲、郊、愈、籍、合十数家。李白、杜甫、王昌龄、陈伯玉、孟云卿、沈千运、韦应物、李益、高适、常建、顾况、于鹄、畅当、储光羲、孟郊、韩愈、张籍、姚合。挺然颓波,间得苏李刘谢之风骨。多为清德之所讽览,乃能抑退浮伪流艳之辞,宜矣。爰有律体,祖尚清巧,以切语对为工,以绝声病为能,则有沈、宋、燕公、九龄、严、刘、钱、孟、司空曙、李端、二皇甫之流,实系其数。沈期、宋之问、张说、张九龄、严维、刘长卿、钱起、孟浩然、司空曙、李端、皇甫曾、皇甫冉。皆妙于新韵,播于当时,亦可谓守章句之范,不失其正者矣。然物无全工,而欲篇咏盈千,尽为绝唱,其可得乎?虽前贤纂录不少,殊途同归。如《英灵》、《间气》、《正声》、《南薰》之类,朗照之下,罕有孑遗;而取舍之时,能无小误?未有游诸门而英菁毕萃,然成卷而贴类全无。诗家之流,语多及此。岂识者寡,择者多,实以体词不一,憎爱有殊,苟非通而鉴之,焉可尽其善者!由是诸集悉阅,且无情势相托,以雅直尤异成章而已。或声流乐府,或句在人口,虽靡所纪录而阙疑作关切时病者,此乃究其姓家无所失之;或风韵标特,讥兴深远。虽已在他集而汨没于未至者,亦复掇而取焉。或词多郑卫,或音涉巴俞欠,苟不亏六义之要,安能间之也?既历稔盈箧,搜奇略罄,终恨见之不遍,无虑选之不公。始自有唐,迄于近殁,凡一千二百三十二首,分为二十卷,命曰《唐诗类选》。篇题属兴类之为伍,而条贯不以名位卑崇、年代远近为意。骚雅绮丽,区别有可观,宁辞披拣之劳,贵及文明之代,时大中景子之岁也。又《后序》。
  余为类选三十年,神思耗竭,不觉老之将至,今大纲已定,勒成一家,庶及生存,免负平昔。若元相国稹,白尚书居易,擅名一时,天下称为“元白”,学者翕然,号元和诗。其家集浩大,不可雕摘,今共无所取,盖微志存焉。所不足于此者,以删定之初,如相国令狐楚、李凉公逢吉、李淮海绅、刘宾客禹锡、杨茂卿、卢仝,沈亚之,刘猛、李涉、李、陆畅、章孝标、陈罕等十数公诗,犹在世。及稍沦谢,即文集未行,纵有一篇一咏得于人者,亦未称所录。僻远孤儒,有志难就,粗随所见,不可殚论,忠愧力不及心,庶非耳目之遏也。近则杜舍人牧、许鄂州浑、洎张、赵嘏、顾非熊数公、并有诗句,播在人口,身没才二三年,亦正集未得,绝笔之文,若有所得,别为卷轴,附于二十卷之外,冀无见恨。若须待见全本,则撰集必无成功;若但泛取传闻,则篇章不得其美。已上并无采摭,盖前序所谓终恨见之不遍者矣。唯歙州敬方,才力周备,兴比之间,独与前辈相近。亡殁虽近,家集已成,三百首中间录律韵八篇而已。虽前后接,或畏多言;而典刑具存,非敢遐弃。又前所谓无虑选之不公者矣。嗟乎!行年七十有四,一名已成,一官已弃,不惧势逼,不为利迁,知我以类选起序者天也。取舍之法二十通在,故题之于后云耳。
  古诗选唐
  【国朝苏平仲太史集】
  《古诗选唐序》:诗之有风、雅、颂、赋、比、兴、也,犹乐之有八音六律六吕也。八音、六律、六吕,乐之具也;风、雅、颂、赋、比、兴,诗之具也。是故乐工之作乐也,以六律六吕而定八音;诗人之作诗也,以赋比兴而该风雅颂。诗人作诗之初,因事而发于言;不若乐工作乐之初,先事而为之制焉耳。于戏!韶箫也,大夏也,大武也,以至于秦、魏、齐、诸国,其乐之作也,陈之以八音,和之以律吕,未尝不同也,而其音则未尝同也;商也,周也,鲁也,以至于邶、庸阝、卫诸国,其诗之作也,经之以风雅颂,纬之以赋比兴,未尝不同也,而其音则未尝同也。乐音之有治有忽,不系八音六律六吕,而系世变;诗音之有正有变;系风雅颂赋比兴,而不系世变哉?夫惟诗之音系乎世变也,是以大小雅十三国风出于文武成康之时者,则谓之“正雅”、“正风”,出于夷王以下者,则谓之“变雅”、“变风”。风雅变而为骚些,骚些变而为乐府,为选,为律,愈变而下。不论其世而,论其体裁,可乎?李唐有天下三百余年,其世盖屡变矣。有盛唐焉,有中唐焉,有晚唐焉。晚唐之诗,其体裁非不犹中唐之诗也;中唐之诗,其体裁非不犹盛唐之诗也。然盛唐之诗,其音岂中唐之诗可同日语哉?中唐之诗,其音岂晚唐之诗可同日语哉?昔襄城杨伯谦,选唐诗为《唐音录》,蜀郡虞文靖公序之,慨夫声文之成,系于世道之升降,而终之以一言曰:“吾于伯谦之录,安得不叹夫知言之难也!”盖不能无憾焉。无他,文之日降,譬如水之日下,有莫之能御者。故唐不汉,汉不秦,秦不战国,战国不春秋,春秋不三代,三代不唐虞。自李唐一代之时观之,晚不及中,中不及盛,伯谦以盛唐中唐晚唐别之,其岂不以此乎!然而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