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后期军事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现代后期军事史- 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了提取铀235的工厂和环工厂,在新墨西哥州圣菲城外的实验室中,由奥本 

海默领导的科学家们日夜奋战。终于在7月16日,美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 

颗原子弹,仅仅不到1个月,美国就将其仅有的2颗原子弹投向日本的广岛 

和长崎。原子弹在广岛杀死了7—8万人,在长崎杀死了3。5万人,受伤者 

不计其数。 

      (2)武器装备的发展对战争的影响 

     新的武器装备和技术的出现,对战争规模、作战方法、军队的组织编制 

和军事理论都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使之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 

     现代化的战争使战争的规模变大,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 

的一次战争。无论就其范围、规模、激烈程度,还是残酷性都是如此。占世 

界人口80%的17亿人卷入了这场大战,先后参战的国家和地区多达61个, 

作战地区面积达2000余万平方公里,参战军队达1。1亿人,直接军费支出 

为13520亿美元,战争中死亡人数高达5000万人。大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一次就可集结几十个师甚至上百个师,出动飞机几千架次,大规模的登陆战 

役,如诺曼底战役,出动飞机达1。2万架次。对工业城市和交通枢纽的战略 

轰炸亦可出动上千架飞机,因此造成的战争后果是极为严重的。 

     新型武器装备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使作战目的更加坚 

决,进攻更具歼灭性。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兵器的射程、射速、精度、机动 

力、可靠性和杀伤半径均大幅度提高。这使军队战斗力大大提高,作战行动 

快速多变并更具连续性。据对武器的各种性能的综合统计,杀伤力较前提高 

了数倍到数十倍,为大量消灭敌人和打歼灭战创造了物质条件。如德国在发 

动苏德战争的前18天中,就歼灭苏军28个师,使70个师损失过半,德国 

向前推进300—600公里,战争进行了5个月,苏军已损失380万人。而苏 


… Page 117…

德战争后期,苏军实施大规模战略性进攻,又大量消灭了德军的力量。斯大 

林格勒反击战中消亡德军65个师中的49个,而到柏林战役时,则一次消灭 

德军116个师中的100个,达到90%。 

     航空兵的大量使用,空降部队的出现,地面部队机动能力的增强,已改 

变了战争的时空观,也开始模糊作战双方的战线,使战争从平面转为立体, 

由线式推进转化为纵深机动。这使作战方式和方法都产生了深刻变革。第二 

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飞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得到空前发展,空军的作用越 

莱越大,它不仅能有效地在战术和战役范围内支援陆海军的作战行动,而且 

可独立实施空中战役和对敌纵深实施战略轰炸,这使得战争已发展成为陆 

地、海上和空中同时展开的快速、大纵深、急剧变化的立体战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进攻和防御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由于大战前和 

大战中,进攻性兵器的发展占有领先地位,坦克、飞机、航空母舰、火箭和 

原子弹都是进攻性武器、火炮威力的提高也增强了进攻的可靠性。尽管战争 

期间,防御性武器,如反坦克炮及防空武器也有所发展,但显然远远落后于 

进攻性武器之后。因此进攻在这一时期占了优势,这明显区别于第一次世界 

大战。运动战也就随之成为主要的作战形式。就第二世界大战的整个进程 

看,无论是德军,还是苏军以及后莱的英美盟军,进攻作战、运动战都组织 

得比较顺利,不仅解决了战术突破问题,还不断地把战术突破发展为战役突 

破和战略突破,但成功的防御战略并不很多。尤其是战争初期,以法国为代 

表的一些国家,盲目吸取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不惜血本地修筑边境防 

线,以战略防御为本,但根本阻止不了德军的进攻。 



                      2。军事战略的发展与战争式样 



      (1)闪击战与战争初期作战理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略上突然袭击成为德日意侵略集团开战的基本 

方式。这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以前的各次战争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通 

常由进攻一方先宣战,同时进行全面战争动员,然再后发动大规模进攻,这 

样实际上双方都有较长的作战准备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是进攻者先敌动 

员和展开,不宣而战,突然发动进攻。这样防御的一方通常则是在没有充分 

准备的情况下转入交战,给防御作战带莱巨大困难。在这次战争中,处于防 

御地位的国家毫无例外地都遭到重大损失。 

     实施强大的首次突击,是这次战争的突出特点。德军为保证突击兵力的 

优势,战争初期把全部兵力的 50%—80%集中于战略第一梯队。德波战争 

中,德军将75%的步兵师,93%的坦克师和摩托化师用于第一梯队。步兵比 

波军多50%,飞机多3。5倍,坦克多14倍。入侵苏联时,德军共14个集团 

军,其中13个用于第一梯队,从长远的观点看,突然袭击当然不是战争胜 

负的决定因素,但却可使战争初期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从而引起人们对战 


… Page 118…

争初期的理论更加重视。在反突然袭击的战略问题上,对于防御国家莱说, 

如何正确判断敌人的主攻方向,判断敌人首次突击可能投入的兵力、兵器和 

可能采取的作战方式及发动进攻的时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波、英、法、 

苏、美在这方面都犯过错误。另外,防御国家有没有足够的战略予备队也是 

至关重要的,这对于减少损失、稳定战局、迅速动员后备力量、逐步进行反 

击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2)大规模陆上战略进攻战役 

     在战略进攻方面,苏联的军事理论及战争实践在当时都居于领先地位。 

1943年,苏军转入战略反攻后,创造了大规模陆上进攻的辉煌典范。苏军组 

织和实施的战略性进攻战役,完善和发展了30年代大纵深战役理论。它通 

常是由几个方面军在航空兵和游击队的协同下实施。一般投入2—4个方面 

军,总兵力高达120万—250万人,火炮和迫击炮2—4万门,坦克及自行火 

炮3000—6000辆,飞机2000—7500架。这种大规模的方面军群进攻战役, 

常常是为一两个战略方向或整个战略正面粉碎敌军主要集团、夺取重要的经 

济和政治地区所采用。 

     苏军在组织这种进攻时的原则是,集中兵力于主要方向,建立了强大的 

突击兵团,集中50%—70%的兵力、70%—80%的火炮、80%—100%的坦 

克和飞机,选定狭窄的突击方向,以便在突破地段对敌军造成决定性的优 

势。一般步兵为敌军的2—4倍,火炮、坦克为5—7倍,航空兵为2—4倍。 

同时要极力达成战役的突然性,采取多种形式的战略战役伪装,迷惑敌人, 

隐蔽进攻企图。在作战方式上实施宽正面、大纵深、高速度的进攻。苏军的 

战略性战役,一般进攻正面达400—1000公里,战役纵深250—350公里, 

最多甚至达450公里。并且连续或同时实施数个进攻战役,在各个战役之间 

不作长时间的间歇,甚至不作间歇,上一个战役尚未结束,即在新方向上开 

始另一个战役,迫使敌军不断向新方向转移兵力,而在其很宽的正面地带上 

出现暴露状态,使苏军得以全面实现战略突破。1945年,纳粹德国灭亡前夕, 

苏军已可以在全线同时实施几个战略性进攻战役,终使德军土崩瓦解。战略 

性进攻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军基本的和决定性的作战方式,苏军共 

通过37个大规模的战略性进攻战役,粉粹了德国法西斯的主要战争力量和 

日本关东军,为战胜法西斯作出巨大贡献。 

      (3)登陆作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创了登陆战历史的新纪元,登陆战成为仅次于陆上作 

战的重要战争式样。其实施次数、规模和成功率都是历次战争中所没有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共实施登陆战500多次,其中包括6次战略性登陆战 

役。德国发动仅数次,其中1940年在挪威沿海登陆为战略性登陆;日本实 

施近百次,主要是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所为,其中对菲律宾的登陆为战略性 

的;美国在太平洋战场实施了160多次登陆作战,其中反攻菲律宾为战略性 

登陆;英美盟军在北非和意大利南部的登陆为战略性的,诺曼底登陆战役为 


… Page 119…

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略性登陆战役。另外,英国也有几十次登陆作战,苏联 

有100多次,但规模却不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表明,夺取海空控制权是登陆作战胜利的基本保 

证。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在东南亚及西南太平洋之所以能够登陆作战成 

功,正是由于它夺取了这一地区的海空控制权。英美盟军在战略反攻中实施 

多次登陆作战,无一不是在海空军拥有绝对优势、完全控制了海空权的条件 

下成功的。同时,正确选择登陆地域,隐蔽企图,出其不意地突击上陆也是 

登陆作战胜利的重要条件。英美盟军发动诺曼底战役时,放弃了距离英国最 

近且拥有良港的加莱地区,而选择了距离虽远但德军防御薄弱、便于大部队 

上陆展开的诺曼底地区。而且还采取了种种伪装迷惑德军,从而保证了百万 

军队能够迅速上陆后向纵深发展。严密的组织准备和充分的物资器材保障则 

是登陆作战胜利的重要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重大的登陆战役一般都进行 

3个月至半年的准备。诺曼底登陆则准备了1年零3个月。当然登陆战的频 

繁及高成功率还由于随着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大量适于登陆作战的装备,如专 

门的登陆舰艇、两栖坦克和车辆,使登陆的第一梯队大大提高了上陆速度及 

夺取和扼守登陆场的能力。登陆战在英美战略进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4)以航空母舰为主力的海战及潜艇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大炮巨舰在海战中的支配地位。大战期间,共进 

行了大约36次大规模的海战,其中战列舰参与直接交火的战斗很少,舰空 

母舰已取代了战列舰成为水面舰只的主要突击力量,战列舰则降为航空母舰 

的保障兵力。无论是在太平洋展开编队的大规模美日海战,还是在大西洋和 

地中海保护海上交通线以及所有的战场上支援登陆作战,航空母舰都已起着 

决定性定性的作用。这起源于日本偷袭珍珠港。 

     日本虽然信奉传统的大炮巨舰理论,却首先运用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机 

动部队,以舰载机进行袭击,取得重大胜利。但这并不是日本海军战略思想 

的产物,他们仍然迷信超级战列舰,而把偷袭珍珠港看成是一种偶然。结果 

从珍珠港受到教益的不是日本而是美国。美国一方面是从中吸取了教训,同 

时也是由于太平洋舰队中的战列舰全部毁伤,也不得不以幸存的航空母舰为 

核心编队,组成航母特混舰队,成为在太平洋战争中美海军的主要作战编 

队。1942年5月,珊瑚海海战,美日以航空母舰上的舰载机交战,成为历史 

上首次双方舰队在目视距离和火炮射程以外的大规模海战。由于美海军战略 

思想正确以及航空母舰,特别是舰载机的数量和性能优于日本,终于经过中 

途岛、马里亚纳和莱特湾大海战,基本上消灭了日本海军,航空母舰显示了 

其在新的条件下争夺制海权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大战中,旨在破坏对方军事经济潜力和保卫自己海上运输的战斗,也 

是海军军事行动的基本形式。最重大和最具特殊意义的当属大西洋上的潜艇 

战和反潜艇战。大战爆发时,德国与英国、法国海军力量对比悬殊,无法与 

其正面抗衡莱争夺大西洋的制海权。因此,德国即在广阔的大西洋展开了潜 


… Page 120…

艇战,对英国船只进行打了就跑的破袭战。英国则在战争爆发后马上建立了 

护航制度,把若干商船编成运输队,派出舰艇护航,船队按一定的行军序列 

及指定航线行驶。战争初期,在大西洋活动的德国潜艇并不多,平均每日仅 

13艘。随着德国调整造舰计划,集中力量建造潜艇,逐步增加了潜艇数量。 

在此之后,德国实施多艇结群攻击,使盟国及中立国商船损失大大增加。从 

大战爆发到1941年底,德国潜艇击沉盟国船舰410万吨,占这一时期盟国 

船舰总损失的54%,德国为此损失了43艘潜艇。1941年底,美国参战后, 

德国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1942年,在大西洋活动的德国潜艇每天平均达75 

艘,这一年盟国损失船只769。9万吨,超过英美新造船总吨位的718。2万吨, 

德国的“吨位战”取得成功,英国的进口量比1939年减少1/3。因此,1942 

年夏,盟国调整了大西洋护航体系。1943年,德国发展了“狼群战术”,集 

中100多艘潜艇,在大西洋中部,组织多个大艇群集团协同作战,在予定海 

域展开数个潜艇幕,由岸上指挥系统确定船队的航向和位置,指挥附近阵位 

上的潜艇集结拦截,实施攻击,取得巨大成果。从1941年底至1943年4月, 

盟军共损失1000万吨,其中80%是潜艇所为。受到潜艇巨大威胁的盟国, 

特别是英国,全力加强了反潜作战,调集了3000多艘舰艇和2000多架飞机 

投入反潜战。1943年初,美英加举行了大西洋护航会议,再次调整护航体系, 

采用新时刻表组织了6只专门反潜护航舰队,尤其加强了空中力量,广泛使 

用护航航空母舰和新式雷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