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后期军事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现代后期军事史-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被希特勒提拔为元帅的鲍卢斯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北部德军负隅顽抗,于 

2月2日在斯大林格勒近郊被苏军歼灭。至此,历时半年之久的斯大林格勒 

会战以苏军的胜利宣告结束。 

     斯大林格勒会战中,德军共损失兵力150万人,相当于其在苏德战场总 

兵力的1/4,同时还损失了20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1万多门火炮和迫击炮, 

3000架战斗机和运输机,德军受到致命的打击,元气大伤,苏德战场的主动 

权开始转到了苏军手上。 

     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胜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战场上的一个重要的 

战略转折点,也对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德军的惨败 

使部队将士的情绪急剧低落,对战争前途充满了悲观情绪。轴心国集团内部 

也危机四伏,意大利、日本、匈牙利、罗马尼亚、芬兰、土耳其等国对德国 

的信任感大大下降,不愿继续听从希特勒的摆布;日本政府在斯大林战役刚 

刚结束,就朝德国头上大泼冷水,表示无法支援德军作战;罗马尼亚、匈牙 

利也各自寻找借口,拒绝德国增派军队的要求。1943年,同德国保持着外交 

关系的国家由苏德战争前夕的40个减少到22个,还有许多国家正准备同德 

国断绝外交关系。 

     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胜利,也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威望,加强了国际反法西 

斯联盟国家之间的合作和团结。在会战过程中和会战结束后,苏联陆续同澳 

大利亚、古巴、埃及、哥伦比亚等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还同卢森堡、墨西哥、 

乌拉圭等国恢复了外交关系。斯大林格勒会战结束后,欧、亚各国人民迅速 

掀起了抵抗法西斯运动的新高潮。德国、意大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匈 

牙利等轴心国家的人民反法西斯运动也蓬勃开展起来。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 

到一个新的阶段。 



                              2。库尔斯克会战 



     1942年冬至1943年春,德国陷入政治、经济、军事内外矛盾交困的境 

地。国内,英美的战略轰炸给德国工业生产造成严重破坏;在轴心国集团内 

部,日本在太平洋战场已由主动转为被动,而意大利法西斯则危在旦夕;军 

事上,德军失去了海上优势,潜艇战越来越不利;北非的突尼斯有可能发展 

成为第二个斯大林格勒,对德国法西斯构成严重威胁。这一切,使希特勒感 

到极为恐慌,紧急部署在苏德战场发动大规模的反攻。此次反攻的目的主要 

是:一是把丢失的战争主动权重新从苏军手中夺回来,扭转德军在战场上被 

动挨打的局面,以伺机向莫斯科发动进攻;二是通过反攻,确保顿巴斯、尼 

科波尔等重要矿区,解决德国战略原料,尤其是锰原料不足的状况,以维持 

德国的战时经济;以反攻来缓解国内外的政治危机。但是,在德国法西斯集 


… Page 74…

团内部对发动这次反攻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部分德国将军认为,在苏德战 

场上,德军已丧失400多万兵力,已明显失去优势,因此极力主张在战略上 

以防御为主;而希特勒为首的另一部分人却认为,如果放弃了这次反攻的机 

会,就等于宣布自己的失败,那么,在轴心国集团的地位就会大大下降,于 

是,决定孤注一掷,于1943年7月4日,向德军下达了进攻库尔斯克的命 

令。希特勒称这次反攻“应该对战争进程产生决定性影响和成为转折点”, 

 “这是夺取德国胜利的最后一战。” 

     为了保证这次反攻的成功,德军统帅部将战役的代号定为“堡垒”,准 

备将最精锐的部队、最先进的武器、最好的指挥官和大量的物资、弹药投入 

到战斗中去。希特勒亲自下达了“总动员令”,要求国内17岁到50岁所有 

能拿武器的人都要上前线,强迫许多消费部门的工厂停产、关闭,以加强军 

火工业生产。至1943年5月,被迫从事军事生产的德国工人,多数是妇女 

和老人已达110万人。同时,德军还在军事上做了周密的部署:计划从奥廖 

尔和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阵线发起进攻,实行南北合击,把库尔斯克地区 

的苏军分割围歼。为此,德军统帅部调集了近50个师,总兵力达90万人的 

强大阵容,其中包括16个坦克师和3个摩托化师,以及大量的炮兵和航空 

兵,拥有1万门火炮,27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2000架飞机。德国的“虎 

式”、“豹式”新型坦克、“斐迪南式”自行火炮也计划在这次战役中大规 

模地加以使用。 

     对于德国军事进攻的企图,苏联最高统帅部已经识破,并做好了充分的 

战斗准备。苏军对德军的进攻时间和进攻方向都做出了准确的判断,决定首 

先组织兵力进行战略防御,然后再调集兵力转入进攻,最后歼灭德军主力。 

为此目的,苏军采取的军事部署是:调遣由瓦杜丁将军率领的沃罗涅什方面 

军和由罗科索夫斯基将军率领的中央方面军共130多万兵力,把守在库尔斯 

克突击部,以对付敌人的主要突击;调遣由科涅夫将军指挥的预备队方面军 

 (后改称为草原方面军)作为接应部队,并修筑了长达5千公里的战壕和交 

通沟,以使库尔斯克成为一座坚固的碉堡,保证苏军在地面上的优势。 

     1943年7月4日下午3时,德军正式发起进攻。按原定计划,德军分别 

从奥廖尔和别尔哥罗德两个方向向库尔斯克进行猛烈的炮击。随后,德军包 

括8个坦克师和摩托化师在内的30个师在飞机狂轰滥炸的掩护下,发起进 

攻。德军的进犯遭到了苏联军民的英勇抵抗,战斗十分激烈。德军在大量伤 

亡的代价下,才勉强突破了苏军防守的个别地段,分别从奥廖尔和别尔哥罗 

德两个地区向库尔斯克地区推进了15公里和35公里。 

     7月12日,做好充分准备的苏军主力转入决定性的反攻,在普罗霍罗夫 

卡地区与德军展开了著名的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这次战斗,双方共投入坦 

克1200辆。坦克群互相冲撞,炮声震耳欲聋,硝烟弥漫蔽日。一天的激战, 

德军损失约400辆坦克,被击毙的官兵达1万多名,苏军虽然也蒙受了惨重 

的损失,但最终取得了胜利,迫使精疲力竭的德军转入战略防御。第二天, 


… Page 75…

苏军的西方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也奉命转入反攻,15日,德军决定实行 

撤退,退却到发动进攻以前的阵地。从7月中旬到8月下旬,苏军不断粉碎 

德军的抵抗,分别解放了被德军占领的卡拉契夫城、奥廖尔城、别尔哥罗德 

城以及哈尔科夫城,取得了库尔斯克会战的完全胜利。 

     库尔斯克会战,使德国法西斯损失了50万名官兵。苏军乘胜进攻,在 

以后的三个多月中,从大卢基到亚速海长达2000公里的战线上苏军对德军 

展开了全面反攻,先后解放了顿巴斯、斯摩陵斯克、罗斯拉夫里等162个城 

镇,并一举占领了基辅,使苏军主力向前推进了400—450公里,收复国土 

100万平方公里。苏军的沉重打击,使德军损失了苏德战场上50%的陆军兵 

力。 

     库尔斯克会战和苏军反攻的巨大胜利,进一步保卫和发展了莫斯科会战 

和斯大林会战的胜利成果,并且完成了苏德战场的根本转折,从战略防御进 

入到全面进攻的新时期。通过库尔斯克会战,苏军积累了坦克和机械化部队 

密切配合,地面部队与空军协同作战的军事经验,为以后战争的发展打下了 

基础。 

     库尔斯克会战沉重地打击了德国法西斯的嚣张气焰,使德军在兵力、武 

器、军事装备和士气上都遭到了巨大损失,被迫从战略进攻转入到战略防 

御,彻底粉碎了希特勒从苏军手中夺回战略主动权的企图。 

     库尔斯克会战的胜利,有力地支援了盟国在西线的军事行动。德军在库 

尔斯克会战中,为了应付苏军的打击,从地中海战区抽调大批陆军和空军, 

使地中海战区兵力空虚,为盟军向意大利本土进攻创造了条件,也为夺取国 

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英、美盟军在北非的作战 



     北非位于非洲西北端,濒临地中海和大西洋,扼直布罗陀海峡要道,在 

战略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包括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等国家。自 

1941年12月下旬至1942年6月,英美盟军的丘吉尔和罗斯福经过多次协商, 

决定在北非实施代号为“火炬”的登陆战役,以彻底歼灭北非境内的德、意 

军队,控制地中海,巩固中东,为以后在意大利和巴尔干半岛的军事行动创 

造有利条件。 

     从1942年8月的阿拉曼战役开殆,到1943年5月英军突入突尼斯城为 

止,盟军在北非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大大加快了德意法西斯集团的危机,为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1)阿拉曼战役 

     1942年初,曾被英国第8集团军沉重打击过的由隆美尔率领的德军“非 

洲兵团”在得到280辆坦克的补充后,又重新猖狂起来,深入英军阵地250 

多英里,向英军贾扎拉防线展开进攻,迫使英军不得不向埃及撤退,固守在 


… Page 76…

阿拉曼防线。德军追击到阿拉曼地域后,因兵力受损耗过大,也不得不停止 

进攻,驻守在阿拉曼西角长达60公里的防御地区,与英军对峙。 

     英军在埃及的失利,使朝野上下大为震动,丘吉尔在舆论界的强大压力 

下,向下院保证“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地守住埃及”,在非洲再度展开攻势。 

随后,英军进行了军队调整,由亚历山大任中东英军总司令,蒙哥马利任第 

8集团军司令,还补充了大量的坦克、飞机和枪炮。为了歼灭隆美尔的“非 

洲兵团”,蒙哥马利制定了详细的“捷足作战”计划。 

     8月31日,隆美尔向英军阿拉曼防线南翼开战,蒙哥马利指挥英军沉着 

应战,经过6天的激战,德军不仅未能前进一步,反而损失了4500人。此 

时,德军正在集中力量攻打斯大林格勒,无兵力支援阿拉曼,而运送给养的 

运输船又遇到英军的袭击。此         时,隆美尔“非洲兵团”只有12个师, 

其中有8个意大利师,8万人的兵力,近540辆坦克,350架飞机,缺乏足 

够的武器装备。而英军经过调整和补充后,拥有10个独立师和4个独立旅, 

达23万人,1440辆坦克,1500架飞机。德军隆美尔“非洲兵团”陷入困境。 

     英军经过充分准备后,于1943年10月23日夜9时,向德军阵地发动 

反攻。1000多门大炮进行了连续20多分钟的炮击,上万发炮弹倾泻在德军 

炮兵阵地上。随后,步兵在北面沿海附近的特勒埃萨岭和米泰里亚岭之间进 

行强攻,由于德军布雷区的阻挡,英军一度受阻,被迫在沙漠上与德军作战。 

10月25日上午,英军第十装甲师冒着德军的猛烈炮火,越过布雷区,打开 

了进攻通道,德国坦克开始四处逃窜。10月28日晚,英军突破德军北部防 

线。接着,英军又开始突破由意大利师守卫的南部防线。处于孤立无援境地 

的隆美尔几次打电报给希特勒,请求放弃阿拉曼,把部队撤退到富卡,均遭 

到希特勒的拒绝。11月4日,隆美尔看到大势已去,已无力坚守阵地,为保 

存他的残部,没有执行希特勒不放弃一寸土地的命令,丢下意大利军队,向 

富卡撤退。意大利4个步兵师很快向英军投降。这种情况下,希特勒才被迫 

同意隆美尔撤退的请求。 

     隆美尔的“非洲兵团”穿过昔兰尼加的东部边境,撤至卜雷加港,又接 

到希特勒“不惜一切代价”守住卜雷加港防线,阻止英军进入的黎波里塔尼 

亚的命令。但这时隆美尔确实感到力不从心,死守只能是使其残部全军覆 

灭。于是,他专程飞到东普鲁士的希特勒总部,向希特勒面陈撤离北非的请 

求,被希特勒当面驳回。然而,在墨索里尼的同意下,隆美尔又一次违背了 

希特勒的意志,命令部队做好撤退准备。 

     11月26日,英军先头部队越过昔兰尼加到达卜雷加港,蒙哥马利下达 

了在12月24日发动攻势的作战命令,而隆美尔在12月12日就率领残部逃 

到了布埃拉特阵地,以后又撤退到突尼斯边境,企图在突尼斯重新组织防 

线。1943年1月23日,英军占领了的黎波里,取得了阿拉曼战役的胜利。 

     阿拉曼战役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它沉重地打击了德意法西斯在北非战 

场的军事力量,大大鼓舞了英国和非洲人民打败法西斯的信心。在这次战役 


… Page 77…

中,隆美尔的“非洲兵团”伤亡和被俘达5900人。阿拉曼战役与苏德战场 

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太平洋战场的瓜达尔卡纳尔战役一起,完成了第二次世 

界大战的战略转折。 

      (2)英、美盟军在北非登陆 

     英、美盟军共同开辟北非战场是经过了两国首脑长时间的酝酿而最后确 

定下来的。双方经过反复磋商,决定在阿尔及尔、阿尔及利亚的奥兰、摩洛 

哥的卡萨布兰卡三地登陆。登陆时间定在1942年11月8日,登陆总人数近 

11万人,其中美国6个师,英国1个师,调用军舰和运输舰650艘。摩洛哥 

和阿尔及利亚在战争爆发前都是法国殖民地,现在仍然继续由维希政府统 

治。为使登陆顺利成功,英、美盟军把登陆计划通知了法属北非当局,并与 

其进行了停战谈判。谈判过程中,北非当局代表达尔朗在未取得维希政府同 

意的情况下,接受了盟军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