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入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佛学入门-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女阴阳性别,但以禅悦滋养身心,已无男女饮食之欲,故名色界。顶为‘无色界’,
包括四层天,曰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此范围
众生,依四空定,不但无男女饮食之欲,亦无业果所生身、器诸形色(只有定果
色),故名无色界。须知,前二界有形器,无色界无形器,无形器者即如虚空,遍
于前二界中,统为娑婆三界。此之三界,即为六道凡夫所居,生死流转,秽恶充
满,故法华经喻为火宅,为不安稳处也。

 

次约环周言:一苏迷卢系,即以须弥山为中心,山外围绕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
海,四围有一大铁围山;其中有四大部洲(东胜神洲,西牛货洲,南瞻部洲、北俱
卢洲),并八中洲、数百小洲等集合而成。

 

若以今日俗情学说会通,经论所称部洲,实指虚空中之星球而言,而吾人所居之南
瞻部洲,亦即指地球而言。(约地球言,四周是海,中间是陆地,甚符‘洲’字之
义。)而俱舍论上所说苏迷卢系,亦如今之所称‘太阳系’。而所谓七重金山,似即
指星球运转之轨道言(以地球人,见日星等,皆仰望而见,仰望之中,似从下而至
上,轮轨层积,故喻之山):七重香水海,又似即指轨道与轨道间之空气乙太言。
而此苏迷卢系,乃为日之光热摄力所及,亦即为忉利天管辖范围。过此以往,则非
日之光热摄力所及,已非地居天,而属空居天矣。

 

由忉利天而外,器界范围乃层层倍高倍广增加;譬如倍高倍广有夜摩天器界,乃至
倍高倍广有初禅天之器界;如是上上倍增,至大梵天遂为‘一小世界’之范围。而合
一千小世界,复倍倍高广,上至二禅天,名‘小千世界’。而合一千小千世界,复倍
倍高广,上至三禅天,名‘中千世界’。又合一千中千世界,复倍倍高广,上至四禅
天,名‘大千世界’。因一大千世界,是积小千、中千、大千等三千而成,故又名三
千大千世界;此即为色究竟天之大自在天之领土,亦为一佛教化之域,故名一佛
土。统计应有十亿太阳,即有十亿苏迷卢系也。今之娑婆,即释迦牟尼佛教化之世
界,而在华藏世界中,仅为一世界种中之一世界,二十重中,居于第十三重也。

 

(十八)方便五乘佛法

 

一、契机施度

 

佛陀教典,称为契经,不但要上契如来之理,而且要下契众生之机。古德云:说法
不契机,等于闲言语。故契机与否,尤为要紧。

 

众生根机,由宿生栽培之浅深不同,致今生修学之利钝乃异。其钝根者,心思昏
昧,有闻亦多不解;且眼光浅近,只图当前利害;故惟可为说‘世间法’,先作方便
接引;若与上等法,将无法接受,所谓中人以下,不可与语上也。其利根者,心思
敏捷,或闻一以知十;且眼光远大,兼顾过去未来因果,则须为说‘出世间法’,直
令究竟度脱;若与下等法,则必不满其意,所谓中人以上,可与语上也。如是应病
与药,契机施度,故或种(令种善根)或熟(令善根成熟)或脱(令究竟解脱),
一一皆无空过者也。

 

二、世间法—人、天二乘

 

世间法,包括人天二乘。即对钝根中之钝根者,为说人乘;对钝利根者,为说天
乘。乘者,本是运载之具,如舟车等,今喻指一切佛法,佛法能运载凡夫到圣地,
故亦名乘。

 

人乘者,譬如校制中幼学之低班,只讲究最基础做人之条件。因彼但知求现世之福
报,如长寿富贵康宁等,故即为说做人道理,教以受持‘五戒’,站住人格,将来可
保不失人身。

 

天乘者,譬如校制中幼学之高班,兼论升天之方法。因彼希图胜妙天福,如自然衣
食,珍宝宫殿等,故即为说升天道理,教以实行‘十善’,并世间禅定(四禅八
定),将来遂可依其行善禅定之浅深,而趋升高下诸天。

 

须知:在三藏教典中,凡说持戒布施禅定(四禅八定)之法,即为人天乘摄,此乃
佛陀权为钝根者,免堕三途而设,故不出三界,非真正解脱。甚至升到非想非非想
天,寿命虽长达八万大劫,命终仍复轮回。故永嘉大师证道歌云:‘著相布施升天
福,譬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故此只是生灭世间之偷
安小果,不可误为究竟法门。

 

三、出世间法—声闻、缘觉、菩萨三乘

 

出世间法,则指超出三界、永离生死之究竟学问。此又分三:1、声闻乘;2、缘
觉乘;3、菩萨乘。即对小乘根性者,说声闻乘,对中乘根性者,说缘觉乘,对大
乘根性者,说菩萨乘。

 

1、声闻乘者,譬如校制之小学;因闻佛之声教,明了苦空无常的道理,修‘四谛’
法,断见思惑,而证阿罗汉果,故曰声闻乘。见思惑者,三界内生死根本,分见惑
与思惑(见目录二十一之六根本烦恼)。阿罗汉者,声闻乘之极果,含有三义:
(1)杀贼义,破身口诸恶,杀尽见思烦恼贼;(2)应供义,断惑道高,堪受人天
供养;(3)无生义,永入涅槃,不复分段生死。须知声闻之人,但期出苦,为自
了汉,无化他志, 故为小乘。

 

2、缘觉乘者,譬如校制之中学;此人根性稍利,禀佛‘十二因缘’教法,修道觉
悟,断见思惑,更侵习气,而证辟支佛果,故曰缘觉乘。辟支佛,即译曰缘觉,已
如上所说;又曰独觉,以生无佛之世,无从闻法,因宿世修学力故,观飞花落叶,
而独自悟道者,故称独觉。习气者,谓烦恼之习惯气分,如器中臭物,物虽除而臭
气尚在。故涅槃经云:‘声闻缘觉有烦恼习气,谓我衣、我钵’,此即见惑之习气;
而大智度论中所引‘舍利弗之嗔、毕陵伽之慢、难陀之贪’,则是思惑之习气。须
知,缘觉之人,虽不益物,犹能导利部属,故为中乘。

 

3、菩萨乘者,譬如校制之大学;此人根性大利,从初发心,即具广大誓愿,修行
‘六度万行’,普度众生,经三大阿僧祇劫,证成佛果,故为大乘。菩萨者,具云菩
提萨埵,译名觉有情,以能自觉,又能觉悟一切有情也。

 

当知,佛法名有五乘,或三乘(声闻、缘觉、菩萨),或二乘(大乘、小乘),皆
是佛陀方便施设,其实但一佛乘耳,故法华经云:‘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盖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成佛;然以根性不等,不得已曲为说二说三为五,而无非
作究竟成佛之梯航。所以释尊四十五年说法,其中番番调停,次次陶铸,待到法华
会上,众生机熟,即为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然后一一法皆成佛法。吾人研习佛
学,固当洞悉佛陀之真实用意,亦须明白佛陀之方便办法。下面乃依五乘次第,分
别详述其修行法门。

 

(十九)人天二乘和五戒十善

 

五乘佛法中,人天二乘虽属世法,却为一切出世佛法的基础;譬如今日幼教,固未
正式入学,已为所有大中小学教育的根本,故先为说‘五戒’人乘佛法和‘十善’天乘
佛法。

 

 

 

五戒────



┌1、不杀生

│2、不偷盗

┤3、不邪淫

│4、不妄语

└5、不饮酒

 

 

 

 

 

 

十善业道──



 

┌身三善业戒







┼口四善业戒







└意三善业戒



┌不杀生—不杀害物命。

┼不偷盗—不偷盗财物。

└不邪淫—不淫欲乱伦。

┌不妄语—不欺骗诳说。

├不两舌—不搬弄是非。



├不恶口—不咒诅恶言。

└不绮语—不花言巧语。

┌不贪—不贪爱五欲。

┼不嗔—不嗔恚无忍。

└不痴—不愚痴无明。

 

五戒及十善业道—人天乘正法

 

佛教分为五乘教法: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但佛法是以人天乘,
趣于大乘直达佛乘为基础。故人天乘即是佛乘的始阶。因此佛法流通于世间,当以
人类为中心,而施设契合时机的教法:首为五戒,谓之人乘正法,能受持五戒的,
可保人身不失(不堕恶道轮回)。再由五戒扩大,即十善业道,谓之天乘,能修十
善到达上品的,来生可享受天福。

 

所谓五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此
五戒是由十善所摄缩,其内容的意思,无多大差别。只是五戒侧重在身的修为,而
十善是兼明心的动念而已。因此可以说,开五戒第四的不妄语为:不恶口、不两
舌、不妄言、不绮语的四戒;开第五不饮酒戒为:不贪、不嗔、不痴。五戒展开来
就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恶口,五、不两舌,六、不妄
语,七、不绮语,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便是十善戒法,或称十善业
道。现在将十善业道略述于下:

 

一、不杀生而慈心于仁—杀是杀害,生是生命,不杀害众生之生命,名为不杀生。
即对一切众生,应一视同仁,勿残杀加害。因为佛教主张佛性平等,提倡慈悲救
世,故释尊以平等慈悲教义,为被杀害的众生呼援,指示众生皆有佛性,故不能
杀。而孟子也曾说:‘闻其声,不忍食其肉。’他不言佛性,也是出于仁爱,而怜愍
被杀害的众生。由此看来,能慈心于仁,无杀害生灵,生命界则可尽其天然,争斗
仇恨的事,便可消灭,天下岂不太平?

 

二、不偷盗而义利节用—偷谓诈骗潜窃,盗谓强劫豪夺。不偷窃强夺人家的财物,
叫做不偷盗。因为一切事物,主权转移,必依正义,不与取而取,非分取而取,无
功而取,都是偷盗的行为。能资生活而遂欲望叫做‘利’,致利于合宜叫做‘义’。知
利己而须利人,即利人为利己叫做‘义利’。人人行义利,节俭日用,奉养父母,维
持家庭生活,乐其天伦,与朋友金钱往来而能守慎,则无偷盗之事发生,社会既可
安宁,个人与家庭也能得到幸福。

 

三、不邪淫而贞良守礼—即依正式结合之夫妻外,不得行淫。若非己妻,苟合淫
欲,即名邪淫。能端正男女间之欲情,叫做不邪淫,也就是贞良守礼。亦即组织家
庭之后,夫妇须相敬如宾,不有其他淫乱行为,便能和睦相处,成为美满家庭。

 

四、不妄语而诚实无欺—以术愚人,以言诈人,喜说谎话,是说不是,不是说是,
叫做妄语。不妄语就是说话诚实,不说虚伪诳骗的话。如能远离妄语,便能做到诚
实不欺,则父母、兄弟、亲属、朋友,以及人事的接触,彼此都能互相信任,实为
得乐之道。

 

五、不两舌而无争是非—不两舌即是不搬弄是非,不离间他人感情。世人不修口
业,常有两舌之患: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两舌灾祸,可导致无风生浪,是非
烦恼,扰乱身心,甚至动武伤人,实为杀人不见血之罪魁。苟能远离两舌,说正直
话,岂有是非之争端?

 

六、不恶口而出言慈和—不恶口即是不说粗恶毁辱他人的话,及不咒诅他人的恶毒
言语。常人多患恶口骂人,且伤人父母祖宗三代,是为大恶口。经云:‘犯恶口
者,当受畜生果报。’故不恶口而出言慈和,可积德成善,为人敬爱。

 

七、不绮语而言说有礼—所谓绮语,即花言巧语,轻浮无礼,说不正经的话,导人
生诸邪念,或出言戏弄,胡乱开口,以为取乐,都叫做绮语。说此绮语者,不惟无
益自己,且能加害他人,业报所在,死堕恶道,生而为人,永遭轻贱。故要说合于
礼仪,不乖违真实的正经话,便叫做不绮语。如能远离绮语,则心正言顺,彬彬有
礼,庄严威仪,也必为人敬仰。

 

八、不悭贪而慈心舍施—自己的财物不肯施人,叫做‘悭’,他人的财物,但欲归
我,叫做‘贪’。悭贪的人追求财、色、名、食、睡五欲,莫知所止,便会造出种种
罪业,故要远离悭贪,不悭吝自己的财物,也不贪求他人的财物,把谋生得宜的钱
财,用以奉养父母,教育子女,家庭费用外,对于贫病孤苦者,能给与同情慈济,
或捐助社会福利事业,即是慈心舍施,经云:‘能舍施者,可得富贵。’但不可有
贪,佛陀说‘贪多业亦多,取少业亦少,万般苦恼事,除贪一时了。’人生因贪而受
苦,佛教乃劝人慈心舍施,以对治悭贪。

 

九、不嗔恚而慈忍积福—嗔恚即遇事不顺,埋恨于心,发怒于形。甚至脾气爆发,
可导致杀害灾祸。常人说:‘火烧功德林’,这话是说一个人无论做多少善事,嗔恚
之火一发,动怒于人,以至动武打斗,发生种种不幸,因此曾做过的善事功德,便
被它烧到干净。故要以慈悲容忍对治嗔恚,即所谓‘忍字上面一把刀,为人不忍祸
自招,能忍得住片时刀,过后方知忍为高。’中国山东地方,从前出了一位张公,
百忍成金,以忍获福。故要勤修慈悲忍辱美德,以远离嗔恚过患,是名不嗔恚,即
可成就自利利他大事业。

 

十、不愚痴而多闻增智—愚痴是无明,迷昧,没有智慧,对事理无所明了,不能辨
别是非,不信因果法则,固执邪见,无正见正信,胡作乱为。如能多闻正理(佛
法),增进智慧,便可导入正见,做个事理明白的善人。佛经说,修般若慧以对治
愚痴,使令远离邪见,是名不愚痴。

 

以上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是为身三善业。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
语,是为口四善业。不悭贪,不嗔恚,不愚痴,是为意三善业。意即是心,因此心
有无明烦恼存在,故称为意。

 

阿难陀曾问释尊,身、口、意三业,何者为重?佛回答:‘意业为首,次口业,再
次为身业。’因为意业清净,身口举动言说,便能端正,所作所为都会向善的。阿
含经有偈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由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