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传 作者:高宣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弗洛伊德传 作者:高宣扬-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弗洛伊德说,这些都是“婴孩时期性活动的典型循环史:潜抑、潜抑的失败,然后是被潜抑内容的复苏”。

  由此可见,研究人的性欲发展过程,特别是幼儿阶段的性欲,具有重大的理论意识与实践意义。

  但是,在弗洛伊德以前,人们并没有注意到幼儿性欲的问题。普通人以为,性冲动不存在于童年时代,它只是在生活史上的那个被称为青春期的时候突然冒现出来的。弗洛伊德的性学理论企图扭转人们对于“性”的这种狭隘看法。

  所以,为了把握弗洛伊德关于性欲发展的理论,我们首先要弄清弗洛伊德给“性”下的定义。弗洛伊德在《自传》中说:

  我对性观念的发展是两方面的。第一,性一直被认为与生殖器有很密切的关系,我则把它们区分开来,并视“性”为一种包罗更广内容的生理机能;它以获得快感为其终极目标,而生殖不过是它的次要目的;第二,我认为性冲动包括所有可以用“爱”这个笼统字眼来形容的念头,那怕只是亲昵的或友善的冲动……这些引申所表达的,是撤除过去常常引导人们犯错误的观念和局限性。

  对“性”的观念的上述改造,其直接的好处是使我们可以把小孩子的、或变态的性行为同正常人的性行为一起都囊括在一个“性”的范畴里。

  弗洛伊德认为,性的发展在人的一生中经历三个主要时期:

  第一时期:从婴儿到五岁。这是最重要的时期,因为它打下往后一切性的发展的基础和方向。在这一时期,部分性本能占主导地位。它们彼此间多多少少独立着,各自寻求自己的满足。弗洛伊德说:幼儿性欲的特征是两个:(一)它是自体享乐的(即在自己身上寻找性对象,如吸吮大拇指、初期手淫等等);(二)它的每一个部分冲动,通常各自为政,互不相干,但皆致力于快感的获得。

  第一时期的部分性本能,最重要的是两种:口部的部分本能和肛门的部分本能。

  口和与口唇相连的部分形成所谓的口部性快感区。儿童以吸吮拇指、咬东西或吞的动作来寻求快乐。弗洛伊德认为,“一个小孩啃指头,表示他正在追寻某一种记忆犹新的愉快体验……吸吮母亲的奶(或其代用品)原是孩童生活里最早体验的一种愉快的动作,也是最重要的动作。我们可以说孩子的嘴唇便是快感区。母亲奶汁的暖流,确能带来刺激,造成快感。”

  肛门附近地带构成肛门欲快感区。这一种部分本能是与排粪行为相联系,它们的发展方式与将来性格的构成大有关系。儿童知道他的双亲称许这种功能的完成,并且在他那随意收放的能力上产生一种权力的意识。儿童的粪便是他给予世界带来的第一种东西。他后来对待金钱、他人、工作和一般生活的态度,大受他在婴儿时期对排粪过程和粪便本身的态度的影响。这种说法初听起来似乎非常牵强附会,但应当看到,两岁的儿童实际上几乎在整个一年中一直在双亲的监督和指导下练习控制大小便。在这一时期儿童受到的训诫、称赞和恐吓大部分与他的大、小便有关,所以,他对排粪功能的早期反应必然对其后来的性格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他慢慢地学会忍大便来对母亲表示轻蔑,并学会通过这种延迟动作来增加后来的快乐。弗洛伊德说,在后来的生活中,忍大便的倾向对于积钱、固执和吝啬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另外,这时的儿童也把完成排粪作用的意愿作为对父母表示爱情的手段;并且,由于这一行为所获得的感官上的快乐,这种意愿会转变成慷慨、奢侈等性格。

  根据弗洛伊德的学说,第一时期又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所谓自恋期。这是开始于婴儿降生后的最初几个星期。这时,儿童还没有把自己同客观世界区别开来,分不清主体与对象,还没有形成个人意识。因为吸吮动作在这一时期最重要,所以,口部性本能占主导地位。将近两岁时,儿童的自我意识生长了,性本能开始向着自己,把自己当作爱的对象。因此,弗洛伊德把这一阶段又称为拿西梭斯期。拿西梭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美少年,因拒绝仙女厄科(意译“回声”)求爱,受阿佛洛狄忒惩罚,竟对水中自己的倒影发生爱情,憔悴而死,死后化为水仙花。第二阶段是两岁左右。这时,母亲发挥了权威,要求儿童控制便溺,这就造成肛门快感区的自我满足。这时,儿童往往以残暴和喧吵的行为和裸体奔走来炫示身体的嗜好。第三阶段就是伊底帕斯潜意识情意综期。这是幼儿性欲发展中最危险的阶段,儿童开始向外界寻求爱的对象,首先不可避免地把爱的感情发泄到自己最亲近的人——父母或保姆。这时儿童的性要求要由异性父母来满足,对同性双亲怀有对立情感。

  弗洛伊德把伊底帕斯期的幼儿性欲看作是最重要的因素,它的发展将决定着一生心理的特性。

  当然,弗洛伊德认为,为了家庭和社会的发展前途,必须对幼儿的伊底帕斯潜意识情意综实行压制、改造。这时,儿童的心理逐渐地发展了“自我”,形成了“超自我”。强迫破坏伊底帕斯情意综的心理因素是所谓的“阉割错综”。对此,弗洛伊德说:“对于一个开始玩弄自己的生殖器而又不引以为耻的男孩,他的父母或保姆总要用割掉他的生殖器或割掉玩弄着生殖器的手来恐吓、威胁……”阉割错综是为伊底帕斯情意综的解体开路的。

  第二时期是从五岁到十二岁的儿童。在这一时期,儿童的性欲进入潜伏期。原先粗野的、赤裸裸的性行为开始长时间地沉寂下来,停止发展。这时候,儿童的“自我”继续显著地发展起来,并开始学会以“自我”控制“原我”,使之慢慢地适应周围世界的客观条件。

  第三时期是青春发动期,约十二岁到十八岁期间。这时,幼年时期的性冲动全面地复活了,性生活的新流沿着早期发展的途径向前推进。弗洛伊德说:“青春期的开始带来了新的变化,幼儿的性生活改头换面,终于成为习见的常态样式。在此以前,性冲动多半是自体享乐,如今则开始寻找性对象。从前每一种部分冲动都单独作战,各快感区各自在其特定的性目的上寻求快感。现在,一个崭新的性目的出现了,所有的部分冲动一起合作以求得该目标,而各快感区则明显地隶属于生殖器这个主要区域。”

  以上是个人性欲发展的全部历程。一般地说,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内容和表现形式都顺利地完成,就可以一步一步地实现性成熟。但有时,在性的发展中,也会遇到阻力,因而,性发展就发生不协调甚至变态。例如,某一种部分冲动会越过其他的部分冲动,变得过于强烈,导致性发展的不协调,这就会影响性的正常发展。又比如,在一个阶段上的失望会造成一种退却,形成所谓退化现象,性的发展退缩到较早的、较满意的阶段。一个失望的爱人会回到他幼年时代的母爱回忆中,陶醉于母爱中,或纵情于自恋的行为、手淫等等。弗洛伊德把性发展在某一阶段上的停顿称为“固置”或“执著”。

  所有这些阻力、退化、执著等力量,隐藏着成人后发生性变态、神经质的危险因素。当然,这些因素的比例不同,影响也不一样。

  弗洛伊德认为,在性发展诸阶段中,第一阶段,即幼儿时期是最重要的,它凝积成为潜意识的主要成分。由于幼儿性欲从社会、意识的标准来看是不适当的,所以,在人类心理发展中,它们总是要遭受压制和潜抑。这就是幼儿性欲是最容易遗忘的部分,也是最具反抗力的部分的原因。

  弗洛伊德说:“早自一八九六年我便已强调童年在某些与性生活有关的重要现象里的意义。从那时起,我就致力于揭示幼年期性生活的重要性,不曾稍歇。”(见弗洛伊德著《幼儿性欲》)

  性欲发展诸阶段的特点,都可以单独地畸形发展,形成为不同类型的性变态或神经病。这是因为性发展的最早阶段的特质都要和幼儿性欲一样,遭到压制和改造。因此,它们也同样会在适当条件下表现出来。到了性成熟以后,早期的任何阶段的性特征的再现,都将会被看作是反常。

  只要不抱任何偏见,就可以看出,弗洛伊德关于性欲发展,特别是关于幼儿性欲的理论,是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他以独创的精神,探索着一向被科学界埋没的领域,思索着对于每一个普通人来说早已被遗忘了的童年性心理。

  诚然,在弗洛伊德以前,也有过对于幼儿性欲的猜测或描述。在古代,希腊神话中所描述的幼儿性欲的浪漫故事就表达了古人对这课题的某种猜测。弗洛伊德所引用的“斯芬克斯之谜”——伊底帕斯的故事即是一例。到了近代,在世界文学名著之林中也有过对于幼儿性欲的生动描述。

  法国名作家司汤达(1793—1842)所写的自传性小说《亨利·布鲁拉德的一生》,就曾经生动地描述他自己在幼年时代对于母爱的体验。他提到自己身在襁褓之中时对于母亲的爱情,表示嫉妒任何一个亲近母亲的男人,尤其是那个显然与她有合法关系的男人。现录下书中一段:

  我的母亲加格农夫人是位迷人的女性,我深深地爱着她。不幸在我七岁的时候便失去了她。

  当我六岁时(一七九八年),我很爱她。我爱她的情形,就和我后来在一八二八年爱上阿尔伯达·德·鲁本小姐时的疯狂情形那样。实际上,我追求幸福的方法始终未曾改变过;只有一点例外——当时我在肉体之爱方面与凯撤同病相怜。凯撤若复生于今日,大约除了动用大炮或短枪,再也无他法可想。不过,这个差别,倒不是那么重要,而在作风方面我一直是同他根本相同。

  我愿母亲不着衣物,我愿吻遍她的全身。她热爱我,常常吻我,对她的吻,我常如此热情地回报,以致她不得不躲开。我总是想要吻她的胸乳,你能想象吗,在我小时候,还不到七岁,我曾经深深地爱上她。

  但是,司汤达毕竟只是在小说中触及到这个问题。因此,即使读者看又了这一段文字,也会以为这是一个作家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感情的流露,绝不会把它当作是值得注意的科学课题,也绝不会以为他已发现了这个课题。

  弗洛伊德的研究显然是独树一帜的。他为一切人提出了值得深思的启示。因此,尽管他的科学成果在发表后的相当长时间内一直被人们剧烈地争论着,但确实有助于人们把目光转向童年中去。正是在他的鼓舞下,二十世纪的哲学、心理学和其他科学才越来越注意童年的心理。

  当然,当我们重视弗洛伊德的幼儿性欲理论的时候,我们切不可走向肯定一切的另一个极端。幼儿性欲对人的整个心理和人格的发展确实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在这一方面打下了一个稳固的基础。但是,其作用仅此而已。弗洛伊德一方面发现了幼儿性欲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则有他的过于绝对化的缺点——他把幼儿性欲看作整个人格和心理的原型,似乎幼儿性欲决定了整个人格和心理的内容。

  现在,让我们从弗洛伊德的幼儿性欲理论转向他的“性动力”理论。性动力这个词,有时也被翻译成”利比多”或“性原欲”。我们在前面好几个地方都触及到性动力的问题,但一直没有机会较系统地介绍这个理论的基本结构、内容和意义。现在,我们在探讨《性学三论》的意义时,正好使我们找到了一个机会来介绍这个理论的概貌。

  “性动力”原来被弗洛伊德称为“性本能”,后来他觉得“性本能”容易与一般人所理解的“本能”概念相混淆,才用“性动力”这个概念。再往后,弗洛伊德进一步研究了本能的问题,终于提出了“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两个概念。他所说的“生的本能”就是“性动力”,也叫“埃洛斯”。

  总之,“性动力”、“性原欲”、“生的本能”和‘埃洛斯”都是一个意思,它们所表达的是这样一种内在冲动,这种冲动乃是每个人和人类种族借以生存和发展的心理方面的根源和原动力。

  读者可以看到,本章所述的幼儿性欲已经部分地表达了“性动力”的内容。很明显,在弗洛伊德看来,性动力是在人类的幼年时代产生和发生作用的,但它一旦产生,便被植入心灵的内核,成了一生中一切心理因素的基本动力源泉。

  现在,弗洛伊德又把性动力提高到“生的本能”的高度,意即强调其在生命和生活发展过程中之决定性作用,是人类得以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动力。由此出发,才导出一切心理的和精神的活动。

  既然“性原欲”、“性动力”、“生的本能”如此重要,它到底从何而来?弗洛伊德在《性变态》的第五部分“部分冲动和快感区”、《幼儿性欲》的第六部分“幼儿性欲的研究”和第八部分“幼儿性欲的来源”以及《青春期的改变》的第二部分“性兴奋的问题”、第三部分“原欲理论”等章节中,都系统地研究了幼儿性欲及其来源。在这些章节中,弗洛伊德认为,性动力有四个基本来源:(一)生理结构上的来源;(二)心理方面的来源;(三)大脑和神经系统的特殊功能;(四)在与外界交往中产生的。

  生理结构上,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性器官具有一种特殊的功能和某些迄今为止尚未被人们彻底弄清的生理机制,可以导致性冲动。例如,弗洛伊德指出,性器官中的“性腺”可以产生某种化学反应,经神经系统传导到全身,促使人发生兴奋和快感。弗洛伊德又说,那些“部分冲动”和所谓的快感区的皮肤部分也可以很容易地产生敏感。“如果我们发现某些在一般人看来是普通的感觉竟也十分明确地沾染上色情的味道时,我们也不必太过惊异。”弗洛伊德认为,对平衡感觉器官的作用、对皮肤的作用以及对人体深层部分诸如肌肉和关节的作用等等,都可以导致性兴奋。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