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 第5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华严经》上这个地方是讲的法身菩萨,这是大乘圆教,不一样,我们要懂,但是这个三慧我们没有办法学。虽没有办法学,我们明白了,在日用平常当中,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尽量少,那就很有进步。一年比一年少,这是从前老师教我放下,放下什么?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不是说工作放下了,不是的,那你就搞错了。工作要放下了,那释迦牟尼佛就不要讲经说法了,他还要讲经三百会,说法四十九年,那他不是还没有放下吗?所以放下是心里面没有。事情那是要提起来,放下之后所有一切都不是为自己的,为众生,「众生无边誓愿度」。为众生,怎么个做法?就是佛在经教里面常讲的「为人演说」,演是表演,为一切众生做一个觉悟的榜样给人看。
  我们在这么多年,早年我在台湾环岛各个地方讲经,我那时大概是四十岁到五十岁的时候。我是遵守老师教诫,老师叫我四十岁之前不可以在外面讲经。这外面诱惑太多,怕受不了诱惑,堕落了,四十之前不可以。四十之前要学习讲经,在自己道场。老师自己的道场就是慈光图书馆跟台中佛教莲社,这里面讲没有问题,这自己家里,不能出去;四十岁之后,这才准许到外面讲经,但是依旧不能离开老师。哪个地方邀请,先要得老师的同意;讲完之后,回来也向老师报告,守住老师的教诫;遇到有困难的时候都要向老师求助,不能随著自己意思去做。
  老师是我们一生修学唯一的依靠,老师了解我,我了解老师,这在古时候叫「师承」,师徒如父子。即使以后常常离开台湾在国外讲经,我回到台湾头一桩大事情,就是要到台中看老师。一定向他会报我们所见所闻、所修所学,以及所说的,向老师请教,得老师的印证,才知道自己没走错路,数十年如一日,一直到老师往生。自己接受几十年的训练,老师往生了还行,还能守得住,还不会被外面境界诱惑。
  学佛无论在家出家要想在这一生成就,不能不断贪瞋痴,自己断贪瞋痴,还要帮助别人断贪瞋痴。我的法缘,可以说从出道法缘就很殊胜、就很好。在台湾,早年大家都晓得高雄隆道法师,一般人都说隆道法师很小器,心量不大。我在他道场讲经十个月,这么长的时间,十个月不是连续讲,是每个月去讲一次一个星期,就是十个星期,十个月。很多人觉得非常奇怪,隆道法师为什么对你这么好?实在讲,我们只要如教修行,你法缘就殊胜。在别人道场讲经,我知道一般道场最忌讳的,为什么不愿意请法师讲经?法师来一讲经,道场的规矩就被破坏。这法师讲得不错,听众很欢喜,听众被他拉跑了,这是第一个反感的事情,第二个供养被他拿走了,第三个这个法师声望提高了,显得自己不如别人。所以干脆不请外面人来讲经。
  我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到道场去讲经,第一个什么?不接触信徒,听众都不接触。只有到讲经的时间,大家都坐定了,我上台跟大家讲,讲完之后,我就退下来,跟群众没有讲话的机会,没有接触的机会,这个常住很欢喜,为什么?你不拉他的听众。第二听众当中有求皈依的,统统皈依老和尚,我跟大家讲解皈依的意思,皈依证由老和尚发,全是老和尚的徒弟,他高兴。第三个所有一切供养统统供养常住,我一分钱不拿。这样子就法缘就很胜,到处都有人请我去讲。
  在那个时候我的生活很苦,也没有人供养我,请我讲经,我只有一个条件,哪个地方请我,我的旅费,车票你要给我买;到这个地方,当然饮食起居你们要照顾,除此之外,我一分钱不要,一生都守这个规矩。所以在哪个地方讲经,名闻利养全部归那个道场,我们边都不沾。这是什么?在这个时代遵守世尊教诲「为人演说」,我们要表演给他看,远离贪瞋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自己身心清净。每天读经,没有离开佛菩萨,每天讲演,没有离开大众,上求下化,这是我们的事业,这是我们的本分,这样就对了。
  所以闻思修是一桩事情,接触叫闻,明了叫思,远离过失叫做修。明了你就不迷惑了,明了你烦恼就不生了。不生烦恼是修,通达明了是思,接触是闻。所以一而三,三而一,不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一个阶段、一个阶段那是小乘、初学,初学有阶段,到法身菩萨没有阶段。所以经上常讲「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这是讲到三慧,我们不能不知道。
  我们把注解念下去,「多通三慧以辨懈怠,此喻约闻,即听习数息,明解不生」。实在讲,这个经上还是讲初学,大乘初学听得不够多,解得不够深,结果它不起作用。你的心,妄想分别执著依旧没有放下,境界转不过来。所以初学最重要的闻薰,薰习,「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我们今天出的毛病都在此地。
  我们香港这边有一套《四库荟要》,前天才上书架,这样我看的时候就方便。愈看愈感慨!现在有些学校有意要找我去讲一点儒家的东西,我选择的四书,像《弟子规》、《孝经》这一类的,我让学生们去讲经,我找四书的参考资料,因为《荟要》里面有。前清在康熙、雍正这个时代,宫廷里面讲经的,现在的话叫讲义,《四库荟要》里面有。我要翻开来看看当时这些帝王、大臣他们是怎样学习的,我们看了很感动。前清开国的这些帝王天天上课,天天学习,他把儒家、佛家、道家,儒释道三家有道德、有学问、有修养的这些高僧大德们,都礼请到皇宫里面给他们讲经说法。经书这些易解就是现在我们讲的讲义,我现在要看看那个时候在宫廷里面天天上课,他们讲的是什么。这一份资料很珍贵。
  所以清朝治国不是用开会,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办班,我们现在办《弟子规》的班,大家知道很有受用。如果是天天都办这个班,哪里要开会,这些干部员工哪里要管理?不需要。所以这样看到,从清朝这是三代最兴旺的,康熙、雍正、干隆没有一天不读书,没有一天不讲学。皇帝领著这些王公大臣天天在学习,他们有一定的制度,也有一定的进度。你想想看,每天都听著仁义道德,每天都接触孝悌忠信,这种薰陶这还得了吗?真的都是圣人!我们看了之后非常感动。所以无论大小团体,家庭也是如此,如果这个家庭父母懂得这个道理,每天能够跟小孩,跟他的子女,不要多,上一个小时家教,每天讲一个小时,他的儿女跟别人决定不一样。公司行号里面,每天也能够上课一个小时,至少是半个小时,你这个公司行号、这个团体决定兴旺。
  真正的学问,实学!几千年的智慧,几千年的经验,几千年的效果,这个力量多大。所以从前这些帝王聪明,他不说他自己的意思,他没有他自己的,像现在什么语录东西他没有,像语录、训辞这些东西他没有,全是念古书,经、史。经史根扎稳了,然后再有子集,集是属於文学欣赏,娱乐的性质。所有一切娱乐都遵守一个指导原则「思无邪」,寓教於乐,很难得,所以你不接触不知道。那些人我们今天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是圣人不是凡人,这是我们应当要很认真去学习的。
  所以听非常重要,天天听,天天讨论,天天学习,时间久了,智慧就生。为什么?时间久,他心定,他没有杂念,没有妄想。没有杂念,没有妄想就叫做禅定。有能力不受外面境界影响,里面这有定功,如如不动,「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人开智慧了。这要相当的时间,每个人时间长短不一样,看就是你什么时候在这花花世界眼见耳闻不动心了,这可以,这就可以提升自己;还会动心,不行,要天天学,学得不够。现在时间到了,我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第四首偈的《疏》,清凉大师的《疏》,前面我们读到约闻,这三慧里面「约闻,即听习数息,明解不生」。这句非常重要,听教学习不能够,这个数息就是常常中断,就是这个意思。数是数数、多次,息是熄灭的意思,就是中断的意思。所以学习不能中断,读经不能中断,听教不能中断。中断怎么说?如果你是同时学很多门,都属於中断。
  为什么明解不生?现在很多年轻人书念得很好,还都能背诵,都能记得住,没智慧,这是什么原因?学习的方法有问题。中国古时候,这中国、印度都一样,圣贤的教育都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学只能学一样,一样一定要长时间你才会得受用。经论涉及太多没有好处,你所得到的佛学常识,不开智慧,不能够圆解,所以一定要一门深入。一门深入,深入到一定的程度,智慧开了。智慧开了,这叫大开圆解,所谓是「一经通一切经通」,一门通,门门都通了,这就有受用。这个时候如果你觉得自己根基还不够,我还是一门深入,绝不改变,世间法亦如是。
  宋朝的赵普,一部《论语》一生得受用,他每天就是念《论语》,研究《论语》,学习《论语》,一生的功夫。所以他是以半部《论语》辅佐赵匡胤得天下,宋太祖;以后赵匡胤过世了,弟弟继承王位,宋太宗,他还是做宰相,以半部《论语》辅助太宗治国平天下,这门东西念通了,没有别的。可是世出世法都需要根基,我们今天学古人这些办法行不行?不行,为什么?人家有根,我们没有根。有根是真的,没有根是假的。
  根是什么?根是学著做人,学处世。学做人的根,在古时候这是家教。像周文王的母亲太任,怀孕的时候眼不看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就是傲慢的话没有。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她知道会影响胎儿,古人懂这个道理,影响胎儿,所以一定自己要向纯净纯善学习,这小孩将来就是纯净纯善,中国古人懂这个。所以小孩生下来之后,五、六岁很懂事,就生明解。这个时候上学,老师教导他,他都能明了,教他读诵古圣先贤的典籍,他都能熟记。这个时候能不能解不重要,做人重要。做人学什么?学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学这个,这比什么都重要,那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佛法修学的根本。所以说道德教育父母长辈教出来的,从小教出来的,他有根,以后接触圣贤的教诲,像《论语》,那他真有受用。一部书就够了,一部书通了是部部经论统统都通了,你能说这个方法不合科学吗?我说这些方法超科学,方法超越,成就当然超越。
  第二「约思」,就思来说,「即决择数息,真智不生」。决择,决是决断,择是选择。换句话说,我们对於所学习的没有能力去选择一门深入,门门都好,门门都喜欢,门门都舍不得放下。你学这一门功课,那一门功课不就放下了吗?不就息了吗?再学另外一门,你这一门功课不就又息了吗?譬如现在这学校上课,一天有个四堂课、五堂课,每堂课学习的都不一样,这就叫决择数息。学了一些常识、皮毛,真智慧不生,现在学校就犯这个毛病。
  我在学校念书的时候,抗战胜利之后,我在南京一中念初中,我记得是三个学期,初中二年级下学期、初中三年级,一年半。学校课程排得很多,还好我年轻的时候记忆力很好,理解力很强,所以学东西不要费什么力气。老师上课,我一定是一心听讲,那一遍就够了,应付考试决定及格。听一次讲,书温不温习?不温习,考试之前十分钟的时间翻一翻,我就能考试及格。我也不求多分数,六十分到六十五分可以了,所以我总是第一个缴卷。我一算分数,算到六十五分行了就缴卷,顶多还有错,扣个一、两分,我还是会及格。所以我的老师对我就摇头,觉得我很奇怪,不争分数,「於人无争,於世无求」。我喜欢读书,读些什么书?图书馆里面选择我喜欢读的书,我读。所以我在同学当中,常识比人家丰富,我课外的东西变成我主修的东西;学校功课,那是我附带的东西,那个对我来讲不重要。我要学我想学的东西,想学的东西那是一门深入,这是不休息的,真干!
  学佛之后,接受老师的指导,知道「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是自古以来代代相传的教学纲领,我们明白了。所以我在老师指导之下,在台中十年只学了五部经,人家这五部经一个学期都学完了,我这五部经要十年学完。为什么?你没有做到,不算!你要把它做到。所以我今天要求同学们《弟子规》,《弟子规》要学多久?要学一年,希望一年当中你能做到,一年当中天天听。现在蔡礼旭居士讲得不错,他在我们这个地方讲了四十个小时,你们都知道。试问问,有几个同学现在每天还听《弟子规》?不听了,不听就是前面所讲的,听习数息,明解不生。闻都没有了,那修跟思当然更谈不上了。你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还是随顺烦恼、随顺习气,自己知道错了也改不掉,这可怜,佛经上讲「可怜悯者」。
  这一点你们都不如我,我《弟子规》、《十善业道经》至少每个星期我会把它念一遍,常常温习。如果没有做到,天天要读,天天要听,我要求同学们,希望你们做。现在这个社会提倡的是民主自由开放,谁也不能管谁,父母不能管儿女,老师怎么可以管学生!只有劝导,希望你自己自觉,自己发愤,认真去学习。好处是你自己得,不是我得,尽量要把时间挪出来听经。
  《弟子规》的学习,这是根本,世法佛法的大根大本,应当怎么学?每天至少四个小时,早晨听两个小时,晚上听两个小时,听讲。一天听四个小时,十天这一部圆满,一年三百六十天,至少要听三十遍,从头到尾听三十遍。天天听,每天四个小时,这一年下来,明解就生了,它就起作用。你起心动念,待人接物,你都会想到圣人是怎么教的,我应该要怎样做,才能把自己过失改过来,要一年。这一年能够落实,《弟子规》落实了,你就有根了。但是根还不够力量,你可以学《十善业道》,《十善业道经》可以学我的节本。蕅益大师有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