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 第3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佛菩萨应化在十法界,大经上常讲「游戏神通」,他们种种示现就像舞台表演一样,不是真的,是假的,表演得非常逼真,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他是智,我们凡夫是情,迷情,他是正智,他用正智来表演给我们看。我们不懂,我们以为他也是凡夫,他跟我们没有两样,其实他是表演给我们看的,一举一动,一言一笑,都是在教化众生。我们读这个经,我们相信,不要说是深位的菩萨,就是初信位的菩萨,他跟我们在一起也都是在表演。我们怎么知道他表演?我们晓得他真妄两亡。他的清净心现前,他的平等性现前,他没有分别执著了;没有分别执著,他随顺众生的分别而分别,随顺众生的执著而执著。所以我们跟他在一起,看到他也分别,他也执著。你要往深处去观察,原来他是表演,他确实没有分别,确实没有执著,他是在演戏,这叫游戏神通。我们修的,不是善业,就是恶业;他们修的叫净业,为什么?染净两边他都不执著,染净两亡。
  所以你如果到了染净两忘,是非两忘,真妄两忘,这就是初信位菩萨的境界。你心里头还有这是真的,那是假的,这是善的,那是恶的,你没忘,你是凡夫,你没功夫,你还是在六道里打滚。也就是说,大乘圆教初信位,一年级,一年级就这样高的水平,心地真正清净平等。所以,他是常以自心本不动智佛为他修行的真因,他能够守住这个。守住这个,我们换一句好懂的话来说,他能够守住自己的清净心、真心,决定不会被外面境界动摇,顺境决不会生贪恋,逆境决定不会有瞋恚。这个我们也想想,这个功夫好难!初信位的菩萨。我们世间这些学术,什么博士、科学家,能不能跟他比?不能!世间地位再高的,学位再高的,他真的还会起心动念,他没有放下。初信位的菩萨,一年级的菩萨放下了,他为什么会放下?他看破了,他知道能现虚空法界的是法性,所现虚空法界是幻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了不可得,能现的法性也不可得。两边都放下,不再分别执著,心定了,真心现前,就是不动智佛现前。不动智佛是什么?就是自己的真心,自己的本性,就是法性,就是真如,他对这个丝毫没有疑惑,所以用这个做本修因。
  「以进修得此无碍智佛」,进是精进,修是学习,进修没有别的,淘汰自己过去今生所薰染的这些不良的习气,把这个东西淘汰掉。我们没有学佛之前,真的,我们在境界里起大风大浪,人家赞叹我们几句,好欢喜!人家要是无缘无故骂我们几句,气好几天气都不平,这不行。学佛之后,慢慢才懂得,假的,全是假的。赞叹有什么好喜欢?即使那个赞叹句句都是实在的,本来就是这样的,有什么值得赞叹的!毁谤更不用介意,从这些地方去练,练放下分别,放下执著,恢复到自己的清净心。所以在境界里头,天天在勘验自己的功夫,果然一年比一年轻,听到人家赞叹,几分钟就恢复正常,功夫不错了;听到人家毁谤,也有一点不高兴,但是两、三分钟就没事了,功夫不错了。功夫更好的,听到人家赞叹你的时候,欢喜心只有几秒钟,马上就平静;人家毁谤、侮辱你的时候,那有一点不高兴的心也只有几秒钟,几秒钟比几分钟那功夫高多了。到接触外面这些境界完全不动心,若无其事,完全是平常的,那大概就是初信位的菩萨,无碍智现前。
  下面说,「此乃但依问答,及菩萨名号,佛名号,世界形色,取其意趣,理自分明,勿须疑也」,长者这几句话说得好。佛法教学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它表法的义趣,也就是它教学的这些方法手段,你不能把它当真,你要是把它坐实,那你完全错了。譬如善财童子的参访,百城烟水,五十三参你要认为真有这个人,你就错了,你要说没有这个人,你也错了,有无两亡,你才真是明了,你觉悟了,你才能得真受用。清凉大师在注解里头说得好,善财是什么意思?善是讲有善根,财是比喻有福报,有善根,具足善根、福德就叫做善财。那问你是不是善财?《华严经》上讲的善财不重要,问题是自己是不是善财,这个才重要,所以他是表法的。
  那么他参访都是向南方,善知识都在南方,北方没有善知识吗?凡是善知识所住的地方都叫南方,南方是表法的,不是东南西北。中国跟印度在古时候都讲五行,五行南方是火,我们中国跟印度都是在北半球,南面是赤道,是热带,所以南方是火,北方是水。火象徵著光明,所以善知识住在的那个地方,我们今天讲文化水平高,所以他住的地方就称南方,他住的城市叫福城,那个地方人有福,取这个意思,不是真的有个福城,你到哪里去找?全是表法。我们懂得这个意思,在哪里学?原来就是我,善财是自己,我们自己有善根、有福德。五十三位善知识就是讲我们现前这个社会,各行各业,男女老少,全都是的。所以问题是你会不会?你要会,你从早到晚,你接触这些人事物,都开智慧;善的,跟他学习,不善的,反省我有没有。儒家所讲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是自己一个,一个善人、一个恶人。善人、恶人都是我的老师,善人我要向他学习;恶人是我一面镜子,我天天要依著他反省,我有没有他的过失,有则改之,无则嘉勉。有,赶快改,没有,要勉励自己,不可以犯他那样的过失。恶人也是老师,平等的,所以他的智慧成就一生圆满。
  我们读《华严经》千万不要把意思错会了。善财运气好,你看遇到这么多善知识,我们遇不到,找一个都找不到。你不会!善知识从来没有离开你,从早到晚就在你的身边,只是你没有慧眼,你见不到,你要是有慧眼,你统统见到了,哪个不是?个个都是。他的长处我们要学他,他的缺点我们要改进,回过头来看看自己有没有?有,赶快改,没有,要记住不要犯他这个过失。除自己一个之外,个个都是佛菩萨,个个都是善知识,礼敬诸佛的心就生起来。真诚的爱心,真诚的感恩心,从这里生起来,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决定没有分别执著,一味平等,成就自己的圆满智慧德能,《华严经》上所教的。所以,菩萨名号是修德,听到这个名字,我们知道应该怎么去做;佛的名号是性德,我们从性德里头建立信心,深信不疑。
  从菩萨名号里面我们发起履行,我们要一定把它做到。你看看自古以来世间灾难很多,许多经教都教我们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能够消灾免难,你能相信吗?你要问我相不相信?我相信,一点怀疑都没有。为什么?观音菩萨是慈悲,慈悲是观世音,慈悲就是我们今天所提倡的真诚爱心。诸位想想,我爱他我还会害他吗?绝对不会,我只有舍己为他,不会伤害他来保护我自己,没有这个道理。所以,真诚的爱心能救世间,念观世音菩萨就是把自己的真诚的慈悲、真诚的爱心念出来,能够化解一切劫难,是这么个道理。
  观世音菩萨千手千眼,表法的,代表什么?眼到手到,看到众生有苦难,我们马上伸手去帮助他,尽心尽力,功德就圆满;我没有能力,没有能力我很关心,我为他祈祷,这是我们可以做到的。今天全世界一切众生灾难太多太多,印光大师教我们在早晚课做完之后,特别加持一千声观世音菩萨圣号,这一千声观世音菩萨圣号就是祈祷,为世间这些苦难众生,这是出家人能够做得到的都做到了,圆满功德。这就是我们要存善心,要说好话,要行好事,要做好人,那就是观世音菩萨。
  总而言之,懂得佛法表法的义趣,你才真正懂得佛所说的意思,「愿解如来真实义」。这一章我们就学到此地,明天就是第二章,第二章是教化甚深,缘起甚深我们就学到这个地方。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四九卷)  2005/1/8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349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第二大段「教化甚深」,我们先把经文念一段: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财首菩萨言:佛子,一切众生非众生,云何如来随其时,随其命,随其身,随其行,随其解,随其言论,随其心乐,随其方便,随其思惟,随其观察,於如是诸众生中,为现其身教化调伏。】
  到这个地方这是一段,这一段是文殊菩萨问的,前面「缘起甚深」是问觉首菩萨,教化甚深就向『财首菩萨』请教。经文里面所含的意思,前面都跟诸位报告过,文殊菩萨所问的,是十首菩萨现在他所修学的,就是他所学习的,让他来为我们解答;换句话说,这个解答就正是他的学习心得报告。觉首是代表初信,教化代表二信位,菩萨名号含义就很深。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看大师的开示,解释这段文,分为两段。第一段「标告」,第二段「正问」。在标告里面,「告财首者(菩萨的名号叫财首),彼得此法财益生门故」,这位菩萨得法财利益生门,这个益是利益。这个话不难懂。
  一切众生生活在世间,靠什么来生活?离不了财,所以现在举世之人,无论是外国,现在中国也一样,几乎没有例外的,真的是不分国家、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信仰,生活在这个世间,第一桩事情希求的就是财富。菩萨也不例外,但是菩萨跟凡夫还是有差别。世间人追求的是钱财,你看菩萨所求的是法财,钱财养身命,养这个身命,法财养慧命。那我们现在得要问,是身命重要,还是慧命重要?一般人一定会说身命重要,没有身命哪来的慧命?慧命也要依靠身命。这个话说起来好像是有道理,好像是说得不错,其实错了!为什么?身命有生一定有灭,慧命没有生灭,慧命是提升我们的灵性;了脱生死,超越轮回,靠慧命,不是靠身命。所以,诸佛菩萨、祖师大德,真正觉悟的人,他重不重视身命?不重视,这个身体生活在这个世间,只要能维持生命就够了。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的,过著世间人最简单的物质生活标准,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三衣一钵,你看这个生活多简单!生活简单好,真正做到「於人无争,於世无求」,真做到了。
  物质生活简单,那是最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於物质生活,不但是佛家不追求,儒家也不追求。孔老夫子赞叹颜回,「箪食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生活得非常快乐。为什么?他不要钱财,他有法财,这点我们一定要知道。法财真正利益生门,我们现在一般人讲精神生活,精神生活决定能够利益物质生活,物质生活没有办法利益精神生活,这个道理我们要懂。精神生活丰富的人,快乐!中国谚语常讲「人逢喜事精神爽」,他生活在快乐之中。「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个悦是内心里面的喜悦,不是外面的刺激,常生欢喜心,法喜充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个朋是学生,自己有道德、有修持、有学问,远方的慕道者到这里来求教,这个快乐!你看看内心的法喜,跟外面的志同道合,天天在一起研教探讨,人生乐事无过於此,这个多快乐,真的是乐亦忘忧,物质生活什么也没有,忘得一干二净,快乐无比。我们从这个地方体会到释迦牟尼佛、孔子他们的生活,他们的享受、乐趣。所以这个地方菩萨的名号用「财首」。
  说到财首,首是第一,这个地方是十首菩萨,十信位,菩萨名号都有一个「首」。前面第一个是觉,觉了就有法财,那我们要问(现代人是非常现实),钱财能不能得到?法财既然可以得到,钱财是小事,哪有不得之道?菩萨对一切众生行法布施,教化众生,所以这一段是教化甚深,法布施;而众生对老师的供养,肯定就有财供养,这一定的道理,愈施愈多。多了,可不能够积蓄,积蓄就错了,多了怎么样?多了转施。要知道世间人缺乏钱财、缺乏物质的人很多,你要懂得辗转布施;我这里有余,他那里有缺乏,我要帮助他。所以,诸佛菩萨对一切众生,法、财两种布施,还有一种叫无畏布施,都在其中。由此可知,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你要问他,他示现来干什么的?示现三种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无畏施是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代表的,我们称他做「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施无畏。
  佛在经上常说,这三种施得三种果报,福慧圆满,财施,福圆满;法施,慧圆满;无畏施,相好、功德圆满。如来果地上的成就没有别的,只是这三种布施功德圆满而已。我们看到经典上描绘佛菩萨相好庄严,生起无限仰慕的心,这是对的。我们看到果,生欢喜心,那你更应当要晓得这个果是什么因成就的。修因才能够得果,种善因得善果,这个说法是俗谛的说法,这个说法意思不深。此地是讲教化甚深,甚深怎么个讲法?下面经文正问,第一句就显示出甚深。
  『佛子』,经文上这个「佛子」是文殊菩萨称财首菩萨,佛子,称他的。『一切众生非众生』,这就甚深。一切众生我们懂,这没问题,「一切众生非众生」我们就不懂了,问的意思里头就很深。我们看清凉大师的开示,「正问中二」,正问里面有两个小段,第一个小段「立宗」,先把宗旨确立,「众生即非众生,彼此同许」。这句话,同学们应当都念过《金刚经》,我们用《金刚经》这个例子来看这句话。如果用《金刚经》上的体例,应该是「众生者即非众生,是名众生」,对不对?文殊菩萨肯定,不错,财首菩萨也承认,彼此同许,这个许就是肯定,就是承认,众生非众生,是名众生。说一切众生是从相上讲的,从事上讲的;说非众生,从性上讲的,从理上讲的,这是诸法实相,这才讲到真相。从事相上有众生,从理性上没有众生,从真性、从理上讲,无有一法可得。佛教里头又常说,「佛氏门中不立一法」,这是从性上说的,从理上说的;又说「佛氏门中不舍一法」,不舍一法是从相上说的,是从事上说的。这里头你要晓得,性相是一不是二,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