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 第3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遵守佛的教诲决定有好处,违背佛的教诲没什么好处,为什么做不到?为什么还是常常相违背?我们知解不透彻。这一品经文讲十种甚深,是属於解门,解而后起行,信是依解而生的,行也是依解而生的;解得不够透彻,信心生不起来,道行更谈不上!所以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依旧是随顺烦恼习气,麻烦在此地。
  我们看文殊跟十首菩萨,他们在此地示现表演,我们看了之后,能体会到哪个层次的深度?能体会多少?这是我们学东西能不能得利益,得利益浅深差别也在此地。学东西不能不认真,不能不细心。明白之后,最重要的要落实到自己日常生活当中,工作、处事待人接物用上了,就没有白学。把过去所有一切错误改正过来了,真修行,真得利益。解帮助行,行又帮助解,解行相辅相成,这样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契入佛境界。末后有几句话是这段的总结,「上来总别,并答释成中,以何因缘各不相知竟」,这是总结。前面有总说、有别说,都是答覆十事五对为什么各各不相知。
  往下这是第二大段,也有五首偈,从第七首到第十一首,我们把这个文念一遍。「第二五偈,答前设难」,这个要注意到,前面就是讲的「心性是一,云何种种差别」,这句是总说。下面也说出了五桩事情,这个在经文里面,这五桩事情我们念一念,「所谓往善趣恶趣」这一桩,「诸根满缺」这第二,「受生同异」这第三,「端正丑陋」这第四,「苦乐不同」这第五,前面「设难」就是这五桩事,现在后面这五首偈子答这五桩事情。「文分为三,初三偈正答前难」,就是第七首、第八首、第九首,这个三偈正答。「次一偈(就是第十),释成前义」,这再解释。最后一首偈,第十一首,「拂迹入玄」,这才真正圆满。
  我们现在看这三段里面第一段,第一段有三首偈,「今初先明大意,次正释文」,这又分为两段。今初,这是跟我们讲段落,先说大意。「前问有三重,今此三偈,一一具答上之三问,谓第一直尔问云,既有种种,何缘不相知」,这个问题前面「五偈答竟」了,就是第二偈到第六偈答完了,我们也通过这个学习,告一个段落。
  下面说「既不相知,何缘种种」,这进一步,既然一切诸法都各各不相知,为什么会有这些诸法生起?「答有四因」,这个四因我们要记住。第一个「妄分别故」,大乘经教里头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想就是妄分别,妄想!妄想、分别这是第一个因。第二,「诸识熏习故」,诸识是讲的八识,八识我们也会略略的要谈到四分,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八识统统有四分。第三,「由无性不相知故」,薰习一定是无自性,一定是不相知。如果它有自性,自性是自体,一切法没有自体,所以它不相知;它彼此互相能薰习,我们讲影响,佛法里讲薰习。最后「真如随缘故」,这个非常重要。一切法从哪里来的?平常拿《华严经》上讲的两句话,说这一切诸法从哪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真如随缘是唯心所现,前面三句都是唯识所变,后面这一句是唯心所现,心现识变。
  我们看看后面觉首菩萨这五首偈,清凉大师还是有很详细的说明。清凉大师等於说是帮助我们导读,他要不是这样来指导我们、引导我们,这五首偈我们看了之后似懂非懂。似懂非懂很难得利益,真正得利益是真的把它搞清楚、搞明白,真清楚、真明白,跟诸位说是初信位的菩萨了。我们今天就像前面跟诸位说过的,不能证得初信,但要有初信的见解。就是像智者大师给我们示现的,信解同佛,烦恼习气没断,念佛求往生,五品位是决定有把握的,这就不错了,它确实能帮助我们。今天时间到了!
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三七卷)  2004/11/12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337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觉首菩萨的偈颂,第六首我们学完了,下面第七首之前,清凉大师有一段开示,我们把它念一念。「第二五偈(就是从第七到第十一首),答前设难,文分为三,初三偈正答前难」,就是第七、第八、第九这三首。「次一偈(就是第十首),释成前义」。末后一首是第十一首,有一偈,「拂迹入玄」。这是把后面五首偈分为三段,先在这个地方交代清楚。
  下面,「今初先明大意,次正释文」,大意里面,清凉大师说得很清楚,我们要细心的来学习。「今初(这就是先明大意),前问有三重,今此三偈,一一具答上之三问,谓第一直尔问云,既有种种,何缘不相知」。既然宇宙之间有种种法,无量无边之法,为什么各个不相知?前面五首偈已经答竟了,答完了。「既不相知,何缘种种」,后面五首偈要跟我们讨论这个问题,既不相知,为什么有种种?「答有四因」,这个四因我们必须要记住,后面五首偈都离不开这个原则。
  第一,「妄分别故」;第二,「诸识熏习故」;第三,「由无性不相知故」;第四,「真如随缘故」。「初偈」,第一首偈含著这里面两个因,就是第二跟第三,诸识熏习,无性不相知。「余二各一义,然此四因,但是一致,谓由妄分别为缘,令真如不守自性,随缘成有,诸识熏习,展转无穷,若达妄源,成净缘起」。这一段为我们说明宇宙之间万事万物是什么样的因缘而生起的,总说有四因,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说,「四因不阙,方成缘起甚深之趣」。
  一切妄法,你看第一个是妄分别故,这一句就是大乘教里头常常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想,那心是妄心,想就是分别。这句话也就是相宗经论里面所说的「唯识所变」,佛在大经《华严》里面给我们说,宇宙之间一切现象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现识变几乎是同时的,没有先后。有心现,如果没有识变,就是一真法界,大乘教里面常说的法性土,是诸佛果地上的境界。十甚深,后面我们会读到,「佛境界甚深」。可是由於「真如不守自性」,真如跟无明和合,变成阿赖耶,阿赖耶叫本识,随著前面,前七识叫转识,前七转识,这就是「诸识熏习故」。这八个识皆有四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见分、相分,这叫妄分别。
  无明是个动相,在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明是静的,是不动的,无明它才动。佛经里面常常用水做比喻,水在静止,不动的时候,没有波浪,没有染污,这个水湛然寂静。它起作用像一面镜子一样,山河大地倒影在水中,清清楚楚,叫照见,这是明。无明是动相,叫无明风动,这一动,这一池子的水起了波浪,一动就夹杂著泥沙,水不干净了;也有照的作用,照到外面的境界支离破碎,这叫识变。所以无明一动,就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诸位要知道,十不是数字,《华严经》里面讲十,代表无量无边无尽,十代表圆满。真的,法界是无量无边,无有穷尽。大分归纳为十大类,十里头每一类里头又有十类,这就一百类。一百类里头每一类还有十类,重重无尽,这是不思议的境界。所以众生在这里面愈迷愈深,想在这里面超越,非常不容易。
  诸佛菩萨大慈大悲应化在世间,十法界都是世间,无量无边法界也都是世间;世是讲的时间,间是讲的空间,无量无边的法界都离不开时空。佛菩萨虽然慈悲教化,为一切众生做种种示现,绝大多数种善根而已,见到佛像,听到佛名,阿赖耶识里面种个善根。这个善根要起作用,不是容易事情,这就是经典上常讲的薰习。佛家常讲,一历耳根,永为道种,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耳根什么?听到佛法,听到佛菩萨名号,阿赖耶识里面就有了种子,耳如是,眼亦复如是。我们眼看到经典,看到三宝的形像,也种善根,善根成熟,真正是叫无量劫。你要问为什么?实在讲,答案很简单,你也能体会得到。一切众生,我们从无明心动,真心(清净心)被无明染污,真妄和合变成阿赖耶,就变成本识,这就迷了。到今天有多久了?佛在经上讲,无量劫又无量劫,生生世世在六道里头流转,薰习、染著六道里面的习气,太深太深了。
  这个习气佛在经上给我们说出,我们每个人都能体会。《华严经》上讲的妄想、妄念,真的是前一个妄念灭了,后一个妄念生,念念不住,念念相续,它不断。晚上睡觉睡著了,它会作梦,梦是怎么来的?梦还是妄念来的!没有妄念的人不会作梦。妄念这是细的,粗的是分别执著,再说得具体一点,自私自利。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起心动念没有一个念头不是为利益自己,自私自利的念头,这个念头很强。所以像诸佛菩萨大慈大悲,为众生,不为自己,没有自己,我们在经上看了、听了,非常羡慕,自己这种心就是发不起来。
  我们常说世出世间的圣学,古今中外大圣大贤,他们学的是什么?他们教的是什么?总的来说,不外乎「诚敬、仁爱、信义」,这些德目我们听了、看了能懂,也很欢喜,也会赞叹,自己做不到。没有诚敬!不但对别人没有诚敬,对自己也没有诚敬;换句话说,自己骗自己,自己侮辱自己。你听到这个话,世间会有这种人吗?你要是细心观察,不要观察外面,观察自己,原来自己就是的!为什么会搞成这个样子?这就是佛法里面所说的凡夫,迷而不觉,邪而不正,染而不净。无量劫来生生世世,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总是迷、邪、染,所以接触到圣教也回不了头来。这点我们也要细细的去观察。
  你看学佛的人有多少?真信的人有多少?学佛跟真信就淘汰掉很多很多,不止一半,十之八、九!所以,学佛不是真信。从真信到真正能理解,这一淘汰又是十之八、九,都被淘汰掉了。真正理解而能真正肯干的人,依教奉行,这一层一层淘汰到最后没几个,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今天全世界的人口将近七十亿人,学佛的人比例能不能占到十分之一?就算是十分之一,十分之一是七亿人。这七亿人里面真正修行成就的,成佛、成菩萨的,你们想想这七亿人里头有没有七万人?我想大家一定会摇头,没这么多。七千人?还疑惑。七百人?有人点头,可能会有,七百人。说七十人,大概有。不成比例!幸亏有个念佛法门,老实念佛,求生净土,不能不算是成就。依念佛法门来成就的,我们相信学佛同学里头,七万人应该是可以相信的,念佛往生净土。如果不走这个法门,七百人成就,我们都没有人能相信。
  早年,倓虚老法师在香港讲经说法,他老人家常常说,在他一生当中,他所见到的、所听到的,学禅的得禅定的他见过,也有很多没见过面,听说过;开悟的,一个都没有,不但没有见过,听都没有听说过。学密宗成就的,黄念祖老居士是密宗的金刚上师,这他亲自告诉我的。他在这一生当中,知道用密宗成就的,在中国只有六个人,差不多半个世纪,只有六个成就。他自己往生的时候还念佛,他求生净土。求生净土靠得住!他在病重的时候,一天十四万声佛号,真的是万缘放下,一天十四万声佛号,念佛走的。所以末法时期闻到这个法门,纯正之法,你能成就。
  这个缘起甚深是诸佛如来的境界,这是世尊告诉我们的,这个法门唯佛与佛方能究竟。换句话说,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对净宗法门也只是仰信而已,里面甚深,这真是甚深之甚深,没有成佛,这个成佛是究竟圆满佛,才彻底明了。可是方法简单,甚深,我们不明了没关系,到极乐世界就明了了。只要依教奉行,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就这么简单,就这么容易。
  我们要珍惜这一生,人身难得,太难太难!这是讲到甚深缘起,我们过去无量劫又无量劫。在这一生当中接触到佛法能生欢喜心,这就说明我们过去生中曾经多次得到佛法的薰修,阿赖耶识里头种子不少!这一次一接触到,那个种子起现行,把阿赖耶识里的佛种子引出来,生欢喜心。但是还是不能够老老实实依教奉行,这是什么原因?种子还不够,虽然有,也很多,还是不够多。怎么说不够多?跟烦恼一比,差远了,烦恼习气的种子超过我们阿赖耶里头储存的佛种子,多得太多了。所以这个种子虽然遇到缘,起现行,依旧敌不过烦恼种子,就是这么个道理。
  那怎么办?明了之后,加强薰习。烦恼习气那些种子不要去理它,它起来也好,不起来也好,不去关心,把佛种子要大力的来培养。怎么培养法?天天念佛,天天读诵,天天依教修行,加强!只要真正做到,像古大德讲的,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过去生中这些种子,虽然没有达到成熟的阶段,由於我们在这一生当中,真正做到了没有怀疑、没有夹杂、没有间断,很快就把这些种子壮大,成为强而有力。再遇到净宗易行道,这个便宜可占大了,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品位高下不要去管它,蕅益大师讲得好,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就很满意了,这话说得有道理。凡圣同居土下辈往生是决定靠得住。这个机会古人讲千载难逢,不止,彭际清居士讲,「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一天」,这个讲得没错;开经偈上讲,「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这一生遇到了,怎么能不珍惜?我们现前,每天在网路、在卫星电视认真努力来学习,希有的因缘,我希望我们同学们共同的勉励。
  大乘经教的薰修有很大的好处,有很大的利益。这个利益是什么?让我们对於诸法实相逐渐逐渐明了了,明了,知道诸法不是真的,妄分别故,就是说从心想生。心想是妄想,所以妄想变现出来的法是妄法,不是真的!正是《金刚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金刚经》上这一句,在我们这品经里面几乎占全了,「菩萨问明品」这一品经里头,无非就是解释《金刚经》上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要真正懂得,不必劝你,你自然就放下了。
  为什么放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