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 第3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性。往生净土之后,那个箭头要指向明心见性,我就少了这一点。我都想到了。那个箭头一画,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明心见性。我非常欢喜,老师改我的东西只画一个箭头。所以净宗最终的目标还是明心见性,不过净宗明心见性不要在这一生,不在此处,在极乐世界。这就是古大德所说的,「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学佛的人一定要知道。
  我们这一生当中叫暂住,现前这个地球、这个生活环境是什么?就好像旅馆一样,你可不能执著。你执著这是你的家,你就走不了,这是六道!你把六道看作是家,你怎么能脱离六道轮回?一定要觉悟,六道是我修行的道场,我的目标是要超越。超越,只要不留恋就行了。只要认识清楚这个地方是幻化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包括自己的身体,都是虚妄的,都不是真实的。不可以分别,不可以执著,好好的利用它,借假修真。
  修行一定要知道,首先学真诚,这真正是总的纲领、总的原则,把它抓住。「真」是不假,「诚」则不虚,对自己要真诚,对佛菩萨要真诚,对父母要真诚,对老师要真诚,对家人、对同学、对一切众生唯一真诚,真心就显露出来,后面讲的「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自然就生。真诚是体,是真心的核心,万德万能都是从这个地方爆发的,都从这个地方生起的,你把这个抓到比什么都重要。「诚於中」,内心真诚,自自然然就「形於外」,形於外就是表现在外面,表现在外面是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相好。我的相好还比不上那个人,我的真诚修养比不上他;我的真诚跟他一样,我的相貌就跟他一样;我的真诚高过他,我的相貌就比他好,就这么个道理,你说这多重要。
  所以佛法里头讲「佛佛道同」,佛跟佛在一起相貌相同,身体体质相同。为什么?真诚到达圆满了。菩萨虽然有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统统具足,并不圆满。所以菩萨的相好,我们看菩萨的智慧、德能、相好差不多,还是有不同,我们讲大同小异。阿罗汉,我们看五百罗汉,样子都是希奇古怪,没有相同的。菩萨的相貌非常接近,可是罗汉差别就大了。什么原因?罗汉真诚心没有,没发菩提心。罗汉是什么心?罗汉还是识心,跟我们凡夫一样,八识五十一心所,妄心!不过他的妄心里头只有善没有恶。所以你看罗汉,罗汉虽然样子好像很凶,你细心去看,他很慈悲,能体会得到。相貌长的是很难看,细看慈悲,就是妄心里面做到了纯善,没有恶,见思烦恼断尽了。为什么说没有菩提心?他尘沙没有断,无明没有断,菩提心是破一品无明,真心显露,真心就叫菩提心。我们现在用妄心,十法界都是用妄心,妄心有接近真心,但不是真心,接近;有远离真心。好像是十法界,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缘觉、声闻,接近真心;六道里的三途,远离真心。
  知道这个事情,我们应该怎样接近真心,这就对了。虽然在六道,虽然在三途,只要你的心接近,你的方向正确,目标正确,愈来愈近!到最后是加速度的前进,佛法讲精进,加速度的精进,都可以一生成就。这就是善导大师所讲的「总在遇缘不同」,唯有觉悟才能办到。觉悟不能不读经,你不读经,你怎么觉悟?现在读经也很困难,为什么?经典的文字虽然是很浅显的文言文,现在人的汉文程度还是有困难。那怎么办?只有听讲,只有看注解。注解看近代的,古人的注解还是用文言文写的,近代这些大德虽然是白话文,还是文言文的味道。所以看注解要细心选择,这个做注解的人有没有修,有没有证?证很难!至少他有修行。他有修,他有学,他所注的、他所讲的没有离开经义,没有离开古人之所传,这个可以看。
  中国人讲师承,代代相传,那是比较可靠的,你没有师承就困难了。尤其在这末法时期,《楞严经》上说,「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你遇到一个真善知识,那是天大的幸运,不容易遇到。在近代,我的老师介绍给我,教下的几位大德,谛闲老和尚(这清朝末年的)、兴慈老和尚、圆瑛老和尚、静权老和尚、倓虚老和尚,这些大德的东西没有问题。居士里面也有不少,杨仁山居士、欧阳竟无居士、梅光羲居士、夏莲居居士、江味农居士。居士里头有不少人有修有学,真有成就,你看他们的东西,跟他们学,不会走错路!
  宗门里面诸位都知道的虚云老和尚,虚云老和尚到晚年劝人念佛。他晚年,好像是一百一十七岁,有一本东西出来叫《方便开示录》,《虚云老和尚方便开示录》,我看过。里面十之七、八,劝人念佛求生净土,指导参禅的,分量大概只有十分之二,这真善知识。他知道现在人的根性,大多数人好好念佛肯定能往生,能成就!他不排斥净土,认识众生的根性。禅,确实上上根人才能成就,中下根人不行,中下根人念佛是肯定成就。成就都一样,这就是遇缘不同,中下根人遇到净宗,成就了;遇到其他宗派,那就错了。法没有错,诸法平等,无有高下,人的根性不齐,人的根性有高下,不是法有高下。所以,法要应机,就如同病要应药,就药到病除。生病了,你用的药不对症,不但不能治好病,还把病加深,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佛法的学习也不例外,也是这么个道理。
  所以,学佛的起步要持戒。我持戒,我能持戒!什么是戒也搞不清楚,你怎么能持?不要说别的,五戒十善,你明不明了?你不明了,你怎么能在生活上落实?你要明了,那你就好好的学,你不学怎么行?我这些年对这桩事情感触非常深!半个世纪过去了,为什么学佛的,在家、出家,不能持戒?也看到几个标榜戒律的法师,我也都亲近过,不像戒经上所说的,只有外表的形相,实际上效果看不出来。为什么?戒律的目标在哪里?目标在定,因戒得定,他持戒很严,但是他没有得定。不但没有得定,脾气暴躁,喜欢批评人,喜欢骂人,没有定!因戒得定,他没得到定,那戒怎么持的?如果说真的戒持得很如法,那使我们怀疑佛这个话讲错了,因戒不能得定。我们儒家讲,「学问深时意气平」。一个有修养、有德行的人,一定心平气和,绝对没有贡高我慢,绝对没有轻视别人。当著大众训斥别人,侮辱别人,我们细心观察他目的在哪里?是不是藉著这个要提高自己的威望?
  戒要好好学,从哪里学起?我这才想到,我们过去在台中学习,李老师教我们去读《五种遗规》。而真正教童蒙,中国古来教童蒙,流通最广、最普遍的无过於《弟子规》、《三字经》,我就想起这些东西。《弟子规》是从朱子《童蒙须知》扩充增广而写出来的,它的底本就是朱子的《童蒙须知》,《童蒙须知》收在《五种遗规》里。我觉得这是我们持戒的大根大本,这个东西不是说你会背、你会讲,那没有用处,你要做到。所以我普遍提倡。同学们你们要会听,年轻的人要学,为人父母你要教你的小孩,你自己做不到,你的小孩不会接受。你要求他做到,他看你没有做到;你教他要孝顺父母,他看到你自己对父母并不孝顺,他就怀疑了。所以,为人父母的人要学,为人师表的人要学。你做老师教学生,你没做到,学生对你不相信,学生认为你在骗他。可是我们做祖父母一代的,可以不要学了,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弟子规》是儿孙们的事情,这点希望同学们要留意。
  现在有许多国家,把退休的年龄订在五十五岁,很好!五十五岁以上,《弟子规》可以不要学,我们就持五戒、十善,念佛求生净土。可是五十五岁以下,他有责任教他的儿女,做老师有责任教他的学生,这个要学。所以,这是伦理道德教育,我们要普及到全民,男女老少统统都要学。念佛的同学五十五岁以上的,你就三皈、五戒、十善,这样念佛求生净土就好。这个东西可以听听、可以看看,不必在意了。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最后这一句,「十随器方圆,而不失自性,喻真如性普遍诸有为法,而不失自性」。水,这是说出它能随缘,如果是个方的器皿,我们用个方的盒子盛水,那水就是方的;我们用个圆的杯子盛水,水就是圆的。随器不一样,水的性质没有失掉,它能这样的随缘,不分别、不执著,一丝毫计较都没有。所以,老子称赞「上善若水」,这个世间最上的善像水一样。用在日常生活当中,用在待人接物之处,能随种种缘,只要不计较,只要不分别、不执著,什么都好!
  「不失自性」,就是决不失自己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那是自性;展开来,用中国德目讲,一样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不失。无论跟什么样的人相处,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化,甚至於跟一切动物相处,跟一切花草树木相处,这个德目都能现前;中国人讲这十二个德目,佛法里面讲的菩提心。三皈、五戒、十善遍一切法,我们冷静去想想,这样一个人无论他在哪里一定受人欢迎。凡是受人排斥的,是哪样人?一定是与这个德行完全相反的人;心量狭小,不能容人,看到别人一定要排斥。尤其是不同的族群,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文化,他产生排斥。
  这里面有个很大的因素,现在人讲什么?利害。他觉得这个人在我们这边对我们没有利益,就要加以排斥。如果是个上善之人,他到这个地方来,以爱心,以尊重、包容、关怀、帮助,这个地方的人说这个人不错,我们可以接纳他,就变成很容易相处了。容易相处,这是德,不能相处,违背了性德,因为性德是和睦的,性德是平等的,这和平。宇宙是和平的,大自然界是和平的。有些人说,我们这个身体是小宇宙,外面是大宇宙,大宇宙跟小宇宙无二无别。说得不错!我们的身体每个器官、每个细胞本来就是和睦的,本来就是平等的,决定没冲突,这叫健康长寿。如果我们这里面某个器官发生问题,不合作了,这就生病了。其他的器官都得想方法来帮助它恢复正常,恢复正常病就好了。整个宇宙你细心去观察,然后你就知道,人与人之间就跟一个身体细胞跟细胞之间一样道理。团体与团体之间,像族群是团体、国家是团体、宗教文化是团体,纵然不同,它要合作,它要和睦相处,相辅相成,这是道!我们能够明了,能够依教奉行,能够随顺,这是德。
  大乘教里面跟我们讲得很清楚,心性是一,你看我们读的这品经,一开头文殊菩萨就提出来,「心性是一,云何种种」,十大菩萨给我们详细说明。「心性是一」,这是体,性体,「种种」是法相,缘会。种种不失自性,自性能现种种,一性、种种不二,所以大宇宙跟我们这个身体小宇宙是一不是二。大宇宙当中一切万事万物,我们要不要爱护?性德就在这个地方流露出来。包容,「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一切众生心量本来就是这样的,诸佛如来如是,一切众生也如是,没有两样。不是说如来的心量跟虚空法界一样大,众生的心量就很小,哪有这个道理?很小是你自己自私自利那个病在作祟,把自己的心量忘掉,迷失了,并不是真的失掉。你的心量还是遍法界虚空界,没失掉,这个失掉的现象就是你坚固的妄想、分别、执著,这个东西让你见不到自性,让你得不到自性的受用,毛病出在这个地方。
  《楞严经》上称为「妙真如性」,菩萨是用这个比喻,水能随方圆之器现种种不同之相,比喻妙真如性普遍诸有为法。「诸有为法」要记住,《百法明门论》里面给我们提出这个纲领非常好,八识,有为法,有为法就是有生有灭;五十一个心所法,有为法;十一个色法,有为法;二十四个不相应,有为法,这一展开包括了虚空法界。不相应行法里面,有「时分」、有「方分」,这二法是什么意思?时分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时间,方分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空间。时、空在里面,时空是有为法,不是真的,是从心想生,真像永嘉大师所说的,「觉后空空无大千」,迷了,有这些东西,觉了,没有了。真如是无为法,无为法有六个,我们前面说过,六个无为法只有一个是真的,「真如无为」。真如性是真正的无为法,其他的五个是相似的无为法,不是真的。百法把整个宇宙一切万事万法全都包括在其中,这就是文殊菩萨在此地问的「种种」。
  心性是一,普遍在种种法中,没有失去自性,所以法法是圆融的,法法决定没有冲突、决定没有矛盾。只要我们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你就见到实相,你就亲证实相;证得浅,你是法身菩萨,证到究竟,那你就是究竟佛果,无上正等正觉。我们读了这品经文,略略的知道事实的概况,有好处。什么好处?我们从这个地方生起了信心,知道自己妙真如性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法身菩萨、诸佛如来证得,我们今天是迷失了,是迷了,并没有失掉,所以这个失叫迷失。现在的问题,怎么样我们觉悟过来?大乘教里面所说的破迷开悟,怎样把我们的迷惑打破,把我们的迷障消除。悟是本有的,不必要求,离了迷障,觉性就现前,我们知道这个道理。
  如果自己业障习气太重,内里面烦恼习气重,自私自利,贪瞋痴慢;外面外缘诱惑,禁不起诱惑,见色闻声,烦恼自然生起,生贪瞋痴慢。有这种情形,今天明白了,要知道惭愧,接著要懂得忏悔,要改过。那我受不了诱惑,怎么办?我尽量避免诱惑。所以古人修行,选择在旷野、在深山,什么原因?尽量避免五欲六尘的诱惑。现在我们的生活环境跟从前不一样了,现在深山也不行,交通便捷。以前要上山,道场建在山的深处,从山下要走到道场也要走三天,你不是真正虔诚心,你就不愿意去了。现在汽车可以开上去,甚至於还有缆车,便利游客,道场不清净,道场被污染了。更严重的,深山里面也架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