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 第30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一八卷)  2004/10/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318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清凉大师《疏钞》末后这个几句,末后这最后一段。我们从前面这一段念起,虽然讲过了,大家容易知道从哪里接起。
  「宝性论翻此颂云,此性无始时等,彼论就实教释云,性者,谓如来藏性,如圣者胜鬘经说,依如来藏故有生死,依如来藏故有涅盘,以此等文,故知两宗不同,浅深可见」。这一段文的大意是就《宝性论》来解释,《宝性论》翻这首颂,这首颂就是在前面《达摩经》颂里面所说的,「无始时来界,为诸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盘证得」,就是这首偈,这首偈前面跟诸位说过。
  「宝性论翻此颂」,著重在这个翻字,说「此性无始时等」。前面说的是「无始时来界」,《宝性论》上说「此性无始时等」,实在讲,这个我们在前面跟诸位做过详细的报告,都是从真实说。「彼论就实教释」,实教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佛说法依二谛,我们总要记清楚,依真谛就是实教,依俗谛就是权教。世尊一生说法四十九年,决定要知道观机说法;换句话说,说法第一个目的就是要众生能听得懂,听了之后能觉悟,那么说法的目的就达到了。如果讲得很深很玄,大家听不懂,得不到真实利益,这种说法叫契理不契机,佛是不许可的。契机不契理叫魔说,现代这个社会就太多太多了。契机,完全随顺众生的欲爱,与事实真相、与自然的法则(那就是道德)完全相悖,这就不契理。契机不契理,在现在这个社会我们很清楚能够觉察得出来,那就是社会的动乱。要契机契理才能真正教化众生,令一切众生得真实利益,所以彼论就实教来解释。
  性者,这就是如来藏性,如《胜鬘经》上所说的,古大德在论典里面引用《胜鬘经》很多,特别是关於唯识法相这些学术。《胜鬘经》上讲的,「依如来藏故,有生死;依如来藏故,有涅盘」。涅盘跟生死是相对的,都是依如来藏,差别在哪里?差别在迷悟,悟,就是涅盘,迷,就是生死,所以大乘教里头常说生死、涅盘不二,真正关键是在迷悟。生佛不二,众生跟佛不二,差别在哪里?差别在迷悟,悟了就是佛,迷了就是众生,除此之外没有丝毫差别。生佛不二,这个「生」范围非常广大,不仅仅指著我们社会上这些芸芸大众,指的是我们人道,不是的。这个众生里面把九法界都包括在其中,九法界里头有畜生道,畜生道里面有蚊虫、蚂蚁,有大象、狮子,不一样!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这个我们要懂。
  为什么堕畜生道有小身、有大身?畜生道的业因是迷惑,迷惑就是对於宇宙人生、伦理道德一无所知,因此有意无意造作许多的恶业,堕到畜生道。佛说变小身的是傲慢人,是自大的人,自以为是,自以为了不起,将来堕畜生道堕小身;谦虚的人得大身,我们想想这个也有道理,不是没有道理。《易经》里面讲,《易经》六十四卦,圣人教导我们,最推崇的是谦卦,地山谦,教我们要学谦虚,要学礼让,不可以有傲慢。今天我们常常听到社会上流行的话说「值得骄傲」,值得骄傲来生就变小身,谦虚、忍让报身才大。
  佛是无量劫来生生世世谦虚、忍让,所以佛的报身大!你看我们在赞佛偈里面念的,「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白毫是眉毛当中两根毫毛盘旋在一起,像个珠子一样在眉毛的当中,白毫。那个白毫有多大?有五座须弥山那么大;绀目是眼睛,眼睛就像四大海一样,你从这里想想,佛的身有多大!这种庄严相好之身是万德庄严所成,不是我要想得怎么样的身相,不是,自自然然形成的。想得是修因,修这种因自然显示果报,没有丝毫勉强,所以涅盘、生死都是依如来藏。
  从这些文字来看,你就晓得「两宗不同,浅深可见」,特别是显示在佛教凡小,你看教凡夫、教权教、教小乘,特别著重在因果的教学。为什么?在娑婆世界,这一类根机最多。首先你要让他了解性相、理事、因果,佛说一切法总不出这个三大类。性相是最高的、最深的,就是大乘教里面常讲的「诸法实相」,你要能够通达,你就证得法身菩萨的果位。你要是明了理事、因果,你会超越六道轮回,住在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法界。六道里面,理事纵然不明,真正能够相信因缘果报,为了不愿意受恶报,绝不造恶因。这样的人虽然在六道他不堕三恶道,他能够生生世世享人天福报,也不错了。可是要知道阿赖耶识里面恶习种子很多,力量很强大,你哪一生当中控制不了,它起作用的时候就造作罪业,这样就把你带到恶道去。
  恶道就是三途,饿鬼、畜生、地狱,很容易堕入,很不容易出脱。你要问那是什么原因?不是没有理由的,那是因为每个众生无量劫来恶习业的业因,就是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无量无边。佛在经上用比喻说,如果阿赖耶识种子要是一个物质的话,哪怕是再小,像微尘,极微之微这么小的微尘,我们业习烦恼有多少?佛说就是尽虚空也容纳不下。好在阿赖耶识里面的业习种子它不是物质,它没有形相,真的是无量无边。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可以能测验,用什么测验?作梦就是很好的测验。大多数同学每天都会作梦,常常作梦,中午打个瞌睡也会作梦。梦境从哪来的?阿赖耶识业习种子,在你昏沉的时候,你意志不能集中,它就冒出来,就起现行。你想想看,你这一生从出生到现在,你做了多少梦,而且每天晚上做的梦都不一样。从这些地方细心去体会,知道自己烦恼习气太多太多了。
  佛教我们修行修什么?修禅定。持戒是手段,不是目的,因戒得定,重视禅定。禅定依旧不是真正的目的,真正目的在开悟,所谓因定开慧。慧一开,智慧开了,诸佛如来所说一切法,就是宇宙之间一切性相、事理、因果你就全都通达了,你没有丝毫疑惑,全通达了,这才是真正目的,全通达就成佛了。佛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跟诸佛如来平等平等,无二无别。现在我们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人之所以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是迷失了自性,真正原因在此地。迷失了诸法实相,对诸法实相一无所知,诸法实相就在面前,你六根从来没有离开过它们,但是怎么样?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古德说这人好像是麻木了,麻木不仁,没有知觉,我们现在叫什么?植物人。这个不能怪别人,要怪自己,自己这一生迷惑颠倒,没有亲近善知识,没有认真去求学。
  人生第一桩大事、第一桩好事就是有好老师、好同学,常常在一起切磋琢磨,这是人生最大的乐事。谁知道?只有真正毕生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他知道。那些老教授天天跟年轻人在一起切磋学问,教学相长,看到年轻人培养出来,就正如农夫种植、种树,树木长大了,心里面无限的欢喜,这是他一生的心血栽培的。我们的老师对我们如是,一代一代往上面推,最初的老师对学生亦如是,再往下推,将来的老师对学生亦如是,这是个自然的道理。教学目标、方向永恒不变,教学的方法、方式千变万化,有浅深不同,有广略不同,这些我们都要学习,完全看教导的对象。
  所以佛经,任何一部经典,可以说没有浅深广狭,浅深广狭是看什么样的听众。听众的程度深,修行的功夫好,浅经可以深说,深讲有味道;听经如果是一般程度,普通程度,深经可以浅讲,统统得利益。你要问怎么讲?讲什么?你常常记住我这六个字就行了,性相、理事、因果,诸佛如来教导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总不离这六个字;浅深广狭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就是随缘。
  再看末后这一句,「又唯识等,亦说真如是识实性,但后释者,定言不变,失於随缘,过归后辈耳」。这就是说后来的人把佛的意思错解了,这个过失不是佛,是后人。「唯识等」,唯识的经论,代表性的有六经十一论,六经里面有《华严经》,十一论里面有一部大论叫《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造的。这些经论里头也说「真如是识实性」,识就是阿赖耶识,性是体性。阿赖耶识的体是什么?体是真如。
  我们学唯识的同修都晓得,宇宙之间一切法、一切现象都是从阿赖耶生的。精神这部分是阿赖耶的见分,物质部分是阿赖耶的相分,见相同源,同一个根源,是自证分。佛性、觉心是什么?是四分里头的证自证分,证自证分就是佛性,自证分就是法性。整个宇宙、天地万物同一个根源,你要是知道这个道理,肯定这个事实,你还会去害人吗?契入这个境界,知道自他不二,爱他是真正爱自己,敬他是真正敬自己,帮助他是真正帮助自己,自他是一不是二。所以,宗教、族群怎么说不可以团结?本来是一家,同一个法身,同一个实性,只是差别业缘不同,所以才有种种差别,就这么个道理。
  后来的学者解释世尊的经文,「定言不变」,真如不变的,「失於随缘」,不能说它不变,也不能说它变。真如虽不变,能随缘,就像金跟金器一样,金不变,能随缘,幻现种种不同的金器。我们要去参观一个首饰的工厂,你看到金的制作品,几千种、几万种,每个花样都不同,琳琅满目,美不胜收。那是什么东西?金,金是它的体,璎珞、项炼、手镯、装饰物、指环,那是它随缘变现的。金有没有变?金真的没有变,你不能够说这变成手镯,这是手镯,这不是黄金,这是个戒指,这不是黄金,这是个项炼,这不是黄金,不能这么说法。你要说金就是项炼,也讲不通,它可以做手镯,它可以做戒指。你要真正把这个意思体会到,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真如能随一切万物之缘,我们的比喻真的只有用物体,它还是有个体在。你说用黄金来比喻,黄金还是有个东西在,不像真如,真如不是物质,真如也不是精神,所以这个东西就难了。拿什么东西来比喻?它能够随缘,随十法界的缘,随佛的缘现佛境界,随菩萨缘现菩萨境界,随人道的缘现人道境界,随地狱众生的缘现地狱境界。境界不相同,它有没有变?它没有变。怎么没有变?它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这是永恒不变的。所以精神界也好,物质界也好,要讲到本性,是同一个性;佛在有情众生上说叫佛性,在无情众生分上说叫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所以经上常说,「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这些经文要常常念念,念念你就会晓得我跟一切众生的关系,我跟宇宙大自然的关系,就搞清楚了。只有清楚明了,真诚的爱心才生得起来。为什么?真诚爱心是性德。明了就是见性,性德自然流露,不明了是迷惑,这个要知道。迷惑不能见性,一定是破迷开悟,你才能看到事实真相。
  佛法讲破疑,伊斯兰教教人不可以用歹意猜测别人。歹意是什么?不善的念头去猜那个人,《古兰经》上不许可。所以,圣人教人都是以善心、善意待人。为什么?我们要以真诚恭敬,善心善意对自己、对别人,对自己,成就自己的德行,对别人,感化别人。所以,佛法里头讲到最高的,禅宗里头常说「向上一著」、「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华严经》上讲四个字「不可思议」。禅宗里面讲八个字,八个字跟四个字一个意思,不可思议就是:言语道断,不可议;心行处灭,不可思。你能常在定中,你对於宇宙之间一切事物你就看得清楚、看得明了。你一定「定言不变」,诸位想想,这不就是分别执著吗?定言,肯定说真如不变,这是执著;你有分别,你有执著,你已经落在第二义,不是第一义。
  我过去在讲席里面常常用四句话来讲,我讲「不变随缘」,这是法身菩萨,诸佛如来、法身菩萨;「随缘不变」,权教菩萨。像我们现在也发了菩提心,这菩提心不管是真的是假的,反正你已经受了菩萨戒,发了菩提心,学做菩萨。在随缘里面学什么?学不变,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从初发心到菩提道。第三种,「不变不随缘」,小乘、外道很执著,他不变,他不随缘;第四种,「随缘随著变」,六道凡夫,随缘随著变。我用这四句解释,就容易明白得多了。早年在台湾有一位赵默林老居士,他对我这四句话很欣赏,这个老居士往生很久了。
  我们总得要把经教讲清楚、讲明白,你才没有过失,你一定执著不变有过失,一定执著随缘也有过失。所以佛家讲缘起,它不讲因起,凡事都有缘,世出世法都不例外。如果我们懂得这个道理,能够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你这一生会很自在,会很快乐,不会去攀缘,不会去妄想,心常在定中。常在定中就生智慧,常常在不定当中就生烦恼,这也未尝不是初学重要的一个科目。所以中国从小(童子),佛法里面从沙弥(佛法许可出家是七岁,七岁就可以出家做小沙弥),修什么?学根本智,修福,修福、修根本智,很有道理。前面这一大段介绍我们就说到此地,下面是文殊菩萨提出的问题,我们把经文念一遍:
  【佛子,心性是一。】
  这句话是前提,是大前提。
  【云何见有种种差别。】
  这是总说。『心性』既然是一,一哪里会有差别?不应该有差别。可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有一真法界,有十法界依正庄严,这就是『种种差别』。既有种种差别,怎么能说一?这就是来问难,出难题来问你。下面经文是别说:
  【所谓往善趣恶趣。】
  『往』是往生,『趣』就是道,善道、恶道。我们讲得最明显的,三善道跟三恶道。
  【诸根满缺。】
  六道众生没有例外的,无论在哪一道,有诸根圆满的,有缺陷的,哪一道都能看到。
  【受生同异。】
  『同』是相同,『异』是不相同。
  【端正丑陋,苦乐不同。】
  菩萨问了这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