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东亚地区主义的演变及其对地区经济合作战略的影响+》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论日本东亚地区主义的演变及其对地区经济合作战略的影响+-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作提出的建立“亚洲太平洋和平文化组织”和举行“亚洲太平洋地区最高首脑会议”的观
点和建议被现在的亚太经合组织及其领导人会议和东亚峰会所印证,“亚洲太平洋和平文化
组织”与亚太经合组织相比较,两者只是合作的侧重点不同;1994年池田大作提出的召开
“东北亚和平会议”的建议从现在的朝核问题六方会谈机制得到实现。这些说明,池田大作
关于亚太区域合作的观点与理论富有自身的见解,符合亚太地区的现实,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和前瞻性、 

对当前亚太区域合作的发展,池田大作给予高度评价。1993年11月,在西雅图亚太经


合组织会议期间,有关方提出并讨论构建亚太区域合作共同体设想,池田大作认为这是“本
世纪第一次亮出亚太为一个统一的共同体的旗帜。”'37' 2005年12月,在东盟的主导下,召
开第一次东亚峰会,并取得积极成果。对此,池田大作称“其最大成果,就是为创设‘东亚
共同本’而开创了首脑间对话的先河。”对东亚峰会所确立的合作原则与合作内容,池田大
作认为这有利于“促进各国间建立和平合作关系”,“有可能开拓今后东亚‘不战制度化’的
道路。”'38' 

 

 

注释: 

'1'陈峰君:《当代亚太政治经济析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2…46页 

'2'参见李植木丹 、高明振、唐希中:《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当代分册),湖南出版社,1991年,第
366…372页。 

 '3'何劲松编选:《池田大作集》,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年,第54页。 

 '4'何劲松编选:《池田大作集》,第163页。 

 '5'何劲松编选:《池田大作集》,第163页。 

'6'何劲松编选:《池田大作集》,第140—141页。 

'7'何劲松编选:《池田大作集》,第57页。 

'8'何劲松编选:《池田大作集》,第61页。 

'9'何劲松编选:《池田大作集》,第97页。 

'10'何劲松编选:《池田大作集》,第60页。 

'11'何劲松编选:《池田大作集》,第170页。 

'12'何劲松编选:《池田大作集》,第154页。 

'13'何劲松编选:《池田大作集》,第174页。 

'14'何劲松编选:《池田大作集》,第209…210页。 

'15'何劲松编选:《池田大作集》,第273页。 

'16'何劲松编选:《池田大作集》,第20页。 

'17'何劲松编选:《池田大作集》,第209页。 

'18'何劲松编选:《池田大作集》,第163页。 

'19'何劲松编选:《池田大作集》,第148页。 

'20'何劲松编选:《池田大作集》,第150页。 

'21'何劲松编选:《池田大作集》,第151页。 

'22'何劲松编选:《池田大作集》,第150页。 

'23'何劲松编选:《池田大作集》,第192页。 

'24'何劲松编选:《池田大作集》,第314页。 

'25'何劲松编选:《池田大作集》,第149页。 

'26'池田大作:《光荣归于战斗的学生部》,《圣教新闻》1968年9月9日,参见孔繁丰、纪亚光著《周
恩来、池田大作与中日友好》,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91…92页。 


'27'何劲松编选:《池田大作集》,第153页。 

'28'何劲松编选:《池田大作集》,第165页。 

'29'何劲松编选:《池田大作集》,第167—168页。 

'30'池田大作:《和平世纪的倡言》,创价学会译,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7年,第205页。 

'31'何劲松编选:《池田大作集》,第216页。 

'32'何劲松编选:《池田大作集》,第217页。 

'33'何劲松编选:《池田大作集》,第317页。 

'34'何劲松编选:《池田大作集》,第263页。 

'35'何劲松编选:《池田大作集》,第309页。 

'36'何劲松编选:《池田大作集》,第315页。 

'37'池田大作:《和平世纪的倡言》,第186…187页。 

'38'池田大作:《通向新民众时代的和平大道》,2006年国际创价学会日和平倡言,单行中文版,第27…28
页。 

 

(作者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2005级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研究生,湖南大学
池田大作研究中心副主任 责任编辑 李振声) 


战后经济民主化改革之于日本经济体制决定性影响说质疑 

 

任文峰 

 

内容提要 国内学术界传统观点认为,战后美国占领当局推行的经济民主化改革对于日
本现代经济体制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日本经济体制在改革后焕然一新,与之前的历史
彻底切断了联系,踏上了新的历程。本文通过回顾考察历史,参考国外著名学者的理论,分
析日本战后经济改革与日本现代经济体制的关系,认为当今的日本经济体制仍然是战时经济
体制的延续,战后经济改革对日本经济体制并未产生过“决定性”影响。 

关键词 日本现代经济体制 战后经济改革 1940年体制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六卷本《世界史》是当今多数高校采用的教材,在其《世界史。
现代编》(下卷)对于战后日本经济民主化改革1是这样评价的:“这项改革(指解散财阀等
经济改革)打破了财阀家族垄断的半封建经济格局,为战后日本经济民主化发展铺平了道路,
也为垄断资本主义创造了自由发展的条件。”2“战后初期日本的政治经济民主化改革,是一
次从思想意识到政治、经济制度方面较为彻底的变革。从一定意义上说,它完成了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的任务,为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铺平了道路。”3南开大学日本经济史专家杨栋梁
也认为“战后日本的经济制度及经济体制改革,意味着经济领域发生了一次革命性的变革。”
4这应当说是学术界的传统观点,具有相当普遍的代表性。然而,笔者在研习日本政治经济
体制的过程中,对上述观点产生了以下的疑问:尽管日本在美国占领当局的要求下在政治和
经济方面都进行了美式的民主化的改革,那么为什么现代日本在政治方面是欧美式的民主政
体,而经济方面却是与欧美风格迥异的“日本式经营”经济体制呢?美国占领当局的经济民
主化改革对于战后日本的经济体制的影响,究竟是不是“决定性”的呢?本文通过考察日本
经济体制的几大基本特征,参考当代国内外著名学者的论述,分析日本战后经济民主化改革
与日本经济体制的关系,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今日本经济体制其实仍是战时经济体制的延


续,因而战后经济民主化改革对于日本经济体制并没有产生过“决定性”影响。 

 

一、 历史考察:战后经济民主化改革的目标与结果 


 

众所周知,日本的战后改革完全是在美国主导下进行的。日本战败以后;美国占领当局
发布了两个文件,阐明了占领和改造日本的目标与政策。一个是美国政府于1945年9月22
日公布的《投降后初期美国对日方针》;另一个是1945年11月1日由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
向盟军司令官发布的《投降后初期对盟国最高司令官占领及管理日本的基本指令》。前者所
表述的占领目标有两条:即“保证日本不再成为对美国或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威胁”和“最终
建立起一个尊重其他国家的权利,并支持反映在联合国宪章的理想和原则之中的美国的目标
的和平的和负责任的政府”。后一个文件所规定的占领目标是“尽可能确保日本不再对世界
的和平与安全构成威胁,而且要培养各种条件,使日本作为负责任的且是和平的一员参加国
际社会”。在经济方面,前者规定“日本军事力量现存的经济基础必须予以摧毁并且不允许
其重新复活”,“消除那些主要用来准备战争的指定的工业或生产部门”,“让渡”那些“不
是和平经济或为供应占领军所必须的产品的现有资本装备及设施”,作为对盟国的赔偿。同
时还要求日本“在着手重建物质生产的同时”,必须“彻底改革其经济活动及经济制度” 5。
后者对前者进行了细化和补充,明确要求“拆除一切种类的武器、军需品及专门生产军用器
材的现存设施”、“破坏重新创造或者维持危及国际和平的军备的日本经济能力”、“实施
由适当的盟国当局所确定的某些赔偿及偿还计划”、“监督指导日本的经济组织的运营和操
作确实符合占领的一般目的,并且使日本最终得以回归和平的贸易国家之列”。6

然而,像众多的国际条约一样,对于上述条文不能单单从字面上去理解。美国坚持对
日本单独占领而坚决不同意重蹈德国的覆辙,其背后隐藏了对于维护本国利益的打算。美国
的真实目的在于:“一、确保日本是美国的资本和商品出口的市场;二、将日本作为美国推
行亚洲政策的‘远东工厂’;三、竭力利用日本的力量”7。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美国人主
导的改革在政治上比较严厉,而在经济方面却那么不彻底。 


在上述两个文件的总体目标之下,美国占领当局进行了众所周知的农地、解散财阀、
劳动三大改革。由于农地改革和劳动改革对于日本经济体制的影响是非直接性的,限于文章
篇幅,这里主要集中论述解散财阀的措施。 

财阀是日本特有的垄断资本集团,是德川幕府时代封建特权商人与明治政权相结合而形
成的有势力的财团。不同于欧美各国的垄断资本,财阀以血缘和家族为轴心组成,与政权紧
密联系在一起,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战前和战争期间,它是支撑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对外
扩张的经济基础和对外侵略的主要推动力量。美国充分认识到,要铲除日本的军国主义,使
之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仅仅解散日本的军队;废除军事机构是不够的;还必须摧毁其经济基
础。1945年10月20日;美国占领军总司令指令三井、三菱、安田、住友等15家财阀向其提交
有关经营内容和资本结构的报告书,并于同年11月2日冻结其资产。日本政府和财阀们虽然
抵制,但在总司令部的压力下,11月4日,日本政府还是发表了《关于解散控股公司的备忘
录》,同意解散财阀。于是,上述15家财阀的证券被冻结,财阀集团被解散,83 家控股公
司的股票,按美国占领军总司令部的指令;移归新设立的解散财阀的执行机构“控股公司整
理委员会”管理;并被公开拍卖。此后,财阀家族成员的公职被开除,他们的经济活动受到
限制。与解散财阀相联系,1947年,日本政府又广泛开展反垄断行动,制订了《禁止垄断和
保证公平交易法》; 同年12月18日又发布《经济力量过度集中排除法》; 以禁止垄断财团的
复活; 分散经济力量过度集中的企业。根据这一法律,325家公司被定为经济过度集中的企
业,予以解散。 

然而,如果对所有财阀都严厉打击,那么日本经济势必在短时间内将难以恢复,这显然
不符合美国的占领目的。出于本国利益的考虑,特别是伴随着冷战的开始,解散财阀的工作; 
由于美国占领政策的转变导致其执行的极不彻底。作为负责解散财阀事宜的执行机构“持股
公司整理委员会”仅仅解散了指定的83家公司中的32家,其余51家未被解散。《禁止垄断法》
也是多次修改,大大放宽了限制,结果受到削弱的日本垄断企业多是那些与美国垄断资本进
行直接竞争的部门和像三井物产、三菱商事等这样的世界市场上英、美强大的竞争对手。被
指定为排除对象的大垄断企业共有325家,但最后实际采取排除措施分割的企业只有11家。


。 
美国在实施解散财阀的工作中,始终没有对垄断银行进行解散和改造; 这成为垄断财阀日后
迅速东山再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见,所谓的战后经济民主化改革中的重大措施之一――解
散财阀,只是根据美国的国家战略解散了部分不利于美国国家利益或者与美国产业冲突的财
阀,而对日本旧的经济体制没有实质性触动,无怪乎著名史学家小林义雄称“‘解散财阀’
这个措施,比实际更有耀眼的外观”8

 

二、 断续还是连续?对日本经济体制的考察 


 

关于现代日本的经济体制,一般认为,“终身雇用、年功工资、企业内工会等反映的‘日
本式劳使关系’,轻股东重职工的‘日本式经营’,以主银行为核心的‘银行系列’及互相持
股,承包等‘企业系列’,没有明确依据却深入到经营细节的政府对民间的‘行政指导’等
等,这些经济制度和经济习惯构成了‘现代日本经济体制’”。9具体讲,同欧美各国相比,
现代日本经济体制主要具有以下三大特征:第一,在“企业内部关系”方面,由长期雇用、
年功工资序列(工资随工龄递增)、按企业而不是按行业组织工会为主要内容;第二,在“企
业与金融业的关系”方面,主要不是通过资本市场发行股票和公司债券等“直接金融”的方
式融资,而是主要通过银行信贷,即采取“间接金融”的方式获取资金,以及与之相关的在
开展经营活动时,重视从业人员而非股东,第三,在“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方面,双方相互
依存,构成一种封闭的格局。10

那么,这种经济体制到底是战前的遗产还是战后的创造呢?前文已经提到,传统观点认
为现代日本经济体制是战后经济改革的创造。然而近年来不断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东京大
学和一桥大学的冈崎哲二、奥野正宽等学者运用比较制度分析和计量经济史学研究方法得出
了不同结论:“构成这一体制(指现代日本经济体制)的许多重要部分,是在20世纪30至
40年代前期日本经济的重工业化和战时经济化的过程中诞生的。”11“现代日本的经济体制,
是战时创造的体制,是通过官僚制定的经济计划并以企业及企业集团为实行组织来实现的体
制。”12这向传统的“战后史学”提出了挑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