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项羽“杀庆救赵”,取得正式指挥权之后,立即发动了巨鹿之战。
  当时,王离、苏角、涉间率领的长城军负责攻城,章邯率领的秦军负责守卫甬道。
  项羽首先派勇将黥布率两万军队渡黄河,取得小胜;然后,沉了船,砸了釜甑,烧了庐舍,每人只带三天的粮食,以表示此次出战必死的决心(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这就是鼎鼎大名的“破釜沉舟”(釜,就是锅;甑,是蒸米用具)。
  项羽过河之后,立即攻击守卫甬道的章邯,经过殊死大战,首先击败章邯。
  当时在巨鹿周围的齐将田都、赵将张耳、燕将臧荼等,一直等到项羽击败章邯兵团,才纷纷参战,与项羽军联手大败秦长城军,杀死苏角,俘虏王离,迫使涉间自杀。
  巨鹿之战打得极为艰苦。当时前来救赵的诸侯军,竟然无人敢于参战,只敢在自己的军营中观战,而且留下了一个非常有名的成语“作壁上观”(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司马迁的《史记》一连用了两个“无不”描写这场战斗的惨烈: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明人茅坤用两个“最”评价巨鹿之战:项羽最得意之战,太史公最得意之文。
  统帅诸侯
  这一仗打赢之后,项羽召见诸侯将。诸侯将进入项羽的军营,“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终于靠自己的实力与战绩获得了天下反秦联军的承认,成为诸侯联军的统帅。
  巨鹿之战最终的胜利是多种因素促成的:
  首先是项羽给予秦军的巨大军事压力。
  解除了巨鹿之围后,项羽率部驻守在漳水南岸,诸侯军驻守在巨鹿城外,对章邯军形成南北夹击之势,给章邯以巨大的军事压力。双方对峙相持约半年。
  秦二世三年(前207)六月,经过半年修整的项羽派蒲将军率领部分楚军渡过漳水,日夜兼程,截断秦军的归路;自己亲率大军北渡漳水,再次大败秦军。
  其次是章邯的备受猜忌。
  秦二世三年(前207)夏,因为章邯兵团屡屡战败,秦二世频频派人斥责章邯。章邯害怕,就派手下的长史司马欣回京城汇报军情。当时,秦朝宫廷是宦官赵高专权,赵高大玩“指鹿为马”的游戏,震慑大臣,猜忌领兵的将帅。司马欣到了咸阳,“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司马欣见势不妙,赶快逃走,还不敢走原路,赵高果然派人追杀司马欣。司马欣不但未见到秦二世,还差一点被赵高所杀,于是赶快逃回来,劝章邯早作安排。
  再次是劝降信的巨大威力。
  当章邯处于两难的困境之时,陈馀给他写了一封劝降信,以秦将白起、蒙恬立有大功最终被杀之事劝章邯投降,告诫章邯现在的处境是“内不能直谏,外为亡国将”,为什么不和反秦大军联手,“共攻秦,分王其地”?这封信极大地动摇了章邯为秦而战的信念,摧毁了章邯的心理防线,迫使秦王朝最后一位大将临阵倒戈。
  最后,项羽军团粮草紧张。
  项羽军团虽然在军事上节节胜利,但是,也面临一个重大难题:“粮少”。所以,项羽权衡利害,接受章邯投降。
  秦二世三年(前207)七月,项羽在殷墟(今河南安阳)接受了章邯军团的投降。
  巨鹿之战中,项羽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决战决胜的精神。项羽举重若轻,以少胜多,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 



18。 力挽狂澜 灭杀强秦(2)

  巨鹿之战虽然是天下反秦武装和秦军主力的决战,而且是项羽登上历史舞台的关键一步,但是,巨鹿之战对项羽的要求却很单纯,就是全力作战。这场决定秦王朝生死的著名战争,说到底只是一场局部战争,不需要项羽在战略上作任何周密的安排。因此,项羽把他自己作战勇猛这一强项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出来,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从巨鹿之战看,项羽是这个时期一位卓越的军事天才,他的“破釜沉舟”,化指挥员的意志为全体战斗员的决心,极富创造性。但是,这样一位军事天才为什么会被刘邦战败呢?
  为了解开这一谜题,我们来看项羽另一场出色而又留有遗憾的战争:彭城之战。彭城,就是今天江苏省的徐州市。彭城之战是刘邦、项羽之间的第一场正面战争。 



19。 战神显威 以少胜多

  溃不成军
  汉二年(前205)四月,刘邦利用项羽平定齐地叛乱陷入山东战场的机会,率领五十六万大军打到西楚都城彭城。
  刘邦此行,主要是为了消灭项羽集团,顺便接走家人。刘邦起兵反秦时并没有携带家属,彭城离他的老家沛县只有二百里地,所以,他想这次接走他的父亲、妻子、儿子、女儿。
  项羽得知刘邦攻占彭城的消息之后,带了三万精锐骑兵,绕过刘邦重点设防的彭城东面和北面,插到彭城之西的萧县,也就是今天安徽省的萧县。萧县距彭城只有六十里地。项羽到达萧县之后,对彭城的刘邦军团发动突然袭击。
  刘邦进入彭城之后,忙于搜刮项羽的财宝、美女,每天饮酒宴会,根本顾不上接他的家人。项羽从彭城之西,突然袭击汉军。战斗在早晨打响,到中午,楚军已经打败了汉军。
  这一仗,刘邦败得极惨。项羽军团“杀汉卒十余万人”,还有“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两个“十余万”让刘邦军团受到重创,而且,第二个“十余万”还是被迫跳水逃命,淹死在睢水中。
  刘邦本人也被楚军所围,幸亏一场沙尘暴,直冲楚军而来,侥幸逃出重围,只带了几十名随从逃难。《史记》有不少此类富有传奇色彩的文字,这是当时美化刘邦的结果,不可轻信。但不管怎样,事实是,刘邦侥幸逃出来了。
  刘邦在前面逃,楚军在后面紧追不舍。刘邦在逃命中意外地遇到他的儿子、女儿,就是后来的汉惠帝和鲁元公主。为刘邦赶车的滕公(夏侯婴)匆忙中将刘邦的儿子、女儿抱上了车,但是,楚兵追得急,刘邦担心因为车上多了儿子、女儿跑得慢,便一脚把儿子、女儿踹下车来。夏侯婴一见,赶快停车抱孩子,刘邦还很不愿意。跑了不远,刘邦又一脚把儿子、女儿踹下车来,夏侯婴又忙着停车抱孩子,一连几次这样。夏侯婴说:情况再紧急也不能不顾孩子。刘邦这才同意让儿子、女儿跟他一块儿逃,最终摆脱了危险。
  这表现了刘邦对子女薄情寡恩的一面,但从另一方面看,他毕竟也是父亲,也应有疼爱儿女之心,如此对待自己的儿女,在一定程度上还是由于穷途末路,狗急跳墙,实在无奈。
  刘邦是谁?是司令啊!总司令坐着自己的专车只顾逃命,根本谈不上组织有效反击。这样,刘邦军队的建制全被打乱了,可以说,团长找不到师长,师长找不到军长,军长找不到司令。军队的战斗力在于建制,建制一被打乱,整个军队就成了一盘散沙,毫无战斗力可言。这就是项羽奇兵突袭的结果。
  地利人和
  项羽这次彭城之战只投入了三万军队,刘邦却有五十六万军队,为什么项羽能以如此少的军队大败刘邦呢?
  第一,攻其不备。
  刘邦进了彭城,自以为已经稳操胜券,每天喝酒庆功,把当年项羽从咸阳掠走的秦朝的财宝、美女全都收归己有。这恰好应验了范增当年对刘邦的两句评价:贪于财货,好美姬。他对项羽的反攻也有准备,但是,项羽没有在刘邦重兵布防的彭城的北面、东面采取军事行动,而是从彭城西面的萧县进行奇兵突袭,打了刘邦一个措手不及:
  围汉王三匝……欲过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汉王家。家皆亡,不与汉王相见。
  第二,地理和人气优势。
  项羽这次是本土作战,是在自己西楚的国土上进行战争,因此,项羽的士兵人人都怀着收复西楚国都的激情参战,战斗力很强。刘邦却是从关中千里迢迢来到西楚都城作战,是侵略军,所以,刘邦在地理上、人气上都不占优势。
  这一仗项羽以三万精兵大破刘邦的五十六万军队,杀死汉兵十余万,逼迫汉军跳水淹死十余万,刘邦本人差一点被俘。所以,彭城之战是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之一,名气极大。
  彭城之战结束之后,刘邦向西溃退,项羽一路追杀,直至荥阳、成皋一带,刘邦才成功地阻击了项羽的追击。 



20。 悍将叛楚 屏障丢失

  项羽战略迷糊
  彭城之战是以项羽的胜利而结束的,但是,项羽这一次的胜利和巨鹿之战的胜利有着明显的不同:
  巨鹿之战是项羽军事生涯的巅峰。这一仗确立了项羽在反秦武装中的领导地位,使项羽走向了他人生的顶峰。此时的项羽成为天下诸侯盟主,刘邦的实力远不及项羽,因此,巨鹿之战后的项羽掌握着刘邦的生死存亡。
  彭城之战虽然项羽胜利了,但是,他的胜利从战略上说非常有限。
  项羽的胜利仅仅是收复了被刘邦占领的西楚国土,西楚国土本身并没有扩张。
  项羽入关时拥有四十万大军,刘邦只有十万军队;可是,到了刘邦进攻彭城之时,他已经拥有了五十六万大军。虽然刘邦的主力在彭城之战中受到重创,但是,荥阳、成皋以西直至关中,都还在刘邦的掌握之中,全部关中、部分关东之地这一战略地区的人力、物力都可供他调用。因此,刘邦虽然在彭城战败了,但他已经摆脱了鸿门宴前后随时可能被项羽消灭的危险境地;刘邦的战略劣势与巨鹿之战后相比,得到了明显的改观。所以,彭城之战刘邦的失败中包含着胜利的因素。
  由于项羽不能越过荥阳向西进兵,更不能把战争引向关中、巴蜀,彭城大捷始终只是一个局部战场的胜利,项羽无法把彭城大捷发展成为全局性的胜利。
  彭城大战之后与鸿门宴前后的时局相比,项羽的战略优势已大为逊色。这是彭城之战后项羽的第一个失败。
  这里,对人们一向认为的项羽的英勇善战有必要进行一番检讨。
  我认为:项羽英勇是实,善战则应加分析:对于每一场具体战役而言,项羽的确善战;但是,从战争全局,即从战略上看,项羽的善战还值得探讨。
  项羽一生自诩的“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都是指每一场具体战役而言。项羽至死都不知道他只是名将,而不是名帅;只是可用之人,而不是用人之人。
  刘邦坚守荥阳,项羽猛攻荥阳,一场决定双方生死存亡的荥阳之战即将爆发,双方到底谁胜谁负呢?
  请看:荥阳会战。 
本书来自abad a免费txt小说 下载站
更多更新免 费电子书 请关注
21。 南北奔波 一失成皋

  彭城之战后,刘邦向西溃退,一直退到荥阳(今河南荥阳),才组织起有效的防御体系。
  彭城之战爆发于汉二年四月。荥阳会战开始于汉二年(前205)五月,到汉四年(前203)九月 “中分鸿沟”为止,时间长达两年零四个月。它是楚汉战争中历时最长的一场战役。
  项羽和刘邦为什么会在荥阳展开这场战役呢?
  因为荥阳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处在河南省东部平原和西部丘陵山脉的连接处,易守难攻。荥阳的西南,还有一座古城,叫成皋(gāo,音“高”),此城建在今河南省荥阳市西北的大伾山上,居高临下,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地。刘邦、项羽的荥阳会战,就是在荥阳、成皋展开的。
  荥阳会战可以划分为一夺一失、二夺二失、中分鸿沟三个阶段。这里的“夺”和“失”都是指荥阳、成皋而言。
  初战告捷
  汉二年(前205)五月,项羽追杀彭城战败的刘邦到达成皋。在这里,项羽遭遇到刘邦的顽强抵抗。如果不拿下成皋,项羽就不可能西进入关,直捣刘邦的关中老巢。因此,成皋成为项羽西进的第一道障碍。
  项羽一夺成皋整整花了一年。
  汉三年(前204)五月,项羽首先拿下荥阳,刘邦仓皇逃至成皋。再从成皋退回关中。
  刘邦这一仗败得相当惨。刘邦手下的大将纪信假扮做刘邦,带领两千女子,开荥阳城东门出降,吸引楚军的注意力;刘邦则乘机打开荥阳西门,逃出荥阳(汉王亦与数十骑从城西门出)。纪信是当年鸿门宴刘邦逃席时步行护驾的四员大将之一。那一次,刘邦逃得比较幸运,纪信虽然充当防火墙,但有惊无险。这一次,纪信主动假扮刘邦,让刘邦得以逃脱,自己却被项羽所杀(项王烧杀纪信)。纪信救主,是那个时代忠于其主的道德规范的结果,其忠诚的确让后人敬畏。至于刘邦,谁舍身救他的命他都心安理得,因为他是要当皇帝的,总不能让我这个“皇帝”死吧?
  击打软肋
  汉三年(前204)六月,项羽得知自己的后勤补给线遭到严重破坏,不得不派终公防守成皋,自己驰援后方。终公是个什么人物,史无明载,今已不可详知。但是我们知道,终公没有完成项羽的重托,没有守住成皋。刘邦则利用项羽千里回援的机会,从宛地北上,杀死终公,夺回了成皋。这是刘邦调动项羽往返奔波而取得的主战场的第一次大捷。
  项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往返奔波,丢失成皋,是他在楚汉之争中第一次重大失误。我们称它为失误,就是因为项羽既不重视军事战略,又没有应对刘邦战略包围的有力举措。刘邦利用自己战略布局上的优势,用游击战频频袭击项羽的后勤补给线,迫使项羽千里回防,使刘邦获得战役上的胜利。
  此如下围棋,刘邦虽然只是在项羽的后勤补给线上投了一个子,但这个子投得太关键了:它刚好点到了项羽的死穴上。依兵法上讲,这叫攻其必救;依现代军事而言,这叫做后方游击战。刘邦一方面和项羽在正面战场上殊死相争,一方面指使彭越在项羽的后勤补给线上进行游击战。彭越这个游击司令还打得非常出色,他采用的正是今人非常熟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