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风景名胜纵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风景名胜纵览- 第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里风光绚丽,资源丰富,被誉为是欧洲最大的地质、生物实验室。三角洲河道纵横,泽地成片,水路面积随季节和水势的不同而变化。大部分时间其陆地面积只占总面积的10%左右,余为水面与沼泽。几千条运河和水道构成了神秘的泽国,把坐落在它们中间的村庄、渔场、农田联结起来,犹如大自然中的一座水陆迷宫。两岸丛林密布,高大的橡树、白杨、柳树和各种灌木林到处可见。湖面碧波荡漾,湖水清澈见底。 
  “浮岛”是多瑙河三角洲腹地的奇景之一。它表面像陆地,上面长着茂盛的植物,但下面却是一片湖泊。浮岛在风浪中漂游,时时改变着三角洲的自然面貌。面积约达10 万公顷,厚度一般在一米左右。春天,当多瑙河泛滥时,这里的各类飞禽走兽也靠浮岛而得以生存。三角洲被称为是鸟和动物的“天堂”。这里是欧、亚、非三大洲候鸟的集散地,也是欧洲飞禽和水鸟最多的地方。在茂密的森林里和波光点点的湖面上,各种动物如中国的白鹭、北美的麝香鼠、西伯利亚的长尾猫头鹰、热带的红鹤、北极的白顶鹅以及许多野鸭、苍鹭、黑雁、秃头雁聚集在一起。在人迹稀少的地方,是自然界珍奇的巨大鸟类——鹈鹕的住所。这里还生长着匈牙利大草原的狼、喀尔巴阡山的野猪、巴拉干平原的狐狸和野猪。成为狩猎胜地。 
  多瑙河三角洲还是垂钓的好地方,鱼的种类繁多,有鲟鱼、鲢鱼、鲤鱼、梭子鱼等20 多种,年产量占罗马尼亚全国的70%,被称为是“永不枯竭的渔场”。此外,三角洲2/3 的面积为芦苇所覆盖,共约30 万公顷,是世界上最大的芦苇产地之一。 
  500 年前,罗马尼亚人曾在多瑙河入黑海河口建立了吉利亚堡的废墟,现在已离开海岸很远了。在巴巴格湖和赖查姆湖之间的丘陵地带,尚有数千年前由腓尼基人建造的赫拉克里斯古城遗址。                                 
乡村博物馆   
    乡村博物馆位于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的海勒斯特勒乌公园内,是一座介绍罗马尼亚农村建筑艺术、民间艺术和农民生活习俗的露天博物馆。始建于1936 年。 
  当时有一批专家、学者在对罗马尼亚的乡村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考察并作了大量社会学和历史方面的研究后,提出了建立民俗博物馆的想法,其目的是想通过展示3 个多世纪以来农村建筑艺术、装饰艺术、农民的生活方式和习俗,从一个侧面反映罗马尼亚的传统文化。 
  乡村博物馆始建时的规模较小。经过几十年来的不断完善,如今的乡村博物馆占地面积为10 公顷,共有罗马尼亚18 世纪、19 世纪的农舍、教堂、手工业作坊、风车、水磨房等建筑71 座,其中有40 多个完整的农家院落,包括了罗马尼亚农村中贫农、富农、乡村教师、作坊老板、神甫等各个阶层的家庭。这些风格迥异的建筑物从罗马尼亚各地农村原封不动地搬迁来,然后又恢复其原貌,既富有民族特色,又独具地方色彩。此外,整个博物馆里还摆设着21500 多件农家使用过的生产工具、家具、生活用品以及民间艺术装饰品等。 
  博物馆里最高的建筑是一座从马拉穆雷什地区搬迁来的小教堂,高60余米,圆周80 余米,纯木制结构,连一根铁钉也没有,设计合理,结构严密。 
  据说它已有250 多年的历史。这座小教堂诞生于奥斯曼帝国统治最暴虐的时代,又是废除奴制度的见证者,可以说是罗马尼亚反抗外来侵略,争取国家独立解放的象征。 
  博物馆里最古老的一所农舍则是从萨图马雷县搬迁来的一个殷实农民的家。它建于17 世纪50 年代,全部为木结构,高大宽敞、尖脊斜顶,冬暖夏凉,是喀尔巴阡山区典型的防雪农舍。木房内有一间陈设讲究的会客室,地上铺有罗马尼亚特产的厚地毯,四面墙上悬挂着花色斑斓的壁毯。在右侧的卧室里,陈列着女主人为女儿准备的嫁妆。花衬衣、长裙子、毛围巾、皮坎肩上都有金银丝线刺绣的云雀、花朵图案,其做工之精,堪称巧夺天工。 
  此外,从戈斯波达地区迁来的采阿乌鲁的房子,古朴简洁;从多日尔县搬迁来的玛尔达莱斯蒂家,是一个半地窖式的窝棚,又黑又湿,是罗马尼亚人民在异族统治时期痛苦挣扎的写照;而从佛朗恰地区搬迁来的农舍,有一个叫做“美林达尔”的食物存放处,里面放有各种食品,过路人可以随便享用,不用向主人打招呼,又反映出罗马尼亚人民的善良好客。 
  有趣的是,这些房屋建筑分布在6 个展区,而这6 个展区又是按罗马尼亚全国6 大自然行政区的位置划分,每个展区的建筑则反映着相应地区的地方特色。它们与海勒斯特勒乌公园的自然景色融为一体,成为名副其实的“都市里的村庄”。                                 
普特纳修道院   
    普特纳修道院是罗马尼亚著名的修道院,它位于罗马尼亚东北部的苏恰瓦县境内,靠近罗马尼亚和乌克兰边界,普特纳河就从这里流过。 
  这座修道院建于1466~1469 年间,四周有坚固的围墙,四个角建有圆形角楼。围墙内有一座精美的教堂,长27 米,宽11 米,钟楼高33 米。教堂后面及两侧,为一排长楼建筑。教堂内安葬着罗马尼亚摩尔多瓦公国著名的大公什特凡的灵柩,灵柩上方有一块凸出地面、四周雕有橡树叶的大理石墓碑。 
  该修道院是什特凡大公在位时建造的。相传,什特凡大公在院外山坡上拉弓射箭,箭落于此,于是决定在这里建造修道院,做为他死后的归宿。什特凡大公在位46 年,带领罗马尼亚人民进行了36 次反击入侵者的战争,被认为是罗马尼亚的民族英雄,而苏恰瓦地区正是什特凡大公进行抗敌斗争的大本营。为此,在修道院内设有展览厅,陈列着什特凡大公的巨大绣像以及他生前在苏恰瓦战斗时用过的东西。大公死后的几个世纪以来,普特纳修道院一直是鼓舞民族斗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地方。罗马尼亚爱国诗人埃米内斯库称之为“民族觉悟的讲坛”。 
  1866 年,修道院建立400 周年时,罗马尼亚的爱国志士曾聚集于此,举行盛大纪念活动。与会者每人将自己从家乡带来的一把泥土放入一个大银瓮里,表示对祖国的热爱和全国人民的团结。埃米内斯库从家乡带来的泥土以及盛装泥土的银瓮至今依然保存着,并激发着罗马尼亚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 
  1977 年9 月,在普特纳修道院附近还建造了一座什特凡大公铜像。铜像立在高大的纪念碑顶端,什特凡大公身着戎装,骑在高头大马上,一手缆缰,一手高扬,十分威武。                                 
莫古拉露天雕塑展览营地   
    莫古拉露天雕塑展览营地是罗马尼亚规模最大的一处露天雕塑展览地,它位于罗马尼亚布泽乌市西北部。这里风景优美,远望群山迤逦,林海起伏,环境清幽。 
  莫古拉露天雕塑展览营地创办于1970 年,它集中代表了罗马尼亚当代雕塑艺术的成就。每年的夏末秋初,当莫古拉风景区游客如云时,一年一度的露天雕塑创作就开始了。这时候,从附近的采石场运来16 组大小不等、形状不同的石头,通过抽签的办法分配给罗马尼亚16 位著名的雕塑家。然后,在一个星期日的同一时间开始工作,创作时间规定为一个月。到期以后,举行庆祝仪式,给参加创作的人颁发奖状和证书。到莫古拉参加创作是义务性质的,但对罗马尼亚雕塑家来说,这是一种莫大的荣誉,因为他们的艺术水平和地位由此可以得到确认。由于雕塑家对自己所要分到的石头的形状、大小和硬度事先都无法知道,他们不可能事先决定创作主题。这种需要当场构思的雕塑创作,对他们来说既是一场考验,也是艺术家同观众直接见面和交流的良好机会。 
  进入莫古拉露天雕塑展览营地,一座大约5 米高的妇女雕像首先出现在人们面前,她端庄、热情,按照传统的民间风俗,手捧面包和盐,欢迎来自远方的客人。 
  雕塑营地的雕塑作品题材广泛,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反映人民斗争的历史;一类表现现代的生活。其中一个名为《尼亚加夫人》的雕塑,歌颂的是罗马尼亚历史上一位中国花木兰式的巾国英雄,她身材修长,脸上露出英俊刚毅的神采。 
  在一片林木茂盛、绿草如茵的山坡上,有一件名为《布伦科维亚努捐躯》的作品,表现的是罗马尼亚历史上一位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一块大约3 米高的石头上雕刻着一位须发飘然、满脸正气的老人,右侧一道白石短墙,上面刻着4 个面孔纯真的孩子。那位老人就是17 世纪末18 世纪初罗马尼亚公国的大公布伦科维亚努,那4 个孩子则是他的4 个子女。 
  此外,还有一些雕塑作品,不仅含意深刻,而且构思十分新颖。例如,有一块2 米多高的石头和两块小石头被艺术家创作成一件名叫《牧羊人》的作品。那块长石头被雕凿成一个柱着手仗、身披皮袄的牧羊老人,在他面前不远,半没在草丛中的两块圆鼓鼓的白石,则象征着两只白羊。有一件作品叫做《涓流的形成》。这是一个雕塑家把自己分到的6 块大约50 厘米见方的石头全刻成椭圆形,成直线地摆在一道斜坡上,远远看去活像几滴正在向下滚动的晶莹水珠,使人们不能不赞叹艺术家的巧妙匠心。                                 
彼特罗瓦拉丁城堡   
    彼特罗瓦拉丁城堡是前南斯拉夫著名的古城堡,也是全欧洲30 多座较大的古城堡中最大的一座。它位于前南斯拉夫东北部、伏伊伏丁那自治省首府诺维萨德市。这里地处多瑙河和巴奇卡运河交汇处,距首都贝尔格莱德约70公里。 
  由于诺维萨德市地理位置险要,又是前南斯拉夫的北大门,因此历史上就是屯兵的重地。南斯拉夫人民为了对抗土耳其和奥匈帝国的侵犯,从1692年起,就开始在此兴建城堡。此后,虽几经改朝换代,但工程从未停止过。 
  工程于1786 年才全部完工,共经历了94 年漫长的岁月。 
  整个彼特罗瓦拉丁城堡占地面积为120 公顷,堆山高300 米。四周布满了鳞次栉比的土丘,黑压压地护住了山脚,很像古代重兵安营扎寨的沉沉万帐。城堡顶部还驮着几十个红色的石楼,高低参差,雄视四周,这是古代的观望台。 
  城堡上部呈多角形,每个角落都摆着一尊尊铁铸的大炮,还有一些刀枪和盾牌之类的古代兵械。现在代替战士“操纵”这些兵器的,是用铜铁浇铸成的一个个巨大的野兽,有铜狮、铜鹿、铁虎、铁豹。中间是一匹青铜奔马,马上坐着14 世纪抗击土耳其侵略的民族英雄卡拉乔耶维奇,飞起的飘带和翎毛像从背上长出的两只翅膀,左手持盾,右手提枪,双头鹰在马前飞旋。 
  古堡的顶部有古老的钟楼,在城顶可以鸟瞰多瑙河和诺维萨德市全景。 
  城堡的地下有一条支道纵横的走廊式地道,长16 公里,宽1 米多,有“多瑙河的直布罗陀”之称。地道分3 层,每层有2 米高,两层之间有梯阶相连,遇到紧急情况,还可以从通井里,用吊杆坠下。每一层地道象一片蜘蛛网,上百条通道纵横交错,盘绕迂回。有的地方设有5 个通道口,其中只有一个是真正的通道,4 个是设置的陷阱。地道里还有供士兵睡觉、吃饭和开会的地方。每隔2 米有一个枪眼,可以观察外面,进行瞄准和射击,也可以从洞眼里伸出长矛,突然袭击敌人。地道的建造有着浓厚的巴尔干风格,特别是那地道内部的水井和蓄水池,式样别致而又坚固。城堡内每一处都还保留着历史上各个著名战役的遗址。 
  如今,诺维萨德市在彼特罗瓦拉丁城堡建起了博物馆,它是南斯拉夫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的见证。                                 
波斯托依纳溶洞   
    波斯托依纳溶洞是喀斯特高原上的一大奇景,世界最大、最长的溶洞之一。它位于斯洛文尼亚共和国与意大利交界处喀斯特高原的比弗卡河谷最低地,离斯洛文尼亚首都卢布尔雅那52 公里。自然地理学中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便由这个高原而得名。 
  该溶洞于1818 年发现,1926 年对外开放。它全长24 公里,深入地下达200 米,并有4 条支洞。洞内四季恒温,常年保持在摄氏8 度左右。它是由比弗卡河的潜流对石灰岩地层长期溶蚀而成。洞内胜景甚多,蔚为奇观。洞内套洞,有隧道相连,形成一条奇伟的山洞长廊。 
  波斯托依纳溶洞的4 处主要岩洞为辉煌厅、帷幔厅、水晶厅、音乐厅,其中尤以白色的音乐厅景色为胜。它是一处高40 米,面积约3000 平方米的大洞,形似一巍峨宫殿。洞内音响效果极好,可容纳近万人,每年至少要在此举行一次岩洞音乐会。 
  波斯托依纳溶洞内还富有高悬的钟乳和挺拔的石笋,有的像巨大的宝石花,冰晶玉洁;有的似圣诞老人,笑容可掬;或似雄师下山,或如飞鸟展翅,五光十色而又千姿百态。 
  流经波斯托依纳溶洞的比弗卡地下河忽隐忽现,时而清澈宁静,时而急流奔泻。一座“俄国桥”横跨河上,因其是1919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奥匈帝国俘虏的俄国兵修筑的,故名。桥下是几十米深的山洞,看上去黑洞洞的有些阴森怕人。该桥还将波斯托依纳溶洞分为了老洞区和新洞区两部分。 
  此外,波斯托依纳溶洞中的河里还有各种各样的鱼,其中一种无鳞、腮肺并存、眼睛蜕化的“盲鱼”和一种长33 厘米左右、皮如人皮、有四只脚的两栖动物——“人鱼”,是鱼中的极品。 
  1872 年,波斯托依纳溶洞内就修建了小铁路,1884 年安装了电灯。近年来又重新整修,安装了电动游览车,洞内还曾经发现过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 
  现在,波斯托依纳溶洞被辟为自然保护区。                                 
普里特维采湖   
    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