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从1949开始 作者:古龙岗(起点2011年3月完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香港从1949开始 作者:古龙岗(起点2011年3月完结)- 第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知道就知道。他们以前少欺负咱们了?五十步与百步的区别而已!他们要是敢说什么。我就敢揭发。跟那些大报打打嘴仗,说不定还能让咱们的名头再涨一张,销量多翻上几番呢!”李达伦冷笑道。
  “笃笃笃!”
  “进来!”
  罗亮恒还是有些不放心。李达伦既然可以无视那些大报,人家《香港人报》难道就不会借题发挥,借他们的名头赚点儿便宜?可是,就在他想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办公室的门却响了。他也只好暂时把这个想法放下,打算待会儿跟李达伦再谈。两人同创了这份报纸,但李达伦在应付各种具体事务方面的能力确实要超过他很多。相比之下,他还是书生气浓了一些。
  “主编!”进来的是一名记者。大概二三十岁的模样,穿着西装,戴着眼镜,手里拿着一份儿报纸,胸前还挂着一架相机,另外,就是满头大汗。
  “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看到来人,李达伦正了正身子,又看了一眼办公室墙上的挂钟,“才一个半小时。难道……有什么新闻?”
  “没什么事。那边的报纸已经发完了,所以我就回来了!”记者答道。
  “发完了?”李达伦猛得站了起来,“你说他们不到一个半小时就把那些免费的报纸发完了?”
  “嗯!”记者认真的点了点头,把手里的报纸递给了走过来的罗亮恒:“根据《香港人报》那边发报的负责人说,铜锣湾一共是免费发行了六千多份,可真没想到,居然一个小时多一点就发光了!”
  “六千……”李达伦皱了一下眉头,他听着这个数字有些刺耳,心里也突然有些酸溜溜的:“还不是那些报社乱凑热闹?简直就是变相地替他们宣传。要不然,他们哪可能一次送出去那么多?”
  “主编, 我听说,《香港人报》不光是在铜锣湾,他们还在湾仔、中环、尖沙咀、佐敦、油麻地、旺角、黄大仙这些地方一齐送报。这一个地方就差不多是六千,那一天下来,岂不是得有四五万份?”那名记者擦了擦汗,又开口问道。
  “哪有那么容易?”李达伦冷哼了一声,又警告的看了这名记者一眼:“把这事儿给我烂在心里,待会儿出去不许乱说,明白吗?”
  “是!”记者点了点头。
  “明和。咱们恐怕真的要有麻烦了!”罗亮恒突然在一边插嘴说道。
  “怎么了?听到他们不到两个小时就卖出去六千份报纸的事迹,害怕了?”李达伦有些不悦地反问道。身为亲密战友,他对罗亮恒在手下人面前露怯的行为是很不满意的。
  “我不是怕这个!”罗亮恒叹了口气,把手里的报纸递到了李达伦手里,又指了指最醒目的那个标题:“你看看他们这篇报道!”
  “《新中国人口危机》?”李达伦咂了咂嘴,又摇头笑了笑:“我还以为他们这回有多了不起的新闻。这个命题倒是挺会危言耸听的,可惜,依然脱不了哗众取宠的表皮!”
  “再往下,最后一段,你仔细看看!”罗亮恒又伸手指了指,一脸郑重。
  “人口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之一,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政策对其进行规划,必然会在将来引起巨大的社会问题。北京政府是否已经想到了其中的关键所在?如果想到了,他们又打算如何解决?……本报已派遣相关记者前往罗湖投递本期报纸,希望能够获得中共方面的评论或者答案!……那北京政府到底会否回答我们呢?如果回答,答案又会是什么?本报将会在近期定时派人前往罗湖等候消息,如有答案,将在日后的《香港人报》上为大家做全面的报道!”
  “砰!”
  李达伦的拳头狠狠地砸在了自己的办公桌上。
  “卑鄙!”


第七十六章 任务
   不管是什么时候的香港。都永远不能轻忽一个词:大陆!
  因为,香港跟大陆的联系实在是过于紧密。这个小地方几乎无时无刻的都在承受着大陆的影响。尤其是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北京政府一直都没有拿出一条有关香港的政策。而考虑到中国共产党跟苏联方面的联系,以及他们对英美这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反感,香港的居民一直都非常担心大陆方面会采取强硬政策。除了野心家,没有人愿意过动乱的日子。香港的居民,除了那些多年前就定居于此的,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在解放战争期间为了躲避战乱而南下至此。这些人中,不乏一些支持共产党的左派人士,但是同样也不缺少国民党的支持者。而因为对新中国政策的不了解,以及港英政府倾向性的宣传,占最大部分的中间派们也对北京方面有不少的忌惮。他们只希望能够安安稳稳的生活下去,而不要再被迫四处逃避。
  可是,面对庞然大物一样的北京政府,区区一个香港根本就没有任何可以选择的余地。在绝大多数香港人的眼里,他们除非下决心离开这里,否则就只能被动的接受来自大陆的一切!就像现在,新中国成立了,北京政府一直不对香港方面的事务进行表态,香港的局势就一直难以稳定,哪怕解放军推进到深圳之后一直没有动静。也依旧人心惶惶。
  所以,基于这种想法,有关大陆方面的新闻在香港一直非常有市场。因为人们都希望从大陆的政策变动中发现一些端倪。但可惜的是,身为新成立的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势力笼罩下的香港与之有先天的绝缘性。明明是近在咫尺,却又尤如远在天涯。
  而现在,却突然有一份报纸告诉大家:我们要采访大陆政府!
  虽然这种采访的方式只是通过罗湖的口岸向对面投递报纸,提问的也只是人口问题,而并非大家最关心的解放军会否进攻香港之类,但是, 这种行动本身就已经是一个创举。何况,这份报纸还做出了承诺:如果大陆方面会有所反映,他们会在近期的报纸上进行报道!
  这是什么意思?
  这是对大陆对香港态度的试探!
  虽然这种试探的结果可有可无,不管大陆会否作答,《香港人报》都可以自圆其说,甚至还因为这种圆滑的举动而让包括《港岛日报》的主编李达伦在内的一些心胸不怎么宽广的业内人士感到极为愤怒,引起了香港许多报社,甚至还有诸多电台对《香港人报》的围攻。可话说回来,如果大陆方面回答了这份报纸的提问呢?那么,大家接下来是否可以继续交流?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的深入,大家最关心的东西是不是也可以提出来……反正,不管结果怎么样,至少能挣个心里有底不是?
  于是,《香港人报》出名了,而且还是出了大名!
  *****************************************************************
  按照先前打出的广告。《香港人报特别周刊》总共要免费发行七天!身为报社副主编,胡家义这一段时间内每天都忙得要死。不过,他并不是为了报纸的编辑排版而忙碌,因为早在创刊后不久,张力就已经在谋划今天的事情了,只是一直瞒着,没有告诉大家而已……这一点最让胡家义感到难以接受,为了这个,他堵着张力足足“教育”了两个小时,可惜没什么效果。而顾名思义,所谓《特别周刊》,自然不会太过在意新闻的时效性。要是那样的话,又何必发什么特别刊?直接印到原来的报纸上不就是了?这些特别刊都是张力提出的一些问题,并包含了一些对这些问题和相关方面较为深刻的评论,都是早就都准备好的,每天拿出一份儿给印刷厂就行了。
  胡家义要忙的,是在发行特别周刊的这段时间内架设好一个大报社的基本框架。
  因为,如果《特别周刊》的行动成功了,《香港人报》必然一跃成为香港有数的大报之一。那么,再只是这么小猫三两只,甚至连一个专职的记者都没有的情况就不太符合报社应有的局面了。所以。香港人报社必须进行扩张。
  而也正是因为如此,早在《特别周刊》发行之前,也就是元宵节的那场宴会之后,胡家义就按照张力的嘱咐,在轩尼诗道租了一套房子,将之做为《香港人报》新的驻点,并据此开始召收新成员。不过,由于心急,等胡家义反映过来的时候才发现,他们对面,就是《港岛日报》的老巢。两家报纸本来就因为先前的笑话转载问题有一些纠纷,如今《香港人报》更是打到了家门口,《港岛日报》自然难以咽下这口气。不过,这时候《香港人报》还没有开始免费发行报纸,还只是一家不出名的小报社,所以,《港岛日报》方面的人还没有太多的紧迫感,只是平时见面的时候,仗着自己大报的背景,经常语出轻蔑,讥讽一下《香港人报》不自量力的“挑衅”行为罢了。对此,正雄心壮志加紧张兮兮的胡家义极为不爽,亲自找上了《港岛日报》总编李达伦,意图借非法转载事件对其进行施压,让港岛日报社的人收敛一下。可惜,李达伦却觉得胡家义仗着几个笑话的问题就找上来,根本就是小题大做,是蓄意挑战他们大报的尊严,于是一通奚落。彻底的撕开了颜面。
  …… 
  “哈哈,主编,真痛快!今天我特意从港岛的门口走了一圈儿,他们全都缩进去了!”
  就在李达伦气呼呼地大叫“卑鄙”的时候,《香港人报》新据点,新近加入的记者卫风大笑着走进了胡家义的办公室。他原本也是《香港人报》的成员,跟辛辅善交好,有点儿裱糊匠的手艺。田默闻卖了报社之后,出去到一家当铺当了学徒,可惜生活的依旧不怎么样。偶尔有一天看到《香港人报》的消息,又打听到主编是老相识胡家义,立即就跑来找工作。而身为老相识,胡家义自然也知道此人的底细,虽然能力并不怎么样,但也是中规中矩,跟他自己先前也差不多,再想想目前《香港人报》还没有正式发展起来,正需要几个人充充门面,同时还要照应一下辛辅善的面子,便答应暂时试用三个月。
  “你当这是什么地方?没事儿就知道搞这些无关紧要的。叫你去统计今天的发行量,你统计完没有?”胡家义正在跟李广生谈事情,看到卫风这么不讲规矩的走进来,微微皱了一下眉头。卫风仗着是老相识。虽然才来了几天,却一直都显得很随便,这种作风让他很不喜。
  “统计了!”卫风似乎没有看到胡家义那一点点不悦的表情,自己搬了把椅子就坐到了李广生的一侧,正对着胡家义大手一挥:“整整六千份!不到两个小时就全部发完!” 
  “这么快?”李广生有些惊讶。
  “所以才痛快!我看港岛那边恐怕也已经得到了消息,所以嚣张不起来了,哈哈……想想那群家伙一个个都躲着不敢见人的样子,我就高兴!”卫风大笑道。
  “行啦行啦,才一天而已,你就兴奋成这样?”胡家义心里虽然也很兴奋,却有些不喜卫风得志猖狂的劲儿。
  “能不兴奋吗?这才一天。一个地方,就六千份!”卫风伸出六根手指头正面比了一下,又反过去比了比,眼睛盯着胡、李两人,一脸地热切:“想想咱们以前?一天才几百份,最多的时候也不过两三千,可今天咱们却足足准备了两万份儿!而且这才只是头一天!……我在铜锣湾发报,发完了还有那么多人埋怨咱们发行的数量太少。我估计,等到第七天,咱们最少也能发行出去六七万!哈哈,现在香港这么多家报社,有谁能有这个水平?《华侨日报》也就是这个数吧?……到时候,咱们只要再努力几把,香港第一早晚是囊中之物!” 
  “可咱们只是免费发行七天!”李广生抿着嘴,想笑,又似乎有些忧虑,“根据咱们老板先前的预测,一旦特别刊停止免费发行,报纸的发行量肯定会大幅下跌。就算第七天咱们能达到发行六七万的数量,等特别刊一停,愿意花钱买报的人还能有多少?”
  “就算跌,又能跌多少?咱们的报纸可不比《华侨日报》和《成报》那些大报差,港岛那边更是跟咱们没法比。差的,只是他们发行的时间长一些罢了!”卫风不在乎地说道。
  “还是有差距的。报纸毕竟不可能永远只是评论和预测,咱们也得有自己的新闻。”李广生正色说道。
  “是啊。阿力一直最担心的也就是这个。时事政治方面咱们不怕,可毕竟不能老是用别的报纸上转载的新闻,就算国际上的新闻咱们跟不上,至少香港本地的不能总是人云亦云,那样的话,咱们这时候就算搞得再热闹,早晚也撑不下去!”胡家义赞同地点了点头,李广生说的是正理儿。你在香港卖报,却不知道香港的新闻,时间短点儿还行,大家还能看个新鲜,可等过得久了,谁还会理你?
  “本地新闻也得有路子才行。可现在咱们没有啊。”卫风有些为难地说道。
  “鲁迅说过: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胡家义瞟了他一眼:“你现在是咱们报社的首席记者,虽然还在试用期,可想要获得正式的聘任,总得拿出点儿成绩吧?”
  “我?首席?”卫风指了指自己的鼻子,一脸讶异:“主编,你没搞错吧?”
  “当然没错。”胡家义点了点头:“咱们老板亲自指定的。不过,他也说了,如果你不能在三个月的试用期内拿出一点儿成绩来,就算是首席也得走人!”
  “那还不是跟其他人一样?”卫风撇了撇嘴,他还以为首席记者能有点儿特别的照顾呢。
  “一样不一样全看你自己。”胡家义笑了笑,又开口问道:“咱们报社现在一共有多少人?”
  “十来个吧!”卫风扳着指头算了算:“不算少了!”
  “是啊,人是不少。”胡家义点了点头:“可见咱们的号召力还是太小。这么多人,除去我们这几个,才七八个记者,而且包括你这个首席在内,都只是一些小记者!没有人做过大新闻,有的甚至还只能玩玩笔杆子,勉强帮人改改错别字,有时候还给越改越错,更不知道怎么去找新闻。……你说怎么办?”
  “就这么点儿人,水平就这样,我怎么知道怎么办?”卫风摊开双手,一脸认命的模样。
  “老板下了任务,你如果能在三个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