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巾张狂》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黄巾张狂- 第29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此外,也有参与过黄巾起义的将士,提出不如称“黄天”公。甚至有人翻出张狂军最早的称呼,建议张狂称“天平”公。总而言之,这些事情可谓是乱七八糟,说什么的都有。
    好在这些家伙打嘴仗归打嘴仗,对地方的治理影响不大,让张狂容忍了这些乱七八糟的议论。
    按照后世人的观点,国号什么的。其实没什么大不了。不过对于古人来说,这个国号的叫法,却是大大值得争论的关键东西。在双方反复的辩论下,张狂渐渐也意识到了“太平”和“赵”两个国号的关键性差异所在。
    关于国号的争论。还真不是无所谓的。在某种程度上,国号的叫法,将直接影响到张狂即将建立的国度里,国家政权的组织结构和施政倾向。
    “赵”这个国号,是按照中原传统的地域命名法,意味着新的国家将要遵循三代以来的传统和制度,在此基础上制定未来的国策,以延续数百年来逐渐形成的政治传统。而国号“太平”,却意味着将会在未来的国策中,大量采用来自太平道的各种宗教意味浓厚的政治构架。
    说的直白些。若是采用“太平”这个国号,就预示着张狂的新政权,会倾向于政教合一的政治形式。
    弄明白了其中的关键,让本来对此不以为意的张狂,不由得大吃一惊。小小国号。其中的政治意味居然如此重要,可不能随便乱选。
    在经过简单的考虑之后,张狂很快否决了“太平”公的提议。
    政教合一,并不是华夏的政治传统。这种肯定会受到无数士人抵制的政体,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也肯定会出现严重的保守倾向。根据张狂在后世的认知,但凡政教合一的国家。还真没有哪一个实现了现代化。而且教权越强大的国家,种种根据实际而必须的改革活动,往往受到的抵制就越大。
    也许政教合一的政体,会比较有利于他张狂的子孙维持自己的统治。但是,张狂并不觉得选择这种政体,能够让华夏在未来的发展当中走的更加顺畅。再说了。政教合一的国家里,王朝一样会更迭,而且被推翻的家族下场会更加凄惨。
    “太平”公,绝不可行!
    否决了“太平”公的提议,张狂自然只好选择了“赵公”的头衔。
    张狂的这种做法。虽然引起了相当的反对,但所幸没有闹出太大的动静。这是因为他手下的太平道道众为数不少,不过身居高位的并不算多。
    而且,一直以来,张狂用人的时候,考虑的是“唯才是举”,一般并不看重人才信不信奉太平道。所以,在张狂的治下,太平道的发展虽然没有受到什么阻碍,却也没有太过于明显的优势。
    这种情形,显然让一些太平道的中坚分子不太满意。只可惜张狂身为“天师”,足以死死的压制住太平道内部,任何不协调的声音。道众们提出的“太平公”建议,也是一种对张狂态度的试探。以张狂这些年里在太平道中树立起的威望,既然他果断否决了这个提议,其他人再有意见,也没有办法坚持下去。
    从表面上来看,关于国号之事就此为止了。不过张狂凭借自己修炼的《遁甲天书。人之卷》里的神秘道法,发现一些原本狂热的道众支持者,居然因此变成了心怀不满的异己者?
    对此张狂心中吃惊之余,表面却不动声色,只是吩咐郭嘉派出他部下直辖的暗探,悄悄打听这些太平道狂信者的行动。
    选好了国号,接下来需要在此基础上,架构一个有效的完整统治体系。这时候,一直在国号之争中保持沉默的程昱,终于加入进来。程昱、董昭、郭缊和谢逊四人,被张狂任命为“赵公”公爵府机构的设计者。四人秉承张狂的意思,又结合汉朝的制度,历时近一个月,终于拿出了一份为众人所认可的公爵府机构清单。
    按照统治的需要,张狂直接要求“赵公府”的编制组成,必须具备能够统治全部地盘的政治架构。在这个问题上,他准备借鉴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不过,“三省六部”当中,张狂只记得六部的名称,对于三省就有些模糊了。所以,他最终给出的指导意见,是一个叫做尚书台加六部的制度。
    尚书台是赵公国的最高行政中枢,尚书令的地位,便相当于汉室诸侯国的国相。从汉武帝时期提升起来的尚书台,在张狂手中终于名正言顺的成为了一国治政的中心机构。
    不过,对于这种大权独揽的宰相位置,张狂可不敢太放心。眼下以他的威望地位,当然可以轻松的压制住尚书令。可若是轮到张狂的儿子登基了,情况可就不一定了。
    因此,在尚书台这个构架当中,张狂又学习宋朝和明朝的宰辅制度,不将尚书台的大权完全集中在尚书令一个人手中。为此,张狂给尚书令配备了两个“尚书史”副官。
    尚书史与尚书令职权相同,也由张狂直接任命,并且可以与尚书令轮流执勤和休沐。相比之下,除了身份略高一级,尚书令对上尚书史,也并无多少不同之处。三个人共同负责尚书台的事物,可就比一人独揽大权要安全的多了。
    尚书台之下,在具体中央事物的处理上,张狂又搭建了“六部”,作为尚书台的执行机构。所谓的六部,当然便是后世沿用了千年的吏、户、礼、兵、刑、工各部。六部的首领叫做“尚书郎”,合称“六部尚书”,归属尚书令和尚书史的管辖,但也具备足够的独立性。特别是因为每部各管一块,同样避免了某些大臣可能会出现的权柄过重的现象。
    此外,为了有效的监督朝中大臣,避免某些不法之事存在,张狂设置了不归尚书台管辖的御史台,独和谐立于朝廷行政体系之外,专门负责抓出官吏们的错处。而御史台的首领御史大夫,则是能够在尚书令面前平起平坐的重臣。
    当然,如今正是天下烦乱之时,军队才是最重要的政府机构,文事只是为了配合武事而存在的。因此,赵公国设置的重头戏,还在武将官位方面。
    武官的最高职位,依然保留了汉制,称为“大将军”。但不同于汉制的一点是,赵公国的大将军是纯粹的武官,只负责战事,并无领导尚书台的权柄。
    而且,张狂特地规定,大将军不常设,只有在天下出现大规模动乱的时候,才可以任命。若是国家太平之时,管理军事的最高武职,则是新设的“上将军”。
    在“上将军”之下,分“镇东将军”、“镇西将军”、“镇南将军”、“镇北将军”等四镇将军,分别负责国家四个方向上的军事安全。
    万一某个方面出现了大的乱事,朝廷中央则可以临时任命一名地位低于四镇将军的“四征将军”,也就是“征东、南、西、北将军”之一,领兵出征,用于平定叛乱。
    四镇将军之下,是为“中郎将”系统。
    中郎将为国中具体领兵的武将,分别屯驻在某些重要的战略要地,用于镇守一方。按照职责和驻地,中郎将可以分为羽林中郎将负责镇守都城、河套中郎将负责河套屯田和威慑胡人、乌丸中郎将、鲜卑中郎将等。
    这些中郎将各有直辖部下,通常在国家的命令下直接负责作战,也可以在高一级的将军指挥下作战。如果有多个中郎将的军队被汇集到一起,国中就会派出“四征将军”前来统帅作战。
    中郎将之下,便是校尉。校尉之下,为仟长、佰长、五什长、什长等构架。这套当年起源于天平军的军事体系,历经十余年的修补,依然为张狂所沿用下来。
    这些职位的确立,便是新设“赵公”国的中央官制。



第38节 举士官须考
    至于地方上的官制构成,张狂暂时维持了原有的“州-郡-县-乡-里”制度,只是在地方官的权柄设置上,做出了若干修改,以便于分权,免得地方官手中权力过于膨胀。
    在张狂的设计中,当天下太平下来以后,每个州配备刺史一人,都尉一人。刺史负责监督民政和人事,都尉负责统领一支州中的常备军。而每个郡中,除了太守之外,还要配上中尉一人,以负责郡中的军事。
    这样的话,太守的兵权就被分走了,有利于避免某些不好的事情发生。
    官职架构大致完成以后,张狂又必须面对一个新问题。那就是官职的俸禄和地位。
    说实话,汉朝的那套百石、千石的俸禄地位模式,张狂觉得用起来颇不习惯。哪怕穿越到了汉朝这么多年,张狂依然认为,后世流行的九品官位模式,明显优于汉朝的官位叫法。
    所以,张狂提前历史十多年,搞出了一个“九品官阶制”。由正一品到从九品,这样十八个官阶,可比汉朝含混不清的二千石,比二千石,中二千石什么的要简洁易记多了。而层级分明的官阶,让人们可以轻松的确定哪一级官更大些。
    提出了“九品官阶制”以后,张狂本来想直接将尚书令确定为文官正一品,大将军确定为武官正一品。不过,在程昱、董昭的共同劝说下,正一品到从二品这四个官阶被特地空出来,用于安置一些虚衔高官,比如太傅啊,太师啊,太尉啊什么的。
    那些高品级官位。都是给人退休之后的荣誉头衔,不是管正事的。至于管正事的官位,则被安到正三品开始算起。这样一来,也算是给在职的官吏们一份想念,有了不断向上攀爬的目标。
    而且,出于对臣下揽权的忌惮。又结合所了解的各朝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张狂特地降低了尚书令和尚书史的官阶,定尚书令为正四品,尚书史为从四品。相反的,接受尚书令直接领导的六部尚书郎,却得到了正三品的官位。
    这种“以小驭大”的制度,可是汉室几百年积累下来的政治经验,张狂并不打算就此丢弃。
    御史台的地位虽然被张狂特意提高,但品级倒不好太高。御史大夫也就是从四品。下辖的侍御史们,更是只有正六品到从七品之间。较低的品级,有利于选拔年轻的人才进入御史台。位卑而权重,才方便张狂和他的子孙操纵御史台,以控制朝廷的弹劾大权。
    至于武官行列,大将军被定为正三品,上将军被定为从三品。其余四镇将军为正四品,四征将军从四品。中郎将有正五品和从五品两种,而校尉被定为正六品。虽然品级看似不高。可张狂特别规定,正六品以上的军职,需要赵公亲自过问。这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军队与赵公的统属关系。
    相较之下,地方官的品级还算是不错的。其中,郡守从四品到从五品不等。是官位最高的。都尉为正六品,与校尉同级。县令则有从六品到从七品不等。反而是州刺史,依然被严格的限定为从六品,以较低的官位来压制官位更高的郡守。
    当然,这些制度都是草创阶段。未来必然会随着实际的需要,而不断的发生变化。而且,若是与官员的选拔制度变革来比较的话,“九品官阶制”和“六部”什么的,都只能算是末节。
    被张狂确定的新选拔制度,由三部分组成。一为荫补,二为纳粟,三为科举。
    “荫补”的意思,便是某人在朝中得官,而且地位颇高,或者立下了不好直接升官的功劳,于是被张狂给他的子孙赐下可以直接出仕的资格。
    按照董昭的设计,所有正五品以上的高官,可以让自己的一个儿子,在通过难度不大的基本能力考试之后,得到一个无需进行科举,直接出仕的资格。官位越高,此人荫补的儿子数目便越多。若是儿子没有荫补资格多,甚至还允许将出仕资格扩大到亲族当中。
    当然,这些荫补官进入官场以后,依然需要从底层的从九品做起。不过在有人大力提携的情形下,只要有中人之姿,他们的前途一般都不会太差。
    “纳粟”的本质,其实便是交钱买官。这是张狂当初为了缓解自己与冀州地方豪强的关系,所定下的一个入仕手段。赵公国建立后,考虑到朝廷对钱粮的实际需求,纳粟这种方法依然得以保留。
    按照缴纳的钱财多少,豪强们可以买到从九品到正七品的不同官位。当然,这些官位都是虚职,只是在身份上对买官者有所帮助。真正的出仕为吏资格,需要另外交钱。并且,还有着严格的数量限制,同样也需要经过基本的能力考试。
    纳粟官的出仕起点,与荫补一样为从九品。不过,纳粟得到的官位,由于在官场上缺少臂助,需要极强的能力或者运气,才有可能得到高升,步入高官的行列。因此,对很多豪强来说,也许直接纳一个高品级的官位虚职,会比进入官场打拼要更好些。
    以上两种得官的途径,都属于官场的补充。而最后一种“科举”制度,才是张狂制定的主要官吏来源。
    张狂定下的科举制度,与后世的八股制科举截然不同。
    按照规定,科举考试每两年由赵公国朝廷举办一次,分为三个级别。第一个级别,由每个县中自行组织;第二个级别,由每个州中自行组织;第三个级别,则需要在都城完成。
    为此,张狂不得不在每个州中又添置了一个正六品的学官。至于考试资格的获得,所有年龄在十六到三十岁之间的无罪平民,在获得了一名至少正九品吏员的推举之后,都有资格参加科举的报名。
    第一个级别的考试,称为县试,其目的是进行初选,将那些条件太差的家伙删掉。所以这个级别的考试,其实比较宽松。按照张狂的计划,这个级别的淘汰率,将由参加人数决定。参加考试的人多了,就多淘汰一些;参加的人少了,就少淘汰一些。
    第二个级别的考试,称为郡试,算是比较正式的科举考试了。通过了郡试的考生,便得到了从九品的小吏入仕资格。因此,郡试的难度不会太低,也不会太高。毕竟,这只是为州郡选拔基层吏员。
    至于第三个级别的考试,称为国试,乃是最终极的科举考试了。不过,这次考试并不是直接在未出仕的士人当中进行。想要参加“国试”,须得有实际的基层从政经验。
    按照张狂的规定,在通过了郡试的考生当中,只要担任了三年以上吏员,并获得过一次“中上”的考评结果,便可以获得前往国都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