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巾张狂》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黄巾张狂- 第1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强悍。
    就这样,和连在战与退之间,犹豫了一夜,依然没有做出判断。而在战场上,没有决断,是比决断错误还要更加严重的后果!
    随着汉军一大早出营列阵的行为,和连的烦恼终于消失了。如今,被汉军逼近到五里地距离的鲜卑人,已经没有选择的权利了。
    在这种近距离的位置,鲜卑人若是撤退,必然会遭遇到为数不少的汉军骑兵,毫不犹豫的无情追击。一旦这种事情发生,鲜卑人必然会迎来一场大败!
    ——那就战!
    从小就以聪明著称的和连,停止了无益的思考,开始调动兵马。
    说实话,在太行军逼近之前,和连的兵力调度,可以说是中规中矩,并无什么明显错误。但是,几个接受了命令的老练军帅,却对和连腹诽不已。
    ——这种时候,还打什么打啊!赶紧派出一支骑兵作为后卫,让其他部队快点儿撤退才是正经!
    草原骑兵的优势,从来就不是阵而后战。他们最大的优势,便是可以依靠自己的机动力优势,在己方选定的时间,己方选定的战场,打一场由己方主导的战斗。
    如果己方明显出于不利的位置,对所有草原骑兵来说,最佳的对策,不是战斗,而是撤退。
    在草原部落的牧民心里,临阵脱逃,绝对不是什么大不了的耻辱。最多,以后己方有机会报复回来便是。
    “大王这是汉人的书读多了!”
    接到命令,被和连要求主动出击,从正面迟滞敌人的一名鲜卑小帅,私下里对自己的亲信抱怨着说道。虽然这个命令,并不要求小帅率部与汉军硬拼。然而,对汉军的弩箭极为忌惮的小帅,心里已经做好了损失十分之一兵力的准备。
    由于古代交通信息交流的不便,在凉州地区已经被不少羌人装备上的马镫,在北方的鲜卑部落中,却没有几个人知道。而没有马镫提供的马背稳定性,骑兵的近战肉搏能力,至少要下降五成。
    至于后市被某些“砖家”“叫兽”推崇备至的骑射,其实应当从中间分割开来,描述为“骑”和“射”。无论是骑马,还是射箭,都是鲜卑人极为擅长的。但是,在骑马的时候还能射箭,就不是一般的鲜卑人能够做得到的。
    再说那比骑在马上射箭,还要更加高级得多的奔射,也就是在策马奔跑时进行射箭的技巧,能够做到的草原人,就更加稀少了。即便是在收罗了不少骑射高手的和连手下,也只有不足千人的骑士,具备这项高级技能。
    而且,在奔射的过程中,无论是所射出箭矢的力道,还是准确度,都只能用“糟糕”两个字来形容。自古以来,奔射这种手段在战场上的运用,也基本上局限于小规模的精英斥候追逐战当中,少有运用到正面战场上的。
    在小帅的部下,那些能够做到奔射的鲜卑人,多是军中的精英,大大小小是个头目。深知汉军弓弩强悍的鲜卑小帅,可没有打算将手中这几十号宝贝疙瘩,去与汉军弓弩手交换性命。
    最后,还有一件更加关键的事情,让鲜卑小帅完全没有发动奔射的考虑。那就是:
    战马的状态。



第57节 短弓对强弩
    草原骑手们之所以通常在秋季南下,除了秋季汉人正好收获,有大把的粮草可以掳掠以外,战马的状态也是一个关键所在。
    草原人可不像汉人养马那样,可以喂食大把的豆类和谷物。真要有这些粗粮,人还不够吃的呢。所以,在春夏季节,让马儿好好的吃草养膘,到了秋季,战马才积蓄了足够的体力,可以完成突入汉地,转战千里的艰苦行程。
    可是,鲜卑大王和连这次为了追求进攻的突然性,在战马还没有养出足够的肥膘时,就力排众议发动了长途奔袭。一路上的奔波,鲜卑骑兵固然是一人双骑,轮换骑用。但骑兵们胯下的马儿,也依然掉膘掉得厉害。
    就在前来美稷王庭的路上,因为战马跑不动、跟不上而掉队的鲜卑人,足有上百人之多。勉强跟上来的游牧骑兵,也有很多人的马儿,看起来状态极为虚弱,难以经受激烈的战斗情景。
    鲜卑小帅用自己的经验,推导了一下。如果派出精锐,用奔射去骚扰汉军。先不说汉军可能的反击,单是现有的战马,只怕每次出击,都会跑死跑废几匹。
    这些好马,都是小帅部落里的优质财富。若是累死了,和连大王也不会为此补偿什么。何必为了和连一个人的好处,让自己接受这么大的损失呢?
    鲜卑小帅带着手下的六百名游牧骑兵,来到汉军前方两百步的距离,没有任何企图发动冲阵的打算,反而全军下马,提起体积巨大的步弓,抽出可以射得更远的轻箭,准备用弓矢迟滞汉军。
    写到这里,必定有人会问,这些鲜卑骑兵,干嘛要下马射箭呢?
    问这个问题的童鞋,需要去了解一下,骑兵弓与步兵弓在性能上的明显差异。
    骑在马上射箭,哪怕马儿不动,射出去的箭,无论是力道,还是准确度,都比步射相差明显。要是骑在马上射箭,想要对汉军造成有效杀伤,必须要逼近到五、六十步的距离以内。否则,只怕骑兵射出去的箭,都落不到汉军的阵型里,更别提什么有效的杀伤力了。
    然而,在五、六十步的距离上,汉军的反击弓箭,会让鲜卑骑兵的队伍,遭受到难以忍受的巨大伤亡。反而是隔着七、八十步的距离,与汉军步射,双方的交换比,会比较的好看一些。
    但是,鲜卑小帅的打算,并没有能够实现。
    弓箭迟滞,无效……
    太行军的前锋,是谢逊率领的千人队。此人虽然年纪轻轻,但是家学渊源,兵法出众,特别是对鲜卑人的常用战法,了若指掌。能够在人才辈出的太行军中,力压臧霸、典韦、赵云等人,成为千人队的队长,若没有真材实料,又怎么可能做得到?
    谢逊本部兵马,不过九百人。这些人对上五六百骑兵,单看声势的话,居然还差上一截。可是训练有素的太行军,在前进的时候,依然不紧不慢。
    对前方那些试图用弓矢狙击己方的鲜卑人,端坐在马上,居中指挥的谢逊,只是派出了一队五十人的弓弩手前去迎战。
    两军交战,首重弓弩。对于这个道理,太行军自然极为重视。
    在太行山里窝着的几年,张狂已经成功的建立了一个中型弩弓作坊,每年可以生产强弓六百具,硬弩八百具,将将满足了太行军的作战需求。如果单以数量来算,太行军的人均弓弩装备量,已经超过了大汉北军。
    当然,在这些弓弩的质量上嘛,那就不能讲究太多了。不过,与制作工艺更加简陋的鲜卑人相比较,太行军的弓弩,还是有着明显优势的。
    谢逊的主力,前进速度基本不变。只有被派出去的弓弩手,以小跑前进的方式,逼近到距离鲜卑人百步的距离。
    ——区区五十人,就想压制我五百张弓吗?汉子们,你们也太狂妄了!
    鲜卑小帅的心里,愤愤的想着。只要汉军再前进一点儿,他就要让如同暴雨般的箭矢,将这些大胆的汉军给浇透!
    可是,汉军偏偏就在这个距离停下了。
    在这个距离上,即使用的是射程较远的轻箭,鲜卑人的弓箭,依然基本上射不到。即使少数射程达到的,也不具备什么杀伤力。眼看对面的汉军,举起弩机,整齐的放出一排飞矢,鲜卑人的阵型,立刻就骚动起来。
    “噗嗤”、“噗嗤”……
    几声箭头咬肉的声音,伴随着鲜卑人的惨叫声响起。这一阵射击,得益于鲜卑人疏散而宽大的阵型,汉军强弩的命中率并不高。五十支劲箭,只有四、五支命中了目标。
    但是,普遍缺少铠甲,只是以鞣制过的皮衣护体的鲜卑人,在这些力道至少达到五石的强弩面前,显得是那样的脆弱。中箭的四人中,除了一个入肉不深,还可以继续战斗之外,其他三人,都变成了无法战斗的伤员。
    被汉军这么当头一射,不少沉不住气的鲜卑人,也急吼吼的将手中的长箭射了出去。虽然鲜卑人使用的是射程较远的轻箭,可是隔着一百步的距离,不用说,自然无法对汉军造成什么有效伤害。
    两三百支长箭,纷纷扬扬的落在从六十步到九十步的距离上,仿佛地上突然长出一小片芦苇来似的。
    当然,鲜卑人也并非全然无功而返。一名平素就颇有名望的“射雕手”,一箭正中一名汉军的胸口,将那名汉军士卒吓了一大跳。
    所谓的“射雕手”,原本是指匈奴人中,射箭最好的大力士。后来,随着匈奴人对草原的长期统治,其他草原民族,慢慢也借鉴了这种说法。
    空中飞鸟,惟雕难射。射雕不仅要准,还要能拉得动强弓。
    因为草原上的雕,羽毛为了减少滑翔时的空气阻力,在千万年来的进化中,变得油亮光滑。如果弓箭不是垂直入射雕的身体,就马上会在它的羽毛上打滑,很难刺伤或杀死它。
    想要射中飞行极快的草原雕,对射手的要求极高。即使是以骑射著称的草原民族,这样的高手,也是万里挑一的。
    不过,那名汉军士卒,明显没有受到什么大的伤害。他回过神来,随手将长箭从皮甲上拔下,丢在地上。除了皮甲上留下的那个小洞,一点儿也看不出这名汉军士卒曾经中箭的迹象。
    射完一箭的汉军弩手,开始就地装填弩箭。若是在平时,这些弩手装填的间隙,就是鲜卑骑手冲锋的机会。可是,看着前方稳定前进的大队汉军,依然留在马上的几十名鲜卑精锐骑士,完全没有冲锋的想法。
    上完弦的弓弩手们,在大队人马跟上来的时候,再次主动的向前推进了二十步。可别小看了这二十步的距离。当双方的距离拉近到八十步的时候,鲜卑人的弓箭,终于有了一定的用武之地。
    鲜卑小帅一声令下,除去一百多名负责牵住战马,不让战马四散的“马桩子”,和数十名随时预备发动骑兵突击的精锐骑士,近五百张弓,“呼啦啦”的发出好一阵响声。
    这一波的箭雨,声势远远超过了上一波。其中,射程足够远的那一批箭支,纷纷扬扬的落在汉军弩兵的阵地中,总算是给汉军带来了一些伤害。
    六名汉军弓弩手,被十四支长箭命中。其中穿透了铠甲,造成伤害的有四箭。不过,汉军优秀的甲胄,有效的保护了弩手的安全。除了两名弩手轻伤以外,汉军没有任何其他损失。
    但是,缩短的二十步,又何尝不是鲜卑人的灾难?
    就在鲜卑人射箭的同时,五十支强劲的弩箭,也在这一刻射出。固然,比起人多势众的鲜卑射手,汉军的箭阵有些微不足道。但是,若是计算起鲜卑人的伤亡来,鲜卑人明显吃了一个大亏。
    五十支弩箭,有二十九箭命中,杀伤了十七名鲜卑人,更有两人被当场射死。
    唯一值得鲜卑小帅庆幸的是:射箭的速度,无疑比强弩装填的速度快上许多。所以,在汉军弓弩手发射出第二轮弩箭之前,鲜卑人可以抢先多射出几轮箭雨!
    “射!快射!不许停下!”
    鲜卑小帅大声的嚎叫着,督促部下进行攻击。他没有打算与汉军白刃交战,这一刻自然也不用顾惜手下的体力。一连射出了三轮箭雨,鲜卑小帅才叫嚷着下令,让部下停止射箭。
    小帅不得不停下攻击。因为,鲜卑人刚才的猛烈攻击,基本没有发挥作用。
    射出一箭的汉军弓弩手,并没有如同鲜卑人预计的那样,冒着箭雨进行装填。恰恰相反,这些弓弩手,居然每人从身后摘下一面轻薄的皮盾,然后就地一蹲,一声不吭的躲避起敌方的弓箭来!



第58节 轻骑刺心腹
    鲜卑小帅呆了一呆。
    弓弩手,有随身带着盾牌的吗?
    但是,不管怎么说,有一面盾牌的保护,鲜卑人射出的那些轻飘飘的箭矢,基本上就完全没有作用。想要将汉军士卒手中那面薄薄的皮盾射穿,即使是箭术高明的“射雕手”,也必须逼近到三十步以内,使用杀伤较强的重箭,才有把握做到。
    就在鲜卑小帅发愣的时候,大队的太行军步卒,已经不紧不慢的进入到距离鲜卑人一百步之内了。
    谢逊威风凛凛的骑在马上,对身边的旗手下了一个命令。接着,伴随着军中小鼓的一阵擂动,一杆旗帜连挥数下,向前一倾。排在最外围的一支五十人队,随着本队的五十人长大叫一声“突击!”忽然之间,由稳步前进,变成狂飙突进,飞奔鲜卑人而去!
    鲜卑人大惊!
    鲜卑人这次南下,是来乘火打劫的,不是来拼命的。缺少战斗**的鲜卑人,不等小帅发话,立刻一窝蜂的向后撤退,返回自己战马停放的地方。
    不过,表面上的混乱,并没有瞒过一些老兵的眼睛。这些鲜卑人在撤退之时,基本上没有发生什么相撞,拥挤之类的事件。也就是几次呼吸的功夫,那队步兵只冲过了五十步,绝大部分的鲜卑人,便已经从留守的“马桩子”手中接过缰绳,骑到了马背上。
    从这里,就能够看出,这些鲜卑人,绝非是一般的乌合之众,而是有着相当的战斗经验和训练的正式军队!
    能够将这些平日里相互之间都难得见上几次面的草原牧民,训练到这种程度,鲜卑人的组织力,明显的高出匈奴人一筹。
    但是,成功的在汉军步卒冲上来之前,就拨转马头,退出两百步之外的鲜卑人,很快又停了下来。因为,汉军刚才的冲锋,居然只是个假动作!
    出击的五十名汉军,仅仅冲出了六十余步。在受惊吓的鲜卑人拨马狂奔时,已经停下脚步,原地休整了。
    当鲜卑小帅整理好己方的骑兵,重新掌控了部队的指挥权以后,回头一看,那两支刚才冲出来驱赶他们的汉军小队伍,此刻已经重新融入到汉军大部队的阵型当中,没了踪迹!
    “长生天在上!这些汉子,是大汉的北军吗?”
    鲜卑小帅倒吸了一口凉气。在崇尚英雄,拥有自由散漫风俗的草原上,何曾见识过训练如此有素的军队?
    张狂若是能够听到这个小帅的心声,当大笑三声,以示开怀。他窝在鸟不拉屎的太行山里,不惜消耗钱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