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恐怖行动写真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反恐怖行动写真录- 第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地区成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殖民者除了掠夺财产外,还对中东各国进行文化入侵,
用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取代原先的伊斯兰文化。宗教界人士感到一种前所未
有的危机。后来,中东出现了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运动,各国先后推翻了帝国主义
的殖民统治,建立了民族主义政权。在民族革命的大潮中,伊斯兰教同样遭到压制。
由于各个国家经济建设方面出现的种种失误,打破殖民枷锁的中东各国,并没有摆
脱贫穷落后的面貌。一些伊斯兰国家人民生活艰辛,贫富差距不断扩大,阶级矛盾
突出,而统治阶级在政治上大搞专制,生活上腐败不堪。下层穆斯林对此颇感失望。
在人口众多、文盲大量存在的伊斯兰世界,人们只得从《古兰经》中求得解脱,期
待真主重现人间,来解脱他们的苦难。人们认为,造成苦难的根源在于统治者偏离
了《古兰经》的教诲,为维护人类的纯洁,必须回到伊斯兰教刚创立时的局面,即
由伊斯兰教统治一切,国家、社会实行伊斯兰化,建立神权高于一切的政教合一体
制。一切有悖于《古兰经》原则的制度和政权都是对真主的亵渎,必须予以推翻,
所有虔诚的穆斯林都可向异教徒发动圣战,直到夺取国家政权。
    当代原教旨主义运动的源头在伊朗。1979  年,伊朗的穆斯林在霍梅尼的领导
下,推翻了巴列维王朝,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神权体制。伊朗革命的成功为广大原教
旨主义者带来了希望,也为建立原教旨主义政权提供了一个现成的模式。在伊朗革
命成功的影响下,中东各国的原教旨主义分子也蠢蠢欲动。
    伊朗政府又推波助澜,称伊朗的伊斯兰革命是一个世界性的革命,目的是解放
一切被压迫的穆斯林,因此,伊斯兰革命迅速在中东各国蔓延开来。这就是所谓伊
斯兰复兴运动,也称原教旨主义运动。
    伊朗革命的矛头首先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伊朗在革命前,曾是美国在中
东最坚定的盟友,伊朗革命成功后,两国反目成仇,激进的伊朗学生占领了美国大
使馆,扣留了美国人质。卡特政府曾派中央情报局进行营救,但遭到了失败。可以
说,伊斯兰革命一开始,便带有鲜明的恐怖主义色彩。
    革命后建立的伊朗政权十分奇特。宗教领袖霍梅尼是最高领袖,但是他在国家
政治生活中没有任何职务。新宪法规定,伊朗是一个共和国,并且模仿西方的三权
分立,分设政府、议会、法院;但是,在新体制下,伊朗总统并不是伊朗国家事务
的最后决策人。不仅如此,他自己的去留既不是由他决定,也不是由选民决定,而
是由霍梅尼决定。霍梅尼是“高贵的救助者、革命领袖大阿亚图拉伊玛目”。此外,
霍梅尼有权任命最高法院院长,有权统帅全国武装力量,有权任命三军指挥官,有
权决定宣战、停战、缔约等事宜,国家大事必须向他汇报,他的批示必须得到执行。
新体制下,霍梅尼的权力是无限的。此外,1979  年3 月根据霍梅尼的圣谕建立起
来的伊斯兰共和党几乎控制了伊朗政府,而其成员实际上全部是宗教界人士。这就
不可能不引起社会冲突。
    巴尼萨德尔是在1980  年的大选中当选为伊朗总统的。他出身于一个宗教世家,
也是一个虔诚的宗教信徒,曾是霍梅尼的高级智囊。但是,巴尼萨德尔在西方留过
学,受过西方教育,因此,他的思想中不可避免地带有西方资产阶级的色彩,在知
识分子和中产阶级中影响较大。在反对国王的斗争中,他与霍梅尼走在一起,但在
建立宗教政权后伊朗该向何处去,巴尼萨德尔却与霍梅尼的思想截然不同。
    在内政方面,巴尼萨德尔主张建立一个“有权威的”、“稳定的”、“代表各
种倾向政治力量的”联合政府。他反对一个集团大权独揽,更反对一人专权。他认
为伊朗军队是共和国的坚强柱石,而革命后由神职人员组成的革命卫队只是辅助力
量,反对神职人员控制军队,这与霍梅尼的思想又发生冲突。霍梅尼认为,国王留
下的军队是不可信的,应该着重发展革命卫队。在经济建设方面,巴尼萨德尔主张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让人民丰衣足食。而神职人员则鼓吹,“我们起来革命不是
为了填饱肚子,而是为了伊斯兰”,并称“经济不是伊斯兰社会的支柱”。在对外
政策方面,巴尼萨德尔主张搞务实外交,主张维护民族独立,执行不结盟的中立政
策,注意与欧洲国家搞好关系,也不希望与美国搞得过僵,对扣留美国人质,他持
反对态度。而神职人员则认为,美国是伊朗的头号敌人,扣留美国人质是第二次革
命,伊朗要向世界输出伊斯兰革命,等等。这一系列的冲突到1981  年6 月终于发
展到顶峰。6 月7 日,巴尼萨德尔主办的几家报纸被查封,8 日,霍梅尼不指明地
攻击巴尼萨德尔,要他改弦更张,否则将面临前国王的下场。10  日,霍梅尼解除
巴尼萨德尔的武装部队最高总司令职务。12  日晚,伊斯兰革命卫队包围了总统府。
巴尼萨德尔向人民呼吁,要人民起来捍卫革命,奋起抵抗暴政。
    19  日,霍梅尼对巴尼萨德尔进行了空前严厉的谴责,等于判处了总统的死刑。
随后,巴尼萨德尔的支持者与革命卫队发生冲突,德黑兰出现大规模的示威游行,
霍梅尼下令开枪镇压,结果造成数十人死亡,巴尼萨德尔最终被赶下了台,宗教力
量独掌政权,他们开始对持不同政见者进行大规模的清洗,凡是支持巴尼萨德尔的
人都是逮捕和处决的对象,德黑兰几乎每天都有大量的“恐怖分子”被处死,从而
出现了所谓“绿色恐怖”(绿色是伊斯兰的象征)。
    伊朗神权政治的主要敌人是1965  年建立的人民圣战者组织,这个组织曾与霍
梅尼一直反对巴列维王朝的统治,但革命胜利后,霍梅尼大权独揽,人民圣战者组
织被排斥在政治舞台外面。不仅如此,宗教极端势力还不断挑起事端,袭击人民圣
战者组织。在这次巴尼萨德尔与霍梅尼的较量中,人民圣战者组织站在巴尼萨德尔
一边,失败后又进行地下活动。人民圣战者组织本来就崇尚暴力,主张在城市开展
游击战和暗杀活动。革命胜利后它再次成为被镇压的对象,因此它只好拿起弱者的
武器,发动恐怖主义战争。伊朗革命后发生的几起恐怖事件,都与人民圣战者组织
有关。
    1981  年6 月23  日,霍梅尼和巴尼萨德尔的斗争已经结束,全国各地爆发的
抗议活动已经被镇压下去,因此,执政的伊斯兰共和党得以坐下来研究全国日益严
重的通货膨胀问题。这天晚上,总共有90  名党的重要成员出席会议。由于伊斯兰
共和党已经掌握政权,这些党魁实际上都是政府各部门的重要负责人。
    会议进行到半途,党的领袖们并没有就通货膨胀问题拿出什么好的办法。这些
神职人员本来就崇尚精神食粮,对于这些世俗的问题他们还真没有多少经验,因此,
也想不出什么高招。就在这时,一枚定时炸弹在会议室所在大楼旁边的车库爆炸了。
在巨大的爆炸气浪冲击下,大楼严重受损。正在发言的伊斯兰共和党总书记、最高
法院院长、总统三人委员会成员阿亚图拉·穆罕默德·侯赛因·贝赫什提当场毙命,
与他一起遇难的还有73  人,其中10  人是政府部级官员,另有议员40  人。议长
拉夫桑贾尼和总理拉贾伊在爆炸发生前几分钟提前离去,幸免于难。
    遇难的贝赫什提在伊朗是一个仅次于霍梅尼的人物,他一身三任,实际上是一
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角色。在政府中,他是取代巴尼萨德尔的总统三人委
员会成员之一,又是执政的伊斯兰共和党的总书记,伊朗的武装力量、公安部队、
检察机构、司法机构全由他控制,政府总理由他提名,政府各部部长由他选定。最
重要的是,他本身也是神职人员,深得霍梅尼的信任。他死后,霍梅尼曾给予高度
评价。他说:“贝赫什提是最具牺牲精神的人,是伊斯兰教最伟大的烈士之一。”
他的死对于霍梅尼的神权统治无疑是一大打击。7 月8 日,伊朗革命卫队宣布,伊
斯兰共和党总部爆炸事件是共和党党员穆罕默德·礼萨·库拉希干的,他深受人民
圣战者组织的影响,因此在总部大楼安置了两枚炸弹。事发后,库拉希逃亡在外,
不知下落。革命卫队号召人民,如发现库拉希的行踪,就立即报告当局。
    贝赫什提遇难后,霍梅尼为稳定政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7 月24  日,在6 
月28  日大爆炸中幸免于难的总理拉贾伊当选为伊朗总统,接任贝赫什提总书记职
务的巴霍纳尔被任命力总理,接替拉贾伊。8 月17  日,新政府得到批准。
    8 月30  日下午3 时,拉贾伊、巴霍纳尔相国防部长纳姆朱、警察司令等10  
人在总理府一楼会议室召开特别会议,研究国内的治安问题。会议进行到半途,6 
月28  日的悲剧再次上演,总理府发生大爆炸。不过,上次爆炸发生在总部大楼附
近的车库,这次却发生在会议室。大爆炸激起冲天的烟尘,凶猛的火舌从门窗挤出,
谁也不知道里面的人怎么样了。几名军官从浓烟中钻了出来,身上满是鲜血。
    消防队赶到。由于爆炸发生在总理府,这次德黑兰警方还出动了两架直升机。
经过三个小时的苦战,大火终于扑灭,会议室成了一片废墟,几具尸体从废墟中抢
出,但已经面目全非。人们发现,总统拉贾伊、总理巴霍纳尔都没有逃出来,心里
不禁一沉。如何分清尸体是一大难题,最后验尸官总算想到拿出牙科病历,这才勉
强把各具尸体分辨清楚。
    总理府发生大爆炸!总统、总理一齐遇难!消息传出,举国震惊。由议长拉夫
桑贾尼和最高法院院长阿达比利组成的临时总统委员会发表声明,宣布从8 月31  
日至9 月4 日为公共哀悼日。声明说,尽管伊朗发生了不愉快的事件,但是伊斯兰
革命的进程必将继续下去。8 月31  日,伊朗为前总统和总理举行国葬。霍梅尼对
前来送葬的人讲:“伊斯兰的哲学是‘他们从真主那里来,又要回到真主那里去’,
我知道拉贾伊和巴霍纳尔是进了天国。”不过,天晓得这两人进了天国没有,唯一
比较可信的是,他们和贝赫什提都成了伊朗国内矛盾的牺牲品,而造成这种局面的
正是他们自己,这正是可悲之处。爆炸总理府的仍然是人民圣战者组织的成员,名
叫马苏德·凯什米里。
    他一年前打入总理府,主管安全事务。伊朗政府用子弹对付国内的持不同政见
者,而作为弱者的人民圣战者组织则用炸弹还以颜色。这样,就有了1981年接连两
次大爆炸,德黑兰为它的宗教革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人质:黎巴嫩的风景线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在伊斯兰国家本来就有深厚的土壤,因此伊朗的伊斯兰革命
一兴起,原教旨主义运动很快就蔓延到整个伊斯兰世界。从美国到菲律宾,从伊朗
到巴基斯坦,从苏丹到阿富汗,处处可以看到原教旨主义运动的影子。但是,原教
旨主义运动最富生命力的地方,当数中东地区。这个地区伊斯兰教影响深远,宗教
势力强大,矛盾错综复杂,因此,是原教旨主义势力活动的最佳舞台。它与中东错
综复杂的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特有的画面。
    黎巴嫩面积仅1 万平方公里,人口也仅300 万,完全是一个袖珍小国。
    但是,这个国家却一直处于混乱状态。黎巴嫩国内政治力量十分复杂,300 万
人口出现了260 个政党、几百支武装力量。各派政治力量为了争权夺利,不断展开
混战。仿佛还嫌黎巴嫩乱得不够厉害似的,黎巴嫩的各个邻居,不管它是强是弱,
见黎巴嫩如此混乱,纷纷前去插足。以色列在黎巴嫩南部扶植长枪党武装,建立了
一个“安全区”。叙利亚更是将黎巴嫩当作它传统的势力范围。走投无路的巴勒斯
坦解放组织也在黎巴嫩圈了一块地,当作自己反对以色列的基地。黎巴嫩成了中东
各派政治力量大显身手的场所。
    在黎巴嫩的各派政治力量中,由伊朗支持的真主党是影响很大的一支力量。真
主党成立于1982  年,在黎巴嫩众多的政治力量中只能算是一个晚辈,但它是一个
后起之秀,短短几年工夫,真主党在黎巴嫩穆斯林中的影响已经超过了老牌的阿迈
勒运动,为了争夺对黎巴嫩穆斯林的控制权,真主党和阿迈勒运动不惜大动干戈。
它的最高目标是消除黎巴嫩以前各种统治政体的痕迹,建立伊朗式的伊斯兰共和国,
甚至希望与伊朗合并,因此,它得到了伊朗政府的支持。真主党的拿手好戏就是扣
押人质,其中主要是美国、英国和法国的人质。他们把这些人质抓在手里,藉此向
西方国家施加压力。最多的时候,关押在黎巴嫩什叶派武装者手中的人质达几百人,
关押时间最长的达三年之久。这种劫持人质的举动虽然遭到世界各国的反对,但真
主党几乎是一劫一个准,西方国家也无可奈何。为了解救人质,西方国家用尽了各
种方法。
    1989  年7 月28  日深夜,一架没有航标灯的以色列直升机在一架以色列喷气
式客机的掩护下,飞行在茫茫的地中海上空。喷气式客机发出的巨大轰鸣声掩盖了
直升机发出的声音,而客机发出的电磁波又成功地掩盖了直升机发射出来的电磁波,
因此,从雷达上,你只能看到一架大型客机的回波,绝对不会发现在它机翼下方飞
行的直升飞机。这种把戏以色列已经玩过多次了。1976  年,以色列特种作战部队
长途奔袭乌干达的恩培德机场,用的就是这种手法。今天,以色列又想干什么呢?
    飞机沿着地中海海岸飞行没多久,直升机突然一个急转弯,拐向黎巴嫩海岸,
然后降落在以色列北部国境线16  公里处的黎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