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中国通史第九卷-中古时代-明时期(下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6中国通史第九卷-中古时代-明时期(下册)- 第8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明洪武初年,天下鼎定伊始,人才奇缺。这时任翊运守正文臣的诚意伯刘基,受朱元璋之命,网罗四方才士,以匡助明室。他钦慕施耐庵的才识,乃亲赴白驹镇,欲罗致施耐庵入朝为官。
  然而年逾七十的施耐庵却无意轩冕,他喜欢在林泉之间过着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因以年迈谢却了好友的荐举,并把刚完稿的《水浒传》拿给刘基看。刘基阅读了《水浒传》后,也就不再勉强施耐庵出仕了,他回去禀报朱元璋道:“此人心思才力已耗尽于一部小说矣,用之何益!”①不久,施耐庵染病而悄然逝去,享年约七十五岁,葬于家乡施家桥畔。
  施耐庵的《水浒传》成书后并没有立即刊行,直到正德、嘉靖年间才得以付梓,以后又经李贽、金圣叹等人的修改,由最初的一百回本而形成通行的七十回本。全书环环相扣,波澜起伏,情节生动,紧张曲折,如武松打虎、林冲夜奔、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三打祝家庄等,精彩动人,出人意表,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书中语言洗炼明快,酣畅活泼,通俗而富有表现力。施耐庵凭着他对水乡生活的丰富感受,向读者展现了“纵横河港一千条,四方周围八百里”的梁山自然风貌,描绘了梁山水泊英雄们活跃于河湖港汊的侠义生活。他对人物的刻画,无论外形或内心,皆十分成功。施耐庵或以浓墨重彩,精心细描;或烘云托月,借客喧主,使之个性鲜明、呼之欲出。如李逵的忠诚不二、鲁智深的见义勇为、武松的正直英勇、林冲的不甘屈辱、杨志的刚烈、阮小二的机敏、花荣的骁勇、石秀的忠义,皆栩栩如生,脍炙人口。即使一些反面人物,如高俅的奸险、高衙内的荒淫,亦刻划得入木三分,令人读后留下一连串可憎的回忆。
  虽然后来不少统治者因《水浒传》的民主性而感到惶恐不安,明令禁毁,但这部思想性与艺术性极佳的小说却禁而不止,在民间不胫而走,以致家喻户晓,与《三国志通俗演义》、《西游记》同被誉为明代文学的奇葩。近代以来,《水浒传》还被译成多种外文,而走向世界,成为世界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被称作“农民革命运动教科书”。①除《水浒传》外,施耐庵尚著有遗曲《秋江送别》②,另有《志余》等,惜佚。
  ① 顾公燮:《丹午笔记》五一《施耐庵》,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 年版,第68 页。① 刘冬:《施耐庵》,见《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卷四,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年版,第112 页。② 刘冬:《施耐庵遗曲三读》,见《江海学刊》1983 年第2 期。
  第三节吴承恩和《西游记》吴承恩(约1504—约1582)③,字汝忠,号射阳居士、射阳山人。祖籍涟水(今属江苏),后迁淮安山阳(今淮安)。出生于破落的小商贩家庭。父亲吴锐,原为儒生,喜好读书,凡经史百家,莫不浏览;又好谈史谈政,但迫于生计,弃文从商,却不善经营,朴实木讷,以致家境清寒,被人视为迂阔的“痴人”。在父亲的影响下,吴承恩少年时就爱读稗史小说,喜听奇闻怪事,养成爱好文学的习惯;另方面亦饱受势利之徒的侮辱,被称作“痴人家儿”①。受此刺激,他发愤苦学,决心走科举入仕之路,以雪屈辱。吴承恩十多岁时以文名而闻于淮上。②嘉靖八年(1529),就读于淮安知府葛木所创办的龙溪书院,受到葛木的赏识,成为书院里的“法筵人”③。然而他虽有下笔立就之才,却迂疏漫浪,屡试不中。他时时与友人朱曰藩把臂入酒垆,跅弛自放,诗酒寄趣,以宣泄怀才不遇的牢骚,将自己譬喻成不合时宜的山公。尤其是在父亲和恩师葛木相继去世之后,他更有寂寥之感,觉得“岁华推移如弈棋,今我不乐将何为”④,厌倦孜孜经营的举子之业,疏放不羁。虽然每逢应举之年他都要怀着虔诚与鄙夷的矛盾心情去南京应试,但每次都是垂翅而归。
  科场的失意,使“泥涂困穷”的吴承恩转而回复到自己所嗜好的小说上来⑤;善诙谐戏谑的气质,又使他对宋元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猴行者、元杂剧《西游记》中猪八戒等形象发生浓烈的兴趣。于是他悉心搜采有关唐太宗时,僧人玄奘西行取经,历尽千辛万苦,耗时十七年,终于从天竺(今印度)取回佛经的有关民间传说、话本、杂剧等,汲取佛教故事、道教传说,约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前后撰成小说的初稿。
  这部融神话、传奇、志怪、演义、童话、谐■于一炉的长篇小说,以奇突铺张、神奇变幻的描写,浪漫多姿的色彩,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和尚、牛魔王等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歌颂了孙悟空的机智、勇敢、乐观、幽默和野性不驯、蔑视困难,借神怪英雄的斩妖伏魔,以表达作者的爱憎,和对理想与自由的追求,寄寓了挣扎在功名线上的吴承恩的玩世不恭之意。
  为了使小说的创作更为完美,吴承恩还游览了云台山(今属连云港市)
  等名胜,从大自然奇美无比的景色中获取写作的素材,并且向友人李春芳讨教有关道教故事,以使生花妙笔愈呈异彩。
  《西游记》初稿完成后,吴承恩暂时收起了自己的笔墨游戏,继续练习八股文,不得不走科考之路。然而他依旧蹭蹬功名,直到嘉靖二十九年(1550),才补为岁贡生。此时吴承恩已过不惑之年,犹抱着一线希望赴京③ 据苏兴:《吴承恩年谱》,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年版。
  ① 吴承恩:《先府宾墓志铭》,见李征等:《吴承恩撰书的<先府宾墓志铭>在淮安出土》,据《文物》1975 年第10 期。
  ② 吴国荣:《射阳先生存稿跋》,见吴承恩:《吴承恩诗文集》,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 年版。③ 吴承恩:《忆昔行赠汪云岚分教巴陵》,见《吴承恩诗文集》。
  ④ 吴承恩:《赠友人》,见《吴承恩诗文集》。
  ⑤ 吴承恩:《祭卮山先生文》,见《吴承恩诗文集》。
  应试,迢迢千里,乘兴而去,却失意而归。而这时他的友人朱曰藩、李春芳皆先后中举,金榜题名,李春芳后来还当上了青词宰相,成为皇帝的宠臣。“世味由来已备尝,鸥心宁复到鹓行。纵令索米容方朔,未必含毫象子长。”①他感叹自己的不遇,又不甘放弃入仕的奋斗,于是只好到那六代繁华的南京,就读于国子监。
  吴承恩在南京国子监度过了十余个春秋,与旧友朱曰藩以及秦淮河畔的四方文士何良俊、文嘉、黄姬水等相往还,征逐诗酒,砥砺文辞,风流不羁,乐观慷慨。当倭寇侵入江淮时,吴承恩怀着强烈的报国之情,一度返回淮安家乡,协助反倭武装抗击强敌,获得了胜利。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逾六十的吴承恩终于以贡生的资格谋得了长兴县丞之职,步入盼望已久的官场。然而等待他的职务却是负责管理马政、粮政诸事,位卑职微,使他十分扫兴。但值得庆幸的是,在长兴任上,吴承恩与知县归有光甚为相得。归有光是著名的文学家,他们两人常常诗酒倡和,谈文说史,兴味盎然。
  可是好景不长,官场就是口舌场,宦海犹如是非海,吴承恩被人诬为贪污,在任仅两年就被投入监狱,后释放罢官而去①。隆庆二年(1568),案情弄清后,吴承恩又应召赴湖北,任荆王朱翊矩府第纪善。
  隆庆四年(1570),吴承恩年事已高,官场亦让他绝望,于是他申请退职,回到了家乡。“性定果然知浪静,身安自是觉风微。”②吴承恩归田后,回首自己数十年谋取功名,却未能登进士之榜,仅落得个与人养马管粮的末流小官,又要受上司的诬陷;而今却一叶扁舟,无挂碍,无利害,悠游家乡,荣辱皆忘,不禁百感交集。他似乎悟出了人生的哲理,看破了社会的黑暗,觉得那争名的,因名丧体;夺利的,为利忘身;受爵的,如抱虎而眠;承恩的,若袖蛇而走;算起来奔波大半生,还不如现在,甘于淡泊,随缘而过;山青水秀,逍遥自在。
  饱历沧桑、深谙世态的吴承恩,决心以自己对生活的丰富而复杂的感受,修改充实《西游记》,为后人留下一份不朽的文学遗产。
  《西游记》的定本为一百回,约八十万字。前七回叙述孙悟空出世,展现了他在大闹龙宫、地府、天宫中的叛逆性格;此后叙述唐僧师徒西行取经,着重描写孙悟空一路上不畏强暴、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全书情节波澜起伏,紧张而富有节奏;出神入化,而极尽奇恣;语言简练风趣,流畅通俗。尤其是书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涵括了许多人生道路上可能经历的艰难困苦,颂扬真善美,启迪人们的智慧与想象力,寓庄于谐,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达到很高的成就。
  吴承恩晚年益以诗文自娱,还编订《花草新编》等。约于万历十年(1582)去世,身后“家无炊火”①。但他的《西游记》却得到刊刻流行,妇孺皆知,盛行不衰,成为我国浪漫主义古典文学名著,后来还被译为英、俄、日、法、德、意等十几种文字,流播世界。
  ① 吴承恩:《庚戌寓京师迫于归志呈一二知己》,见《吴承恩诗文集》。① 据归有光:《震川先生别集》卷九《长兴县编审告示》、《乞休申文》、《又乞休文》;卷八《与周淀山》;天启《淮安府志》卷十六《吴承恩传》。
  ② 吴承恩:《西游记》第九回《袁世诚妙算无私曲老龙王拙计犯天条》。① 陈文烛:《二酉园续集》卷一《花草新编序》。
  吴承恩尚著有志怪小说《禹鼎记》,惜佚。他的诗文后人辑成《射阳先生存稿》四卷,《续稿》一卷。
  第三十九章佚名冯梦龙第一节佚名佚名,是指《金瓶梅》的作者而言。
  《金瓶梅》是一部长篇小说,一百回。约在明神宗时问世。作者自署兰陵笑笑生。兰陵为山东峄县旧称,今属枣庄市境内,作者很可能是这一带地方的人。真实姓名已无法确考。这书不同于《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大量取材史书,也不同于《水浒传》、《西游记》有长期民间流传的故事作素材,而是博采世情的个人独创。以《水浒传》中西门庆为主角,描写其与潘金莲、李瓶儿、春梅等的故事,反映了豪绅西门庆一家由发迹到败亡的盛衰过程,写出当时的权贵、官府、劣绅、地痞、奸商互相勾结,谋财害命,霸占别人妻女,包揽各种诉讼的恶劣行径。他们抛弃了虚伪的理学,撕破了封建礼教的面纱,赤裸裸地过着糜烂的生活,干着狠毒的罪恶勾当。在对当时腐朽得发霉的地主阶级进行尽情的揭露上,这部小说是很成功的。其中主要人物西门庆、潘金莲、李瓶儿、春梅等,都是塑造出来的典型形象。但是,作者对于他所揭露的丑恶并没有明确的批判,并且大量地写入了女尼的宣讲、娼妓的唱词和色情的细节,这大大损害了小说的艺术成就。①《金瓶梅》对后来小说创作的影响是很深的。如《红楼梦》,在题材和细节等描写方面就明显地受到了影响。②①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第329 页。
  ② 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册,第113 页。
  第二节冯梦龙冯梦龙(1574—约1646),字犹龙、子犹、公鱼,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词奴、前周柱史,又化名顾曲散人、香月居主人、詹詹外史、茂苑野史、绿天馆主人、无碍居士、可一居士等③。长洲(今吴县)人④,寄籍吴县。出身书香门第。他从小好学,博览群书,富有才情,与兄梦桂、弟梦熊有“吴下三冯”之称⑤。
  与当时的许多读书人一样,冯梦龙年轻时也准备走科举入仕之途。但他为学不拘,思想活跃,因而难入八股制义的堂奥,仅为诸生而已。然而科场的失意,岁月的蹉跎,反使他推崇李贽的离经叛道与疏狂放荡,幡然从学究式的死胡同中转而走向社会。
  冯梦龙学魏晋士人之风度,骀荡不检,逍遥于艳冶场,游戏于烟花巷。
  他与青楼名妓侯慧卿热恋,两人情浓意切,相约白首偕老,恩爱终生。后来侯慧卿背约,嫁与他人;冯梦龙情场失意,十分沮丧。但是混迹秦楼楚馆与茶楼酒肆的生活,使冯梦龙领略到与儒家书斋生活迥然异趣的世情,民间通俗文化的清新空气,冲淡了他脑海中的八股章句之学。闾巷民间艺人中流传的那些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歌曲小调、故事传说,幽默而活泼,新鲜而现实,启迪着冯梦龙的勃发才情,使他不由得把注意力转向受民间欢迎的白话小说与通俗文学的创作。
  从三十多岁起,冯梦龙在继续从事科试的同时,用大部分精力搜集民间文学作品,编辑、整理和改写、创作受社会欢迎的通俗文学故事、民歌、剧本等,陆续编有《挂枝儿》、《山歌》、《情史》、《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其中在天启年间编成的《喻世明言》(原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最为著名,共收辑改写话本计一百二十篇,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的叙述男女情爱,有的颂扬义侠行为,有的揭露官场劣迹,有的描述文人雅事。这些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丰富,语言流畅易懂,将世情风俗、民家悲欢,一一活龙活现地展示给读者;不少篇章发出为妇女争取人权的呼声,如《碾玉观音》、《杜十娘》等,以妓女、丫环、艺人等社会底层妇女的不幸遭遇,来鞭挞封建专制的腐朽,寄托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因而“三言”问世后,就引起各方面的注目,文坛仿其形式而拟写话本之作,如初刻二刻《拍案惊奇》、《石点头》、《十二楼》等,联翩迭出,形成晚明通俗文学发展的高潮。
  冯梦龙对通俗文学的社会功能十分重视,以为它能使“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①,较之《孝经》、《论语》刻板正经地宣讲封建伦理,更易于被民间接受。他还认为“田夫野竖矢口寄兴”的民歌①,情感挚朴无饰,③ 陆树■:《冯梦龙》,见《中国历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