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个时候,僧团是和合的,在经典,在教法上也几乎是一样的,相差不会太大,正法是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的。但是南传佛教讲到的正法,是从教法、修行和证果这个角度来说的。

从教法方面看,南传佛教相信三藏圣典和佛陀的言教还在;对于修行来说,现在上座部佛教还有很系统完整的禅修方法,也就是南传的止观禅修,戒定慧的传承还在;对于证果,这个时期还可以证得圣道、圣果,上座部佛教所说的正法是从这三个角度来谈的。这种说法,和北传佛教讲到的正、像、末三期的佛法很相像。北传佛教在汉地的一些典籍也讲到,正法时期是有教、有行、有证;像法时期是有教、有行、无证;末法时期是有教、无行、无证。例如唐代的良贲在《仁王护国经疏》的卷下里说“有教有行,有得果证,名为正法;有教有行,而无果证,名为像法;唯有其教,无行无证,名为末法。”隋朝三论宗的祖师嘉祥吉藏在《法华义疏》卷五里说:“佛虽去世,法仪未改,谓正法时;佛去世久,道化讹替,谓像法时;转复微末,谓末法时。”北宋释道诚撰的《释氏要览》卷中也说:“若正法时,有教有行有证故。若像法时,像,似也,有教有行,似正法时,则证果者鲜矣。若末法时,空有教,无修行者。”

所以上座部佛教讲到的正法跟北传佛教讲到的正法很相像。上座部佛教是从三藏圣典仍然住世跟有修行还有证果的角度来说的。目前,流传在缅甸、斯里兰卡、泰国一带的上座部佛教,三藏圣典仍然很完整。我们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事情,例如阿首咖(阿育王),阿首咖(阿育王)是佛教中很有名的护法大王,但是在上座部的三藏里竟然根本找不到他的名字,这就可以证明了上座部佛教所传承的三藏是在阿首咖(阿育王)时代,或者更早时期就定型的。连阿首咖(阿育王)的名字都没有被加进去,所以我们可以说巴利三藏是到目前为止最古老、最原始的佛教经典。

同时,现在我们还可以修定证得禅那,可以修观提升观智,甚至可以在今生今世证得圣道、圣果,证入涅槃。一旦一个人已经证得了圣果,他就不再是凡夫而是圣者了。所以上座部佛教的传承说到,佛陀的正法住世五千年。

在这五千年当中,第一个千年可以证得四无碍解的阿拉汉,就是阿罗汉。也就是说,那个时候的人在断除一切烦恼的时候,也可以同时证得四无碍解智。当然并不是说,所有在那个时期证果的人都可以证得四无碍解智。而是说那个时期有这样的可能。

到了第二个千年,就可以证得六通的阿拉汉。如果在那个时期证得阿拉汉果的话,可以同时拥有六通,不需要专门去修习。

第三个千年可以证得三明阿拉汉。我们现在是佛灭多少年?两千多少?现在是2552年,那么现在是属于第几个千年?第三个千年。所以在我们现在这个时期,如果大家有系统地依照佛陀的教法修行的话,还有机会断除烦恼,证得阿拉汉果,甚至还可以证得三明的阿拉汉。是哪三明呢?宿住随念明、有情死生明跟漏尽明,也就是一般所说到的宿命通、天眼通和漏尽通。

在近代的缅甸甚至还出现有六通的阿拉汉,人们普遍相信他们已经证果了,在他们证果的同时,呈现出很多的神通变化,例如有的人看到他们在天上飞,有的人看到他们从水中出来等等。但是因为经典里面已经说到了现在已经不再是六通阿拉汉了,所以即使他们在证果的同时不用修行,神通自然显现,他们仍然被称为三明阿拉汉。

到了第四千年,还可以证得纯观的阿拉汉,也就是说,那个时候如果是精进修行的话,还可以断除烦恼,但是不可能证得神通。

到了第五千年,想要断除一切烦恼都很难,只能证得比较低的三个果位,就是初果:入流,二果:一来,三果:不来。

在我们佛陀教法当中,可以证得圣果的时期一共有五千年,正法住世五千年就是从这个角度来说的。

到了五千年之后,正法就逐渐地隐没。到了五千年之后,最先灭的是《论藏》,之后是《经藏》,然后是《律藏》。《律藏》又灭去之后,只剩下两部《戒经》,这两部《戒经》灭了之后,那个时候的出家人只是披着袈裟,现出家相,但是他们既不持戒,也不修行,更谈不上证果了。到了最后,佛陀的正法就完全地泯灭了,就是在五千年之后的时期。

我们为什么要在这里讲这些?为什么要强调现在不是末法时期呢?是因为要让大家生起对正法、对禅修的信心。曾经听到有人说过,现在已经是末法时期了,你们不用修戒定慧了,修戒定慧是不可能成就。如果一个人怀疑现在是不是还能够修戒定慧,是不是还能够证得圣道圣果,这是修行五盖中的什么盖?疑盖。也是十四种不善心的什么心所?疑心所。如果我们相信现在已经不可能再修行止观,再依照戒定慧而断除烦恼的话,或者说相信现在已经是不可能证得圣道圣果的时期,如果执取这种观点的话,在上座部佛教认为这个是可以造成法障的邪见。就象有个庸医,误判你已经身罹绝症,他就会使一个人丧失了对生命的信心、对未来的希望。同样的,这样的邪见不知道断送了多少人培养解脱资粮修行,或者说在今生证得圣道圣果的机会。

所以,当我们知道现在还是正法时期,或者说现在正法还仍然住世,我们就应该生起信心,现在还可以修行,还可以断除烦恼,还可以证悟涅槃。大家应该对法要有信心,对禅修、对戒定慧要有充分的信心。而且,从实际的例子上来说,也是还有很多的人,在现在这个时期,乃至就是在我们现在这个年代,他们仍然可以证得禅那,仍然可以证得观智,甚至证得圣道、圣果,甚至还有神通。所以,我们要依法,我们要对法,对佛、法、僧要有信心。

因为三藏还住世,所以佛陀的教法才能住世。那么三藏是哪三藏呢?《律藏》、《经藏》、《论藏》。

现在我们简单地谈一谈《律藏》。《律藏》,巴利叫作Vinayapiñ;aka,是世尊为诸弟子制定的戒律、教诫和生活的规则。

上座部佛教的《律藏》依缅甸的传统就分为五大册。

第一册叫做《巴拉基咖》,就是波罗夷。

第二册叫做《巴吉帝亚》,波逸提。

第三册叫做《大品》。

第四册叫做《小品》。

第五册叫做《附随》。

其中的《巴拉基咖》和《巴吉帝亚》这两册,又称为《经分别》,Sutta… vibhaï;ga。这里讲到的经主要是指《戒经》——《巴帝摩卡》,就是《比库巴帝摩卡》,《比库尼巴帝摩卡》,也就是比丘的波罗提木叉,比丘尼的波罗提木叉,它详细地解释开、遮、持、犯。

那《大品》和《小品》呢?《大品》一共有十篇,《小品》有十二篇,加起来是二十二篇。这里的篇也就是篇章的意思,巴利就叫khandhaka。古代依梵文skandha,翻译成什么?犍度,或者翻译成揵度。

《经分别》,前面两册,注重在“止持”,也就是佛陀规定不能做的。例如,不能挖地,不能损坏植物,不能在非时食,不能够接受金钱,这些是侧重在不能做的。而《大品》和《小品》;是侧重在“作持”,就是应当做的。“止持”就是说了不能做,你做了犯戒;但是“作持”,就是你要去做,不做就犯戒,它们的差别在这里。例如,在《大品》里面有个叫《大篇》的,讲到如果有人要来求出家,你要如何给他出家?出家的程序怎么样?然后受戒的程序又是怎么样?等他受戒了之后,又要怎么样去教导他,然后,当他离开了戒师,又要怎么样去寻找依止师。《诵戒篇》,讲到应该如何诵戒;《安居篇》、《雨安居篇》讲到了在雨季的时候应该如何入雨安居。这些都是僧团运作的规范。

第五册叫作《附随》(parivāra),《附随》也等于现在所说的附录,一共有十九品,以不同的方式解释前面所讲到的戒的内容。

《律藏》是一切比库和比库尼都应当认真地学习、仔细地研读,并且确实地遵行的。  

三藏的第二藏是《经藏》,《经藏》巴利就叫Suttapiñ;aka,是世尊以及圣弟子们的言行集。上座部的经藏一共有五部,即《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和《小部》。

《长部》(Dã;ghanikàya),这里的长是篇幅的长,是收录篇幅比较长的经典,一共收了三十四部经。

《中部》(Majjhimanikāya):收录经文的篇幅不长不短,是中等,一共收录了一百五十二经。

《相应部》(Saüyuttanikàya),这里的相应是按内容来分门别类,例如讲五蕴的编在一起,讲六处的编在一起,讲十八界的编在一起,讲四圣谛的编在一起,讲缘起的编在一起,讲八圣道的编在一起。它们按内容而编在一起,一共有五十六个相应,收录了七千七百六十二部经。

《增支部》(Aï;guttaranikàya),这里的增是增添、更善、更上的意思。Aï;ga,是指“支”,也就是一项一项增上、增加。增支的编辑方法就象法数,凡是佛陀所讲到的一法将编在一起,二法编在一起,三法编在一起。例如讲到二法,就讲到有止、观,所以这是有二法;名与色这是二法。讲到三法,例如说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这是三法;讲到欲界、色界、无色界,这是三法。《增支部》就是从一法一直编到十一法,所以有十一集,就是把佛陀所讲的跟法、跟数目有关的经文编在一起,一共收录了九千五百五十七部经。

《小部》(Khuddakanikàya?),这里的小并不是篇幅的小,而是指内容很庞杂,它把前面四部以外的所有经典都收录在这里面。比如《法句经》Dhammapada,如果要编在前面的四部的话,不知道要编在哪里,所以就收录在《小部》。《小部》一共有十五部,它们分别是《小诵》、《法句》、《自说》、《如是语》、《经集》、《天宫事》、《饿鬼事》、《长老偈》、《长老尼偈》、《本生经》、《义释》、《无碍解道》、《譬喻》、《佛种姓》、《所行藏》。在缅甸。又再加上了《弥林达问经》、《导论》跟《藏释》,成为十八部。《小部》是经藏五部中份量最大的,凡是不属于前面四部的,都归于《小部》。

我们再看《论藏》,论的巴利叫(Abhidhamma),藏是piñ;aka,这是对世尊教法要义的精确及系统地分类与诠析。这里讲到的abhidhamma,我们翻译为“阿毗达摩”。abhidhamma是什么意思呢?它是一个组合词。abhi是上等殊胜的、卓越的意思,dhamma是法,法有很多种含义,有时候指一切,例如我们说的一切诸法;有时候专指有为法、行法,例如讲到诸法因缘生;有时候又是指法所缘,有时候是指法界,有时候是指法处,有时候又专指善法,有时候是指现象、事物,有时候又专指佛陀的教法。在这里,法是专指究竟、真实的法,特指佛陀所教导的法。

在上座部佛教一共有七部论,称为南传七论,或者上座部七论:

第一是《法集论》(Dhmmasaï;gaõ;ã;)或者又称为《法聚论》。dhamma,是法,就是诸法,特指种种究竟法。saï;gaõ;ã;是指集合、聚集、集合在一起的意思。这部论是整部《论藏》的根源,很广泛地讨论了种种究竟法。

第二是《分别论》,这里的Vibhaï;ga,是指分别、解释的意思,在这部论里把蕴、处、界、根、谛等法义分为经分别、论分别跟问分别这三种方式来讨论。经分别是把《经藏》里面的内容罗列出来讨论,然后再以论的方式进行分析,再用问答来反复地抉择。

第三是《界论》(Dhàtukathà),以问答的方式编排,依蕴、处、界来讨论一切法。

第四是《人施设论》,(Puggalapa¤¤atti),puggala是人,pa¤¤atti是概念,在这里面就讨论了各种不同种类的人。

第五是《论事》(Kathàvatthu),这部论是在第三次结集的时候,才由摩嘎离之子·帝思(Moggaliputta Tissa)所造的。他的目的是驳斥当时流行在阿首咖(阿育王)时代的种种邪见,因为那个时候有很多的外道假装成僧人混进佛法,他们把很多的邪见也带进来,于是摩嘎离之子·帝思大长老就在结集的时候,造了这部论,专门来破斥种种的邪见。

第六是《双论》(Yamaka),目的是为了解除种种名相术语含糊不清的地方,再解释它们的正确用法。因为这部论所提出的问题都是以一对一对的方式来讨论,比如是否一切法都有善因,是否一切善因都是善法,以这样的方式来提问,就是一对一对的方式来提问,所以称为《双论》。

第七是《发趣论》(Pañ;ñ;hàna),这部论在《论藏》里是最重要的,传统上称为《大论》(Mahà… Pakaraõ;a),这部论跟前面六论稍微有点儿不同。前面的六部论侧重在分析,分析诸法的名相,而这部论是用二十四缘的方法来贯穿一切诸法。缘就是关系、条件,把前面所讲的法贯穿在一起。如果我们把前面这六部论所讨论的法比喻成珠宝,那《发趣论》就是用二十四缘这条经线把所有法贯穿在一起。上座部佛教传承认为这部论是最能够证明佛陀具有一切知智的,因为这部论非常复杂,必须得先透过,先了解跟通透前面那几部论,才有可能通达这部论。它属于组织法,前面的属于分析法,这个是属于组织法。把前面几部论里面所讨论讲到的法都整理、统合起来。

我们再看看“阿毗达摩”的来源。上座部佛教认为“阿毗达摩”是佛陀所说的,为什么呢?因为佛音论师说过,“阿毗达摩”并不属于弟子的范围,而是属于佛陀的领域。在解释《法集论》的《殊胜义注》里面提到,佛陀在证悟全自觉之后的第四周,就是第四个星期,坐在菩提树附近的宝屋(Ratana… ghara) 里面省察,省察“阿毗达摩”,现在菩提迦耶附近的宝屋(Ra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