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 第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L乇鹗堑币桓龇卜蛟诼只兀孀挪欢系芈只兀崴孀抛约核斓囊担蛘呱蛘叱痢R坏┧渡矫挥蟹鹜印⒚挥蟹鸱ǖ氖兰洌敲此杂诜鸱ǖ男叛觯杂诮湫校杂谡屯耆蝗范恕T诿挥蟹鸱ǖ氖逼冢词褂行夷芄怀晌耍蛘咄渡烊耍部赡苤皇且恍┩獾阑蛘呤怯涤行凹娜硕选D歉鍪焙虿灰邓胍叛龇稹⒎ā⑸Γ词沽健胺鹜印闭飧鲆羯己苣蚜恕R虼耍桓鲮拚呶┯性谥さ昧巳肓鳌⒅さ昧顺豕敲此奈蠢床趴梢运狄丫辛吮O铡

在圣道位称为入流,在圣果位也可以称为入流。在圣道位巴利叫做sotàpatti。sota还是流,再加àpatti,àpatti是指进入或者到达,也称为入流。不过在圣典里面经常会用一个比较长的词来表达,就是“sotàpattiphala…sacchikiriyàya patipannà”,直接译为“为现证入流果的已行道者”,或者“正进入证悟入流果者”。也就是说圣道位。一个禅修者在修观的时候,当他的巴拉密成熟会生起一个心,这个心就正好处于他正在进入证悟入流果的这一个阶段,所以也称为入流。不过,在巴利里面我们就可以分出来,sotàpatti和sotàpannà虽然在中文的意思是一样的,但是在巴利里面,àpatti表达的是进入,而àpanna表示已经进入,它是属于过去分词,就是说进入的动作已经发生过了。就正如说,我们进入这一个大厅,你在脚步刚刚跨进门的时候也叫做进入,当你进来这里已经坐下来,也可以叫做已经进入了这个大厅。但是,它们在动作发生的时态是不同的。在圣道位里面,就等于说我们刚好跨进那个门,一跨进那个门、那个刹那也叫做进入。然后,等我们已经走进来了也叫做进入。所以,在中文里面,我们只能够翻译成入流而代表两种,但是巴利里面,就还会有时态的不同。

入流圣道能够断除最粗的三种结,即有身见、戒禁取和疑。这是指在圣道位当中,因为入流道我们称为初道,初道可以断除烦恼,可以断除最粗的烦恼,即有身见,有身见又称为我见,又称为邪见sakkàya diñ;ñ;hi(古代翻译成萨迦耶见),还有戒禁取见和疑。为什么能够断除呢?因为一个初果圣者他已经能够了知了五取蕴,了知了名色法。他不会再执著于五蕴有我,或者这个世间有灵魂,有一个大我等。同时由于他已经见到了道,他已经知道了如何证悟涅槃的方法,所以他不会再去相信和修行其它错误的修行方法,所以已经断除了戒禁取。同时他对佛、法、僧三宝有坚定的信仰,他不会再怀疑到底有没有佛,佛陀有没有证悟,有没有法,有没有僧,他不会再怀疑,他对佛、法、僧有坚定不渝的信心,同时他也坚信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以及它们的因果,他不会再去相信没有过去世、没有未来世这些邪见。

入流道智也能够断除一切强得足以导致投生到四种恶趣的贪嗔痴,这四种恶趣即地狱、畜生、饿鬼和阿苏罗,以及所有尚未产生四种恶趣果报的恶业,因此,初果入流圣者不可能再堕入四恶趣。

因为初果圣者已经断除了有身见或者称为邪见,因为已经断除了这种邪见,在一个众生漫长的生死轮回当中,有身见也就是执著于五蕴为我,执著于有灵魂等等这些邪见,是使一个众生堕落到恶趣的元凶、罪魁祸首。但当一个禅修者在证入入流圣道的那一刹那,有身见已经给连根拔除了。之前曾经造作的恶业,如果这个人在还没有证得入流道的时候,这些恶业还会得到有身见的支助,一但遇到了因缘,就可以使这个人在临死的时候,堕落到恶道,投生到地狱、或者畜生、或者鬼、或者阿苏罗。但由于这种能够支助、能够推动一个众生堕落恶趣的烦恼都给连根拔除了,那以前所造那些恶业,它在不在?还在。但是由于过去所造的这些恶业,例如:他在还没有修行的时候、还没有遇到佛法的时候,他可能造作了杀生的恶业,或者偷盗、或者欲邪行(邪淫),或者做其它的那些恶业。这些恶业一旦造下了之后,它一直都在等待着机会、等待着因缘成熟。等待的因缘必须得要有烦恼的支助,以及有外缘的成熟。

当一个初果圣者,已经断除了有身见,就变成这些过去所造的可以使他堕落到恶趣的这些恶业,它已经没有能力再成为令生业,没有能力成为使他能够堕落到恶趣的令生业。而这些恶业只能够在这个圣者的生命期间,以一种不善果报的方式呈现出来。所以,一个初果圣者他还会遭殃、他会倒霉,这只是属于他过去所造的不善业成熟。但是,即使他在过去,乃至到他在还没有证悟初果之前的那一生,他造了哪怕是杀人,当然如果是杀父、杀母、杀阿拉汉那是不可能证得圣果的。即使他是杀人,但是当他证得了初果之后,他这杀人的业仍然不能够使他投生到恶趣当中,而只能够在他的生命期间要么身体遭到病痛,要么给人打,甚至给人杀了,但是,他不会再因此而堕落到恶趣。就好像指鬘尊者的故事一样,指鬘尊者在他还没有遇到佛陀之前,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但是,一旦等他遇到了佛陀之后,不仅仅这些恶业不会使他堕落到恶趣,甚至在那一生由于他已经完全断除了烦恼,他不会再有轮回。而他的那些杀人的恶业,只是在他的生命期间成熟,使他在托钵的时候,经常给人打,给人的棍子打,给石头丢,甚至血流满面、遍体鳞伤。

作为一个初果圣者来说,他在未来的轮回当中,只会投生于人界或天界这两种善趣之中。而且投生的次数最多不会超过七次。如果一位初果圣者,他想要再投生为人的话,他一生比一生投生得越来越殊胜。他只会投生于富贵的家庭,或者受到很好教育的高等家庭,而不会投生在一些很贫贱的家庭当中。如果是在天界的话,他也会投生一生比一生好,会投生于越来越高的天界。在《宝经》(《Ratanasuttaü》)里面,就讲到了即使一个初果圣者,他在未来很放逸,但也决定不会有第八次生命,也就是他不会再有第八次的投生。

对于入流道心来说,在一个众生漫长地轮回当中,他只生起一次。哪怕只是生起一次,他已经可以完全地把有身见、戒禁取见和疑连根拔除了。一旦断除了这些烦恼就不会再生起。因为不会再生起,所以他不用再重新生起这种道心。因此,我们讲到的四种道心,即入流道心、一来道心、不来道心和阿拉汉道心都只是生起一次,不用生起第二次。因为这些烦恼一断除了,从此一直到证悟涅槃都不会再重新发生了。所以没有必要、确实没有必要道心生起两次。只是一次,它的威力已经足够把烦恼完全断除了。

当一个禅修者证入了入流道,紧接着生起的就是入流果心。入流果心就证明他已经进入了圣流,而不是正在进入。已经进入了圣流,这一种入流果心,就是体验由入流道所带来的解脱。所以入流果心属于一种果报心。入流古代也翻译成须陀洹Sotàpanna。

我们接着再讲第二种圣道心“一来”。

“一来”是巴利语sakadàgàmin的直译,为sakid再加àgama再加in的组合。sakid是一次、一度、一回,再加àgama是来、前来,再加作为人的代词in,所以叫做sakadàgàmin,即再来这个世间结生一次的人。有如圣典里面说到的:
pañ;isandhivasena sakiü àgacchatã;'ti sakadàgàmã;。
再回来结生一次者,为一来。
在《Puggalapa¤¤atti》——《人施设论》里面就讲到:
“哪一种人为一来者呢?于此,有一种人灭尽三结,贪瞋痴减弱,成为一来者,只来此世间一次即作苦之终尽。这种人称为‘一来’。”

因为一来圣者在证得入流道、初道的时候,已经断除了有身见、戒禁取和疑。但是一来道并不能够断除任何的烦恼,可以减弱贪、嗔、痴。一旦减弱贪、嗔、痴,他就称为一来圣者。由于他的贪、嗔、痴已经被减弱了,所以在未来的轮回当中他至多只会再来这人间、或者再来这欲界的世间一次。由于他还有可能再来一次,所以称为一来。

在《义注》里面提到有五种一来圣者,即:有一种是在这个人间证得了一来圣道,然后就在这个人间入般涅槃,这是第一种;第二种是当一个禅修者在这个人间证得一来圣道,然后再投生到天界。在投生到天界的时候入般涅槃,所以这是第二种;第三种是在天界证得了一来道,然后在天界入般涅槃;第四种是在天界证得了一来道,然后再投生到人间证得般涅槃;还有另外一种是在人间证得了一来道,然后再投生到天界,然后再来这人间证得般涅槃。所以有这五种的一来。因此,从这里讲到,一来也可以解释成他再来欲界的时间,也可以专指再来人间、再投生到人间。但是,他不会有第二次再投生到人间。这种圣者称为一来圣者,一来圣者是属于第二道和第二果。

作为初果圣者和一来圣者,他们还会有贪欲、还会有嗔恚。也就是说,他们还会享受欲乐,他们还会生气等等。但是,如果一个禅修者证得了第三道,他就不可能再会有对欲乐的贪求,也不会再生气了。所以第三道称为不来道。“不来”

巴利语叫做anàgàmin,为na再加 àgàma再加in的组合,古代翻译成阿那含。na是不,再加àgàma是来、前来,再加in是人,所以不再回来、不再来的人,意思是不再返回欲界重新投生。

在经典里面就讲到:
“不来者,名为对欲贪、瞋恚于心不动摇,以及决定性不会再从其世间退回来者。”
在圣典里面也这样讲:
“灭尽五下分结,成为化生者,在那里般涅槃,不再从那世间回来。”

这里的意思是说,一个三果圣者,在初道的时候已经断除了邪见,或者称为有身见、断除了戒禁取见、断除了疑。在证得第三道的时候,又断除了欲贪和断除了嗔恚,这五种烦恼称为五下分结。下分就是指欲界,结就是捆绑。只要一个众生、一个有情还会有对欲乐的贪求,例如:对男女、对饮食、对睡眠、对钱财等等哪怕一丝一毫地贪着,这些都称为欲贪。他只要还会担心、还会忧虑、还会生气、还会紧张,这是属于嗔恚。他还认为五蕴有我等等,或者还会修行错误的方法,或者还会对三世因果、对佛、法、僧有怀疑,这些都是属于五下分结。也就是说所有这些烦恼可以把众生牢牢地捆绑在欲界的世间。即使一个众生有幸证得禅那之后,他可以投生到色界或者无色界梵天。但由于他没有断除这五种烦恼,所以一旦当他的定力退失,或者他在梵天界的果报已经享尽了,他还会重新投生到欲界的世间。因此,这五种烦恼称为五下分结,即可以捆绑、可以束缚众生投生、生活在欲界的烦恼。

当一个三果圣者已经断除了这五种烦恼,即欲贪、嗔恚、有身见、戒禁取见和疑,那当他在这一生死了之后,下一生他不会再投胎了。他只会以化生的方式出现在色界天或者无色界天。当然了,多数的、或者很多的三果圣者会投生到Suddhàvàsa净居天。净居天是第四禅的天,当然了,惟有证得第四禅的三果圣者才能投生到那里。因为一切的梵天人都是化生,他不会再入母胎,他也不是卵生,他更不是湿生,而是属于化生。一旦投生到那里之后,他必定将会在那里,就是在梵天界证入般涅槃,不会再从梵天界退堕回来这个世间。

相比于那些证得了禅那的凡夫,只要他还没有断除五下分结,这些捆绑众生投生到欲界的这些烦恼,当他的果报享尽或者定力退失,他还会从梵天界再来这欲界里投生。但对于三果圣者来说,就不再从那个世间再回来欲界受生,所以称为“不来”。

不来道只是生起一刹那,一个心识刹那,它就足以断除对于任何欲乐的贪求以及任何的嗔恚。因此,一个不来圣者(三果圣者)他没有任何的欲贪,也没有任何的嗔恚,哪怕他是一个在家人也好。好像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个叫做Ugga(古代翻译成郁伽长者),他曾经自己说过,在证得了三果之后他回到家里。本来他是个很有钱的人,一旦他证得三果,他回去之后把他的钱财,对他的老婆和他的家人说:“你想要拿走就拿走。”然后,跟他的好几个老婆说:“你们想要嫁人就嫁人,你们想要去哪里就去哪里,想要留在这里也好。”当时,他的大老婆早已经跟其他的男人了,结果当时Ugga长老竟然用水把他大老婆的手和那个她喜欢的男人他的手一起放在水里面。也就是说,他的大老婆嫁给那个之前的奸夫了。因为,一个三果圣者他已经再没有对任何男女欲乐的这些贪求了。

又例如:在《Cūlavedallasuttaü》(《中部·有明小经》),就是在《小智解经》里面也讲到,当时,就是一个叫visàkha(毗舍佉)的居士,当他听了佛陀的说法之后,他就证得了三果。证得三果,当他回家的时候,他的夫人叫做dhammadinnà——法施。dhammadinnà见到她的丈夫来了,就兴高采烈地去迎接他,去拉他的手,但是他的手就缩回来,已经对他的妻子没有像以前那么样。那时他的妻子感到很纳闷,就问他,结果他就赞叹了佛陀,然后dhammadinnà她也去见佛陀,最后她决定出家,决定出家之后,后来也证得阿拉汉果。《Cūlavedallasuttaü有明小经》,就是之前这对夫妇在对话的这部经典。

还有过去咖沙巴(Kassapa,迦叶)佛的时候,有一位陶师子,就是做陶匠的,当他证得了三果之后,由于他要赡养他年迈瞎眼的父母,他没有出家。他每天到河边去挖了土做成陶罐,然后拿到市场里面去卖,那个时候他对钱财也没有任何的执著了。所以,即使一个在家人证得了三果,他对钱财、对欲乐、对男女这些没有任何的贪求了。对于生气、对于悲伤,也不可能再有了。即使象我们的佛陀入般涅槃的时候,所有的三果圣者和四果圣者也不会流泪,也不会悲伤。当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