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 第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施加压力,这个时候他的心已经变成有点极端了,已经变成一种很僵硬的、很顽固的心,那么生起的心生色法就会使他的身心变得很僵硬。我们去检查,一个人他在禅修当中发生的一些问题,他的性格和他的修行发生问题是有关系的。

如果你在修行当中很容易感觉到绷紧、感觉到头紧,这个和你平时做事爱急躁很有关系,平时做事爱急躁证明你的性格里面有嗔。我们从心生色法来分析,如果一个人在生气的时候,在生起嗔心的时候,这种嗔心所生起的心生色法的颜色是很浑浊的,甚至是很黑的、是很沉重的。如果一个人在培育慈爱的时候、在生起善心的时候,特别是他的柔软性得到强化的时候,他所产生的心生色法的颜色是很清亮的、是很明快的、是很柔和的。

当你在修行的时候,你会出现紧啊、绷啊、硬啊,你不要去怪这种方法,你要去怪你自己的心。你是用什么样的心来面对我们的所缘?我们尝试去问问自己啊!呼吸,佛陀在四界里面,如果是用四十二身分的分析方法来分析,呼吸在四十二身分里面是属于风界,风界在地、水、火、风里面,它的硬性是最柔和的。例如:头发、骨头、肌肉这些坚硬性会很强。但是风,就是我们的呼吸,它的坚硬性是最低的,也就是说它是最柔软、最柔和的,在我们身体里面它属于最柔软的一部分,它甚至比我们的血液更加柔和,是不是?既然呼吸本身是很柔和的,为什么会出现紧的现象呢?知道原因了吗?还是由于心。由于心没有和呼吸相应的素质,所以才会造成这么样。

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必须要树立起正确的目标,有正确的方法和正确的态度。造成紧、造成绷、造成硬有几种原因。

如果是由于身体的原因就无话可说了,例如:有些人曾经受过内伤,颈部、头部受过内伤,这样的话,紧是属于业生色(他的身体)造成的。还有另外一种是睡眠不足也会造成紧,会造成身体的烦躁。

还有另外一种造成紧的就是方法错误。方法错误,用眼睛看。用眼睛看为什么容易造成紧呢?因为用眼睛看的话未免这边的地界会偏重,因为我们的眼睛和鼻子的距离太近,由于太近这边很容易(紧),而且当我们在用眼睛看的时候,精进力会变的很强、很过度,所以如果有些人习惯用眼睛看的话,这边就会感觉很紧。有些人在修行的时候,他会不知不觉地咬着牙,因为咬着牙,牙齿和牙齿是很硬的,所以会感觉到整个头很胀、很硬,这也是造成硬的一种原因。

还有另外一种原因就是心态。本身如果你拥有一颗很柔和、很柔软的心的话,你生起的心生色法是很柔和的,但为什么会越修越紧呢?那是由于你的心会去抓,如果我们用心是用一种很平和、很柔软的心的话,很平和、很柔软的心不可能生起很僵硬的心生色法,那么我们这边就不可能会僵硬。

因此我们得检查一下,当我们的方法没有错,而且我们又没有身体的病,而出现这边会绷、会紧,那一定是我们的心还有僵硬,还会有那种用力的情况。同时,会造成紧、会造成绷和我们那种有所得的心有关,因为如果当我们的心是处于一种很健康的状态的话,那么它必定会有轻安。拥有轻安的心,它生起的心生色法是很明快的,这种心生色法很明快,充满了我们的身体,我们就感觉到好像醍醐灌顶一样,全身非常舒适。

有些人在禅坐坐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他会感觉到很舒服,身体就好像一个很热的天泡在很清凉的水里一样,甚至这种感觉都不能比喻。感觉到身体变得非常的空灵,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就是因为这个时候生起很殊胜的心生色法充满了全身。这种心生色法碰触到身净色,然后我们的身净色体验到很舒服,这个就是我们说到的轻安。 在禅修的整个过程中如果我们的定力达到某个阶段,轻安是很自然而然生起的。由于身的轻安必然是心先有这种轻安,导致我们的身会很轻安。

但如果我们是用一种有期待的心、有所得的心来修行的话,那么我们的心就变成会绷紧。一旦我们的心会绷紧它就没有轻安了,因为轻安和心的紧绷是冤家对头,所以当我们会觉得越修越烦躁、越修越焦虑,这个时候就证明,我们焦虑的源头并不在于方法,而在于我们的心态——我们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态来修行。

我们经常会强调我们禅修是为了放下(巴利 pañ;inissagga),放下什么?放下贪求、放下执着,而不是为了培养你的贪著。有时候我们会去各个禅堂里面看看大家修行,有时候我们看到你们好像修行得很苦,但有时候又感觉到你们很快乐,为什么呢?你们快乐因为你们可以放下一切,很专心地修行。但是有时候发现有些人修行得很苦,他们的脸都感觉到像苦瓜脸一样,为什么会这么样呢?

如果你们掌握了修行的要点的话,可以修行得很快乐。如果你不得法的话,你是用一颗追求的心来修行,就会修行的很苦。在修行的过程中培养内心的良善的素质比你修行有进展更重要。可以这么样说。甚至我还要泼你们的冷水,你们修行不要太快,为什么这么样说呢?

因为如果你们修行的太快,假如你们过去生的那种巴拉密(修行的资粮)成熟了,你可以很轻易地证得了禅那,或者你们一闭上眼睛很快光就出现,你今生以来的那些习气、那些内心的污染还没有除去,但是你的定力很快培育出来。你的定力把这些烦恼、你的内心的那一些习气、那些不好的性格把它压住,并不是让它去除掉。这样的话,变成等于你是用一种东西去压它,你并没有把它清除掉。

就好像现在我们去到一间房间里面,这间房间很脏,很多虫、很多苍蝇,然后你就用杀虫水喷喷喷,喷得这些虫全部被杀了,但是那些滋生害虫的、那些滋生苍蝇的这些东西还没有去除掉。这样的话,只要你在修行的时候,你的烦恼可能给压住,但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你的那种不好的性格,甚至你的习气又暴露无遗。

如果懂的修行的人来说,他可以透过培养这些良善的素质,他修行的时候很注重地培养内心的柔软、轻安、轻快,不要过度地追求我的修行要有所得。

现在很多人,我发现在禅修报告的时候也是,在很多人禅修当中,他已经有所偏离了,为什么呢?就好像我们去学校里面学习,我们是为了掌握好文化知识而学习,但是偏偏有些人很在意他考试考了多少分,甚至不择手段去获得高分。现在也是,对于我们的禅修,我们来这里修行的目标并不是为了去除内心的杂染烦恼、不是培养自己良善的素质、内心的素质、不是为了提升自己,而是为了‘我要追求光、我要追求禅那’。很多人对于所谓的光、所谓的禅相太过在意了,就好像一个人对分数太在意了,而不是在意他自己是不是真的掌握好了文化知识。

即使一个人的光变成了禅相,禅相是什么?禅相巴利语叫做nimitta,nimitta的意思是标记、标志,它只是我们定力提升的标志。就像如果你真的是有真才实学,考试你的分数,那个只是你的分数而已。你的分数从另外一方面代表你所掌握的才学、掌握好的文化知识,但是如果你是弄虚作假、或者你过度追求分数的话,它可能只是一个虚假的数字。就好像一个人为了文凭而来上学,他只是为了一个戒牒而出家、而受戒一样。他没有真正想要灭苦、想要断烦恼、想要了生死来修行,他只是为了这一张纸来修行,那值得吗?何苦呢?是不是。

所以我们要好好地检讨一下自己,为什么自己修行会越修越苦呢?越修身心越沉重,越修身心越烦躁,越修脾气越大,越修越固执,越修越傲慢,他已经偏离了我们刚才所说的这些素质了。越修越僵硬、越顽固,他的身心就没有柔软性。甚至有些人越修越虚伪,他会用一些东西去掩饰自己,他怕他修了那么久,给人看不起,这样的话身心变成越修越扭曲了,没有正直性了。人家修行是为了越修越上,他是为了越修越堕落、越修越下去,表面就好像越膨胀,内心越来越污垢、越来越肮脏。

所以我们可以说大家很幸福、有很多的时间,暂时地放下那些责任、放下那些事物来培养内心的素质,不要太过在意自己修行得好不好,甚至我在禅修的时候强调了很多次,就是说:“你们不要追求每一座都坐得好。”听过我说过这句话没有啊?好多次了,我告诉你至少说过有三次。但是,不是叫大家不要坐好,不要又走向极端,不要追求每一座坐得好。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禅修我们必须得在平静自然的情况下精进、进步。我们不要过度地在意这一座坐的好,每一座坐的好,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生理有周期,我们的体力、精力、心力也会有高潮和低潮的时候,所以我们不可能要求我们一天到晚都精神饱满,不可能要求我们一个月都能够精神饱满,也不可能要求我们一年到头都精神很充足。

我们总会有些,天都会有阴晴圆缺是不是?我们身体有时候也会有些病啊,或者有时候精神状态不好、有时候很疲劳,如果你疲劳的时候,你也要求你自己要修的好,你往往达不到自己的要求。这个时候,如果你自己对自己要求过高,但是现实摆出来的和你要求的不一致,那么你的心就失去了平衡,一旦失去了平衡就会造成痛苦。我们积累下来就变成一种焦虑,积累了焦虑,我们带着焦虑的心,带着一种内心淡淡忧虑的心来修行,我们的心就和禅修不相应,我们生起的心生色法,它不仅仅没有帮助,还会杀伤我们的身体,所谓的禅病就这样来了。

我们很强调修行要有素质,就是内心的素质,内心有哪些素质呢?这六对十二个心所就是我们修行应该培育的素质。即使你没有培育,这些素质还在,但是它不称为素质,只是叫做一种心的作用而已。如果我们经常地去注意它、强化它,它就会变成我们内心的一种素质、一种良善的东西,而且我们在培育这些素质的时候,可以不用刻意全部去培育,只要对其中的任何一种培育。或者随你的意,今天我要培育柔软性,下一座或者明天我要培育轻快性,后天我又想培育轻安性,都可以。你只要把这些东西一培育起来,它就生起了,一生起就全部生起;正如我们有了柔软性必定有适业性,也必定会有轻快性一样。你只要培育其中一种。

在我们现在的禅修当中,我可以说,只要你不自己创一种方法,只要你不自己夹杂其它的修行方法,只要依照《修学入门》或者教你的方法,那么我就不担心你们的修行方法有问题。你只是在这边专注或者你培育慈爱,很正确地修行慈心,只要不夹杂,那么方法方面我就不担心你,这样的话,我们经常要来这里禅修报告干什么?目的就是为了纠正大家修行的心态。

我们现在来这边禅修,我相信大家都是抱着一种良善的东西来的。即使你们有不良的东西我都把你当成有良善的东西,现在你们来要解决的只是两种方法:第一种学习正确的修行方法。正确的修行方法其实只要你掌握好这种业处,方法很简单。

但是要学好一种好的禅修态度很难,为什么呢?任何的一种业处,佛陀教导这四十种培育定力的业处都离不开一个特点,就是让我们的心专注在一个对象上。无论你是专注呼吸;无论你是专注一切有情的快乐(培育慈爱);或者专注身体或者专注地、水、火、风四界;它都是让我们可以提升定力的方法。透过专注一个目标而培育定力,这个就是我们说到的一境性,培养一境性,透过培养一境性而达到定力。

但是为什么要培养定力?培养定力可以去除诸盖是不是?去除诸盖,什么是盖呢?就是心的障碍。什么是心的障碍呢?内心的烦恼。内心的烦恼就是障碍住我们提升定力、培养智慧的这种障碍。如果我们没有把障碍去除我们就能够培养出定力,除非你过去世有很强的巴拉密可以把它镇伏掉,如果不是的话,我们要在去除障碍的这个方面下更多的苦功。

为什么我们修行会有那么多障碍呢?佛陀在世的时候,佛陀只是跟那些弟子们说几句话,说一首偈颂他们就可以证悟,现在我们把三藏看过好几遍,把它背得滚瓜烂熟,我们还是一大堆烦恼,为什么?因为这是我们的心的障碍的问题,我们的心太多的烦恼、太多的习气了,所以造成我们的修行迟迟不能够进步。

所以我们培育定力就是为了去除障碍,要勤于去除内心的污垢。如果你对自、他有贪著,对禅修有贪著,这也是属于一种贪。你贪什么?我贪光、贪禅相、贪禅那、贪境界、贪我要追求看到过去世、看到未来世,这些其实都是一种贪。当我们在禅修的时候,你的内心的素质已经是一种正直的、良善的,这些风光是你自然而然可以看到的,

就犹如现在我们只有把这条路修好,不用去追求它,我们开到哪里,自然就能领略到沿途的风光,而不是现在路本来已经是坑坑洼洼了,自己还在那边干着急,又想见到这个、想要看到那个,这只是自讨苦吃。

所以我们修行,可以说很容易掌握好禅修的方法,但是禅修的心态、禅修的态度我们很难掌握。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大家花时间来经常禅修报告,我现在叫大家来旁听,其实可以说百分之七、八十的指示都是为了纠正大家的禅修心态。有时候我会不拘一格地说你修这个,你想修什么就修什么,你想修行佛随念就修行佛随念,你想培养慈心就培养慈心。为什么会这么样?你要反省一下你自己。是不是你的心很烦躁,是不是你的心很多杂染,是不是你的心很多烦恼在那边、很多习气,我们可以透过佛陀教导的这些方法去排除掉。不要以为说我们有了定力了,这些烦恼自然而然就会镇伏。确实它可以镇伏,但是镇伏不等于能够消除。

我们应该是把这些障碍先去除掉了,才培养定力。这样的话我们培养出来的定力是健康的。你只是把烦恼硬硬压下去的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