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 第1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一位禅修者在观诸行法为无我的时候他证得了涅槃、他进入涅槃称为空门,这个时候称为空解脱su¤¤ata vimokkha;

当他观照无常的时候证得了涅槃,这个称为依无相门而证得涅槃,他所证得的解脱属于无相解脱animitta vimokkha;

如果一位禅修者在观照诸行法为苦的时候而证悟涅槃,他是依无愿门而证得、进入涅槃的,所以他的解脱是属于无愿解脱appaõ;ihita vimokkha。

因此,我们在这里讲到了七种清净的简单的修行方法。这七种清净其中的戒清净、心清净、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和行道智见清净,这些都属于世间的行道、世间的修行,而智见清净才是属于出世间的修行。也就是说一个人想要证得出世间法,想要证悟涅槃,他必须得要先经过世间的行道,即戒清净、心清净、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和行道智见清净,而由行道智见清净里面的行舍智这个阶段再继续修观,观照诸行法的坏灭,观照它的无常、或者苦、或者无我,在道初起的心路过程里面,将有一个意门转向心生起,然后遍作、近行、随顺(随顺是属于随顺智),种姓(种姓属于种姓智),紧接着生起一个道智,这个道智只生起一刹那就断除相应的烦恼,然后紧接着生起的是一个果心。能够生起果心的这一种人他称为圣者,惟有圣者他才能够入果定,取涅槃为目标,也就是说出世间法是属于圣者能够取到的、他能够生起的。对于凡夫来说,他只能依世间的行道,而不能够体验、不能够觉知出世间法,出世间法我们可以说是属于圣者的专利。

我们在这里简单扼要地讲应当如何去培育戒定慧、培育止观而证悟涅槃的方法。到此,我们把整个阿毗达摩都已经讲完了。

我们现在再来对整个阿毗达摩进行一个简单的总结:

我们刚一开始的时候讲阿毗达摩是从什么入门的?是从概念法入门的。因为概念法涉及到的多数是在我们持戒和修定的时候,特别是持戒,纯粹几乎都是以概念法为所缘。在修定的时候,大部分的修定,特别是培养色界的禅那的时候,都是属于概念法的范畴,是不是?

之后,再讲到了色法、心所法、心法,而心法和心所法是以聚的方式出现的,它的运作是以心路过程的方式运作的。所以这个是属于苦圣谛的范畴,也就是名色法(其实就是五蕴)是属于苦圣谛的范畴。

然后我们又讲到了离心路过程,也就是死生的运作。为什么会有苦?因为有造业。为什么造业?因为有烦恼。所以从广义上来说,缘起就是苦集圣谛。从更精准来说,惟有爱taõ;hà才是属于苦集圣谛。当我们在讲到业、讲到离心路过程,就是死生的运作,讲到缘起的时候,这个是属于苦的生起或者生命之因。

我们刚才简单地介绍了涅槃,这是属于什么圣谛?苦灭圣谛。

然后我们再讲到了应当如何来证悟涅槃,这是属于什么圣谛?这是属于导致苦灭之道圣谛。

整个阿毗达摩都是围绕着禅修、围绕着导向灭苦,正如佛陀所说的:佛陀为什么称为如来?因为他证悟了四圣谛故,所以称为如来。也因为佛陀证悟了四圣谛,所以他称为圣者。一切的禅修者,无论是人、无论是天,只要他证悟了四圣谛,就称为圣者。这些谛(真理)、真实不虚的真理,一个人一旦证得了圣谛,他将成为圣者。又由于这些只是由于佛陀、称为圣者的佛陀所宣说出来的,所以又称为圣谛。

在这里,我们可以把阿毗达摩简单的总结,其实讲来讲去还是离不开佛陀教法的核心,什么?四圣谛!

那好,今天我们讲阿毗达摩到此圆满结束了。

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做回向:

Idaü me pu¤¤aü;àsavakkhayaü 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pu¤¤abhàgaü labhantu。

愿我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萨度!萨度!萨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Made by an Unregistered version of eTextWizard V 1。99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