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 第1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佛陀说:有因有缘,诸法才能够现起(诸行法才能够生起)。我们在前一段时间分别讲了世间法,世间法存在的种种的相状,存在种种的分类。

例如:可以分为色法,可以分为心法、心所法。

又依众生流转的趣可分为六趣,即地狱、畜生、鬼、阿苏罗、人、天等。

或者又可以分为:恶趣地、欲善趣地、色界地和无色界地等等。

这些都是不同的分类,这一切构成了有情,或者构成了我们称为众生的这种状态。

为什么会有众生呢?因为有造成众生的因。

造成众生的因是什么呢?就是业。

因为佛陀的教法是有因论,是讲业果法则的。一切的众生、这个世间不会无因无缘的来,不会落于无因见,不会落于无作用见,也不会落于虚无见,不会是断灭见。也不会认为这个世间,人、有情等是上帝所造的,是神、是造物主等所造的。是什么所造的呢?为什么会有生死的流转,会有种种的有情呢?因为有业!

为什么会造业呢?因为有无明和爱!

那么我们接下来,就来学习这一部分的内容。

我们先来讲业。业,巴利叫做 kamma 。那什么是业呢?业,源于字根 √kar 。kar 是做的意思,再加上ma,所以在梵文的形式里面叫做karma ,古代翻译成羯磨karma ,但巴利就把它简化为 kamma 。字面的意思是行为、造作,或者做。例如:我们说到的 kammakara 是工人; karoti 是做,他做; kata 是已经做了。所以它的词根都是 kar, kar是指做的意思。

对于有情来说,任何在身、语、意方面有意志的行为,不管这些行为是好的或不好的,都是属于业。表现在道德上,我们就称为善业或者不善业。在究竟意义上来说,业是指所有善与不善的思。因为,业可以表现为我们说到的好的行为、不好的行为。但真正来说,能够造业的其实只是思心所,kusala akusala cetanà——这些是善和不善的思。就犹如佛陀说:
Cetanàhaü; bhikkhave; kammaüvadàmi。 
Cetayitvà kammaü karoti…kàyena vàcàya manasà。
这是在《增支部·第六集·第六十三经》里面,佛陀这么样说的。佛陀说:
“诸比库,我说思即是业。因思而造作身、语、意之业。”

也就是说,真正起到造业作用的是思。所以我们在讲到思心所的时候,思心所就是负责造业的。

思心所有两种作用,第一种作用它可以起到组织和敦促其它的心所一起对所缘作业;而同时,它自己也可以负责造业的。所以我们可以把思理解成一种动机,或者说我们做一件事情的动机,或者意志力。由于这种心所造下的力量,它能够留下一定的影响力,我们称这种影响力为业力。

除了佛陀与诸阿拉汉之外,任何的思都称为业。也就是说,由于佛陀和诸阿拉汉他们已经不会再造善和不善的业了,虽然在这些无漏圣者的心流里面,还是每一个心识刹那都会有思心所,但是它们并不能够造业,因为如果造业的话,那在因缘成熟的情况下会带来结果;然而,佛陀和一切的漏尽者已经不会再造业了。

而又根据业的法则,无意识的、无念的、没有心的行为并不构成业,因为没有造业的重要因素——思,就是没有动机。就好像说,我们在走路的时候,不小心踩死了蚂蚁,例如:在地上有很多蚂蚁在搬家,我们不小心走路踩死了,这个时候,等我们走过我们才发现踩死很多蚂蚁,这样的话会造业吗?不会造业。因为你没有动机,你根本就不知道。不知道那里有动物,那里有生命,所以它并不构成造业。

那业到底有什么规律呢?有什么定律呢?讲到定律niyàma,我们在之前讲到了五种定律,还记得吗?哪五种定律呢,还记得吗?utuniyàma是指时节定律。时节定律是指大自然的法则,时节就是指外在这些气候等等。例如:春夏秋冬,或者物质所呈现出来的性质、属性,它的规律,这称为utuniyàma——时节的定律。

还有第二是bījaniyàma——种子的定律,这个是涉及到植物,或者胚胎学方面的规律,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到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且,任何的物种都会有自己遗传的因素,无论是动物也好,无论是植物也好,这一类称为bījaniyàma——种子的定律。

第三是kammaniyàma——业的定律。业的定律也就是我们说到的善业有善报,恶业有恶报,这个是属于业的定律。

还有第四是心的定律。心的定律是我们在之前讲到心路过程的时候所讨论的,所有的心都能够取所缘,它必须得有面向对象的状态。它在面对对象(所缘)的时候,它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而且它们的生灭是有规律的。例如:一个眼门心路过程,它们生起了接着会有很多的意门心路过程。而所有的这些心的生起,都是顺着它们的规律。例如:五门转向、眼识、领受、推度、确定、速行,依这样的规律来生起的,这称为心的规律cittaniyàma。

还有第五种是dhammaniyàma法的定律,例如:佛陀。佛陀必定会出世,我们说当佛陀出世了之后,他的最后一生,他将以菩萨的身份从都西答天(Tusita天)降生于母胎,然后出生的时候大地会震动,最终他会出家。会出家之后在树下成佛,然后他必定会转动无上fa lun去教化众生,最后佛陀也会入般涅槃。所以这个是法的定律,也就是佛陀出世的定律。例如:佛陀不可能是女人,不可能是动物,他必定是现大丈夫相的,现男人相的,而且还是现出家相的,这些都是属于有关佛陀的,称为法的定律。

在这里,我们重点来讲一讲业的定律。业有什么定律呢?业的定律就是很有名的一句话,叫做:
Sabbe sattà; kammassakà; kammadàyàdà; kammayonã;; kammabandhå;; kammapañ;isaraõ;à; yaü kammaü karissanti kalyàõ;aü và pàpakaü và; tassa dàyàdà bhavissanti。
一切有情都是业的所有者,业的继承者,以业为起源,以业为亲属,以业为皈依处。无论所造的是善或不善之业,都将是它的承受者。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是业的主人,都是业的继承者,自己造的业要自己继承。以业为起源,例如我们之所以有生命,是由于业,我们造了业带来的。以业为亲属,因为业一直都围绕着我们,而我们所造的业,最终我们还得依靠我们的业去投生,无论我们所造的是善的或者恶的业,我们都将是它的承受者,就是是这些业的承受者。

用一种更简单的方式来理解,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同类相应的定律。有一句话叫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来形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

佛陀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造下了身的恶业、语的恶业、意的恶业,他想要由这种业而带来乐的果报,那是绝不可能的,是无有是处的。同样的,如果一个人造了身的善业、语的善业、意的善业,如果是由于这种善业,给他带来不善的果报,带来恶的果报,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一个人造了不善业,他将要承受自己所造的不善业带来的果报。而如果一个人造的是善业,那么他将会享受他所造这些善业带来的果报。就好像我们如果是种了苦瓜,我们收成的是苦瓜;我们种的是甜瓜,我们收成的是甜瓜。不会我们种了苦瓜有甜瓜的收成,或者种了甜瓜有苦瓜的收成。不可能我们种了黄豆,长出来的是荷兰豆,如果我们种的是花生,我们长出来的可能是芋头,这个是不可能的事情,它都是同类相应的。

同时业的定律是自作自受的,即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所造的业负责。我们说到的,造业的是名色法,最主要是名法里面的思心所。当这种业造下了之后,它就会形成一种影响力,业的影响力,我们称为业力。而这种业力只要名色相续流一直还没有中断,就是它的业的根还没有完全被除掉,那一旦遇到了因缘,还是会在这里长出来。就犹如我们说一棵苹果树,只要你没有把它砍掉,那只要因缘成熟之下,还是会在这棵苹果树上长出苹果。这一棵苹果树的苹果不会长在另外一棵梨树或者桃树上面,它必定会在这棵苹果树里面长。

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我们了解了业的定律之后,我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就是说当我们承受了那些不好的果报的时候,我们自己要敢于承担,要敢于承认,而不要赖别人,不要赖外在的东西。就好像即使你长得很丑陋,并不是你母亲生得你那么丑陋的,你母亲也不想让你那么丑陋,她都喜欢自己的女儿,能够长得很漂亮,是不是?那为什么你那么丑陋呢?你想吗?你不想!但是为什么会这么样?因为业!所以我们了解了业,就是你造了,因缘成熟的话,你就要去承受。这是业的定律。

同时,一般上来说业的成熟要相隔一段的时间,不可能立竿见影的。如果说立竿见影的业,惟有出世间的业,出世间的善心一生起,立刻就有果报。但是对于世间的来说,它会隔着一段的时间,所以我们称为异熟Vipàka,就是造了业之后,它必须得具足种种的因缘才能成熟。就犹如我们种了种子,不可能让它在一天、两天或者一种下去立刻就能够长出果实来,它必须得要经过一段的时间,去酝酿、去慢慢去成长,最后才有果实的产生。

接着我们再来讲业的分类。业可以分为一种业,就是佛陀所说的:
“我说思即是业”。

所以,一切的业都是思,是一种思。也就是说,一个没有生命的,它不会造业。即使我们现在说,你去遥控一只机器人去杀人,但真正杀的是那个机器人,还是遥控的那个人?机器人发生的只是机器动作,因为它们没有心,所以它们不会造业的,它只是那个杀人者所遥控的一个工具而已。又比如说,有些会咒术的,他咒了尸体之后,让尸体去杀人,其实还是这个咒师所杀的人,并不是那个尸体去杀人,尸体只是一个工具而已。所以,惟有有心的才能够造业,没有心的是不会造业的。

业还可以分为两种业。两种业即善业和不善业(恶业)。善业即由善思所造的,恶业是由不善思所造的。为什么说只有两种业呢?不是还有一种叫无记业吗?因为,心依本性可分为四类,即不善心、善心、果报心和唯作心。其中果报心只是体验由过去所造的业带来的果报,它本身不会造业。同时,唯作心只是作,它并不会产生业的影响力。所以,这两种心称为无记心——果报心和唯作心。而能够造业的心是不善心和善心。善心、不善心里面的思我们称为善业和不善业。

我们再来看三种业。业可以依照所造业的管道——我们称为门,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身业kàya…kamma;第二种是语业vacã;…kamma或者vaca…kamma,和意业mano…kamma。

在这三种业当中,身业是指思透过身表而完成的,这种称为身业。而语业,是指透过语表所表现出来的思,所以这个是语业。而意业,是在心路过程里面所产生,在这里是特指它还没有呈现在身和语方面的业,称为意业。

在这三种业当中,哪一种业是最重要的呢?意业!对!所以,在《法句经》的第一颂里面就讲到:
Manopubbaï;gamà dhammà;
manoseñ;ñ;hà manomayà;
manasà ce paduñ;ñ;hena;
bhàsati và karoti và;
tato naü dukkhamanveti;
cakkaüva vahato padaü。
诸法意先行,意主意生成,若以邪恶意,或说或行动,由此苦随他,如轮随兽足。

就是说,当一个人要造业的时候、生起不善心的时候,他必须得先有意念的生成,他才会透过语言说出来,或者透过身体的行为表现出来。而我们讲到的身表和语表,其实还是属于心生色法,是不是?由于有了这种心,它会带来一种表达的方式。而如果是语表的话,它所造的业我们称为语业,而通过身表所造的业我们称为身业。当这些业造下了之后,在因缘成熟的情况下,它根据同类相应的法则,造的是恶业,那将会带来苦的果报,就好像车轮紧跟着牛的脚印一样。

而第二首偈颂是:

Manopubbaï;gamà dhammà;
manoseñ;ñ;hà manomayà;
manasà ce pasannena;
bhàsati và karoti và;
tato naü sukhamanveti;
chàyàva anapàyinã;。

这是《法句经》的第二首偈颂,它是说:

诸法意先行,意主意生成,若以清净意,或说或行动,由此乐随他,如影随于形。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在想要造作一种行为或者说一句话的时候,如果他的内心的动机是好的,他的心念是清净的,那么这样的话,他所说出来的话是好的,他的行为也是善的。当他造了这些身、语、意方面的善业的时候,当因缘成熟的情况下,他将能够获得乐的果报、善的果报,就好像影子随于形一样,如影随形一样。

因此,佛陀的教法当中,身、语、意三业是以意业为重的,意业最为第一的,它和耆那教里面很注重行为的发生才形成业有不同的地方。

我们再看业的分类,根据我们在之前所讲到的,业可以分为三界的业。其中,生存地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生存地是恶趣地,第二类是欲善趣地,第三类是色界地,第四类是无色界地。所有这些众生之所以能够投生到相应的地,和他所造的业有关。如果一个有情造了某一种的业,这种业将会根据同类相应的法则,使他投生到相应的地。

如果这些业是不善业(akusalakamma),当一个人造作了不善业,当这种不善业成熟了,将可以使他投生到哪一趣?恶趣地。恶趣地有多少地?有四地,即:地狱、畜生、鬼和阿苏罗——堕恶趣的阿苏罗。

第二是欲界的善业kàmàvacarakusalakamma。由于一个人造作了欲界的善业,当这种善业成熟的时候,将可以使他投生到欲界的善趣,即:人和天的善趣。

第三是色界的善业,色界的善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