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删的文档_卫西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未删的文档_卫西谛-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算是“超写实”的软性色情片吗?当伴随镜头划过妓女们面孔的时候画外国际歌不断,妖异的感觉油然而生。



 属于建筑史的喜剧片:游戏时间,1967

    属于建筑史的喜剧片:游戏时间,1967

    《游戏时间》(playtime)是建筑界讨论最多的电影之一。友人李巨川说:“它是对现代主义建筑与城市的一个批判,这部影片的喜剧效果直接产生于这些现代主义的规划与设计,而不是传统的肢体和语言。学过建筑的人会对这部影片更为发笑,因为其中许多情节与建筑史有着渊源”。在这部投入巨资拍摄的70毫米影片里,雅克·塔蒂(jacquestati)所创造的胡洛先生这次不是出现在假期的海边(《胡洛先生的假期》),也不是现代化都市市郊(《我的舅舅》),而是直接来到世界消费文明的中心——巴黎。尽管塔蒂被评论家们与卓别林相提并论,但在风格上,他们大相径庭。首先在情节叙述上塔蒂摒弃了古典叙事的模式,只是将若干毫无关系的小事件串起来,以达到最终的抒情与喜剧效果。《游戏时间》的画面甚至使观众有“复数阅读”的乐趣,在许多人物众多的场景中,每个人物都进行着各自运动,并且都有特别的意思,在这些场景中,导演不再为观众设定视线的焦点。

    影片的开始,出现了一座现代化建筑,以及各种身份的人,直至最后观众才会发现这里原来是机场。功能和外观之间的不确定性,以及统一的结构与暗灰的色调是《游戏时间》中所有建筑(场景)的特点,这令胡洛先生无所适从。当他去办公大厦找人时,发现整个办公场所犹如一个迷宫,不但各个工作间一摸一样,甚至无法分辨电梯与会议室之间的区别。这座城市过多采用玻璃来代替墙体也使得胡洛倍感茫然。最令人诧异是胡洛朋友的住处,整个客厅的外墙是一面大玻璃,起居生活完全暴露在路人面前,好似商店的巨型橱窗,并且家家如此。当胡洛冒失的撞碎了酒店的玻璃门后,开门的侍者手持着金属把手佯装殷勤的为客人开门关门,用形同空气的玻璃来维持酒店的形象。胡洛无意间的一个冲撞,正是塔蒂有意要打破被大都会用来标榜现代性的材质——玻璃。

    巴赞称胡洛是位“冒失天使”,他引起的混乱都是“温柔和自由的”。大体上说雅克.塔蒂是乐观主义者,尽管有一点怀旧式的淡淡忧伤。胡洛误入尚未装修完毕就匆匆开张的酒店,将人们一本正经、并充满危机的晚餐时间彻底搅乱,但结果并没有使经营者尴尬,也未使消费者失望,而是将晚餐化作了嘉年华式的狂欢,人们载歌载舞尽兴到天亮。而第二天的巴黎虽然仍是拥挤嘈杂,但比起前一天平添了生气——塔蒂出色的运用画面和背景音乐将巴黎变成了一个大游乐场:围绕广场的车流仿佛转动大圆盘,摩托后的女郎也好像坐在旋转木马上,连擦窗工人也将巴士变成上下起伏的跷跷板。

    塔蒂对电气、机械的讽刺也在整部作品的屡见不鲜,尤其集中在胡洛误入展览会的一场戏中:人们围着一个新型产品赞叹不已,而这个新发明仅仅是在扫帚上安了盏灯——现代文明的无聊被一笔勾勒出来。在这个现代文明中,人的特性和身份反而并不重要起来,人们彼此仅仅用服装和胸口别着的标牌区别对方。胡洛这个与“先进社会”格格不入、难以识别的人更是被推来撞去,洋相百出。

    声音的运用与组合在这部影片中令人信服和称奇,声音在他的作品中总能有效的使画面增加厚度和内在涵义。相比起《胡洛先生的假期》来,《游戏时间》中的对白更加模糊(而主人公胡洛的台词照例几乎没有台词),所以人物的语言都化作“自然音”之一,等同与城市里的各种噪音。同时,人物的形象也随着声音的模糊被淡化,个体不再突出,胡洛先生也并未到处闯祸,也被淹没在人潮中。这也凸显了塔蒂对现代大都市的极度不适应和一种忧虑的迷茫。雅克.塔蒂最被评论者推崇的是他总将开门的声响放大到突兀的地步,“透过声音的指涉,用音部暗示某些视觉意象”,那一声门响往往将观众的期待和下一个画面连接在一起。然而在《游戏时间》里,他却在展览会上安排了一样新产品——一扇用所谓绝缘材料制成的“无声的门”,我们看到胡洛站在面前有些不明所以、呆头呆脑,我们同时看到塔蒂站在面前有些天真的忧心忡忡、怅然若失。

    这时我们可以发现:可笑的并非胡洛先生,而是这个日益进步的世界



 没有谁比杀手更孤独:独行杀手,1967

    没有谁比杀手更孤独:独行杀手,1967

    李碧华说:江湖片的“母乳”,就是这部阿兰.德隆的《独行杀手》。的确,从吴宇森、吕克.贝松,到昆廷.塔伦蒂偌、北野武的作品都逃不出《独行杀手》的影子。自从梅维尔(jean…pierremelville)将阿兰.德隆塑装扮得风衣、礼帽,沉默、冷静,以后银幕上的杀手大都将自己裹得紧紧的,一脸木然,并且再也走不出孤独和悲剧的宿命。吴宇森自认作品风格中热的一半受特吕弗的影响,而冷的一半则源自梅维尔。

    阿兰.德隆饰演的主角毫无来历,寡然独居,与雇主、搭档、情人的关系也异常直接明了,他只有姓名与身份——杀手杰夫。细看他的住所陈设简单、色彩灰暗,甚至他出没的这座城市也空洞冷漠、毫无生气。在梅维尔的镜头中,无论是巴黎、里昂还是马赛,每座原本热闹的城市全都阴郁空旷,尤其在《大黎明》这样的末期作品中,这种气氛被渲染到极致。无论是杀手还是警官,出现在梅维尔电影中的人物全部犹如囚鸟困居笼中,(好似杰夫房间的那只敏感的鸟儿一样)。或许,这样的城市就是他们人生和心理上的投影。

    沉着利落的杰夫受雇枪杀一夜总会老板,在搜捕中被警察作为嫌疑之一擒获,但金发情人的伪证与目击他的黑肤女郎的矢口否认,使他得以脱身。雇主恐被牵连,派人枪杀他。警察亦察觉蹊跷,紧追不舍。此间尽管对白极少、神色冷峻,但杰夫的情感世界仍然在他与金发情人、黑肤女钢琴手的两三次见面中若隐若现。最终,杰夫击毙了雇主,同时也接受了另一次任务。他重回夜总会,在黑肤女郎的琴声中戴上白色手套,用枪指着她——她是他最后一个目标。埋伏四处的警察拔抢射击,击中杰夫,他们从其手中取下枪,却发现里面并没有一颗子弹。没有人知道为什么,这个杀手会如此投奔死亡而来。甚至没有像让…贝尔蒙多在《断了气》的最后,独白说自己受够了、累了,不想再跑了。但这个日本武士故事的蓝本背后,也同样打上了存在主义的烙印。

    梅维尔在《独行杀手》中将一切戏剧性、情感交流以及人生的体验凝结成冷静的视觉语言,放弃大量对白的同时,在剧情处理上也显得对称工整。比如进车库换牌照的场景、到情人家中的场景都前后呼应妥当。使得作品如同阿兰.德隆的造型和行事一样,简洁干净、一丝不苟,并且整部电影浑然一体。电影史评论此片时赞誉说:梅维尔将传统的悲剧高度抽象化。这便是他抽离了人生中一切热烈虚浮的东西后的结果,让情感与哲理统统掩藏在人物和我们冷彻入骨的目光中,剩下的只是孤独。引用影片开头的格言——没有谁比杀手更孤独,除了丛林里的猛虎。



 “男人,一个古老的种族”:西部往事,1968

    “男人,一个古老的种族”:西部往事,1968

    意大利裔导演赛尔乔·莱昂内(sergioleone)最著名的作品莫过于科林·伊斯特伍德主演的《赏金杀手三部曲》,以及罗伯特·德·尼洛主演的《美国往事》。而1969年的《西部往事》(onceuponatimeinthewest)尽管是其“往事三部曲”之首(另一部为《革命往事》afistfulofdynamite),但在dvd出版之前,却知其者很少。而就题材和风格来说,又恰好有点似《赏金杀手》和《美国往事》的混和体,气质似前者,节奏近后者。莱昂内1921年生于罗马,是默片导演维尼塞佐·莱昂内的儿子。在五六十年代美国西部片渐渐式微之际,创造了“意大利式西部片”的奇迹,一定程度上重新振兴了“西部片”这个被安德烈·巴赞称为“和电影同时诞生的类型片”,延续了“西部片”的神奇的活力。而《西部往事》像是一篇壮丽优美、舒缓大器的“悼词”,从影片的风格来说看得出这是莱昂内对“西部片”最后的眷恋,他已有意告别这一“具有永恒的魅力”电影类型。而片名《西部往事》正是“一语双关”,一是意指其内容是回溯美国开拓西部时代的草莽历史,二是导演自个儿暗涌心事。“onceuponatimeinthewest”直译为“从前在西部”,这部影片本身也是莱昂内电影生涯的一个总结,而十五年后拍摄了片名、企图和格调相近的《美国往事》,是他最后一部作品,成为遗世叹谓。

    《西部往事》具有一切“西部片”的特质和元素:激动人心的铁路时代、一望无垠的大漠黄沙,骑士一样的抢手、牛仔、匪徒,以及一个美艳的新娘(妓女)。影片的故事简洁,并无太多跌宕起伏,呈现一种朴素的叙事美学。一个流浪的无名口琴仔、一个被通缉的匪徒、一个奸险狠辣的阴谋家、一个纠缠三者之间的女人,这个经典的人物关系直到2003年角逐奥斯卡的中国电影《天地英雄》依然沿用着。但《西部往事》将四个主要人物的前史交代的颇有神秘感,加上莱昂内擅长用人物特写和推镜来塑造人物个性,使得影片在简单的事件中,透露丰富的背景内涵。这个背景又和大的历史环境融为一体,就像电影中经常出现的画面,牛仔枪手出现在银幕一角,背后是在黄沙弥漫的大漠中修筑铁路的火热场景。

    这部三个小时的西部长篇巨作,莱昂内特地赋予它独特的舒缓节奏,这让人联想到杜琪峰拍摄的《ptu》,在节奏以及气氛营造上是和这部三十余年前的旧电影一脉相承德。可惜当年这部片子在美国推出时,因长度太长而被片商大幅修剪,导致原貌残缺不全,剧情暧昧不清,在口碑和票房上都大受影响,但在欧洲顺利以完整版上映后,随即惊艳欧洲影人,被视作“意大利式西部片”(spaghettiwesterns)艺术成就最高的代表作。影片开头用大篇幅交代主人公口琴仔的出场:三个大汉持枪凝神等待一列火车的到来,不断苍蝇飞舞、污水滴落、扳手指声让人焦躁不安,而就在火车缓缓驶来,又缓缓驶去,三个大汉松口气之际,用口琴仔在他们蓦然回首时现身,这个段落足足十四分钟。整部《西部往事》差不多就是这样一个调子,这个调子甚至有点古龙的武侠味道。

    巴赞在著名的《西部片及典型的美国电影》里曾指出,“西部片”的深层特质是——神话。《西部往事》也是一出神话:影片第二个悠长的段落交代了农场主麦白在迎娶新奥尔良来的新娘来的那天被阴谋家兼恶匪弗兰克派人射杀全家。其原因是麦白有个梦想(一个典型的美国梦):他判断铁路必会经过“甜水”这个无人问津之地,而当火车开通之时就是“甜水镇”兴旺之日,所以他买下了整片土地,并且定购了无数木柴建造火车站。弗兰克和富商跛子莫顿欲强行夺走这片土地,并栽赃给匪徒赛扬,于是引发了口琴仔、弗兰克、赛扬之间的新仇旧恨。《西部往事》在杀戮、掠夺、拓荒的大历史背景下,描写了一场男人的梦——土地、金钱、女人。所以尽管这部影片同其它“西部片”一样具有史诗的伦理性和女性崇拜,但在我看来,最让人激动人心的是男性那种无奈而坦然地面对死亡的悲剧气概。就像口琴仔与弗兰克最后决斗时的对白:

    ——你成不了生意人,弗兰克。

    ——是的。我只是个男人。

    ——一个古老的种族。

    正是《西部往事》那种荡气回肠,才使得后来同样气质的《美国往事》(onceuponatimeinamerica)成为影迷经典,才使得《黄飞鸿》在海外发行时英文名叫做“onceuponatimeinchina”,才使得罗伯特·罗德里格兹会拍《墨西哥往事》(onceuponatimeinmexico)。当然《西部往事》那种荡气回肠其实是“造型大于叙事”的结果,他的人物造型、画面构图都给人以西部片中少有的“静态美感”。

    在异常舒缓中,一位和莱昂内并肩工作数十年的音乐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说《西部往事》中某一个镜头印在你脑海中的话,那么这个镜头必然是带有音乐的——莫里康内(enniomorricone)的音乐。这个莱昂内的小学同学,为他的西部片成功立下了超越一般配乐的功劳。在《西部往事》中三个音乐主题都不同凡响:“manwithaharmonica”,无名杀手口琴仔的主题,口琴声起,这个复仇者就从意象不到的地方来,这个主体苍凉萧瑟,忧伤中带有洒脱之气,甚至带着一些神秘诡谲地杀气;“cheyenne”,赛扬是影片中的逃狱匪徒,这个钢琴主题不仅描写了他有阴沉暴力的一面,亦有充满热情,骄傲与温柔的一面,这段流畅的音乐将赛扬的形象烘托的更为立体;“lovetheme”,这是莫里康内最动人的一段旋律,带着凄美绝伦的感伤与悠远,这个主题也是后来《美国往事》的雏形。这段音乐的愁怅之美,甚至使它脱离了电影本身,而流传世间至今。

    面对死亡的浪漫主义:虎豹小霸王,1969

    有人说自从dvd流行附带导演评论音轨之后,电影学院里的拉片课就可以取消了。就我看了一些之后,觉得两者差异还是比较大的。评论音轨(不论是谁讲解)多半回顾拍摄幕后、电影野史、花边新闻,偶有一些严肃背景资料和技术问题,但并不太详尽。而学院里的拉片课对视听语言的讲解要详尽、专业的多。在dvd中基本用的方式是边放边讲,并非逐一分段讲解、反复观看;再有就是dvd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