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宰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北京宰相-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媚险揭垡淮蛳欤恢芏骼辞鬃圆叻吹牡谌の馕幕绰什科鹨澹髯箍冢牍簿稚比顺悄冢孟铝松蕉∈』帷

类似的情况,亦发生在最后一任东北剿共总司令卫立煌身上。由于一批潜伏的中共秘密人员的运作、周恩来亲自写信对卫立煌诱降,致使卫立煌率二十万精锐镇守沈阳,北不援长春,西不援锦州,长时间接兵不动,最后竟一枪未放,丢弃沈阳,只身逃回南京,而让林彪白白捡了二十万全套美式装备的大军,经中共东北野军改编,挺进关内,包围平、津,虎视中原。当年东北野战军的百万雄师,竟有近半兵源来自俘获收编后的国军。

在淮海决战战场上,八十万国军所以兵败如山,源于潜伏南京政府军令部内的次长刘斐,向中共统帅部传回精确的国军作战部署,调动命令;以及源于早年由周恩来亲自策反并秘密加入中共地下党的两位国军军长张克侠、何基澧的阵前倒戈,火线起义。

北平和平解放,傅作义将军属下的数十万大军接受中共改编,则是由傅作义的爱女傅冬菊等一批潜伏于华北剿总的中共情报人员所促成。

四月二士二日,国民党首都警卫师师长王晏清(包括蒋介石警卫团、陈诚警卫团在内)率部起义,南京失守;五月淞沪战役,亦有淞沪警备副总司令刘昌义在共军兵临上海时投诚。

接下来的湖南和平解放、广西和平解放、云南和平解放、内蒙古和平解放、新疆和平解放、江西和平解放,无一不是周恩来指挥下的中共情报系统的大手笔。据统计,国共内战时期(一九四六-一九四九),国民党陆海空部队,师以上重大起义事件多达六十余起。十五个整编师,一千多名将领,七十二艘舰船,二十六架飞机,上百万官兵被中共策反成功,接受中共改编。

周恩来自二0年代中叶惨淡经营起来的中共情报系统,为中共打赢内战,夺得江山,居功伟硕。

至今,人们认识到的周恩来,是为中共杰出的国务活动家、外交家,伟大的谈判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总理;而甚少人认识到,他是中共情报总司令、特工祖师爷、和谈大巫师。君不见,在温文儒雅、风度翩翩、能言善辩、亲切和蔼、艰苦朴素、任劳任怨、面面俱倒、广结善缘的背后,藏有多少个真实的周恩来?

①总参谋长为彭德怀,此时正专贵共军西北战事。 

※※※※※※※※※

第二章 秦皇再世定都何处
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一九四八年三月下旬,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共中央前委机关,从陕西吴堡县川口东渡黄河,横越晋北,一个月后与刘少奇、朱德的中央工委会合,坐镇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指挥两百万人民解放军,上千万的土八路、支前民工,掀天揭地,大打特打。这回打的不是小日本,而是两、三年前的友军中央军,友党国民党。打小日本,你蒋介石一退再退,留有后手;我毛泽东游而不击,扩充实力,都是为着这最后的决战。你仰仗美国,我背靠苏联。西北、东北、华北、华东,热烘烘的国土,打它个翻天覆地,血流五千里,尸骨堆成新的三山五岳。总的趋势:国军打日本人行,打内战不行。共军打日本人不行,打内战行。

毛泽东从陕西出来,要做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位秦皇,二十世纪的秦始皇。

周恩来却很难在历史长河中找到一位人物相类此,李斯?张良?韩信?萧何?

诸葛亮?郭子仪?刘伯温?都不是。周恩来是一个独特的历史现象。

可是在一九四八年春天,夏天,苏俄老大哥斯大林还在奉劝中共小老弟,中国内战应以长江为界,力争建立北方政权,实现南北分治;毛泽东、周恩来则无视苏俄老大哥的指教,还在设计、构想:要花五年的时间才能打败国民党,夺取全国政权。但他们也打算先到黑龙江的哈尔滨去,背靠苏联老大哥,联合一些民主党派,成立一个中华民主联合政府,以跟南京的中华民国中央政府对峙、抗衡。出乎毛、周意料的是,只过了半年之久,中共军队就取得了辽渖、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自然不要再跑到天寒地冻的哈尔滨去成立什么临时政府了。在「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之际,建国定都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

毛泽东的眼睛早盯住了地图上的北平。他却不把心事说破,而开始在党内高层征询意见:我想听听大家的,我们的新国都定在何处?历代王朝的京城不是在西安,就是洛阳、开封,还有南京、北平。杭州古称临安,那地方玩玩可以,做国都肯定是短命的:「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那么,我们的国都定在哪里最为合适呢?

战争年代,王霸之业未定,中共高层还是较有民主气氛的。虽然大家已经习惯了奉承毛泽东,遇有问题,却也还是可以坦率地说出各自的看法的。

朱德总司令主张定都西安。西安古称长安,历史上最强大的汉唐王朝都定都在那里,又靠近陕甘宁边区。没有陕甘宁边区,就没有我们党和军队的今天。

在中共高层,彭德怀副总司令是唯一坚持不称毛泽东为「毛主席」的。他主张国都更靠西一点:老毛,等我去把甘肃拿下来。定都兰州吧!从全国地图上看,兰州才是中国的地理中心。不是说孙中山先生当年也设想过把兰州定为国都?那里是比较穷,比较落后,比不上华北、华东的那些大城市。但西北民风淳朴,人心厚道。我们共产党人比较容易保持艰苦朴素,不忘本。不然进了华北、华东那些花花世界,坐上龙廷,人就易变喽!

刘少奇比较务实。这位「毛泽东思想」的发明者及狂热鼓吹者,同时是个现实主义者。他主张打下南京再定都。南京有现成的总统府,及各部委办公机构,大批建筑物一经接收即可启用。建国之初,百业待举,此一来可节省下大笔费用。

任弼时表示赞同:南京的优势,别的城市无法比拟……毛泽东笑笑说,南京确有优势,可是天气炎热、潮湿……当然,离庐山很近。蒋某人不是每年夏天都上庐山去办公?那里的夏宫也是现成的。

副总参谋长叶剑英将军却反对定都南京。叶剑英背出一首唐诗来:「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干寻铁锁沈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毛泽东动了诗兴,指着叶剑英说,此人有文化,算个儒将。本人的南京印象,只记得几幅楹联。城北燕子矶有联云:「江水滔滔,洗尽千秋人物,看野云闲鹤,万念俱空,说什么晋代衣冠,吴宫花草;天风浩浩,吹开大地尘气,倚片石危栏,一关独闲。更何须故人禄米,邻舍园蔬。」还有秦淮河一联:二八朝金粉,十里笙歌,裙屐昔年游,最难忘北国豪情,西圜雅集;九曲清波,一帘梦影,楼台依旧好,且消受束山丝竹,南部烟花。」

毛泽东的古文化知识,博学强记,在中共领导人物中,确是无人相与仲伯。

江西苏区时期的红军总政治部主任、遵义会议扶植毛氏有功、「七大」之后却被贬为中共东北局城工部长的王稼祥,来西柏坡开会,拜望毛泽东时,问:是不是定都北平?

毛泽东让他说说定都北平的理由。

王稼祥精通俄文,亦是饱学之士,说:我认为北平离社会主义的苏联和蒙古人民共和国近,国界长而无战争之忧;而南京虽然龙盘虎踞,六朝烟雨,伹离港、澳、台近了些,今后美蒋作乱,也必定是在南方;西安又似乎偏西了一点,孔子西行下到秦嚒!所以,我认为北平是最合适我们的地方。

几乎无人提到洛阳、开封。北平、南京成为首选之地。

毛泽东在听了刘少奇的意见后,倒也有几分动心。「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定都南京,占有蒋某人所留下的一切,何尝不是他的夙愿?江南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春去苏杭,夏去匡庐,都很近便。

关于定都之事,党内军内的智多星周恩来却保持着谦恭的沉默。毛泽东通过近两年来转战陕北、华北,让周恩来以军委副主席身分代理总参谋长职务,对这位老同事、老对手已不像过去那样隔膜。周的忠心耿耿,小心翼翼,以及非凡的办事能力,已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他的好感。

周恩来坚持着自己与毛泽东相处的守则,悠悠万事,定都建国。毛泽东主席不主动问起,他是不便发表高见的。且他已经十拿九稳地揣摸到了毛欲定都北平的心事,当然不便说破。任何高明的第一号人物都不愿自己的助手言行超前。征求一下党和军队高级干部们的意见,只是一幕过场戏,一道手续而已。

主场戏及主角,非毛泽东本人莫属。

毛泽东终于发问了:恩来,定都何处?朱老总、彭老总、少奇、弼时、剑英、稼祥他们都各抒高见了,你我朝夕相处,怎么就听不到你的意见哪?就要开七届二中全会了,此事,政治局和书记处内部,应该拿出一个比较一致,比较成熟的意见来。周恩来已经成为毛泽束党务军务上的大管家,从指挥全国各个战场的战事,处理各类情报,签发各种命令、电报、文件,代拟新华社电讯、人民日报社论,主持各类会议,接见各方代表,调配各路大军的后动供应……到关照毛泽东家的衣、食、注行,周恩来日理万机,细心周到,井然有序。既不越位越权,又不贻误军情,使得喜怒无常的毛泽东,都不易挑剔出什么不是来。周恩来说:定都建国,是本党浴血奋斗二十几年的最大心愿……今日的局面,来之不易,还是请主席拍板。

毛泽东显得有些至高兴了:你这不是助长我搞一言堂?一言九鼎,干纲独断?我是共产党的主席,胜利了也决不能做皇上,对不对?毛某人不是朱元璋,更不是李自成。

周恩来笑了:主席言重了。那我就说说吧,供主席参考。我比较倾向于王稼祥同志的意见,定都北平。少奇同志建议定在南京、也确是能够避免大兴土木,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毛泽东问:定在北平,就一定要大兴土木?

周恩来说:那倒不一定。我们可以先把机关安置在北平的香山或是中南海这些地方。

毛泽东说:这就对了,我喜欢香山。北平复名北京,南京仍称南京。大唐时候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嘛,一国两京,自古始然。京者,首善之区也。

你能不能把你的想法说得详细些?

周恩来见毛泽东主席此刻心境甚佳,有兴趣听人说话,便不失时机地把自己的想法亮了出来:定都之计,我以为宜北不宜南。从历史的角度看,历来都是北方战胜南方。四千多年前,北方的轩辕氏《黄帝》战胜了南方的神农氏《炎帚》,还有蚩尤,建立了统一的华夏古国。以后的夏、商、周、秦、汉、魏晋、隋、唐,也都定都北方,北方统治南方。北宋定都黄河流域的汴梁(开封)时,甚为强大。北宋末年抵抗不住北方游牧民族辽金的南进,丢失了黄、淮以北的大好河山,迁都临安,称为南宋,已是偏安一偶,苟延残喘了。最后被蒙古铁骑所统一,建立起元朝,定都燕京,称为大都。元末那个安徽凤阳的放猪娃朱元璋倒是在南方起事,建立起明王朝,定都金陵,改称南京。可是到了他的儿子辈上,镇守北平的燕王朱棣率兵南来,以靖难为名,占领了南京,废了惠帝朱允坟,夺得皇位,迁都北平,营建紫禁城,称为北京。还是北方的胜利。明末李自成起义,从陕西而河南,经河南北进,攻入北京,在紫禁城待了一个月,即被东北入关的满清八旗兵所败,建立起大清王朝……本世纪初,孙中山所倡导的国共合作,创建起国民革命军,后进行北伐,取得胜利。这次加上朱元璋那一次,大约是我国几千年文明史上,仅有的两次南方战胜北方,统一北方。但国民党政权的所谓统一,是徒有虚名的乌合之众的假统一,南北各省区军阀的政治大拼盘。可以说蒋介石领导下的南京政府从未真正统一过谁。各省军阀拥兵自重,蒋介石根本统一下了号令。这也是我人民解放军在主席英明指挥下英勇作战,能迅速将其打败的原因之一。至于我们党革命之初,在南方起事,诸多磨难,血流成河。也是经过了长征,举着北上抗日义旗,到了陕甘宁,终于找到并确立了自己的伟大领袖,天时地利,才算稳住了阵脚,在八年抗战中日益发展壮大起来。这次国内战争,我们成了北方,国民党成了南方,只花了两年多的时间,我们就独霸东北,控制华北、中原,之后南下、西进,势如破竹,所向披靡。我国历史上,又多了一次北方战胜南方……毛泽东认真听着。恩来真是说古道今,巧舌如篑呢,很有他自己一套呢,不乏领导者的风范魅力。

周恩来则随时留意毛泽东主席的反应。在毛泽东面前谈历史,会不会被认作班门弄斧,小儿科?为什么要说这样多?毛泽东主席自「七大」以来,已养成居高临下、俯瞰一切的思维习惯。今后逦是少发表些独到见解,多做些实事,不要再往前挤……这也是周恩来的优点,二十几年来党内无数次的权力更迭中,他从来回避被拥戴为第一把手,甚至不作第二把手,而安于第三、第四的位置。过去,在瞿秋白手下,李立三手下,王明、秦邦宪、张闻天手下,他从来处在老三、老四的位置。也就从来不跟第一把手去争斗。老大是龙,老二是虎,龙争虎斗,不是龙伤,就是虎死。他却总能保住老三、老四。如今到了毛泽东手下,前面还有朱、刘,他仍是老四。从来老四做实事。实际上的权力往往大过老三,甚至老二。

毛泽东见周恩来不说了,才笑了:恩来,你这也是一言堂啊,能不能到七届二中全会上。也去细数一下,定都之计,宜北不宜南的历史依据?

周恩来心里一怔,脸上依然谦虚温顺:不大好吧?我只是把平日心里想的说出来供主席参考。要说,也只能由主席去说,主席威望高,说话容易被听进去。

我还是搞不懂,恩来你自己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