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国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朝第一国师- 第1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过寥寥数人,屈指可数,自然用不着担心。

孙升之后,再无人有异议,围观众热情高涨,客栈老板更是着力配合。发榜之后,金榜题名的进士披红戴huā,本来就是保留节目之一,只是要不要招摇过市的问题而已。对刘同寿有几分认识的张老板事先做了充分的准备,行头仪仗很快准备就绪,近千人的大队浩浩荡荡的上了路。

闹了大半天,此刻ri已偏西,将近傍晚了,看了一天热闹的京城百姓尽兴之后,多半都在回家的路上。热闹再好看,也不能当饭吃,何况,报喜已经结束了,也没什么新的热闹看了。唯一遗憾的就是,没找正地方或路程太远,没看到会元老爷和那位传说中的小仙师。

就在这当口,一阵喧天的锣鼓声,以及喧闹声,如同chun雷乍响,黄河开冻,滚滚洪流沿着长安大街轰然而来。

刚走入家门的人惊讶的停下了脚步,转过身来;一直在家安坐的人也愕然起身,推开门窗,向外眺望;顽皮的孩子们更是经不起好奇心的唆使,不顾长辈的呼唤,蹦跳着跑到了门外,向着声音传来的方向跑去。

“还没殿试,怎么就有人夸官了?”

“哪个生了雄心豹子胆,不得圣旨,不循礼制,就私自乱来,不怕刚到手的功名被黜了吗?”人们议论纷纷,疑窦满腹,脚下都象是钉了钉子似的,动都不动,只是透过门缝、窗户向外探看。

不按规矩做事,谁知道会不会惹出什么乱子来?那士子乐极生悲,是自作自受。却不要连累了自家才好。

不过,这样的状况保持的时间并不长,锣鼓声稍歇,一阵高喊声传来,人们很快便恍然大悟,然后兴高采烈的冲出了家门,动作之敏捷。全然不在孩子们之下。

“游街的是小仙师!天子门生——上虞刘小仙师金榜题名,到承天门谢恩来了。”

“金榜题名要谢恩,朝廷有这规矩?”

“小仙师当然不同。他是奉了恩旨参加考试的,中了式,当然要来谢恩呀。”

“原来是这样。那,那个天子门生又是怎么回事?不是说只有参加过殿试,上了金銮殿面圣之后,才能算是天子门生吗?”

“我说这位大哥,你的消息也太落后了吧?小仙师这个天子门生,不是随大流的那种,而是实打实的!告诉你吧,早在小仙师刚入宫面圣那会儿,皇上就看出小仙师的宿慧了,特意收为弟子。教授以经史之学,这才有了小仙师的金榜题名。”

“原来如此,在下愧为京城人,长在天子脚下,竟然连这样的消息都没有耳闻。惭愧啊,惭愧。不过话说回来,这位兄弟看起来似乎有些面生,不知家住何处,常在那个坊市公干,怎地耳目如此灵通?”

“嗨。我也是刚从外面进京的,只是刚好住在学士楼,嗯,就是小仙师驻骅的那间客栈,刚改的名字,听到别人说了,这才有所了解。咱们大明出了这样的人物,真是大大的祥瑞啊!大明中兴,指ri可待了。”

“是啊,小仙师的道法高,心地也好,有这样的人物伴在圣驾左右,确实是好事。”听者纷纷点头,但也有人不以为然“就算如此,说是祥瑞也太夸张了吧?以恩旨参试,然后金榜题名,谁知道里面有没有什么弊端?”

“呸!屁的弊端!敢说这种话,也不怕风大闪了你的舌头,今科会试戒备何等森严,监考是什么样的阵仗,你自己孤陋寡闻,却也可以找个经历过的人问问去,旁的不说,单说都察院的御史就去了四五十,舞弊?你当整个朝堂就没有正人君子了吗?”

这种酸溜溜的言词只能在落第的读书人当中引起共鸣,对普通人说起,就只有挨骂的份儿了。

那个自称是外地人,消息却异常灵通的人神秘一笑,又道:“嘿,大家可能还不知道吧,祥瑞可不仅仅只有这一桩……”

“还有?”众人的注意力一下就被吸引了过来。

“当然了。小仙师从前在上虞东山修炼,但这次跟他一同来赴考的,却是半个绍兴府的士子,其中以余姚人居多,这一次,余姚人可是出了大彩了,单是一县的士子,就足足有十八个人中了式!是为十八学士,正合贞观故例,这不是盛世的祥瑞,又能是什么?”

“老天!”

“这么厉害?”众人都惊呼失声。

“哼,当然厉害了。余姚一县,不过万多户人家,人丁不过十万,却有这等成就,不是上天赐福其乡,又能是什么?上虞与余姚近邻,虽然因为出了个小仙师,耗去了太多灵气,以至于比余姚稍逊,但也有足足十人中式,单是这两县加起来,就已经是近三十人了!想想看,本科一共才去了三百二十余人呐!”

“真的是祥瑞,我大明果然要中兴了!”

“皇上洪福齐天,寿与天齐!”在有心人的引导下,刘同寿的队伍未止,长街上便已欢呼声四起,等到众人看见小道士神仙中人般的身影时,欢呼声越发的热烈了。

“看呐,看呐,那就是咱们大明的小仙师!”

“上天假小仙师之手赐福大明,大明幸甚,百姓幸甚!”

刘同寿不是第一次经历这样的场面,但这一次,他笑得最为灿烂。

绍兴府百姓对自己的拥戴,跟在京城人之上,但带来的却以麻烦为主。这一次不同了,这欢呼声带来的,将是绚烂的前程!

人生如戏,对刘同寿来说,这场大戏的观众只有一个!

“万岁爷!”

黄锦一路小跑,满头大汗的冲进了乾清宫,人还在门外,声音就已经传了进来:“老奴打探清楚了,外面的喧闹,是刘大人到承天门谢恩引发的,百姓们都说……”

“……”没有回音,但黄锦明显感受到了一股热力,从龙袍之下发散而来,使得他浑身都暖洋洋的。

他偷眼看了看嘉靖的神情,果然,红光满面,红光下面,是一股压抑不住的喜气!

“胡闹!这小家伙,真是会乱来。黄伴,你走一趟,让他消停一点,些许小事,闹得这般动静,告诉他,他这是在扰民,知道么?”好半响,嘉靖才控制住情绪,勉强冷着脸,申斥了几句。

“老奴遵旨。”黄锦如何听不出,皇帝这话与其说是申斥,还不如说是夸奖呢,当然,表面上还是要图个好名声的。

果不其然,他刚退到门前,嘉靖就已经忍不住了,言简意赅的吩咐了一声:“摆驾交泰殿,叫端妃她们速来!”然后起身就走。

黄锦在殿外又停留了片刻,然后如愿以偿的听到了又一阵酣畅淋漓的笑声,隔着交泰殿厚厚的墙壁,以及整个乾清宫,依然清晰可闻。

胖子笑着点点头,转身往承天门去了,他得去骂人……

正文 第190章 嘉靖朝特色



黄锦的文化水平不算高,但表演技巧和记xing还是很过硬的。他准确的把握住了尺度标准,将嘉靖的口头训斥,转述成了长篇大论,抑扬顿挫的把小道士好一通骂。

圣训内容相当空洞,翻来覆去,无非小题大作,不够矜持之类的评语,以及重点强调的‘扰民’二字罢了。

不过,这样已经足够了。

围观众迅速领会了皇帝的圣意,并感动得一塌糊涂。

皇上往ri的行为虽有些荒唐,但此刻表现出来的,堪称是圣君之姿啊!就为了扰民这么微不足道的小事,居然把时下的御前第一红人骂得灰头土脸,这是何等的爱民仁慈之心呐!

被骂者的认错态度也很好,不但没半句话辩解反驳,挨完了骂,刘同寿还痛心疾首的忏悔了几句,大有被人抽完左脸,再把右脸送上去的架势。

于是,一副君仁臣贤的场景,活生生的展现在了京城人面前。百姓们忘情的欢呼赞叹着,有些老人甚至抹着眼泪,向后辈们说起了往事,孝宗皇帝当年如何如何,又或自己的爷爷曾说过,更久远的仁宗、宣宗皇帝当朝时,又是怎样的一番清明景象。

君上勤政爱民,官员谦逊自守,传说中的那些盛世,无一不是这个套路。祥瑞,果然是祥瑞连连!绝大多数人都笃信着,大明中兴,就在眼前了。

挨完骂,或者说演完了戏。编剧兼导演,再兼男主角的小道士一脸庄肃的离开了紫禁城,只留下了一个正直的背影,以及让人津津乐道的君臣奏对,让人称颂不已,给今天这场大戏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这件事直接引发的后续效应,除了京城又多了一个话题。以及几分喧闹之外,紫禁城中也多了几分喜气。

就在宫门落闸前,锦衣卫指挥使陆炳急匆匆的进宫面圣。一谈就是将近一个时辰。谈了些什么,外人无从得知,但是。从后来嘉靖的行为举止中,大致也可以推断个不离十。

若非高兴的狠了,交泰殿怎么会一直到丑时还灯火通明?光是亮灯倒也罢了,可周围回荡着的,那如泣如诉的低吟声又算是怎么回事?

知道的,明白这是万岁爷在民间得了好口采,又拥有了真正的祥瑞,所以〖兴〗奋难耐;不知道的,还以为皇上微服出宫参加了科举,一举中的了呢。

“同寿啊。今天的事情,你办得很好,皇上很高兴,不过,你不能自满。以后要再接再厉,jing益求jing才好。正如圣贤们在书里写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骂完人,回去复命。然后黄锦就再次被嘉靖打发出宫。名义上是让他去民间采风,以免有小人蒙蔽圣听,导致内外沟通不畅,实际上,嘉靖就是让胖子给刘同寿带话来了。传话,本来就是太监们最重要的本职工作。

“多谢黄公公的指点,同寿定会时刻谨记在心,不辜负此番殷殷期许。”刘同寿连忙起身,恭恭敬敬的躬身一礼。

他不是在对黄锦恭敬,而是对胖子身后的嘉靖,表示谢意。最后那段话,出自《礼记。大学》,肯定不是黄锦在掉书包,而是嘉靖的原话,这里面的意思,有好几层。

首先,殿试出题的是嘉靖本人,会试的题目出自周礼,殿试承接一个礼记也算是顺理成章,嘉靖就是要帮忙作弊,让他提前准备枪手赶稿了;

其次,嘉靖对刘同寿刻意帮他营造出来的亲民形象很满意,暗示刘同寿的枪文要往这个方面靠拢;

最后,满意之余,嘉靖又对刘同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止于至善,意思就是让他不能骄傲自满,在皇帝羽化飞升之前,都不能稍有懈怠。科举已经差不多了,那么,某些皇帝重点关注的项目也差不多该提上ri程了。

以刘同寿目前的水准,就只能领会出这三层含义了,还有没有其他,恐怕得问过老师张孚敬才能做定论。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嘉靖用这么直白的方式给出了指示,代表的,是罕有的宠爱和信任,投桃报李,刘同寿自然要表现得恭敬些。

“同寿的忠勤之心,昭示ri月,上天自有明鉴。”黄锦眯着眼睛,笑得十分欣慰。他现在看刘同寿,真是越看越爱,只恨对方不是中官,否则他肯定要把其他干儿子尽数赶走,然后搭块板,把这位小神请回家去供起来。

“万岁爷已经决定了,今年的殿试会提前,这几天,你要好好准备,另外,万岁爷交代的事,也得抓紧了办。”想了想,黄锦又哑着嗓子补充了一句:“须知:万岁爷已经快两个月没服丹药了,虽说喜事连连,jing神尚好,可是……同寿,你懂的。”

“下官明白。”刘同寿郑重答道:“小侄自有主张,伯父只管放心。”

“嗯,好。”黄锦眼睛眯得更细了。跟聪明人说话就是爽快,领悟快,见机也快,自己这边刚动了点亲近的念头,刘同寿就已经顺杆爬上来了。而且还表达得很清楚,伯父什么的,属于私底下的关系,不会拿到台面上来说。

任务已经完成,黄锦也不敢多留,急急从后门溜走了。私底下怎样都好,但明面上,他却不能和刘同寿太亲近了,否则很容易引起皇帝的不满。

这一内一外的,有联手蒙蔽圣听的可能xing啊。

黄锦前脚刚走,张首辅后脚就进了门,一见到刘同寿,便呵呵笑道:“同寿呐,你这门可不是一般难进呐,如今京城内人皆道:千金求一晤,阶下候三旬。纵为上官,不及一道童。说的就是你啊。”

“哦?”刘同寿微以皱眉。他最近太忙,还真就没怎么理会这些风传,这谒语明显是冲着他来的“又是哪个不死心的跑来招摇,真是……老师,这招数,有用?”

“用处不大。但总是个麻烦。”张孚敬欣然笑道:“不过,你那夸官之举一出,这流言也就不攻自破了。老夫之所以提起此节。主要是想提醒你,今后,你也是朝廷的士大夫了。获取前途的同时,对文臣适用的那些规则,对你也有约束效应了。”

“比如这些谣言?”

“谣言只是前奏,有心人将其放出,然后暗中推波助澜,待其形成一定声势,就会有言官风闻奏事。你的身份本来就容易遭人诟病,有人带了头,很容易就有人跟进,三人成虎。舆cháo若起,即便是老夫也只能退避三舍。即便没有形成太大的声势,为了官声,被弹劾者也总是要避嫌的……”

张孚敬稍一停顿,接着意味深长的说道:“由此可见。你在人们心目当中的地位,普遍提升了。”

被首辅老师打趣,刘同寿颇有些哭笑不得。不过,仔细想想,还真就是这个道理,以前他的对头们。更愿意直接用权势碾压他,尽管屡屡失败,却依然孜孜不倦。现在,那些人改弦易张,开始采用更高级的手段了。

这种手段不但高级,而且也很陌生,刘同寿虚心的求教道:“请问老师,言官弹劾,声势固大,也有扰人耳目,动人视听之效,可若我只是巍然不动,当它是过耳清风,他们又能耐我何?”

“问得好。”张孚敬捻须笑道:“你说这种情况也不是没有,成化年间的刘祐之便是如此。当时,弹劾他的奏章已经堆成了山,但刘大人却是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硬生生的撑了十八年。朝中清流赠了他一个雅号,刘棉huā是也。”

张孚敬说的,是成化年间的大学士刘吉,其时宪宗怠政,朝争激烈无比,三天一小争,十天一大争,端得是jing彩纷呈。刘吉身居高位,官当得又久,自然很容易吸引仇恨,于是成了炮轰的主要目标。

如果按照文官的通常惯例,一遭弹劾就回家等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