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__第1601-1800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__第1601-1800集- 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势至菩萨在楞严会上教给我们念佛的方法,他老人家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一句就是念佛的方法,念佛法门最高的指导原则。都摄六根简单的讲就是摄心,中国古人所讲的收心。孟子讲得好,「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这就是摄心,摄心就是学问。如果这个话你还听不懂,我再讲得白一点。平常我们的心都往外跑,往什么地方跑?五欲六尘跑;眼往色上跑,耳往声上跑,鼻往香上跑,舌往味上跑,就是外面的诱惑,你是跟著诱惑走,这是心往外跑。儒跟佛都讲,真正做学问的要把心收回来,不往外跑,做这个功夫。你看你先能收心,然后净念相继,才能把佛念得好;心要不收,你的念不是净念,净是清净。你的念里面是什么?念里头掺杂著妄想,那个妄想就是心往外跑,就是妄想,你的心不专一。净念的净字就是我们一般讲不怀疑、不夹杂,那就叫净;半信半疑,还夹杂著妄念,这个净不清净;相继是不间断。所以总的来说,觉明妙行菩萨跟我们讲得好,三句话九个字,念佛怎么念法?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就是净念相继。
  这样念,功夫得力,烦恼就没有了。烦恼没有,你马上会觉得智慧现前。怎么现前?在从前,看事看不清楚,听人说话听不清楚,看佛经看不懂;智慧现前之后,看人、看外面境界会看出门道,听别人说话也听得懂了,看经懂得经里头的意思。你的心愈清净,你展开经本的意思就愈多,这里头意思字字句句无穷无尽,见色闻声全是智慧。迷的时候,见色闻声全是烦恼,心不清净;心清净之后,见色闻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全是智慧。就像六祖惠能大师见五祖的时候所说的一句话,「弟子心中常生智慧」,真的就是这个境界。我们初学佛的时候读《坛经》,读这句话不懂!含糊笼统,字都认识,无法体会。这么多年的学习,这么多年的练习,现在对这句话明白了。一定要心有几分清净你才会懂,你的心完全不清净,心浮气躁,怎么讲也不懂,不是你的境界,你无法体会;换句话说,你得不到受用。
  要相信自己本来是佛,「称本性而发心」就是「佛道无上誓愿成」,真的本来是佛。信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们对一切众生礼敬的心油然而生。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中国古大德教导我们「毋不敬」,佛法教给我们的「礼敬诸佛」,我们就懂了,我们也能够落实。对人、对事、对物我们会恭恭敬敬的接待,决定没有虚伪,一切都要从自己内心深处去做起。
  我在十四岁的时候,那个时候失学一年,抗战期间,非常辛苦,家境清寒。我十四岁要出去谋生,家里面没有能力供给我读书,生活困难,我还要出去做工。赚一点钱除了养自己之外,还可以寄一点给母亲,非常不容易。常常想到,我有能力读书,为什么会失学?家境清寒。世间像我这种遭遇的,不是我一个人,很多的少年。我常想这个事情,如何叫能够念书、喜欢念书的这些少年不失学?我常常想,想了很久,真的想出一个方法。我们家穷,没钱!如果学龄的儿童,从小学一直到大学,大学已经是青年了,如果读书都不要缴学费多好,我真的想到这个。
  不缴学费,钱从哪里来?教育费从哪里来?国家不是有税捐吗?我就想到,如果国家在税捐里头能够有个教育捐,好像你的收入,不管是收入多少,按比例十分之一做为教育捐。这笔钱国家要专门来从事於教育,小孩从小学到大学就不用缴学费了,我的问题不就解决了吗?我十四岁想这个问题,想很多,想了很多年。我小时候的思想真的跟别人不一样,一个人常常坐在河边、树下,躺在那个地方胡思乱想,可是都想这些问题。钱从哪里来?这就会想到什么?想到经济、想到生产。我在二十岁的时候就开始学哲学,自己研究,没有老师,想的问题想很多。到最后想到,如果人要不善,再好的理想都会落空,人要怎样人人都是好人,这就属於哲学问题了。
  一九四九年我到台湾,对於哲学有浓厚的兴趣,可是到台湾一样没有钱念书,要自己养活自己。找到方东美先生,非常想跟他学,他在学校教书,我们也没有能力、没有资格考大学,也没有这笔学费。所以公余时间希望能旁听他的课。到以后真的没有想到,方老师叫我每个星期天到他家里去,单独给我上两个小时课。每个星期两个小时,给我有系统的讲了一部哲学概论。学佛是他老人家介绍的,最后一个单元是「佛经哲学」。我以为佛教是迷信,听了这堂课之后才知道佛法妙!是一门高深的哲学。老师又告诉我,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引发我学佛的兴趣,引发学佛的决心。
  我们懂得本来是佛,我们的目标就纯正了。佛是什么?在前面我画了一个图,因为前几天正好有人问我,「你们学佛的人,真有佛吗?佛在哪里?你见到了吗?」所以我就画个图,告诉他,我说我见到,我天天见到。在哪里?我说你就是!他就愣住了。我画个圆,我说这个圆就是佛,把这个代表佛。然后我涂点黄的颜色在圆里头,黄色是代表妄想,你带著有妄想,这叫菩萨;再在黄色上涂一层绿色的,颜色就更复杂了,这叫阿罗汉;然后再涂上红色的,这叫凡夫。我说你现在,你本来是佛,就像这个圆的图一样;你现在这个里头有黄色、有绿色、有红色,搅和得一塌糊涂,这叫六道凡夫,这就是你现在。你说你是不是佛?你要把红色去掉,你就是阿罗汉;你要是把绿色去掉,你就是菩萨;你把黄色再去掉,你就是佛,不在外面!他听懂了。
  这三种颜色我把它代表妄想、分别、执著,黄色代表妄想,绿色代表分别,红色代表执著,你三样东西都有。这三样东西,自性清净心里头决定没有,现在还是没有。他说到底是怎么回事情?我又举出来,譬如我们把眼睛比喻作佛,清净。我们眼睛,外面境界你看得清清楚楚,真的,这不是假的,一真法界。我们戴上一个黄色的太阳眼镜,看到外面统统就是黄色;再戴上一个绿色的,看到外面是绿黄色;再戴了一个红色的,看到外面是紫的,三种颜色混合是紫的。那问你,外面山河大地是不是紫的?我看的明明是。你自己眼睛是不是紫的?眼睛不是,也不是。紫从哪里来的?眼镜!眼镜拿掉就没事了,眼镜是妄,不是真的。
  马鸣菩萨讲得好,「本觉本有,不觉本无」,妄想分别执著是不觉,本来无,都是假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的修学从这里产生信心,虚妄当然可以断得了,真实一定可以证得。我把这三个眼镜,现在你是戴上三个眼镜,看里看外都不是人,都是见不到真相。从外面看你眼睛,你的眼睛有很浓的颜色;你的眼睛看外面,外面世界也有很浓的一层染污,就这么个道理。其实外头没有染污,里面你自己自性也没有染污。你能从这个比喻明白了,觉悟过来,所有一切不善哪有断不掉的道理!断不掉是因为你不懂,你把妄当作真。觉悟了,断,事上断也要长时间的磨炼,不磨炼不行,要磨炼,在生活上磨炼。
  先锻炼什么?先把头一副拿掉,执著,最外面这一层拿掉。我们学著不执著,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不再执著。然后再进一步学什么?不分别。只要这两种做到了,不要说两种,一种做到了,就是对人、对事、对物不再执著,我们往生就有把握,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由此你就知道,如果对一切人事物还有坚固的执著,往生没把握,你烦恼很难断。所以,你首先要学不再执著,学随缘,学能够尊重人,放下自己的成见,这就对了。不要再以为我的想法、我的看法、我的做法是正确的,不要有这种想法。尊重别人,只要没有重大的过失,可以随顺,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是断烦恼的方法。
  你真正有信心相信自己本来是佛,相信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佛教导你做的,应该修的、应该要断的,你就很容易做到。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你自然就能够把它改正过来,改正就是随顺法性,法性是纯净纯善。中国古人所讲的,仁义礼智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全是自性里头本有的,不是外头来的。你只要把烦恼障碍去掉,它统统都现前,你就是佛、就是菩萨、就是圣人,带给我们很大的信心。
  第三句讲「慨众生之迷此」,这句是「众生无边誓愿度」。为什么?看到众生把真相迷失了,完全不知道。烦恼即菩提,我们从这个里头要知道它的真理,真理是什么?真理就是没有对立的。烦恼跟菩提是一不是二,大乘教叫不二法门,不二就是没有对立。烦恼跟菩提不是对立,生死跟涅盘不是对立,众生跟佛陀不对立,在佛法里头找不到对立的,没有对立就是和谐。所以性相不二,理事一如,本来和谐,没有对立,没有矛盾,没有冲突,宇宙如是,大自然如是,我们的身体、身心亦如是。所有一切这些错误观念,就像眼镜一样,虚幻不实,你迷了,才生出这些东西。所以非常感慨,众生迷了。觉悟的人看到迷的人还没有回头,他生起慈悲心帮他,帮他觉悟,这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
  底下一句「悼昔不知」,这是自己惭愧、自己忏悔,我过去不晓得,今天才知道。过去不知道,在六道里头轮回这么久,吃了多少亏,吃了多少苦,现在知道了。知道怎么样?知道要学法门,「法门无量誓愿学」,你看它落实在这里。所以你看前面这段文,它是三心,三菩提心,它是三观,它是四弘,真的是圆融到极处。怎么看怎么圆,怎么讲都能讲得通,佛法妙就妙在此地,一圆一切圆,一通一切通。我们把它应用在生活,应用在工作,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就是大圆满。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下面清凉的钞文。「有悲故下,二正结归,谓上虽多义,不出悲智」,用慈悲、智慧就可以完全包括,「故今结之,即结上疏文及经文耳」。下面大师还有开示,这个开示就是如何把三观跟四弘融成一体,这才真正叫圆妙,圆通玄妙!他引用止观的文,「故止观第五,明十法成乘中,第二真正发菩提心云」,有这么几句话,「既深识不思议境」,这个认识不是浅识,深识!有一定的深度。这不思议的境界就是前面所讲的不二法门,这是不思议。二就可以思、可以说,议论是说,可以说;不可思,这是一真法界,是不二法门。像前面所说的烦恼即菩提,本来成佛,这是不思议境界,这个境界就是眼前我们六根所接触的境界。迷了,在里面胡思乱想;悟了,境界原来圆融贯彻,真的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没有一法不圆融。
  真正发菩提心有这么几句话,「一苦一切苦,自悲昔苦,起惑耽湎,乃至云,思惟彼我,鲠痛自他,即起大悲,兴两誓愿」。这两个誓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这真的深识。「不思议境」就是《般若经》上讲的诸法实相,性相、理事、因果皆不可思议。性相不二,理事不二,因果不二,自他不二,生佛不二,众生跟佛不二,叫不思议境界。一苦一切苦,迷了;一悟一切悟,那是觉悟。我们今天没有觉,没有觉悟,迷!迷了就一苦一切苦。所以自己悲伤昔苦,过去无量劫来,「起惑」,惑是迷惑,「耽湎」是沉溺在迷惑里头太深了。这都是止观里面的话。乃至说「思惟彼我」,想想一切六道的众生跟我。
  「鲠痛」,鲠是什么?吃鱼,鱼骨头在喉咙里面,你想想这多难过!这种事情我想很多人都有这个经验,我们小时候也遇到过这种情形,鱼刺在喉咙里,那很痛苦。自己痛苦,也哀痛别人。为什么?我们都迷失了真心,迷失了本性,对於诸法实相一无所知,所以起惑造业。造业,业就有报,总不出六道轮回。所以从这个地方兴起两个誓愿,兴就是兴起、发起的意思,发度众生的愿,发断烦恼的愿。我过去讲四弘誓愿,我用很浅显的话说,四弘誓愿实在讲只有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所有觉悟的人没有不发这个愿的。这一愿也确实是中国古大德所说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是恻隐之心。看到别人受苦受难,自己没有任何条件一定去帮助他、去救他,没什么理由好说的,天性,性德。
  我说四弘誓愿只有这条是愿,其他三条呢?其他三条是圆满这一愿必须具备的条件。你要帮助众生,救度苦难众生,你自己烦恼不断,烦恼不断就是你没有德行,你度不了!所以头一个你就得修德。孔子教学,大家都知道,夫子教学四个科目,第一个就是德行。德行是什么?德行是断烦恼。第二是言语,言语还包括在德行里面。第三是政事,第四是文学,政事跟文学都是属於法门无量誓愿学。你没有德行,你没有学术,虽然发度众生的愿,那个愿是空的,不能兑现的。也就是佛在经教上常说,「自己未度而能度他,无有是处」,没这个道理!你要想度众生,你要先度自己。
  古时候没问题,你看佛菩萨、祖师大德们,他们真的自己成就之后才度别人。现在佛教为什么衰,衰到谷底?为什么会到这个样子?学佛的人很多,表面看很兴旺,细心观察,跟古人的性质几乎完全变质了。古人是真修,我们今天不是真修。你要细心去研究,原因在哪里?我们没有尊重释迦牟尼佛,没有依教奉行。每部经最后一句话一定是「信受奉行」,我们这四个字没做到。讲得很好听,与我们自己的愿望相违背,於是讲归讲,希望别人行,自己怎么样?自己不行,自己也没接受。自己不信、不受,希望别人能够信受奉行,哪有这个道理!
  佛教我们什么,我们没有尊重他,没有依教奉行?佛在灭度之前教导我们,释迦牟尼佛不在世了,我们依靠谁做老师?我们跟谁学?佛给我们说出两个老师,第一个「以戒为师」,第二句「以苦为师」。我们今天不持戒,我们今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