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__第1601-1800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__第1601-1800集- 第20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坏掉?这是决定不会接引你的。所以佛来接引的时候看得很清楚,真的是个善人,欢迎你去。你不能破坏道场,你能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没有一个不欢迎你。
  我们读经要常常想,所谓的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合情、合理、合法。纵然在道场,惹事生非,我们处理要避免结怨,不结冤仇,怎样?劝导。态度要温和,言语要柔软,劝导他,请他慈悲,不要破坏道场的秩序,不可以板著面孔骂人,这不可以。他实在不能接受,到我们无法处理的时候,我们可以通知这边保安的人员或者通知警察来处理,决定永远保持著柔和,这就是兴旺道场。这种风气传出去,这个道场的人个个都是善人,你对这个道场的道风树立起来了。所以有很多叫逆增上缘,要把握这个机会。不善的人,拍桌子,把他赶走。不错,他是赶走了,那他说这个地方人很凶,不是好人。事是摆平了,可是我们的声誉损坏了。所以有很多逆增上缘往往把自己的形象提升,这个要知道,所以那个也是好人不是坏人。没有这些人在此地怎么能显得出你的道场是如法、你的道场是正法,你们这里面执事都是菩萨,都是善人?显不出来。
  所以学,我们常讲善学,善学是你会学,你会学什么缘都是好的,都是善缘,都帮助你提升,都能感动人,都能把一个人真正变成好人。人有良心,「人之初,性本善」,你对待他恶,他对待你更恶,你对待他善,再恶他受你感动。我年轻的时候好胜、逞能、不让人,我是被一个同学感动的,同班同学,我们年龄差不多大。我总是瞧不起他,总是欺负他、挖苦他,大庭广众常常叫他下不了台,给他难看,次数太多了,可是他从来没有对我反抗,他能忍,居然在我的背后跟别人谈的时候他对我赞叹。人家把这个事情传给我,我很惭愧,年岁并不大,有这么好的修养,我感动了。可是我感动的时间很长,一年,最后我向他道歉,我对不起他,以后变成好朋友。他能够有耐心,能受我一年的气,居然把我感动了。这一招我从他那里学来的,以后我就知道忍辱对自己真有利益。所以我学到什么?人家怎么骂我,我会恭恭敬敬的听,我一句话不说,等到他骂累了自然就不骂了,我不会记住他的话,若无其事。他要打我,我绝不回手。
  从前上班,我这种态度得到长官的奖励:某人很有修养。我这个修养被长官欣赏,是他给我的,他不骂我,谁知道?他不打我,谁知道?得利益的是我,不是他。可是骂我的那个人(同事),三天之后就向我道歉,我对他非常佩服。我在学校里挖苦人,我一年才跟人家道歉,他才三天,怎么这么快?这就是我不如人的地方,人家回头这么快,所以变成老朋友,始终是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你要不能忍,有气愤,还有报复,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懂得人性本善,我自己性也是本善。这个地方讲得更好,寂然不动。佛寂然不动,一切众生的心也是寂然不动,我也是寂然不动,动在哪里?六识。所以《楞严经》上讲得好,你能够用根性,根性不同,根性没有善恶,根性没有生灭,根性没有来去,跟这个地方讲的完全一样,根性广大、普现、顿现、常现、非现现,所以它起作用是什么?众生有感,自然就起作用。
  「为众生故」,话很难讲,如果真的有为众生,他不又起心动念了吗?这是不得已的话。我们从江本胜水实验里头你能够明显觉察到,水,我们以善心对它,它起了一个很好的、很美丽的图案给我们看,它是不是为我们,为我用爱心对它,它就起个好图案?不是。但只有这个说法,所以为众生故,其实它没有起心动念。记住,寂然不动,自自然然的,「於非应中随感而应」。如果还是有感,众生有感我赶快应,你已经起心动念,你已经有分别执著。很难讲,讲不出来,这个事实真相确实佛经上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以到最后一个非现现,非现现就是里头没有起心动念,现不现?现,外面有感,决定有现。
  现相,佛经上又说得很好,感应。感应有显感显应、显感冥应、冥感冥应、冥感显应,讲四种。显感是什么?众生有心,我们有心求佛菩萨就有感应。感应有两种,一种显、一种冥。冥那种感应,你自己没有觉察到,但是有不是没有。冥感,我们没有起心动念,自然的感应,现,有显也有冥。所以感应道交有没有中断过?没有。人与人、人与天地万物感跟应都没有中断过,前面讲的顿现、常现。别人起心动念对我,他有感我就有应,他以善心对我,我就很欢喜对他,他以恶的心对我,我也以恶心对他,这感应。真正有修养的人他就不一样,他觉了,他以迷的心来对我,我以觉的心回应他,慢慢帮助他也觉悟。所以不但是如来三昧有这些现象,我们自己现在都有。海印三昧哪条我们没有?那你再想想哪个人没有?个个都有,佛有、众生有,我有、你有、他有,个个都有。
  我们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我们今天讲磁场,我们中国人讲气分,这是什么?我有感,他有应,他有感,我有应,互相交互的。你要把这个道理明白了、搞通了,你就能避免所有一切不善的感和不善的应。不善的感,是我们起心动念对人没有不善,别人起心动念以恶的念头对我,我能用善回应,不用恶回应,修行功夫就在此地。他以迷来感,我以觉来应,他以恶来感,我以善回应,这就是度化众生。我要跟他一样,那麻烦就大!他善来我善应,这里头产生贪爱、贪恋;他恶来我恶应,产生怨恨,都是造轮回业,轮回心造轮回业。海印三昧十义我们就学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八三卷)  2006/12/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8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经文讲到第四段无方大用。清凉在经文前面给我们说明《华严》的作用,全是依普贤德而成就的。在这段经文,这段经文比较长,总共有二百零三首偈颂,以十门三昧说明这个作用。在早年我初接触佛法的时候,方东美先生特别把《华严经》介绍给我,他说佛教的《华严经》就是佛经哲学的概论;换句话说,他是要我用这个角度来看这部经,是佛经哲学概论,这在全世界哲学里面真正算得上是最高峰。我们学习了五十五年,证实了方老师这句话一点都不错。
  佛教教学的目的在经前面讲了很多,「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换句话说,大乘佛教教学的目标就是教我们成佛。什么是佛?佛是真正的自己,像中国禅宗所说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你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是什么?是佛,佛是什么?佛是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智慧的人,我们一般讲圣哲。所以方老师介绍我佛是大哲,哲学家,大哲学家,佛是圣哲。我们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佛都说出来了,「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我们今天堕落到这个样子,就是因为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
  大家都知道有六道轮回、有十法界,十法界、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都是从妄想分别执著里头变出来的;换句话说,宇宙之间没有这个东西存在。古大德把它比喻作一场大梦,我们这个梦的时间太长了,醒不过来。永嘉《证道歌》说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大千包括十法界。换句话说,权教菩萨、阿罗汉可以说他们是梦醒了,醒了怎么样?醒了,梦没有了,六道没有了,他还有四圣法界。四圣法界是什么?虽然醒了,还没有完全清醒过来,我用这个比喻诸位好懂,完全清醒过来十法界就没有了。这在中国的术语叫返璞归真,反迷归觉,真的觉悟了。真正清醒过来是什么人?在《华严》里面,初住以上的菩萨,法身菩萨,破一品无明真的醒过来了,那就真的是功德圆满了。
  恢复到本性之后,我们说返璞归真之后,有什么好处?这段经文就是说这个,你看他那个作用可不得了,智慧、德能、相好无量无边。你真的明白之后,你才晓得这是一桩大事,我们希望在这一生当中能完成,一生当中把这个当作自己第一桩大事来办,锲而不舍。我学这门东西五十五年,讲经教学四十八年,到下一个月四十九年,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教学四十九年,你才知道这个好处。这个大用不要说是多,沾到一点点的边,就能解决今天我们这个混乱世界上所有的问题,这个学问到哪里去找!
  可是非常遗憾,大乘的衰落,我们最保守的讲一个世纪,一个世纪到一个半世纪,也就是说一百年到一百五十年,中国没有真正的大师出来。在古时候当然也是很少,有,外国人到中国来不算,印度这些高僧大德,中国的几个宗派的开山祖师都了不起。前清雍正皇帝最佩服的,惠能大师、永明延寿大师,特别是永明延寿,他说永明延寿是中国的释迦牟尼佛。他的著作非常丰富,可以说把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教,用最简单的方法、最精要的方法,让一个人在短时间能够成就。
  清凉、贤首这是了不起的人,我们中国佛教史里面称之为华严菩萨。贤首国师指导我们怎样能够契入华严境界,他有一篇论文,现在人习惯称论文,题目是「妄尽还源观」。妄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断尽了,断尽就还源,还源就是佛。他把整个《华严经》修学的方法简单说出六门,就是讲六条。这篇论文大概一般书店找不到,《藏经》里面有,我们查出来了。在这段讲完之后,后面的《钞》文里面,就是清凉大师的节要把六门的题目节录在后面。我们也会赶快把这篇文章重新打字整理出来。文字并不很多,找个机会我们好好的来学习怎么能契入,要不契入不得受用。
  早些时期这篇东西不好讲,为什么?我们的根底不够,讲了也没用处。现在我想想应该可以了,为什么?我们的《华严经》已经超过三千五百个小时,你已经听了三千多个小时,现在给你讲这个方法让你好用功,让你真的能够契入,会有帮助。尤其是对念佛人求生净土,那个帮助就更大,让你对净土有真的认识,往生有确实的把握,这个法叫希有难逢。我们看最近的缘也是愈来愈殊胜,也有人觉得现前好像还是有点挫折,可是诸位,在过去这么多年来我们的经验当中,每次挫折之后有大幅度的提升。这个诸位知道,大家都经历过,愈是有挫折我们愈精进,我们的心愈清净。所以这个东西得禁得起考验,禁不起考验,一考就败了,那就不行了。禁得起考验,为什么?纯净纯善。什么人禁不起考验?心地不是纯净、不是纯善,烦恼习气依然很重,那就禁不起考验,为什么?心随境转,这个不能成就。
  我们想想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我们在经教里面看到,他求学的期间十一年,十九岁出家(离开家庭)寻师访道,三十岁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豁然大悟。从十九岁到三十岁,要照中国的算法,中国算虚岁,十二年。十二也是个圆满的数字,告诉我们十二年求学,彻悟了,那都是示现做样子给我们看,这个十二年禁得起挫折。成就之后开始教学,最初在鹿野苑度五比丘,收了五个学生,以后学生愈来愈多。我们在经典上看到的,常常跟著老师不离开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个人,叫常随众。
  这些人为什么那么样愿意跟他受苦?佛陀当年这么大的一个僧团,没地方住,他们没有房屋,没有房舍。经典上诸位都看到,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晚上找个大树底下在那边打坐,休息一下就行了。佛的规定,休息的时间不超过四个小时,夜晚十点钟到两点钟,这时候休息的时间,其他没有休息,精进不懈,把自己所修学的全部落实在生活当中。这个很不容易体会,你要不是真正干你体会不到,就是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快乐无比!世间再找不到有一桩事情比这个事情更快乐,所以才那么多人跟著佛陀学,不是短时期,一辈子。佛陀在世的时候四十九年,最初的五比丘那就跟足了四十九年,佛陀灭度之后他们还在世间,还是守住老师的规矩,给世间人做好榜样、好样子。
  佛教传到中国来,中国的文化跟印度不一样,印度人对於出家人这种生活的方式非常尊敬。中国人如果说是老师没地方住,吃饭要到外面去讨饭,中国人讨饭是乞丐,那还得了!这个学生会被社会大众不能容纳。所以佛教到中国,帝王都拜出家人为老师,哪有学生做国王,老师连个房子都没得住,那还得了!所以到中国一定要受中国人的文化、中国人的风俗习惯,中国人对老师非常尊重,所以特别要给他盖精舍。真的是盖得好,比照什么?比照皇宫,所以中国寺院是比照皇宫盖的,为什么?出家人是皇上的师父。
  佛教进入中国是汉明帝派特使到西域去礼请的,请回来的。初到中国是国家的客人,贵宾,然后就称为国师,所以他所住的地方称为寺。诸位要懂得寺是什么,现在很多人不懂。如果你们有机缘到北京去旅游,你们到故宫去看一看,你到故宫里面看到很多寺,我们读佛学的人对鸿胪寺比较熟悉,你到故宫里面去看,有鸿胪寺,那是什么?办公室。皇帝下面有九个办公室,直接归皇帝管的,这个办公室称为寺。寺的意思是什么?是永久设立,不会废除的,寺有代代相承的意思。宰相底下办公室称部,所以从前宰相下面有六个部,皇帝下面有九个寺,办公室,这都要懂得。
  佛教成立办公室也叫寺,跟皇上下面的单位是平等的,称寺。过去鸿胪寺管外交,现在外交已经改到宰相下面去了,外交部,在从前是皇上直管,宰相不管外交。名称要搞清楚,不是庙,庙是祭神的,就有太庙。太庙是什么?祭祖先的,皇上祭祖先称太庙,平民百姓祭祖先称宗祠、称祠堂。所以庙、祠都是祭神的地方,我们可以说那是宗教,寺不是宗教。现在这个名称都搞混淆了,寺跟庙连起来,这是很不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