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第18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乙  乘
         丙  時
         丁  教
       三  傳論師承
       四  釋論睿
     釋論
       甲一  敘敬述意
       甲二  標宗顯益
         乙一  總列
         乙二  別說
           丙一  因緣分
             丁一  顯造此論總別相安立之緣由
             丁二  顯造此論所詮略攝之緣由
           丙二  立義分
           丙三  解釋分
             丁一  總列
             丁二  分解
               戊一  解釋大乘心性
                 己一  顯示正義
                   庚一  示二門一心依
                   庚二  依一心二門顯
                     辛一  心真如門示大乘體
                       壬一  離言直示心真如
                       壬二  寄門辨證真如相
                     辛二  心生滅門顯大乘自體相用
                       壬一  顯疏依真如門轉成生滅門
                         癸一  示具分依他起性
                           子一  解釋心生滅因緣相
                             丑一  解釋心生滅義
                               寅一  依如來藏有藏識
                               寅二  依藏識有覺不覺
                                 卯一  總標
                                 卯二  別釋
                                   辰一  釋覺義
                                     巳一  約對覺離念釋
                                     巳二  約隨染生淨說
                                     巳三  約覺體相用釋
                                   辰二  釋不覺義
                                     巳一  約互依無性釋
                                     巳二  約緣起生相釋
                                     巳三  約染法不覺釋
                                 卯三  俱融
                             丑二  解釋心生滅因緣
                               寅一  總標
                               寅二  別釋
                                 卯一  明藏心轉識互為生滅親因緣
                                 卯二  示無明染心互為生滅增上緣
                                   辰一  顯無明起染心之深玄
                                   辰二  顯染心由無明而差別
                                     巳一  列釋染心治斷差別
                                     巳二  兼釋無明治斷差別
                                     巳三  隨釋相應不相應義
                                   辰三  顯染心與無明所障礙
                             丑三  解釋心生滅因緣相
                               寅一  正明生滅麤細因緣相
                               寅二  寄辨心相體滅不滅義
                           子二  顯示心染淨薰習
                             丑一  總標染淨薰習法相
                             丑二  隨解染淨薰習名義
                             丑三  廣釋染淨薰習法義
                               寅一  明染淨互薰無斷
                                 卯一  明薰習起染法不斷
                                 卯二  明薰習起淨法不斷
                                   辰一  淨薰習通相
                                   辰二  淨薰習別相
                                     巳一  妄心薰習
                                     巳二  真如薰習
                                       午一  標名數
                                       午二  釋名義
                                         未一  顯體用薰習相
                                           申一  體薰習
                                           申二  用薰習
                                         未二  示體用薰習位
                               寅二  明淨滿染法有斷
                         癸二  顯成實淨依圓性
                           子一  合顯真如自體相
                           子二  別顯真如用
                             丑一  略用
                             丑二  廣顯
                       壬二  示直從生滅門即入真如門
                 己二  對治邪執
                   庚一  標名列數
                   庚二  隨執對治
                     辛一  對治人我見所起邪執
                     辛二  對治法我見所起邪執
                   庚三  究竟離妄
               戊二  解釋大乘因果
                 己一  標果建因
                 己二  從因顯果
                   庚一  標列三種發心
                   庚二  釋成三種發心
                     辛一  信成就發心
                       壬一  明發心因緣
                       壬二  明發心行相
                       壬三  明發心成就
                     辛二  解行發心
                     辛三  證發心
                       壬一  通明諸地行相
                       壬二  別明十地功德
           丙四  修行信心分
             丁一  標人立法
             丁二  從理起行
               戊一  寄問總徵
               戊二  隨問分釋
                 己一  發信心起行
                 己二  修行成信心
                   庚一  標列五門
                   庚二  釋成五門
                     辛一  總明前四門
                     辛二  廣明止觀門
                       壬一  略明
                       壬二  廣辨
                         癸一  修次第止觀
                           子一  修止
                             丑一  修止人法
                             丑二  揀除劣行
                             丑三  發生勝德
                             丑四  警辨魔惑
                             丑五  顯示利益
                           子二  修觀
                         癸二  修平等止觀
             丁三  方便攝護
           丙五  修行信心分
       甲三 圓滿迴向


懸  論
一  出論總義
甲  示論體

1。示將性隨相之論體:云何出將性隨相之論體?謂論有法論、義論、行論、果
論、教論之五別。法者:詮一切法自性。論云:『所言法者,謂眾生心,是心則攝
一切世間出世間法』。故法論之體,即眾生心也。眾生,謂自地獄界至佛界之十法
界。眾生心,謂十法界眾生非一非異之根本依心也。義者:詮一一法共相。此論有
二重依:第一、依眾生心示大乘體及示大乘自體相用;則理論之體,即心真如相及
心生滅因緣相也。第二、依大乘示體大、相大、用大;則理論之體,即一切法真如
也,如來藏也,及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果也。用因明論以說明之,如云:聲是
無常或常。聲者,法之自性,謂之宗依,謂之有法。在此論、則即眾生心也,亦即
大乘也。無常或常、是依聲之一法所起差別之義,亦是聲等一一諸法通共之相,謂
之宗體,謂之法義。在此論、則真如相也,生滅因緣相也,亦體相用大也。上二、
論之顯理,下為論之成事。行者:法之造修進趣。此論睿秊榇蟪似鹦牛撛唬骸河
法能起摩訶衍信根,是故應說』。則知此論行論之體,即大乘信心也。上三、論之

立因,下為論之辦果。果者:法之到達成就。論曰:『一切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
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則知此論果論之體,即如來地。如來地以一真法界、四
智菩提為體,即此論之果論體也。上四、皆論所詮,下為論之能詮。能詮即此論之
文字言句──教。若就法論,示眾生心為體。若就義論,或真如相為體,或生滅因
緣相為體。從生滅因緣相為體而更別論自體相用,亦可聲、色二塵色法為體,名句
文字假法為體,色法、心、心所法為體。若就行論,則即吾人大乘善根因緣力故,
開發大乘信心,於大乘信心上所生文義以為教體。若就果論,乃諸佛菩薩大悲本願
力故,於清淨平等法界中所流出之文義以為教體。若剋就能詮之文教以言其體,實
即色、聲二塵之實法,及名句文三位之假法以為體也。

眾生心為體…………法論…法┐
真如生滅因緣為體…理論…義┘…理┐
大乘信心為體………行論…………事┘…因┐
佛地五法為體………………果論…………果┘…………所詮┐
性用別論色心假實有為無為有漏無漏為體……教論……能詮┘……論


2。示攝相歸性之論體:論云:『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
性不生不滅,唯是一心,故名真如』。則上法、義、行、果、教,皆唯一真如性以
為體耳。
乙  明論相
以大乘不共人、法、因、果為論相,所謂如來藏也。
丙  顯論用
以斷凡外、小偏之疑見,而起大乘之信行為論用;所謂能生世出世間善因果也。
二  判論部位
甲  藏──屬菩薩藏中論藏攝

一藏………佛藏
        ┌菩薩藏
二藏……┤
        └聲聞藏
        ┌經
三藏……┤律
        └論
        ┌經
        │律
四藏……┤
        │論
        └雜
        ┌經
        │律
五藏……┤論
        │密
        └雜
            ┌經─┐
        ┌─┤律  ├─菩薩
        │  └論─┘
六藏……┤
        │  ┌經─┐
        └─┤律  ├─聲聞
            └論─┘


乙  乘──一乘大乘菩薩乘攝

一乘………佛
        ┌大乘
二乘……┤
        └小乘
        ┌菩薩
三乘……┤緣覺
        └聲聞
        ┌人
        │天
五乘……┤菩薩
        │緣覺
        └聲聞


丙  時──頓中亦兼漸中不定中攝

頓…………………………………中(華嚴經、馬鳴大乘起信論)
                            ┌有
不定………………………………┤空
                            └中
漸……經│有………………│空………………│中…
      論│馬鳴大莊嚴論  │龍樹          │無著


丁  教──頓教中道教攝三  傳論師承
釋尊(論之宗依者)……馬鳴(論之宗造者)……真諦(論之傳譯者)
四  釋論睿
大者彰表之名,以遍常為義。乘者譬喻之名,以咻d為義。所彰表者何法?道
無方體,在人則人。人心之真如性體,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平等周遍,絕待圓常,
不墮數量,本非大小,無可表彰,強名曰大。人心之自體即如來藏妙真如性,周遍
圓常,故名曰大。人心之自體相即如來藏,足具無量無邊性淨功德,故名曰大;大
者多也。人心之自體相用即如來藏,能生世出世間諸善因果,故名曰大;大者勝也
。故大之一名,所以彰表人心之真如體性、與人心之自體相用者也。所譬喻者何事
?此人心之妙體相用,過去、現在諸佛,曾從凡愚地由咻d以至大覺地故;現在、
未來諸覺有情,皆由咻d以至如來地故。故乘之一名,所以譬喻諸佛、菩薩──十

方同準三世無改──之一乘教理行果也。是故離而釋之:大表眾生了妄即真、轉迷
成悟之共同依正義,及如來究竟顯現義。乘喻眾生從因趣果、轉凡成拢ㄒ粴w極
義,及如來圓滿正覺義。大非是乘,乘非是大,屬相摺尅:隙屩夯虼蠓ㄖ
咻d者,即大是乘,持業釋也。或大人之所咻d者,大所有乘,有財釋也。大人之
乘,亦可依主釋也。起者、表有法先非有而今始有;信者表有法能自淨而淨餘法。
是故離而釋之:起者、一切法隨緣成事,起住異滅之最初相。信者、五乘人從因趣
果,信解行證之最初相。起者、屬不相應行分位假法;信者屬相應善心所法。起非
是信,信非是起,屬相摺尅:隙屩浩鹚鸱ǎ词切判模雌鹗切牛瑢俪謽I
釋。起即信心初有之相,信之起相,屬依士釋。起即信心所有生起之緣,屬有財釋
。能起他人信心之人,即是馬鳴菩薩;能緣之自起信心之人,即是一切未入大乘正
定聚菩薩。所起信之法,即是心真如相大乘體,及心生滅因緣相大乘自體相用、因
果也。能起信心之法,即此大乘起信論。

論者、諸論之通號,大乘起信者、一論之別目。以別別通,攝通從別,大乘起
信之論,屬依士釋。大乘起信是義,論是文辭,大乘起信之論,即是大乘起信之義
,屬持業釋。
釋  論
甲一  敘敬述意
皈命盡十方,最勝業遍知,色無礙自在,救世大悲者;及彼身體相,法性真如海
,無量功德藏;如實修行等。為欲令眾生,除疑捨邪執;起大乘正信,佛種不斷故! 
反本圓淨之謂皈,色心連持之謂命。信任奉託之謂皈,一生總根之謂命。舉生
命而皈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