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第1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像法乃至末法最遠之時,有一類之人,宿有聞熏之種,已具大乘根性,雖未得悟
圓覺,而能信佛祕密大圓覺心,發心欲修圓覺行者。若在下、結前已說。梵諳僧伽
耍撕秃仙娡≈畧@,即今寺院叢林之義。謂此類欲修行者,若在伽耍校
為有安處徒眾等眾人緣上之事,不能專心修習,即可隨其自己可能之分量,將三種
法門思維體察。如我已說者,如普眼章所說。

『若復無有他事因緣,即建道場,當立期限:若立長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
期八十日,安置淨居。
自此至隨往無礙,正示云何安居,修圓覺行。此節示道場期限。他事因緣者,
指前安處徒眾及諸利他之事;成有兵燹等亦名他事。道場即行道之場所,建道場即
結戒壇,乃就空間上立界限。當立期限,乃就時間上立界限。既莊嚴空間,又規定
時間,乃使時空均有限制,得以精神貫注,誓必成就。如釋迦牟尼佛,以菩提樹下
為道場,自發誓願,不成正覺,不起於座之類。立期久近有二意:上根力勝,可任
長期百二十日之限;中根次之,可任中期百日;下根力弱,可任下期八十日?過此
恐非所能勝,此一意也。又上根智力敏銳,修下期八十日可證;中根次之,須加二
旬,百日乃證;下根智力贏劣,非長期百二十日,難期其證;此又一意也。然就經
文若立長期云云,則世尊定此三期,亦有隨人樂欲之意。不過示下期八十日不可再
少,長期百二十日不必再多耳。安置淨居者,於道揚內另結小界,安置修淨之處所

,使內外清淨也。
『若佛現在,當正思維。若佛滅後,施設形像,心存目想,生正憶念,還同如來
常住之日。懸諸旛華,經三七日。稽首十方諸佛名字,求哀懺悔。遇善境界,得心輕
安,過三七日,一向攝念。
此明著手修習之行相:既設道場,復立期限,即可著手修習。佛現在者,即佛
住世時,行者既入道場:不能往禮,應當正念思維,心存想處,即為佛在。因為法
身遍一切處,不以空閒為礙也。若佛滅後者,即無論正法、像法乃至末法之時,佛
既去世,即應設備佛之形像,以為心目專注之標的,對此形像心存目想,而生起正
憶念。正憶念者,如觀佛相好,明記不忘之類。形像雖是雕塑繪畫,應當視同如來
現在,須知法身常住,不以時間為礙也,故云還同如來常住之日。懸諸旛華者,即
將所設之壇場,懸旛懸華,莊嚴盡善,以作外緣。經三七日者,初修之人,恐戒基
未固,心未得淨,不能遽修定慧,故以開始入場三七之日,禮佛懺悔。懺者,除去

前愆,悔者,誓不再造。稽首十方諸佛,乃求哀憫加被我此懺悔之心,此如滌器令
淨,備盛醍醐。三七之中,一心行此,理可感應而得心淨。如在三七之中,遇善根
發現,即可自見瑞相而心得輕利安和。善境界者,如夢中見佛,或禮時光明等類,
做云遇善境界,得心輕安。此入壇最初三七之事;遇此以後,即可一直修習三種法
門,故云過三七日,一向攝念。
『若經夏首,三月安居,當為清淨菩薩止住,心離聲聞,不假徒眾。至安居日,
即於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某甲,踞菩薩乘,修寂
滅行,同入清淨實相住持,以大圓覺為我伽耍硇陌簿悠降刃灾牵鶚勛孕詿o繫屬
故。今我敬請,不依聲聞,當依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三月安居,為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
緣故,不繫徒眾。
此明結期遇夏,不能入眾安居,不為犯律。夏首三月安居者,佛制出家眾應每
日巡化,出外乞食;但至夏季溽暑多雨,巡化不便,故在夏季三個月中,集合一定

人數結界安居,同修禪定,而在家信眾則從事供養。夏首、即初夏,以四月十五日
起至七月十五日為三個月,故云夏首三月安居。及三月既滿,大眾出而聚會,各人
有過,自行披露,亦可指出他人之過,重在懺悔,不可包藏。此安居制度,毗尼明
定,聲聞必須遵守;而菩薩則不拘此律,現因結期修法,故為辯明。意謂所立期限
未滿,若遇夏首,即是聲聞三月安居之期已屆,行者既發菩提心而修圓覺,即當為
菩薩之安居。止住、即安居也。清淨者,菩薩則心性清淨,聲聞則境界清淨,故云
當為清淨菩薩止住。不必復念聲聞律制集眾安居,故云心離聲聞,不假徒眾。但至
夏首安居之日,應對佛陳詞,以明其意;我比丘下,即所陳之詞。某甲者,將欲白
佛先自稱名也。若已出家,男則應稱比丘某甲,女則應稱比丘尼某甲,在家者男稱
優婆塞某甲,女稱優婆夷某甲。此是菩提心性清淨之安居,不同小乘,故許在家二
眾得與。今我所依是大乘菩薩之法,故云踞菩薩乘;所修是真如本不生滅之行,故
云修寂滅行。真相者,即真如實相,在本經即指圓覺。以契入圓覺為安居,故云同

入清淨實相住持。假定大圓覺性為我修行證果之處所,故云以大圓覺為我伽耍I
、指前五識身,心、指第六意識,既住持於清淨實相,用五識不妄緣外塵,六識無
妄想分別,故云身心安居。五識身安即成所作智,六識安即妙觀察智。平等性智者
,第七識,內計第八識為我,摺降壤恚c前六識如浪翻動,今則前六安居,第七
亦轉為平等性智。七識波浪既不翻動,而第八識亦歸真如清淨實相,於四智中則為
大圓鏡智,亦即為我伽耍髨A覺性也。涅槃自性,即本來不生不滅之真如自性。
繫屬者,小乘安居,必著意於處所之清淨,而涅槃自性別無繫屬。故者、總上自踞
菩薩乘起至此而言。以此之故,今我於佛前敬請,不依聲聞之律,我當與十方諸佛
及諸菩薩同作三月安居之法。我所以不假徒眾者,乃為欲修圓覺妙行之因緣,是以
不拘小節,故云為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不繫徒眾。
『善男子!此名菩薩示現安居,過三期日,隨往無礙。
此結示仍以三期為限。因菩薩示現安居,本不同於小乘依律之安居,故不必以

夏首至三月為限,只以三期中自立之期限為準。過此期限,即使未到夏限之七月十
五日,不妨隨意他往,故云過三期日,隨往無礙。
己二  加行修證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眾生,求菩薩道入三期者,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
取。
此節先示眨∫磺行白C。行者誓志剋期,加功用行,固以求證為事;然若貪取
境界,不辨邪正,則易招魔,故所證必須與所聞之境界相應,方名為正。所聞者,
親聞於佛或善知識之教,以及經教所載者是也。夫求道之人,無非因聞生信,因信
起修,因修有證,故所證者,即是所聞、所信、所修之果,亦必與所聞相應。若不
相應,則無論發見一切善惡之境界,皆為魔事,故云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此於將示修證之前,諄諄誥眨В加幸砸玻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靜,不起思念,靜極便覺;如是初靜,從

於一身至一世界,覺亦如是。善男子!若覺遍滿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眾生起一念
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復如是。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此明修止。先取至靜,乃示修止應如何入手。不起思念,乃示修止應如何用心
。靜極便覺者,即由澄諸念,靜慧發生,乃示此觀初成之相。奢摩他以靜為體,以
覺為用,觀初成時,體上之靜先從一身靜而至一世界靜。覺亦如是者,觀初成時,
用上之覺亦從一身覺而至一世界覺。靜與覺雖別為說,但約體用,非關後先,以一
身靜時當體即覺,即名一身覺也。善男子下,詳明發起功用,如文可知。又大疏云
:『知眾生念者,世界既全成覺,眾生全在覺中,故所起念無不了達,如影入鏡,
鏡照無遺』。非彼所聞以下,重言以眨叭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三摩缽提,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種
種門,漸次修行勤苦三昧,廣發大願,自熏成種。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此明修觀。先當下二句,乃示修觀應如何入手。前修止是無相之觀,故先取至

靜;今修觀是有相之觀,故當先憶想一切諸佛及一切菩薩。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勤
苦三昧者,乃示修觀應如何致力。此節無觀成起用之文者,道場剋期自修,故但約
大智上求而說,然當廣發大願自熏成種,則大悲下度,自在願中,限滿對緣,即起
化用。非彼下,重眨叭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於禪那,先取數門。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劑頭數。如是周
遍四威儀中,分別念數無不了知,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睹
所受用物。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此明修禪那。先取數門,乃示修禪那應如何入手。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劑頭
數,乃示修禪那應如何用心。如是周遍二句,乃示此觀初成之相。漸次增進三句,
詳明發起功用。非彼下,重眨叭 甸T者,即數息法門,乃眨拖⒅鋈攵饔
其數,詳如台宗所說六妙門。生住滅念者,念、指心中之妄念,念初生為生,既生
為住,念將滅為異,既滅為滅,心中每有一念,必有生住異滅四相可以觀察。經不

言異者,或迹愳蹲∫皂樔馈7謩┱撸玳L短久暫之分限。四威儀:即行、住、
坐,臥。此節大意謂:求道者若修禪那,先取數息法門入手,於靜坐時眨蜌庀ⅲ
從一至十數其息數,因眨⒍目蓽Q,因數息而念可知。故心中一切粗細妄念,可
以了知其生住滅之相,及其始末分劑,多少頭數。初修者靜坐時之用心如此,及此
觀初成,則周遍於尋常行、住、坐、臥四威儀中。換言之:即一切動止之中,分別
生念住念滅念,及其分劑頭數,無不了知。觀成之後,漸次增進,則功用所至,雖
在百千世界之遠,而有一滴之雨之微,亦且得知。非但彷彿得知,且係分明了知,
猶如目觀所受用物。
『是名三觀首初方便,若諸眾生遍修三種,勤行精進,即名如來出現於世。
首句結上三觀,以正答以何為首之問,故知前三節重在顯示入手方便也。若諸
下,明遍修。遍修、即前之圓修三觀。剋限期中,若能遍修三觀,勤行不捨,精進
不懈,即是圓覺之行已備。如此之人,名觀行即佛,故云即名如來出現於世。

『若後末世鈍根眾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業障,當勤懺悔;常起希望,
先斷憎、愛、嫉妒、諂曲,求勝上心。三種淨觀,隨學一事。此觀不得,復習彼觀,
心不放捨,漸次求證。
上節明遍修三觀,此節更明鈍根互修三觀以足答意。修行不得成就者,多由宿
昔業障,故當勤修懺悔。常起希望者,即發上求之願,決心欲證。憎、愛、嫉妒、
諂曲,妨道最甚,故當先斷。斷惑懺業,乃除障道因緣。勝上心者,勝進增上之心
。障道因緣既除,希求心願復切,即可於三觀之中,隨其樂欲修習一觀,故云隨學
一事。如所修此種法門不成,再改修彼種法門,故云此觀不得,復習彼觀。然隨學
有二義:一者、專修,謂於一期之中,專修一觀,期滿不成,即於次期改修另一觀
。二者、試修,謂即於一期之中試取一觀修習,經相當時日,自知此觀未合,不得
成就,即復改修另一觀。如是三觀互修,不少退墮,則時至機熟,必可成就,故云
心不放捨,漸次求證。

丁二  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圓覺汝當知!一切諸眾生,欲求無上道,先
當結三期,懺悔無始業。經於三七日,然後正思維。非彼所聞境,畢竟不可取。奢摩
他至靜,三摩正憶持,禪那明數門,是名三淨觀。若能勤修習,是名佛出世。鈍根未
成者,常當勤心懺,無始一切罪;諸障若消滅,佛境便現前。

甲三  流通分──賢善首章
本經自經首五重證信,緣起斯彰;中間廣演正宗,法義已備;欲令普滋之法雨
,同被遐方,無盡之心燈,常明後世,流通靡滯,利濟無窮,別賢善首菩薩,實當
斯任。
乙一  啟請
於是賢善首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
言:『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及末世眾生,開悟如是不思議事。世尊!此大乘教,名字

何等?云何奉持?眾生修習得何功德?云何使我護持經人?流布此教至於何地』?作
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開悟如是不思議事者,正說分之所開悟:若境、若行、若病患、乃至前章之方
便,皆不思議事。世尊下,正陳請辭。此大乘教,即指全經。所陳五問:一、名字
,二、奉持,三、功德,四、護持,五、布至何地。皆以總結全經為請,故冠以此
大乘教之言。
乙二  許說
爾時、世尊告賢善首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
眾生,問於如來如是經教功德名字。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賢善首菩薩奉教歡喜
,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乙三  正說
丙一  總顯

『善男子?是經百千萬儯鼝a河沙諸佛所說,三世如來之所守護,十方菩薩之所歸
依,十二部經清淨眼目。
此節係於將答所問之先,提出四大要點,使聞者決定明了,而生其歡喜信受之
心。
一者、了義經是稱性而談,不了義經是方便為說。方便為說者,或依方域,或
依時代,或依眾生根性樂欲種種之不同,故有略說、權說、密意說、隨世俗說、乃
至種種差別為說,如是等方便為說,故有此佛說而彼佛不必說者。是以不了義經,
有說有不說;此是了義經,無佛不說,故云百千萬儯鼝a河沙諸佛所說。
二者、圓覺是一切如來因地法行,如文殊章云:『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
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菩薩求道,如果未聞圓覺,是尚未得成佛正
因,所關匪細也。諸佛守護,乃使未曾聞者悉皆得聞。華嚴經云:『我等諸佛護持
此法,令未來世一切菩薩,未曾聞者悉皆得聞』。又法華、彌陀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