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的技巧》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聆听的技巧-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牢骚、不满一直积在自己的心里不发泄出来,就会变成一种压力。这不仅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不利,还会破坏人际关系。如果牢骚和不满可以向别人发泄,就可以缓解压力。而且,如果你的身边一直有一个可以听你发牢骚的人,那么就可防止你有太大的心理压力。现在,北海道的有珠山正在火山喷发,无论是火山喷发还是地震,如果经常有小规模的火山喷发发生,就不会造成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如果地壳里积聚的能量一直不向外释放,对于人类来说这是件非常恐怖的事。同样的道理,人的情绪也是这样的。    
    当有人向你发牢骚时,最重要的是要以生动的,积极的姿态去倾听。千万不能说“光发牢骚又解决不了问题。”之类的话来阻止对方。发发牢骚并不会影响到什么,因此,当别人想向你发牢骚时,希望你能耐心地倾听。    
    有一点希望大家注意,就是向别人发牢骚时并不是停留在表面上,听过就算了。当然也不要把这些情绪放进自己的心里。要做到不带着自己的主观感情去听,而且不要袒护对方发牢骚的对象。最重要的是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去听他说的话。    
    当听别人发牢骚时,要像避雷针那样。具体的说就是主动的,积极的去接收别人说出来的不满和牢骚。然后,不是放在自己心里,而是像接地的避雷针那样再释放出去。这样一来,发牢骚的人也可以轻松了。可是如果一个不会“听”的人总是带着主观感情去听别人发牢骚,就势必会对对方产生反感。那样一来,对方就无法向你发泄自己的不满了。这和积聚在地壳里,无法向外释放的能量一样是十分危险的。因为如果要说的话,要发泄的情绪无法顺畅地发泄出来,这就好像雷击会烧毁房屋一样,说话人的情绪全被破坏了。这样一来,双方都心里不愉快。    
    有一些夫妇从来不吵架,这其中肯定有真的是非常恩爱的夫妻,可是也有相当多的夫妻会出人意料地很轻易的就离婚了。离了婚的夫妻和没离婚的夫妻之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没离婚的夫妻之间经常可以耐心地听对方吐露自己的心事,而离了婚的夫妻之间从来不向对方说自己的不满,牢骚,因为一说就会吵架。甚至有一些夫妻之间从来不交流自己的内心感受,于是就仅仅因为一次吵架而最终导致离婚。从今天开始,努力做一个生活中的“避雷针”,当周围的人需要发泄自己的不满时,希望你能成为他们耐心的听众。如果真的能像避雷针那样,不仅是你,还有发牢骚的人都能使自己的身心健康起来。而且,你会变得讨人喜欢。瞧,尽是一些令人开心的事吧!


第二章过去的家庭主妇都是听力高手

    “井边会议”这个词现在已经变成死语了。因为现代人的生活中已经不用井了,所以这个词也渐渐地被“垃圾堆边会议”所取代。等到收垃圾的日子,经常可以看到住在附近的家庭主妇们出来扔垃圾,顺便聚在一起聊聊天,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所见所闻。但是在井边和在垃圾堆边,这两者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井边是家庭主妇挑水或洗洗刷刷,进行生产活动的场所,但在垃圾堆边容易让人产生这其实是人类消费后的结果的印象。而且这两者给人的清洁感也不同。还有,前者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而后者也许可以说是人们的生活中所承担的义务。    
    家庭主妇在日常生活中肯定会因为各种各样的琐事而烦恼。因此为了发泄,她们趁在井边干活的时候开起了“井边会议”。所以,无论怎么样严重的问题都会随着潺潺的流水流走。而且,都是些日常的琐事,根本就没有什么严重的问题。“井边会议”的中心话题,也不过就是家庭主妇们发发牢骚罢了。关于牢骚,我们在前一章节已经说过,就是尽可能的让对方发泄出来,而听的一方不要放在自己的心里,让它流出去,这就是“听”的最高境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没有什么会比“井边会议”更有用了。    
    在现代生活中,随着“井边会议”的消失,能够称得上听力高手的家庭主妇也越来越少了。一个不会听的人,会把别人发的牢骚和自己联系在一起。这样一来,听别人发牢骚倒成了一件麻烦事,也就更不会参加什么“垃圾堆边会议”了。听说最近在一些住宅区里有这种现象,就是家庭主妇害怕许多人在一起。这是因为她们以为许多人围在一起就是在说自己的坏话。    
    当然,发牢骚的内容大都是些坏话。但是这些话并不是当着那个人的面说的,而是对着一个跟这件事毫无关系的第三者说的。这是因为他们还是希望不要让牢骚和当事人直接发生关系。但是,最近有些人把听来的话(发的牢骚)当真了,好像别人说了自己坏话一样,心里不舒服。于是赞同对方和他一起说,可是过后又会产生负疚感。其实不然,人正是因为可以说坏话,所以才不至于变成坏人。    
    不发牢骚,不说坏话,只看到别人的优点,这是圣人才能做到的事。如果一个普通人把想发的牢骚放在心里,不发泄出来。如果长此以往下去,无论对精神还是对身体都是不利的。这时候,发发牢骚就能起到放松心情的作用。如果经常可以发发牢骚,或者听别人发发牢骚,自然而然就放松心情。过去的家庭主妇就深知这一点,这也许正是她们的智慧所在吧。    
    也许在现代社会,就缺少了那么点智慧。结果就是家庭成员很少说心里话,而家庭主妇们也不再是听力高手了。无论是孩子还是丈夫,都喜欢向外人发泄了。不仅如此,现在的情况更是和过去相反,变成了孩子和丈夫不得不听家庭主妇们发牢骚了。    
    那么现在让我们从家庭主妇们听的方法中来学习一些成为听力高手的诀窍。    
    过去的主妇在听别人发牢骚时,首先要让对方觉得她们和这件事是有密切关系的,而事实上,她们是以和这件事毫无关系为前提在听的。这是听别人发牢骚时的一个重要诀窍。    
    主妇A:最近,我丈夫回家总是很晚。    
    主妇B:是吗,我丈夫也是啊。(但是,这个主妇的丈夫未必真的晚回家。可是应该说几乎大多数的人都会这样回答。这并不是“说谎”,而是对对方的礼貌。因为如果自己的丈夫没有晚归,自己没有这个烦恼,于是很轻易的说一些让对方不要担心之类的话,这样会伤害对方,你们之间的谈话也就无法再继续下去了。因此,一定要强调自己的丈夫也是这样。)    
    主妇A:真的啊?可是他总是晚回来真叫人担心啊!    
    主妇B:确实是。不过不管我们怎么担心,他们也不会放在心上的。    
    主妇A:就是。再担心也没用。    
    主妇B:是啊。    
    这就是家庭主妇间的谈话。    
    在这种时候,主妇B千万不能说:“你家先生是不是因为工作忙所以才晚回家的呢?”如果这样问了,主妇A只能接着B的话说:“是啊,工作太忙了。”这样一来谈话不得不再具体的谈下去。所以,过去的家庭主妇是不会这样说的。主妇A会说:“不是工作忙。都是些朋友应酬之类的事。”这是为了不使谈话深入下去。这就是过去的妇女所具有的智慧。话题一深入,就会触及对方的隐私,使相互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不利于今后的交往。    
    而且,一旦知道了对方的隐私,就必须为对方保守秘密。这本来就是件不容易的事,而且万一泄露了别人的隐私,就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不要增加一些没必要的麻烦。    
    因此,像前面的对话中,有位主妇说:“是朋友应酬之类的事。”这有点自夸的意思。而如果说:“是啊,工作太忙了。”又会让人觉得工作忙不是挺好的嘛?说明你们家先生有本事啊!这样一来,破坏了相互交往的基本准则。自满,自夸或者攀比之类的话语在家庭主妇之间的谈话里是绝对不应该出现的。    
    提起话题的人说完后,接着又会有人发发自己的牢骚。其实在这些小牢骚里都蕴含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但是大家都不会去破坏相互交往的基本准则,心照不宣地不去触及这些问题。从她们的闲谈中,我们可以学到家庭主妇们在购物,教育孩子以及怎样和老师相处等问题上所具有的智慧。    
    有时候,如果有的主妇说的时间长了一点,别的主妇们也懂得不去打断她。在这种情况下,只要附和附和说话的人,她就会觉得大家在听她讲。其实谁也没认真听。或者与其说没认真听,不如说心不在焉,没放在心上。她们一边心不在焉的听着,一边想着今天吃些什么,该买些什么或者还有些什么事没做之类的问题。    
    所以,非常不可思议的是,一旦刚才的主妇说完后,马上就有人问:“今天晚上吃什么呢?”这就说明,其实大家都是一边听,一边想着同样的事,于是就因为大家都在考虑同一件事,所以话题很容易就转移到“今天晚上吃什么”上了。然后,就可以从其他主妇那里得到一些减价商品的信息。    
    在这里又要说到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绝不能让别人觉得你们家的晚饭太奢侈了。而要选一些和大家差不多的菜谱。于是,几乎每个人都会说:“我们家也是。”然后回家做饭去了。可是虽然每个人都这么说了,但未必家家都真的吃一样的菜。嘴上虽然说:“我们家也是。”,脑子里却在想家里有些什么菜,主妇们都会买一些减价商品再加上家里有的菜来做饭,所以每家的菜谱是不一样的。这里所说的“我们家也是。”又是一种智慧的体现了。而且,如果有人和大家不一样,也不要去追问。第二天,也不要再提起:“昨天的晚饭吃了什么?”之类的话题。因为昨天大家都已经说过了。    
    不要把别人说的话放在心上,似听似不听,这是一种十分高深的智慧。这也是一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家应该具备的一种听的技巧。    
    但是,心理咨询家和家庭主妇又有所不同。他们是要以理解对方的姿态去聆听的。但是即使如此,心理咨询家也不会把病人说的话太放在心上。因为他们深深懂得自己和对方的立场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太介意对方说什么,就会从自己的立场,以自己的理解方式听对方讲话,而不是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他说的话。    
    如果做不到刚才说的这一点,那么连听的人都会分不清到底是自己说的话还是对方说的话。因为听的一方会在听对方说话时加入自己的理解。所以说,如果把对方说的话和对方本身分隔开来,就等于把对方孤立了起来。从这点来说,过去的家庭主妇懂得把“大家都一样”作为前提,来听别的主妇说话。如果有的主妇说到她们自己特有的事,那么其他主妇就会听过就算。这不愧是一种绝妙的“听”的方法。    
    现如今的年轻女性似乎很难做到这一点。特别是在一些村镇,一些并不熟悉的人们之间更做不到这点。他们互相之间问的太多,说的太多,听的太多,不能保持适当的距离。就因为这个原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而不太融洽。所以,我们应该从过去的家庭主妇身上学习那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第二章不要说关于自己的事

    一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家是不会和病人谈话时说自己的事的。但这并不是因为对对方怀有一种戒备心理,所以就算对方问起也不说,而是因为如果说了关于自己的事,就占用了对方说话的时间,而不占用对方说话的时间,是对一个听者来说十分重要的一条原则。而且,从人类的感觉上来说,总是觉得听别人说话时间过得很慢,而自己说话时时间又过得太快,所以一旦轮到自己说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滔滔不绝起来。    
    所以,为了防止自己说的时间过长,就最好不要说关于自己的事。听的一方和说的一方在对时间的感觉上会产生一种差别,而这种差别就正是听的一方产生厌烦情绪的原因。    
    在许多情况下,一个人对于事物的看法和理解只适用于他自己。一般人认为,把自己的经验说出来告诉对方就等于增加了对方的经验。当然未必可以说这种想法完全不正确。但至少不完全像说的一方想像的那样。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经验在很多情况下是要靠实践才能获得的。根据当时的时机和情况,才能得到相应的经验。而同样的机会不会再出现第二次。就算你觉得你的经验里包含着普遍适用的道理,其实这些道理只适用于当时的情况。而且对于听者来说,他经常会听到各种各样的人对他讲述自己的经验。    
    当一个人向别人讲述自己的经验时,就算是失败的经验,也会让人觉得这件事进展很顺利。更何况如果说到成功的经验时,自己也会觉得很了不起。那么从听的一方看来就会觉得你怎么这么自以为是。能够听别人自以为是讲话的人是在维系人际关系,而自以为是讲话的人却在破坏人际关系。不要让对方觉得你自以为是,要像和孩子或亲人说话那样怀着愉快的心情,这才是最成功的谈话。有一些话之所以让人觉得有点自以为是,是因为听的一方或说的一方在心理上产生了某种差别感。    
    我们先姑且不论学生时代怎么样,但如果在观察了步入社会的人和熟人或已经交往多年的好友之间的关系后,就会发现很多人之间在经济水平,教养水平(并不是指学历),文化水平上有很大的差距。    
    如果有人要去美国,他就要注意许多文化上和习惯上的不同。怎么喝汤就是其中的一点。如果喝汤时总是发出响声,甚至都没人会和你交朋友。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高兴,不高兴这两种感情是人与人交往时最基本的感情,而文化背景又和它有密切的联系。在人际关系中导致不融洽的最大因素就来源于羡慕和妒忌,而更深层的原因就是因为差别感在作崇,有些人之间既使在经济水平,教养水平,文化水平上存在很大差距,也能成为朋友并且一直维持下去,这是因为他们一直保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