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镜·大国忠魂》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史镜·大国忠魂-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志锐:“当然可以。那个面容青癯、目光瞿烁看上去五十多岁的,是光绪帝的师傅、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翁同龢,字声甫,号叔平,又号瓶生、井眉居士,晚号松禅。”    
    廷式看时,翁同龢头戴一品官员顶戴,身穿一品文官补服,顶戴上镶嵌着一颗红宝石,佩双眼花翎,胸前胸后的补子上绣着仙鹤,还绣有海水和岩石的图案,寓意“海水江崖,江山永固”的意思。    
    志锐:“另外一位年逾七旬的老者名叫李鸿藻,字兰孙,嘉庆三十六年(1820)出生,直隶高阳人。咸丰二年(1852)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典山西乡试,督河南学政。咸丰十一年,特诏授大阿哥读。同治元年(1862),擢侍讲。因李鸿藻是同治皇帝师傅,深受西太后信任,累迁内阁学士,署户部左侍郎。四年,擢都察院左都御史,加太子少保。光绪二年(1876)命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李鸿藻和李鸿章二人的名字仅一字之差,不知情的,还以为他们是两兄弟,其实他们二人却是朝中的对头。李鸿藻是‘清流派’的主将,而李鸿章则是‘洋务派’重臣。李鸿藻曾反对崇厚擅订《里瓦几亚条约》,还策动‘清流派’弹劾洋务派李鸿章。”    
    廷式一看,他也是着文官一品补服,顶戴上镶嵌着红宝石,佩双眼花翎,胸前胸后的补子上绣着仙鹤。    
    廷式:“这又是一个满腹经伦而又位高权重的人物罗?”    
    志锐指着另一位着一品顶戴穿一品补服,佩三眼花翎,七十多岁,身体有些佝偻的老者,向廷式介绍。    
    志锐:“他叫徐桐,汉军正蓝旗人,道光进士,同治初年入弘德殿,是同治帝师,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礼部侍郎,礼部尚书,大学士。”


第二部分诗钟大赛(2)

    这时上来一位亲王,他的着装与众不同,绣五爪龙四团,前后为正龙,两肩为行龙。    
    廷式:“此爷是谁啊?”    
    志锐对他耳语道:“这就是恭亲王奕,爱新觉罗氏,道光帝第六子,‘洋务派’首领。咸丰元年(1851)封恭亲王。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攻陷北京,被任为全权大臣,与英、法、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同治元年(1861)受命主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咸丰帝死后,在外人的支持下,与慈禧太后同谋发动‘祺祥政变’,任议政王,掌管军机处及总理衙门,总揽朝政,成为清廷中枢主持洋务活动的首脑。同治四年(1865)因受慈禧太后猜忌,被罢议政王及一切职务,不久,恢复了总理衙门大臣、军机大臣等职,但势力从此削弱。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争时,又被慈禧太后解职。”    
    这时,一位衣着华丽、身份尊贵的老妇人;在一簇人的前扶后拥下;来到大厅。她头上挽着“旗头座”式发髻,上着镶有三千八百多颗上等珍珠的披肩,下罩花团锦簇的中式旗袍上,长指甲上套着黄金套,浑身上下珠光宝气。这位人称老佛爷的女人,虽然已年近六旬,因保养好,却也精神瞿烁,果真名不虚传。    
    众人在她笑中含威的目光扫视下,好象都矮小了许多,都投以一种又敬又畏的目光。    
    廷式心头不由微微一震,这不就是权势显赫的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么?    
    廷式不由悄悄审视了慈禧一番。    
    紧接着,来了一位头戴宝塔式皇冠,身着龙袍,显得清癯而秀气的少年。他看上去十五、六岁的样子,却显得有些少年老成,不像是一个生活在父母膝下活泼可爱的孩子,那小心翼翼的样子,倒有点像是在后娘身边生活的孩子。    
    志锐耳语道:“这就是光绪帝载,同治十年(1871)八月十四日出生于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其母是慈禧的胞妹。”    
    光绪来时见慈禧早已象一尊神似地落坐在正中央,便小心翼翼地来到她身旁。    
    慈禧见光绪来了,并不用眼睛瞧他,只是努努嘴算是让他坐在自己身旁。    
    廷式:“听说慈禧太后对光绪帝很苛刻,每当看戏的时候,慈禧在堂中坐,却让光绪帝站在旁边侍候,对光绪帝像对待佣人一样。据说京城有名的演员刘赶三为光绪帝鸣不平。有一天,慈禧点名要看《十八扯》,恰巧刘赶三扮演皇帝。当剧中的皇帝上台就座时,刘赶三忽然吊场说‘你看我是假皇帝,尚且能坐,那位真皇帝却天天站着,又何尝能坐!’”    
    慈禧听了这话,为堵众人悠悠之口,从此后便让光绪帝坐了。    
    志锐:“这些虽只是传闻,但却说明太后对皇上是很严酷的。”    
    这里,文武百官齐齐刷刷地低头跪在慈禧和光绪面前,山呼“万岁”。    
    慈禧带着微笑,压低了嗓音说:“今儿个哀家不听戏,也来逛个诗钟,不要讲那么多君臣的礼数啦,该怎么着就怎么着吧,有才学的尽管使出来就是。”    
    翁同和站出来说:“回太后、皇上,今天的诗钟,主要是诗词比赛,看那位诗人词家的才学高。”    
    慈禧点点头唔了一声说:“很好嘛!”    
    志锐拉了拉廷式说:“你想好了诗词没有?”    
    廷式点点头。    
    翁同龢宣布今天的诗钟擂台赛开始,并命列坐在擂台两边的诗作者以古宫为题当场赋诗。    
    这时书童已研好了墨,廷式凝神片刻,一气喝成拟古宫词十首:    
    鹎声催夜未央,高烧银蜡照严妆。台前特设朱墩坐,为召昭仪读奏章。    
    富贵同谁共久长?剧怜无术媚姑嫜。房星乍飞霜殿,已报中宫撤膳房。    
    椽笔荒唐梦久虚,河阳才调问何如?罡风午夜忽忽甚,玉几休疑末命疏。    
    鼎湖龙去已多年,重见昭丘版筑篇。珍重惠陵纯孝意,大官休省水衡钱。    
    金屋当年未筑成,影娥池畔月华生。玉清追著缘何事?亲揽罗衣出宫门。    
    桂堂南畔最消魂,楚客微辞未忍言。只是夜深风露冷,黄舆催送出宫门。    
    未央宫阙自峥嵘,夜静谁闻吠影声?想见瑶池春宴罢,杨花二月满江城。    
    河伯轩窗透碧纱,神光入户湛兰芽。东风不解伤心事,一夕齐开白奈花。    
    千门锁钥重鱼宸,东苑关防一倍真。廿载垂衣勤俭德。愧无椽笔写光尘。    
    各倚钱神列上台,建章门户一齐开。云阳宫近甘泉北,两度秋风落玉槐。    
    半个时辰后,翁大人令几个公公将诗稿收上来,交几位指定的评审官传阅。    
    廷式第一个交了诗稿,接着江西的陈三立、江苏的张骞等人都交了诗稿。    
    最后,翁同龢、李鸿藻定廷式这首拟古宫词为此次诗钟擂台赛压卷。    
    翁同龢:“这首拟古宫词对仗工整,作者不但有诗歌功底深厚,且用典也是很贴切自然,喻义深刻。”    
    礼部尚书徐桐却不同意。    
    徐桐:“这首诗词有哗众取宠之嫌。且此人并不曾在宫中生活为何这么熟习宫中情况?我看不如选同是江西人的陈三立的诗。”    
    最后,慈禧太后拿过去看了一下。    
    慈禧:“听说陈三立诗是江西诗派的头儿,他崇尚宋诗,提倡一种叫同光体的诗。不过,哀家以为,这首拟古宫词确实写得不错。不知作者是谁呀?”    
    志锐急忙回答说:“回太后,此人是乾隆朝探花江西萍乡人氏刘奉诰的曾外孙文廷式。”    
    翁同龢夸奖说:“刘奉诰乃有刘金门之称,他的曾外孙不愧为小刘金门罗!”    
    最后,翁同龢宣布:“文廷式的长诗拟古宫词获得了这次诗钟会擂台赛的第一名!”    
    大家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第二部分诗钟大赛(3)

    一八八五年三月下旬的一天,廷式从志锐拿回来的《邸报》看到一则消息:“广西老将冯子材率领镇南关守军利用关前险隘,经过反复拼搏,击退了法国侵略军的猖狂进攻,取得了镇南关大捷。随后冯子材挥师南下,乘胜追击,一举收复了文渊、谅山、河内等地。与此同时,西线滇军和黑旗军配合,大败法军,取得了临洮大捷,并收复了广威、老社等地。”    
    廷式高兴地说:“冯子材果然不负众望!自鸦片战争以来,咱们大清一直都是吃洋鬼子的败仗。这次打赢了法国佬真是扬眉吐气!我提议咱们邀几个朋友聚一聚,庆祝一下如何?”    
    志锐表示完全赞同。    
    珍儿、瑾儿听到后也拍着小手欢呼:“赢了!赢了!俺们赢了!打死法国佬狗强盗!”    
    志钧:“是该庆祝一下。不过,现在还不知道是福、还是祸呢?”    
    长叙也抚着白须点头同意,说:“这个先不管它,反正仗是我们打赢了。庆祝一下也可鼓鼓士气,振振民心。我听说;张树声的儿子张华奎最会操办这类事情,就请他出面办吧?”    
    志锐:“是呀,张华奎不知何时也考上个举人,年纪轻轻,人又能干,而且禀性谦和可亲、豪爽侠义,加上他在‘北洋分所’积存了颇多‘公款’,这样,清流们集会,不论是在松筠庵,还是畿辅‘先哲寺’,或者‘陶然亭’、‘崇效寺’,这些名胜之处,乃至于八大胡同‘相公’的下处,筵宴所需,都是他来备办的。”    
    廷式说:“那就定在陶然亭办吧?陶然,陶然,正是吉庆之意!”    
    志锐:“你和张华奎是同窗,又曾在他父亲的总督府公干。华奎那儿,就请你去衔接好了。”    
    廷式:“好吧,咱们分好工,分头去办。官儿和商人就由你写好帖子,派人去送。军人,就请式枚和华奎去请,式枚是兵部主事,华奎有他老父亲这块牌子。我就请些文人学子。这样,各方面的人都有。”    
    志锐:“可以。就这么办!”    
    经过几天的努力,庆贺活动的准备终于做好了。    
    这天,廷式和志锐一块来到了陶然亭。    
    随着会务人员的报名声,一张张或熟悉或新鲜的面孔在廷式眼前出现——    
    兵部主事于式枚到!    
    北洋舰队济远管带方伯谦到!    
    济远大副沈寿昌到!    
    北洋扬威号管带邓世昌到!    
    毅军提督马玉昆到!    
    回民将军左宝贵到!    
    福建海疆会办张佩伦到!    
    江西义宁(修水)陈三立到!    
    江苏无锡徐建寅到!    
    广东南海康有为、康广仁到!    
    广东新会梁启超到!    
    浙江嘉兴沈曾植到!    
    山西闻喜杨深秀到!    
    四川富顺刘光弟到!    
    江西瑞金陈炽到!    
    江苏武进盛宣怀到!    
    四川道御史杨崇伊到!    
    ……    
    人到得差不多了,活动的主持人张华奎高声说:“各位大人、各位朋友,今天是个好日子,咱们在这里举行一个庆典活动,庆祝大清国击退了法兰西帝国礼轻人意重的入侵。先报告大家一个好消息。明天,朝廷也将举行庆功活动。据说抗法功臣、冯子材老将军、保卫台湾打退法军军舰的刘铭传将军、指挥取得镇江海战胜利的欧阳利将军和已归附朝廷的黑旗将军刘永福等都将得到皇上和太后嘉奖,各赏黄马褂一件,并以军功得到升迁。”    
    听到这个消息,大家报以一阵雷鸣般的堂掌声。    
    张华奎接着说:“今天参加庆典活动的既有清军将领、朝廷官员,又有文人雅士,不分派系,举国同庆!”    
    大家又是报以一阵热烈的掌声。    
    接着张华奎手拿一迭由志锐、于式枚、文廷式和他自己提供的来客简介,向大家一一介绍——    
    ——聂士成,字功亭,安徽合肥北乡(今岗集乡聂祠堂)人。自小好行侠仗义,青年时代弃商从军。    
    因作战英勇被补为把总,后累迁至总兵、提督,并被授予力勇巴图鲁勇名,与王孝祺、章高元并称淮军后起三名将。光绪十年(1884年)法军入侵台湾,聂士成奉命率部渡海援台,数度战胜法军。法军溃败出台湾后,现聂士成将调往北洋,率庆军驻守旅顺。    
    ——马玉昆,字荆山(亦作景山),安徽蒙城人。以武童从毅军宋庆部,以功擢总兵,博奇巴图鲁勇号。同治十四年(1874)与左宗棠部共同抗击阿古柏和沙俄侵略。此后,率军驻扎西北十余年,令部下屯垦开荒。光绪年间,调直隶。    
    ——左宝贵,字冠廷,山东费城人,出生于道光二十八年(1837),回族,行武出身,因战功卓著,治军严肃,先后经将军庆裕、大学士李鸿章以“勤明忠实,骁果耐劳,晓畅军事,谋勇兼优”入奏,得旨以提督总兵记名简放。    
    ——邓世昌,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番禺人。自小立志海军,以御强敌。同治十四年(1874),以优异成绩从船政学堂毕业。十五年任“海东云”炮舰管带,时值日本派兵侵犯台湾,他奉命巡守澎湖、基隆,获升千总。光绪六年(1880),北洋大臣李鸿章“闻世昌熟悉管驾事宜,为水师中不易得之才”,将他调入北洋水师,任“飞霆”、“镇南”炮舰管带。是年冬,随记名提督丁汝昌赴英接收订造的“超勇”、“扬威”两巡洋舰。光绪七年(1881)十一月,回天津大沽。次年升游击,任“扬威”巡洋舰管带,并获“勃勇巴鲁图”勇号。    
    ——刘步蟾(1852-1895。2。10),字子香,福建侯官人(今福州市)。同治六年(1867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十年(1871年),与同学十八人上“建威”号练船实习,南至厦门、香港、新加坡、槟榔屿,北上渤海湾、辽东等地。次年,以第一名成绩成为福州船政学堂首届毕业生。光绪元年(1875年),任“建威”号管带。次年,被派赴英国学习海军。光绪六年(1880年),清政府在德国伏尔铿厂订造铁甲舰,即后来的“定远”、“镇远”。八年(1882年),刘步蟾等被派前往德国,验收、协驾铁甲舰。十一年,督带“定远”等舰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