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论语 感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于丹论语 感悟-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自己的生命实践中,让自己真正把它激活?
  我们的生命是用来做什么的?它不仅是一种思想、知识的载体,而且是一个可以激活“道”的主体。一切澎湃于心,让我们真正能够在心里面有所酝酿的东西,都值得我们去努力。
  从事任何一个职业,学习任何一门学问,最好的境界是什么呢?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这是三个不同的层次。
  在今天,“知之者”不难做到,我们去学一门知识,拿一个文凭,读一个专业,多简单啊。拿到的文凭,就是你进入这个行业的敲门砖,你拿着这个文凭就可以说我已经是“知之者”,但这是最低的层次。
  比这个更高级的是“好之者”,就是对这个行业,我有一种真正的爱好,我会孜孜以求,会在这个事情里面不断灌注自己的热情、灵感,不断探寻追问,最后把它激活。一般人会觉得“好之”已经不容易了,能够那么投入。“好之者”固然投入得深沉,但有时候会未免沉重,有人会把毕生的精力包括休闲的时间都用在上面。“好之者”,我们经常表扬他们的一个词叫“呕心沥血”。但是,显然这还不够理想。
  用孔子的话说,最高的境界叫“乐之者”,也就是说乐在其中,生命在这个职业中的穿越是莫大的享受,这个过程时时刻刻都是快乐于心的,他所得到的也许不是一份薪水,不是一个业绩,不是一个表扬,而是自己生命的那种大欢欣。
  也就是说,“乐之者”的这种境界,就是我学了一种知识,做了一份职业,在终极穿越的过程中不仅是这个行业成全了我,而且由于我自己的心智成全了这个行业,在这种相互成全中,我获得莫大的享受与欢乐。这是一个大境界。
  我们今天从一开始就说到智慧,这个世界的智慧有些是可以去观察的,有些是可以去感悟的,循着圣贤讲的这么多道理走下来,最后我们会知道,智慧最高的境界在于自己心中通彻的透悟而最终成就生命的欢欣。
  所以,只要有自己的心智在,智慧才能够从知识转化而来。这种融入你的心智的东西,是内心中最好的酝酿。
  有一个小故事说得好:有一个哲学家,他每天都在思考人跟世界之间的关系。有一次,他要做一个主题演讲,他很困扰,不知道怎么来把这个关系理顺。他准备演讲稿的时候,他几岁的小儿子在旁边不停地捣乱。
智慧之道(11)
  他没法安抚住这个孩子,烦得不行,就随手翻杂志。忽然翻到杂志的封底是一个花花绿绿的世界地图,就顺手把这一页撕下来,撕成了很多碎片扔在地上,跟孩子说,你现在把这张图画给拼上,能拼好就给你奖赏。他给了孩子一卷塑料胶条。他想,这么大点的一个小孩,这个图够你拼俩钟头的,这回可以安静了。
  结果,还没有半小时,那小孩就拎着用胶条拼好的地图来了,说,爸爸,我把它拼好了。他一看,大吃一惊,果然是拼对了。这个孩子根本没有地理概念,他就问孩子是怎么完成的。
  那孩子笑嘻嘻地把那个地图翻过来给他看,说:“爸爸,我发现这面是一个人的头像,我是按照这个人头拼的。我想,这个人如果是正确的,那么那个世界大概也就正确了。”这个哲学家恍然大悟,他马上知道了第二天要演讲的主题:一个人正确了,他的世界大概也就正确了。
  “一个人正确了,他的世界大概也就正确了。”明白这个态度,就是生活里面最高的智慧。这种智慧发乎心灵,止乎生命。
学习之道(1)
  在今天这个时代,信息纷纭复杂,很多无用、无效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的头脑、耳目。我们静心想一想,这些东西我们真的需要吗?
  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哪些东西真正有价值。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虽然学习了,但未必有效率,学到的东西也未必都对我们有价值,未必都能深入到自己的生命中去。
  我们该问问自己,我们要学些什么?应该怎样去学习?学到的东西又怎样才能跟我们的生命融合起来呢?
  我们提到过,《论语》里面有很多智慧,那么,智慧在人心里是怎么酝酿起来的?
  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后天的学习。每个人都有向学的心愿,可各人的学习质量不同。什么人能够真正学出效率来?这里面大有深意。
  孔子不是一个空想主义者。他曾经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是每天连饭都不吃,连觉都不睡,天天在那儿冥想,一定要把世界想明白,那想破了脑袋也没有多大用处,你还不如好好去学。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概念都是一字之别,人有雄心是好事,要有野心就不大好了;人有理想没有错,但仅仅停留在空想的话,那也就是一场梦而已。怎样能够达到一个可行的理想之境?
  一个人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才能达到理想的可行之境。
  在学习的时候,学问须化入内心,不然每天在真正的学问之外打转转,那也是不行的。所以孔子还说过:“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论语·卫灵公》)有时候一帮人在一起,群居终日,看着挺热闹,可能也能学点东西,但是你觉得大家老说不到点子上,言不及义,然后这些人还 “好行小慧”,就是耍小聪明,卖弄小技巧。这些都不是一种大格局。孔子说,这些人就太难教导了。你要想让他们的生命境界再提升,再开阔,能够有很高的层次,那也真是难事。
  我们经常说到一个词,就是说某人有“局限”,比如说他工作方法有“局限”,思维方式有“局限”。何谓“局限”?局限局限,是因为格局太小,所以为其所限。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一样的,甚至差别非常大。
  如果你想达到一个开阔的生命境界,那你首先要问问自己,我的生命格局到底有多大?
  学过下围棋的人就有一种感觉,一开始是老师一个棋子粘在那里,你一个棋子贴上去,最后你只能在一个小小的角落里拣零头。好老师就会教学生,先不要去学这样的一目一目的计算方式,而是要在整个的棋盘上学会布局。局布大了,一块失掉,别的地方还可以做活。
  一个人的生命也是一样,要看在多大的格局上展开。
  一个人精通一门小技艺不是难事,但是他终其一生,可能得到的只是树木,而不是森林,只是棋盘的一角,而不是全局。
  难道人多,老在一起说、议,就一定有大智慧吗?有时候,一个人如果不自省,总在那儿议论,可能议论的东西完全是无用信息,是浪费精力。
  大家知道,苏格拉底是一个雄辩家,也是一个哲学家。有人去找他学演讲的技巧。这人说:我的底子很好。从进门之后他就滔滔不绝。他说,你看我之所以有勇气到你这儿来,就因为我天生有语言才能,我思维敏捷,我知道哪些事情,我的底子有多好,等等。
学习之道(2)
  苏格拉底看看他,说:你得交双份学费了。他说,为什么啊?苏格拉底说,我在教会你怎么使用舌头之前得先教你怎么管住舌头。
  你以为一个人滔滔不绝就一定意味着有智慧吗?孔子说:“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一个人从道上刚听见传言,转身在路上就开始跟别人说,蜚短流长,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伪信息就是这么传播开的。孔子说,这不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所需要的作风。
  有一个故事说得好:有一位哲人,素来沉默。有一天,他的一个朋友飞奔而来,满脸神采飞扬,跟他说:我要告诉你一个特别重大的消息。
  哲人拦住他说:你任何消息说出口之前要过三个筛子。第一,你确认这个消息是真实的吗?那个朋友就打了个愣,说,我没这么想过,不一定。
  这个哲人笑了笑,说:第二个筛子,你确认这个消息是善意的吗?那个人想了想,又不是很肯定。
  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恶意消息的传播往往比善意消息的传播广泛得多,负面的新闻大多比正面的新闻要传播得快。
  接着,这个哲人又问了第三个问题:你用第三个筛子过一下,这个消息真的是那么重要吗?这个人想了想,说,好像也不是太重要。
  这个哲人说:三个筛子过完了,你这个消息就是不说出来,你自己也不会受它困扰了。
  我们想一想,道听途说的事情,使你一时兴奋,但是如果真过了这三个筛子,还一定非说不可吗?生活中的信息、知识非常庞杂,接受哪些,不接受哪些,学哪些,不学哪些,怎么不先过过脑子呢?
  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他说,如果一个人的道德没有修养起来,对于学问又没有真正去讲求,那么,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一个参照系,听到正义的事情也不能自己去做,看见自己有不善的地方也不去改正。孔子说,这些都是我所担心的事情啊。
  进一步讲,假如一个人的学问很多,可是学了东西以后,对他的生命却没有什么意义,他仍没有长进,那么这东西能成为学问吗?
  在今天这个时代,世界上充满了纷纭复杂的信息。很多无用、无效的信息,没有经过任何筛子过滤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的头脑、耳目。
  我们静心想一想,这些东西我们真的需要吗?
  那么,什么东西对我们是真正有价值的呢?这样的东西何处才能学到?学到的东西又怎么样才能够跟我们的生命融合起来呢?
  今天我们提起孔子,都知道他在历史上被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很多人都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孔子离我们今天的时代这么远,当时物质生活那么贫瘠,孔子是怎样形成他的思想体系的?他从哪儿学的?
  这个问题,与孔子同时代的人就曾经问过。人们不好直接问孔子,就去问他的学生。“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你老师在哪儿学的这么多东西?子贡怎么回答呢?“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
学习之道(3)
  子贡的回答是什么意思?就是说,文王武王之道,古圣先贤传下来的道理,从治国经世的道理到修身齐家的学问,并没有到今天就失传了,沦丧了。在哪儿呢?都在人的身上,在人间的传承里。
  也就是说,古往今来的学问不仅仅是刻在竹简上,写在纸上。不仅仅是形成文字的东西叫知识,人的行为、价值观、习惯、礼俗,这一切都是知识的传承,都体现在人的身上,只不过人们表现得不一样罢了。
  “贤者识其大者”,有生命大格局的人,贤达通透的人,他表现出来就是道理里的大处;“不贤者识其小者”,格局小的人,悟性差点的人,表现出来的无非是那些道理的小处。大处可以学,小处也可以学,所以子贡说,我的老师怎么会不随时随地都在学东西?
  孔子的思想体系从何而来?很简单,他是从人身上学到的。可是,他是简单的学吗?他是综合感悟,最后形成自己的体系。可见,这个世界上,其实是法无定法,师也未必有常师。
  你需要向不同的人去学习东西。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几个人走在一起,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怎么跟他学呢?无非见到好的东西就跟他学,见到不好的东西就在心中警戒自己一下,以免犯同样的错误。
  向书本学,不如向人世学。如果有这样一种学的悟性,处处皆可学。子贡问孔子:孔圉这个人为什么得到“文”的谥号?孔子回答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孔子说,这个人聪敏勤勉而又好学,不以向比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的谥号叫“文”。
  一个人内心有智慧,敏感多思,而且愿意好好去学,甚至乐意向比自己差的人去请教问题。这是一种难得的态度。
  这种态度后来被孔子的学生曾子进一步表达过。曾子说:“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论语·泰伯》)
  什么意思呢?曾子说,一个人他自己是有能力的,还向没什么能力的人请教;一个人他自己是很有学问的,还向学问少的人去虚心求教;一个人生命中是有格局的,但是他看起来好像什么都没有;一个人自己本来已经是很充实的了,但是他看起来却是虚怀若谷;一个人保持一种谦逊的、空灵的、虚静的、安闲的状态,就算有人冒犯他,他也不计较—从前我的一位朋友便是这样的一个人。
  我们想一想,一个人越是剑拔弩张,凌厉过人,是不是越容易受到冒犯?只有一个宁静的人,才可以做到“犯而不校(较)”。这样好学而又虚心、充实而又宁静的状态,是曾子羡慕的境界。历代《论语》注者都说曾子所说的这个朋友是指颜回。颜回就是一直能够这样做的人。
  在这两段话里,都牵扯到一个概念,就是“不耻下问”。其实,什么是“下”呢?我们不去说知识、地位、阶层,简单的“高”与“下”就是年龄,比如说大人就一定有资格、有权力训诫小孩子吗?孩子的视点难道不能够给我们提供另一个坐标吗?在今天,我们可以换一个逻辑起点,未必要叫“高下”,不过是换一个思维的角度,换一种思考的方式。
学习之道(4)
  1975年,七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举行过一次盛大的聚会,有很多媒体来采访。其中一个问到这些获奖者的问题是:你们这些杰出的人物,到底是在哪一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的?结果大家认为最有价值的答案是什么呢?是幼儿园。
  有一个科学家说,我是在幼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