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嫉妒》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鲤·嫉妒-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然而,不管是雾蒙蒙的亨利八世时代,还是树茂瓜甜的江户时代,又或者是被青砖包围的民国时代,宫廷里头等大事始终都是怀孕生子。《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里的安娜,半夜里睡得好好的,孩子却流产了,此后的地位理所当然地也被为国王产下继承人的侍女劫夺。《大奥》的奶妈阿福为了阻止一房侧室夫人怀孕,对她暗下水银。到了《妻妾成群》里面,卓云为了比同时怀孕的梅珊先生下孩子来,不惜打外国催产针,结果把阴道都撑破了,却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地生下一个女儿,比不过梅珊比她早了三个小时,还是个男孩。
  于是香火延绵不绝,怨念在庭院里继续悱恻缠绵。
  鲤编辑部也想感谢苏童二十年后再谈《妻妾成群》,苏童说每个女人都是值得同情的,二太太卓云和三太太梅珊一样值得同情,或许是因为,她们都是日渐枯竭,却束手无措的女人,她们被蒙蔽在封闭的院落里,失去退路,无处躲避,唯有厮杀。
  曾有一位当代著名作家说过,苏童是同代作家中最没有嫉妒心的一个。于是我们好奇,一个平和,沉着的男人,是怎样写出深宅大院里,女人们撕心裂肺的情感纠葛。
                  


第9节:情感的坏孩子…与苏童对话(1)
  情感的坏孩子
  …与苏童对话
  采访/张优优
  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发表近20年了,而那个幽闭颓败的宅院里,气若游丝的四个女人却依然绕着那口深井,徘徊不离。二十年后再谈作品里旧时代的男女性别对峙和人性种种,苏童说:〃时代变迁,情感的坏孩子也还在一窝一窝地生出来。〃
  ●鲤:给我们说说《妻妾成群》这个故事的源起吧。
  苏童:这是一个四个女人的故事,一旦有了人物关系,就会带出动力,这动力的其中之一就是嫉妒。我站在一个异性的角度去揣磨女人间,因嫉妒和其他各种因素而产生的纠葛,然后写下来。
  当初写这个故事还有两个外在的因素。一个是,当时我在《钟山》做编辑,和马原约稿,当时马原是一个〃先锋〃旗帜,但他给我的信里有一句话给我触动特别深,他说:〃我想写一个非常古典的东西。〃虽然〃古典〃这个形容词不到位,但我知道他在说什么,他是指传统的小说写作。这给我提供了一个思路,青年时期的文学创作的惯性是向前走的,但他突然给了我一个向后退一步的提示。
                  

第10节:情感的坏孩子…与苏童对话(2)
  另一个因素是,当时有一个诗人丁当,诗风调皮自由,有点痞,我很喜欢。他有一句诗:〃哪个男人不想嫔妃三千,妻妾成群。〃这句话,我觉得是对长久以来男女这两个性别间的关系、对峙的最简单的描述。
  ●鲤:毓如、卓云、梅珊、颂莲,你最同情谁?
  苏童:不管男人还是女人,恐怕都会喜欢三太太梅珊。但要说到同情,这四个女人都值得同情。就像二太太卓云,对她的同情是另一种尺度上的,她的可悲甚至胜于别人。她毫无自己的思想,对于男女性别关系,她是完全认同封建伦理的。虽然看起来她的痛苦少一点,但她愚昧、麻木,认为自己的幸福只能建立在另外两房太太的痛苦上,这样扭曲的心理难道不值得同情么?只有健康的人是不值得同情的。
  ●鲤:你认识嫉妒是一种阴暗扭曲的情绪吗?
  苏童:我认为人都有嫉妒心,人在道德范畴和情感范畴都像有很多孩子,其中必有几个好孩子、几个坏孩子。嫉妒就是一个坏孩子,它很顽劣,你要去看管它。不过首先你必须承认它是你的孩子。当你管不住这个坏孩子的时候,嫉妒会带来仇恨。坏孩子可以变成伟人,坏孩子也可以去杀人。
  ●鲤:坏孩子可以去杀人,你畏惧嫉妒带来的极端后果吗?
  苏童:谈不上畏惧。人都有各自的命运,以及各自的轨迹。人掌控自己命运的能力从来都是不一样。其实作家有点像大夫,他需要一些有病的经验、病例,不需要健康人,不需要理想和完美,所以作家不会畏惧那些极端的后果。
  ●鲤:那些因嫉妒而起的情感纠葛,有没有在这二十年间改头换面?
  苏童:小说家的现实有可能大于生活中的现实。但当你把这些人物的身份、所处时代换掉,你能看到现实生活中确实也有这种一男多女、一女多男的感情纠葛。有情感纠葛必有嫉妒,这很正常。
  这部小说这么多年了,人们愿意继续谈它,因为其实它说的并不是另一个年代的故事,它写的是性别之间的纠葛、争斗、对峙。这种东西具有现实意义,具有辐射性,有可能辐射到每个人的现实当中。一个人怎么可能一辈子都不会陷入这样一种情感的旋涡?这个旋涡永远都存在。
  作品当中旧时代的标签看上去特别醒目,但并不重要。小说当中所谓过去的人们,通常是活在现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性别之间的关系,必有一些东西和时代的变迁、目前的全球化没有关系、不受影响。就像人性当中正面温暖的一面永远存在,相反同样,情感的坏孩子也还是在一窝一窝地生出来,某个时代并不会带来某种防疫功能,让这种负面情感消失。 
                  

第11节:潘多拉宝盒,你被塞满了吗?(1)
  潘多拉宝盒,你被塞满了吗?
  …剥开80一代的嫉妒心
  文/鲤编辑部
  占星师说,在一个人的星盘上,土星是衡量一个人内心嫉妒强弱的重要的根据。1981年12月15日至于1983年10月31日出生的人的星盘上,都有土冥合的相位,这个相位会使人的相位嫉妒心更强,而土星从1983年8月开始,进入了善妒的天蝎座,1985年11月才离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80年代前叶出生的人,也许有强于常人的嫉妒心。
  而许久不提这个话题,或许就连我们自己都不记得到底把嫉妒心藏在了哪里。身体的角落,心脏的皱摺。当我们第一次受到伤害,当我们学会了自我保护,当我们懂得把情感折叠成小方块,压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我们看起来坚不可摧,我们看起来神采奕奕,再也不会为了那个总是在春天第一个穿裙子的女同学而耿耿于怀,也不会为了那个对我们说谎的男朋友而用铅笔刀割破皮肤。
                  

第12节:潘多拉宝盒,你被塞满了吗?(2)
  我们不承认嫉妒,是因为嫉妒把让我们害怕的情愫再次暴露出来,那些我们渴望的却得不到的,我们梦想却够不着的,那些离我们距离越来越遥远的东西,那些近在咫尺却突然消失的东西,那些现实,那些失落。
  有人嫉妒70年代,他们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们的理想主义澎湃得漫出来。
  有人嫉妒大都会,大都会里有四通八达的地铁,有二十四小时的便利店,有霓虹灯般的梦想。于是念大学,找工作,纷纷跻身于这里,却也纷纷撞得头破血流。最后忘记爬过的桑树,忘记台球房里打过的群架,忘记捉秘藏时躲过的乱坟堆,忘记自己的家乡,忘记曾经熟练使用过的家乡话。
  有人嫉妒奥斯丁和张爱玲,即使不能拥有像她们那样花团锦簇的少女时代,至少可以坐在葡萄架下喝杯温婉的下午茶,做做女红,说说闲话。
  有人嫉妒萨冈小说里穿比基尼的夏天,嫉妒外国电影里的青春期,而自己却在漫长无聊苍白的青春期中,不知不觉地就成人。所以现在纷纷躲在KIDAULT的名称下,纵情挥霍,以这样的方式过完青春苟延残喘的尾巴。
  我们把嫉妒心藏在潘多拉宝盒里,那里面同时还藏着我们的记忆,我们的梦想,我们不敢触及却也无法丢失的东西,层层交错。当盒子被再次打开的时候,每个人都会看到不一样的现实。
  也只有他们,还一厢情愿地相信黑色眼睛是上天的馈赠,用以寻找光明。
                  

第13节:我已不能,让青春连着陆地(1)
  我已不能,让青春连着陆地
  文/张悦然 
  父亲曾在一所大学里做过88级中文系的辅导员,以及此后几届的老师。暑假他拿回学生的毕业纪念册的那天,整个下午我都趴在床上翻看,对于它们的浓郁兴致,是父亲无法理解的。每个人的照片背面,是一段寄语。女生们多是抱着一颗柳树侧腰倾泻长发,或是坐在草坪上环抱双膝,男生们则都在山顶眺望远方或是身后一条大河,他们看起来满腹壮志,身上没有电脑游戏和网络聊天带来恍惚和疲倦。那些寄语,是很有趣的,里面不约而同地用了〃风景〃,〃远方〃,〃飞翔〃和〃梦想〃等词汇,激情万丈。小时候我写作文的时候倒是常常用到它们,却不知道风景远方都在哪里,非常空洞。原来这些词是属于他们的,离我还太远了。
  我以为只要自己快快长大,就可以拥有这些词,却不知道我在走,时代也在走。七十年代人的青春,在新旧世纪板块的交迭碰撞中,迸裂出去,像一个孤岛远远地漂走了。那些词,也被带走了。
  但我至今仍旧记得他们的青春是什么样子,那么鲜明的轮廓。在最好的年龄,世界在他们的眼前打开,都是新的,都是未知的。他们可以运用无穷的想象力去靠近和迎接。
  郑钧的《回到拉萨》唱出了许多人的梦想,西藏是圣洁和神秘的,去一次西藏仿佛就能成为英雄。他们想要去远方,但不是去旅行,〃看到〃对于他们而言,实在太轻了,他们要的是〃抓住〃。所以他们到处漂泊,一定要闯荡出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这种笃信,可能是青春里最大的福气。他们伴随着中国的摇滚乐一起成长,最初的一声嘶吼让他们难忘,金庸的小说把古代的侠气带给了他们,从他们的视野里,可以看到一片江湖。海子和顾城是他们的偶像,所以即便置身于高楼大厦中间,他们也还怀着春暖花开,面朝大海的田园梦想,也只有他们,还一厢情愿地相信黑色眼睛是上天的馈赠,用以寻找光明。我至今清楚地记得那一年大街小巷的书摊上用记号笔写着:新到:路遥《平凡的世界》(图书界还没有开始流行贴海报,广告语也根本不需要)。他们手抄席慕容和汪国真的诗,在300字一张的方块格稿纸里给同学写信。物质和精神,他们的选择都不多,视野也还有局限,因为如此,他们可以那么专注。可是所有的这些,都深植于他们对这块土地,这个时代的热爱。
  前几日,我特意让父亲把那几本多年前的毕业纪念册寄来。在上面又看到了姜丰。她是父亲的学生,十二岁的时候,我读她寄来的刚出版的新书,《温柔尘缘》。那时候她与现在的我差不多大,书中写得大都是大学生活,同学之间的情谊。结伴爬一座山,去一次海边。暑假的时候坐着火车去找从前的同学。代表复旦大学参加〃国际大专辩论会〃,在训练中与队友和老师产生的深厚感情,那种强烈的集体归属感与责任感,为荣誉而战的扬扬斗志,真是令人羡慕。她讲起那些事情,一件件,脉络清晰,细节质朴但有呼吸。尘缘应该就是如此,细微琐屑但经久流深的情谊。
                  

第14节:我已不能,让青春连着陆地(2)
  十二岁的我,想要将来可以和她一样。十几年后,我出版了自己的书,却没有长成和她一样的人。我好像无法像她一样,饶有兴趣地记录成长的轨迹以及那些重要的人。当没有理想,没有集体的归属时,所有的记忆都是零落的。我试图将它们拾捡起来,梳理并且排列,这时才发现,整个青春期的感知都是非常虚妄和空泛的。
  80一代,初懂事时看到的世界,满目都是新鲜的东西,琳琅满目,应接不暇。他们天性好奇,如果占星学不是空穴来风的话,82…年到88年出生的人,天王星在射手,对新生事物充满兴趣,随时可能因为受人影响或者任何奇怪的理由而狂热地喜欢上某种东西,那种感情甚或带有宗教一般的庄重感,可是不会长久,他们很快就会移情。
  在日本漫画和香港电视剧里度过了孤独的童年,西方流行乐像单车一样伴随他们上学放学,肯德基和麦当劳是最好的犒赏。一时间,所有东西都是进口的,进口的代表一种品质保证,更重要的是,它也许代表一种时髦,是一种发誓要与父辈陈旧落伍的生活划清界限的决心。〃舶来〃,真是一个形象的词,海那边运来的东西一定是好的,所以80后念书的时候,连一块橡皮也希望是舶来的。舶来的精神,舶来的物质,80后生活在港口边,每天接下舶来的东西,拆开一只只带来惊喜的礼物盒,用它们装点自己,充满自己。80一代,是〃媚〃的一代。〃媚〃可以使他们日新月异,〃媚〃却也使他们从来没有一块自己耕耘和浇灌的土地。
  少女时代的记忆令人羞耻:我曾多么嫉妒同班的鹿鹿,因为她的爸爸在日本,每次回来总能带给她带回来洋娃娃和连衣裙。我甚至嫉妒她的父母离婚,印象里离婚也是个带有舶来色彩的词语。九十年代初,离婚还是一件时髦的事。我还嫉妒我的表姐,因为她有一个从火车上认识的丹麦笔友,他们用英文通信长达十年。丹麦。我可能把她的这位笔友和安徒生童话里的人物混为了一谈。多年前我曾在一篇随笔中表达了对父亲浓烈的爱,说他很开化,甚至骄傲地说,他是一个在八十年代末期就会自制蛋黄酱做沙拉的人,还会煮香浓好喝的咖啡。难道这些,就是我依恋父亲的原因吗?沙拉和咖啡真是收买人心。而我对那位小学老师的喜欢,可能是因为他给我们讲了《麦琪的礼物》,故事中的圣诞节交换礼物的情景让我迷恋。在我最初的小说中,开篇写道:〃我的中学对面是一座教堂……〃,是的,这是真的,那时候我每天都会注视它,幻想里面住着一位像《巴黎圣母院》中那样的丑陋而善良的敲钟人。哥特式的建筑吸引着我,那时候习画,背着画板去教堂后面的草坪上写生,故作忧伤的少女,这样的画面可能比绘画本神更吸引我。可是我为什么从来没有注意到中学后面的菜市场以及萧条的国营商店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