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名医验案类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近现代名医验案类编- 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朱不远整理:朱颜医案医话选,《中医杂志》1:15,1980)

例二庞,女,4个半月。于1970年7月1日入院。住院号:10749,、发热、腹泻、呕吐十余日,近五天病清加重。入院五天来仍发热,腹泻也未减轻人昨日达22次,有时呕吐,口不渴。自昨日禁食十二小时。要求中医会诊,在止泻方面积极发挥中药作用。7月6日中医会诊所见:精神弱,面色暗,前囟及眼窝凹陷。腹部胀满,肠鸣音弱。大便呈淡黄色稀便,量多,尿少,舌质红,舌苔白腻而粘;脉象濡而数。体温39℃。辨证,暑湿夹食作泻

(西医诊为中毒性消化不良,有脱水征)。治法,清暑解毒,利湿止泻。方药:六一散12克霍香、葛根各4.5克云苓、大腹皮、炒扁豆各6克姜厚朴、苏叶各3克7月7日复诊:今日热退,身有微汗,未呕吐,腹胀减轻,尿渐增多。大便每日十次

(禁食下),色质略有好转3口润,舌已不粘腻。证属暑湿渐化,脾虚益显,拟集中药力,健脾止泻。方药:党参、云苓。炒白术、炒泽泻、广陈皮、白扁豆、莲子肉各9克炙甘草3克炒山药12克六一散9克大腹皮6克苍术4.5克7月9日复诊:精神好,纳可,腹胀消失。昨日大便十次,夜半至今晨大便二次,水分已少,尿量增多。脱水征(+),已停止静滴。方药:党参、云芩、炒泽泻、补骨脂、炒白术、炒薏米各9克炙甘草3至每日一剂。7月13日复诊:一般情况好,面色红润,精神好。大便日二至三次,色质正常。通知出院,

(《何世英儿科医案》)

【评按】小儿吐泻属消化系常见病证,多由饮食

(或乳食)不节或不洁,脾胃虚弱或感受外邪所致。由于小儿体质孱弱,脾胃易虚易实,如吐泻严重,较易产生变逆请证,当予急治,并须加意顾护脾胃之阴。

例一身热吐利,脾阴骤夺,前医失治,重竭其津,为防止中气败、肝风动。先治以调和脾胃,补益脾肾之法。见效后,复以健脾和中等法收功。方治运筹殊当,

例二为中毒性消化不良,已见脱水。中医辨证为暑湿夹食。先当治其标。用清暑解表、利湿止泻法,以六一散合霍香正气散加减,后以健脾止泻法治其本。先表后里,层次井然,方药合度。

(十五)小儿黄疸

例一刘××,女,初生19天,因颜面头部多发性小脓疱疹三天,于1961年3月15日入院。患儿皮肤。巩膜软腭黄染,黄疸指数90单位,胆红质10毫克%,凡登白直接(+++)、间接(+++),麝香草酚浊度3单位,尿三胆及胆红质(…)。诊断:(1)新生儿败血症,(2)脓疱病,(3)生理性发黄。经用抗生素及输血,脓疱已瘥,惟黄疸日渐加重,大便色白,外科排除先天性胆道梗阻。会诊时患儿面目皮肤发黄已一月,有时呕吐,脘部胀气,小便短赤,筋纹青,舌淡红。辨证:胎毒内蕴,湿热不尽,肝脾郁滞,发为胎黄。治法:疏肝化湿。方药。茵陈6克白术10克枳壳5克桂枝3克茯苓12克法半夏5克鸡内金1枚炮姜3至2付。复诊:黄疸减退,因更换乳食致腹泻七次。此系脾胃娇弱,运化失调:治以温中健脾利湿。茵陈6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桂枝3克苍术6克炮姜3克苡仁10克砂仁3克法半夏5克麦芽10克鸡内金1枚2剂。三诊:腹泻已止,乳食佳,黄疸渐退,大便色黄,继以扶脾化湿之六君汤加茵陈退黄为主,乳食积滞加曲、麦;鹅口疮加白寇仁、厚朴、通草等调理善后。

(《廖溶泉儿科医案》)

例二余调,男,2。5月,1970年7月31日初诊。家人代诉:患儿系第一孕第一胎,出生后数日开始发黄,日渐加童,至今二月未愈。经某医院检查,诊为新生儿黄疸(病理性),谓非手术治疗不可,未遂。来诊时患儿面目追体黄如橘色,神倦,思睡,不欲饮乳,偶有呕吐,尿量少,色黄赤,大便于结不畅,色淡,唇舌紫红而黯。辨证,脾运不健,湿热之邪蕴蓄于内、不得宣泄而致胎黄。一治法:清热解毒,行气利湿。方药:绵茵陈9克炒栀子6至枳壳3克泽泻9克白花蛇舌草9克小叶凤尾草12克2剂。二诊(8月4日):药后大便较稀烂,按上方去枳壳加厚朴3克,鸡内金4.5克,云茯苓6.9克,3剂。三诊(8月7日):药后精神好转,胃纳渐增,舌色稍红,苔薄白,遵前法,稍佐益气之品。处方如下:绵茵陈9克枳壳3至云茯芩9至白花蛇舌草9克小叶凤尾草9克孩儿参6克3剂。四诊(8月15日):皮肤面目黄染渐退,神情较前活泼。尿量稍多,色较前淡,大便稀烂,每天1至2次:湿热已解大半,继以清热利湿解毒兼益气健脾。处方:孩儿参6克参须4.5克绵茵陈9克小叶凤尾草9克白花蛇舌草9克枳壳3克泽泻9克生苡仁12克岗梅根9克3剂。五诊(8月18日):前症显著好转,面目皮肤黄色渐退减,尿量增多,大便正常。按:5日方继服3剂,以后依此加减再服10余剂,诸证悉除。随访6年,小儿健康成长。

(《新中医》编辑室:《老中医医案医话选》,罗元恺医案,张玉珍整理。1977年)

例三杜某某,男,6岁,1953年10月出诊。冒雪玩耍,受寒战栗,小便不利,用热熨法暖脐下,小茴香煎汤服之,小便稍利,遂致面目发黄,黄色晦暗,腹胀尿少,食欲不振,便稀色灰,脉浮缓,苔白腻。辨证:寒湿阻遏,脾阳不振,胆液为湿所阻,溢于肌肤。治法:化气利水,温脾燥湿。方药:茵陈9克猪苓6克茯苓6克泽泻6克白木9克桂枝3克于姜3克服1剂,小便利,又服2剂,黄疸皆退,诸证悉愈。

(《窦伯清医案》

【评按】小儿黄疸,明代儿科学家万全认为此病“多因湿热、食积,与大人不同”,或由于脾虚湿滞而发病。但其中有属于新生儿黄疸者,中医称之为“胎黄”。此证多由母体湿热遗于胎儿,亦有因分娩后胎儿感受湿毒所致者。小儿黄疸的治疗,当以清利湿热或扶脾导滞化湿为大法。

例一为母体湿热蕴滞熏蒸于胎,即所谓“胎黄”。儿体湿热盛,兼见肝脾郁滞,治宜疏肝化湿和中为主。方用茵陈五苓散加减,凉血解毒则非所宜。

例二亦属胎黄,但临床辨证有脾运失健、湿热蕴内、不得宣泄之象。治以清热解毒、行气利湿法,方用茵陈蒿汤加减,其中用白花蛇舌草、小叶凤尾草能加强清热解毒利湿之效。此案的另一特点是,前后五诊始终辅以行气药以助运化,有助于健脾法湿消黄。

例三属小儿阴黄,由于寒湿阻遏,脾阳不振,湿困中土,症见面目晦黄,腹胀纳减,便稀色灰。治以化气利水,温脾燥湿法。按茵陈五苓散原治小儿湿热阳黄,此案以本方加辛热之干姜以温中扶阳,使临床适应症有所改变,然究非阴黄常用治法。

(十六)小儿肝昏迷孙××,男,1岁,住院号:101917。患黄疸二十天,十天来加重,精神不好,于1970年7月15日入院。入院印象:急性肝萎缩,早期肝昏迷。入院后神志逐渐不清,时有躁动,今晨神志益昏迷,躁动加甚,不断抽风,周身黄染明显,腹胀,便溏色白。肝胁下0.5厘米,脾未触及。体温38.5℃。舌质红,苔黄腻,脉象滑数。肝功能:谷丙转氨迥320单位,麝浊17.9单位,麝絮(++),直接胆红质13.9毫克%,间接胆红质17.1毫克%,7月17日请中医会诊:辨证:湿热入营,侵入心包。治法:清热开窍,利胆消黄。方药:3号安宫牛黄丸,每日四次,每次半丸。胆郁通,每日四次,每次一丸。服药第二天,躁动略减,继服上药。第三天昏迷好转,热退。第五天神清,但视力障碍,仍服上方。8月7日复诊:饮食、神志、体温均正常,一般情况好。仅视力未恢复,巩膜尚微黄,大使每日一次,在胆郁通方剂基础上加清肝明目法治之。方药:草决明、密蒙花、杭菊花、马尾连各9克胆草3克淡竹叶、广郁金各4.7克茵陈6克甘草3至水煎,4剂。8月11日复诊:视力好转,眼球能随外物活动,于8月6日复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90单位,麝浊8。1,白蛋白3.1克%,球蛋白2.3克%。直接胆红质3.08毫克%,间接胆红质0.7毫克%。原方带药出院,门诊继续治疗。一个月后复查,一般情况好,视力已恢复正常。肝功能基本正常。附注:“胆郁通”为何氏验方,功能清利湿热,利胆消黄。其组成为:茵陈150克,郁金75克,甘草15克。共研细末,蜜丸,丸重1.5克。服法:一日总量,1岁2丸,3岁4丸,6岁6丸。主治急性传染性肝炎,包括黄疸型与非黄疸型,溶血性黄疸,慢性间歇性幼儿黄疸等辨证属于阳黄者,较有效验。

(《何世英儿科医案》

【评按】此例辨证属湿热入营,邪犯心包。故先治以安宫牛黄丸清热解毒,芳香开窍,开其闭以治其标;又以何氏验方“胆郁通”清泄湿热、利胆化郁以治其本。标本兼顾,效验颇著。

(十六)小儿肾炎

例一张××,男,8岁,病历号:565920一天来壮热轻咳,头痛,颈部不适,面目微肿,小溲短赤,大使两日未行。血压110/65毫米汞柱,心、肺、腹未见异常。化验尿蛋白(+++),红细胞(++),管型0~1。血沉第一小时28毫米,第二小时58毫米。舌苔薄黄,脉滑。辨证:邪热郁闭,内伤阴络。治法:清宣泻热化瘀。方药:银花10克连翘10克荆芥10克枯芩6克赤芍10克丹皮6克白茅根15克败酱草12至大青叶10至大黄2.4克炒栀子10克服药3剂,肺气得宣,汗出尿增,诸证大减,病有转机。又继服3剂。面目肿已消,咳嗽壮热俱平。诸症悉无,仅尿化验尚有轻微异常。继以金匮肾气丸调治月余而愈,各项化验均正常。

(《赵心波几科临床经验选编》)

例二。汤某某,男,8岁,病历号:118707。因浮肿6个月,屡治不效,于1963年9月24日入院。患儿半年前开始面部四肢浮肿,尿少色黄,并出现腹水,尿蛋白(+++),诊为肾病综合征。半月前又合并肺炎,曾用多种抗菌素未效。入院后经多种化验检查,西医确诊为,慢性肾炎肾病期(大量胸水、腹水),肺炎。患儿面色萎黄不泽,舌尖赤,舌光无苔,脉沉细弦。证属脾肺俱虚,水湿泛滥,肝阳偏亢,虚火上炎之证。予以扶脾利水平肝之四苓散合龙胆泻肝汤及牡蛎泽泻散等方治之。住院四日,诸症不减,呼吸困难加重,胸水仍多,腹水增加,曾采取西医积极措施,予抽胸水、放腹水,仅肺炎略有好转,诸症仍无明显进步,病情持续恶化,1963年10月8日请王老会诊,辨证认为:病在脾肾,重点在脾。又因治不得法,病势危笃。只能消补同施,温清并用。药用:白茅根60克,煎15分钟,取水二大碗,去渣,以一碗水煎生鸡内金(打烂)15至,白术9至,广陈皮3克,生姜皮9至,煎二次。停用西药及输液。苡米神曲粥:苡米60克,神曲120克,大黄米90克,赤小豆180克,另加猪肝半斤切碎,用砂锅煮成粥,每次饭前服用小半碗。5日后诸症进展不大,改用茅根鸡金汤:鲜茅根60至,先煎15分钟,后入生鸡内金15克,煎法同前。同时用葱熨法:大葱一斤纵切,黄酒60克,炒热装纱布袋内,在腹部按顺时针方向自右下至左下处熨,每日1~2次,每次熨1~3小时。一周后诸症悉减,尿量增加,每日800~1000毫升,大便正常,阴囊水肿减轻。10月26日:患儿外感发烧(39.8℃)脉浮,苔薄黄,证属外有风气,内有积滞,诊为“风水”,治以表里分消:麻黄(先煎去沫)3克滑石9克生甘草1.5克香薷4.5克麸炒枳壳3至川厚朴3克生姜3克大枣1枚炒神曲9克炒山楂9克炒麦芽9克药后微有汗出,当晚体温下降至正常,仍服茅根鸡金汤;另用香薷6克煎水代茶饮,20余剂后症情明显好转。11月9日,脉趋和平,肿胀基本消退,原方酌加清补肺肾之品。鲜茅根60克先煎去渣。再煎下药:生鸡内金(打碎)9至生黄芪9克广陈皮1.2至11月18日停香薷代茶及葱熨,乃予六味地黄汤化裁调理。住院4个半月,症情基本消失,遂以滋益肾水,调和脾胃善后。随访14年,曾反复三次,均获缓解、现已参加工作5年,一般情况良好;未再复发。

(王文鼎治验,靖雨珍整理:小儿童症水肿证治验,《新医药学杂志》6:17,1978)

【评按】肾炎为病,主要当从中医水肿门中探求证治。临床辨证与肺、脾、肾三脏的关系尤为密切。所谓“其标在肺,其本在肾,其制在脾”。急性肾炎有主张治以清宣泻热利水法,或认为此病急性发作多属“风水”,宜用发表法风利水之法,慢性肾炎则多从脾肾论治。

例一为急性肾炎,有一派实热见症。治以清宣泻热化瘀为大法,主治的重点在肺,赵氏以宣肺利尿治其标,后以肾气丸温肾治本,使三焦决渎有权。

例二为慢性肾炎肾病期合并肺炎,中医辨证已从风水发展为正水,患儿腹水胸水明显,病理上脾肺俱虚,水湿泛滥,肝阳偏亢,虚火上炎。故以四苓散合龙胆泻肝汤及牡蛎泽泻散等方加减。在治疗过程中消补兼施,清温并用,还配合食疗及葱熨外治,加强了宣肺健脾、消滞利水等医疗作用。在调理诸脏方面,更多地着眼于脾。此案是在停用西药的情况下取得良效的。

(十八)尿频。戴某,男,8岁初诊

(1976年:月6日):尿频、尿急半年余、从无尿痛,夜寐不安,睡中起床而走,惊恐哭闹,醒后全忘,寐则盗汗,舌苔薄,脉滑数,病系心肾不足。治与养心宁神,补益肾气,甘麦大枣汤加味。甘草9克淮小麦30至红枣30克珍珠母30克夜交藤30克茯神9克远志9克磁石30克(先煎)五味子6克菟丝子15克7剂。二诊(1月13日):尿频略有好转,原方续服7剂。三诊(1月24日):尿频尿急续有好转。守原意加培补脾肾之品,党参12克补骨脂15克珍珠母30克磁石30克(先煎)五味子9克夜交藤30至甘草9克菟丝子15克覆盆子15克10剂。四诊(2月5日):尿频、尿急、尿短大有好转,纳可,口气秽臭,舌苔薄腻,脉细滑。原法加胡黄连,以苦降清胃中湿热。炙甘草9克淮小麦30克红枣30克五味子6克菟丝子15克远志9克珍珠母30克磁石30至(先煎)、夜交藤30至胡黄连4。5克7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