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25-失衡》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4425-失衡-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种种制度的和结构的条件。就中国的情况而言,妨碍与耐用消费品时代相适应的消费模式形成的制度与结构因素主要表现在: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人们对未来难以形成明确的预期,由此导致过度储蓄的倾向;在这个转型开始发生的时候,大量的人口滞留在农村,无论其收入还是生活方式,都使得他们难以真正进入耐用消费品市场;社会中贫富悬殊的程度过高,拥有80%财富的20%的人口虽然有很强的购买能力,但由于需求已近饱和,并不存在现实的消费动机,而拥有20%财富的80%的人口虽然有需求但缺乏现实的购买力。近些年来的“内需不足、市场疲软”的存在,与这三个因素是密切相关的。而这三个因素绝不是一朝一夕的时间可以解决的。因此,“内需不足、市场疲软”将会成为长期困扰我国经济生活的重要问题。    
    对于这次经济高速增长,许多学者都强调了投资拉动和进出口拉动两个因素的作用。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351亿元,同比增长30.5%,比去年同期加快8.7个百分点。前三个季度进出口总额6063亿美元,同比增长36.2%,比去年同期加快17.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3077亿美元,增长32.3%,加快12.9个百分点。也正因为如此,一些人对这次经济增长的持久性和动力表示怀疑。    
    但在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投资和进出口问题上的时候,往往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这次增长在相当程度上是对前些年“经济空心化”的反应。在最近的几年中,已经有一些经济学家对我国经济中出现的“产业空心化”问题提出警告。比如,许多地方对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新经济情有独钟,而将制造业视为夕阳产业,似乎不搞高科技就没有创新精神。在有关资源的引进和投入上,往往向高科技和第三产业倾斜,而使传统的制造业备受冷遇。按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第三产业投资在全社会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一直处于上升势头,而最近五年来,制造业无论在基本建设投资层面,还是在更新改造投资层面,所占全社会投资总额中的比重都是下降的。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虚工业化现象”。一些大城市日益变得繁华和浮躁,而实实在在的经济基础却在丧失,虚拟经济的成分在迅速扩大,经济泡沫在迅速增加。    
    注意下面的数据,可以提醒我们这种可能性的存在。在前三个季度中,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9487亿元,增长2.8%,同比基本持平;第二产业43693亿元,增长11.8%,加快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25934亿元,增长5.4%,减慢1.2个百分点。有关数据还表明,在前三个季度中,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共完成增加值28975亿元,同比增长16.5%,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4.3个百分点,是1995年以来同期的最高增速。电子通信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冶金工业和化学工业,对整个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0.7%。反映在投资上,国有及其他类型投资中的工业投资9032亿元,同比增长49%,加快24个百分点。从这里可以看出,第二产业或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其他产业,从而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这个趋势恰恰与若干年前的“经济空心化”现象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也从一个侧面表现出这次经济快速增长的合理性和健康的一面。    
    因此,大体可以概括地说,在内需不足这个大的背景下,出现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可能的。因为即使是在内需不足的情况下,诸如投资和进出口以及产业的重新组合等经济活动的中间环节都可以起到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甚至,在内需不足的大背景下,出现消费需求的短时间快速增长也是有可能的。但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内需不足这个幽灵仍然会顽强地发挥它的影响力。在目前这种影响力突出表现在:在冷热之间的弹性地带空间过小,经济不是过冷就是过热;对不景气的矫正措施极易引起经济过热,而对经济过热的矫正措施又非常容易导致经济低迷。这就是人们在一年前还在谈论经济不景气而在今天却疾呼经济过热的原因之所在。


经济增长下的社会生活生活中的物价长

    在一个物质主义的时代,一个人的经济状况如何,往往决定着这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而说到个人的经济状况,人们常常会将这与收入挂起钩来。在一般情况下这是不错的,因为就大部分人而言,收入往往是决定个人经济状况最直接甚至是最重要的因素。但在一个社会变动比较剧烈的时代,就会有所不同。在这样的时候,一些更宏观的背景因素,会比个人的收入更强有力地决定和改变人们的经济地位。其中的背景因素之一,就是物价。    
    就以最近这几年的情况来说。2003年中国人均收入水平,城镇是8472元,农村是2622元。全国城乡平均起来可能还不到5000元。也就是说,数量级还不到万元。如果在一年的时间里收入增加或减少10%,也就是几百元。但在这一段时间里,如果你有一些大宗的消费项目,情况就会变得复杂起来。比如,如果你在这个时期的期末买一套30万元的房子,而房子的价格上涨了10%,就意味着你亏了3万元,在终极的意义上,这和少收入3万元没有什么区别,而增加的那几百元收入远远不能抵消房子价格的上涨。事实上,在过去的一年里,房子价格的上涨远不止10%。据有关资料,过去一年间全国大城市房价上涨了15%以上,大部分地区房价3年间上涨了50%~150%。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统计局对35个大中城市房地产市场调查显示,仅2003年一季度房屋销售价格就比去年同期上涨77%。对于多数正在攒钱买房的人来说,离这套房子不是更近了而是更远了。但如果是准备买一辆豪华轿车,情况就不同了。4月初,进口车宣布大幅度降价,其中奔驰S600由原价185万元降至175万元,降幅达10万元。宝马760Li也由185万元降价10万元至175万元。也就是说,如果你要买这两款车中的一款,你可以节省10万元,同样的道理,这也和多收入10万元没有什么区别。    
    当然,在其他的意义上,物价变化带来的对个人经济状况的影响与收入的增减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在这里要说的就是物价的变化对人们经济状况的影响。    
    但如果我们将物价的变动不仅仅看作是一个宏观的数字,而是看作与个人的经济状况和现实生活相联系的一个因素,就可以发现,物价是一个异常复杂的因素。从表面上看,每年公布的物价变动幅度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这应当是一种很精确的数据了,但在实际的生活中,精确的数据却很难衡量出物价变动对人们实际生活的影响。    
    比如,在最近的几年中,物价指数的变动幅度都是很小的。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2000年上涨04%,2001年上涨07%,2002年下降08%,2003上涨12%。而在90年代的最后几年,物价甚至连年负增长,即学者们通常所说的通货紧缩。据此,人们也许会得出一个结论,在物价总体下降的情况下,意味着要维持同样的生活水平,其实际支出会降低。但事实上不是这样。这与目前我们所处的转型期经济生活的特点是直接有关的。第一,随着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推行,原来免费或只是象征性缴费的消费项目现在几乎要全部或大部分由消费者个人来支付,而且这些项目往往都是大宗的。比如过去的福利住房变为现在的自己购房、原来的免费教育变为现在的收费教育、过去的公费医疗变为个人承担一部分,等等。也就是说,在过去的几年中,人们在生活中实际上是增加了一些不菲的消费项目。第二,即使是在前些年物价低迷的时候,垄断部门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一直在不断上涨。比如,教育的价格在上涨、药品和医疗的价格在上涨、火车票的价格在上涨、电话费在上涨、电费在上涨、水费在上涨、北京公园的门票更是从原来的几元上涨到几十元……正因为如此,有人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在前些年表面的通货紧缩时期,通货膨胀实际上就已经在发生。    
    物价指数的变动是一种平均数,而平均数有时则是一个陷阱。如果有两个人,每个人有50元的财富,在统计学的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他们的人均财富是50元。如果其中的一个人有100元的财富,而另一个人一无所有,在统计学的意义上我们也仍然要说他们的人均财富是50元。而这两种情况对于具体的个人的意义,甚至对于人们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意义却是大相径庭。物价指数的变动也是如此,因为作为平均数的物价指数是由不同商品价格不同方向的变动构成的。如前所述,2002年全国大城市房价上升了10%以上。但汽车的价格大约也有10%左右的降幅。有关的专家更预测,在今后的两三年中,汽车的价格仍然会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下降。如果计算一下,将住房和汽车的价格进行加权平均后,其价格上涨的幅度可能是很小的。但我们知道,对于不同的消费者来说,他们感受到的则是意义不同的价格剧烈变动,如前面所说的住房消费者和汽车消费者。正因为如此,一年几个百分点的物价变动,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但对于受物价影响的部分人来说,却远非如此。在这当中,最需要关注的是生活必需品价格的变动。因为对于低收入者来说,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在他们的全部消费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低收入使得他们抵御通货膨胀的能力很差。如果一次通货膨胀中包含着生活必需品的大幅上涨,哪怕这次通货膨胀在总体上是很温和的,对于低收入者来说,却可能有着很严重的意义。    
    生活中通货膨胀的复杂性还在于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尽管通货膨胀可能由不同的原因所引发,但在许多情况下,通货膨胀往往与经济的快速增长相伴随。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时候,人们的收入和机会会增加,特别是就业机会会增加。这也就意味着得到这些机会的人抵御通货膨胀的能力会提高。但这个逻辑却不能一概而论。如果考虑到群体与阶层的因素,我们可以将不同群体和阶层在通货膨胀中的利益得失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高收入群体,我们可以预期其中大部分人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收入会有较大的增加,而由于其消费占其全部收入的比重很小,在通货膨胀中的损失很有限,其在收入上的获益远远超过在通胀中的损失,他们是通胀中的净获益者。第二种是收入一般但在经济增长中会获得一定机会的群体。他们在通货膨胀中的损失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会在同时发生的经济增长中获得全部或部分补偿,其损失会部分或全部被抵消。第三是无法获得新机会者。因为经济增长再迅速,总会有些人无法在这种增长中获得机会。他们将是通货膨胀的净受损者。    
    通货膨胀在现实生活中的含义往往被有关通货紧缩的宏观数字所掩盖,而这种掩盖又经常导致一系列简单化判断和推论的形成。因此,我们必须对通货膨胀在日常生活中的逻辑予以足够的关注。


经济增长下的社会生活通货膨胀中的利益得失

    在以前的文章中,我们曾讨论过中国经济中的一个独特现象——冷热交替。刚刚还是需求不足、经济不景气,一片萧条的感觉,转眼就是过热,不得不采取种种措施降温。也就是说,在这两者之间,没有一段比较长时间的正常发展时期。一位企业家就此感叹说,在中国从事经济工作,没几天好日子可过。    
    上述现象的另外一种表现,就是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的交替。仅仅是在一年前甚至半年前,人们谈论的话题还是内需不足、物价低迷的问题,而现在,通货膨胀则开始成为人们议论和关心的一个重要话题。尽管对此人们还有不同的看法,但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我们可能会面临新一轮的通货膨胀。至少这种可能性是大大地增加了。    
    最近的数据表明,自2002年第四季度起,我国商品价格已开始快速上升,我国商品价格总水平有逐月上涨的趋势。特别是2003年1月份商品价格同比上涨了67% 。其中基础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2002年上涨幅度最高的商品主要有棉花、粮油、金属冶炼及压延产品,其上涨幅度都高达20%以上,其中生铁、棉花、氧化铝分别上涨高达625%、472%及443%。而价格下跌的商品最高只有69%,按幅度排名分别为日用玻璃及保温容器、日用橡胶、日用电子器具、汽车等。据此,有人预测,2003年我国的通胀率将达到4%~5%。对于通货膨胀本身,是经济学家讨论的事情。从社会学的角度,我们在这里主要关心的是,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对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群体的利益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因为今天的中国社会已经是一个利益高度分化的社会,一个对经济社会生活会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其对社会中不同阶层和利益群体所带来的影响将会是非常不同的。在这种情况下,在利益分化不明显时代形成的“整体利益”的思维和分析方式,无疑应当加以改变了。    
    其实,有关通货膨胀和利益格局之间的关系,已经有许多研究。这个问题用最简单的方式来说,就是通货膨胀对哪些人有利而对哪些人不利。一个最流行的也似乎最有道理的说法是,通货膨胀对富人最不利。因为富人拥有的货币多,在通货膨胀中当货币贬值的时候,拥有货币多的人损失也就大。有人举这样的一个例子:假定一个富人持币量为30000元,一个穷人持币量为1000元,因物价上涨使货币贬值20%,那么这个富人损失了6000元,这个穷人才损失了200元。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物价上涨对社会均等是有利的,那种认为物价上涨仅对穷人不利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但这样的逻辑需要做两个限定。其一,要假定富人的财富主要是以货币的方式存在,如果其财富是以资本或其他可以增值的财产的方式存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